飘天文学 www.piaotian.tw,繁荣末世大逃杀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芝大每年总共招生才1500多人,折算下来,需要参加暑期面试的就只有300人而已。
(哈佛、哥伦比亚这些常青藤盟校,规模也差不多,基本上每个学年都只有一两千新生,普遍比大明的985、211要小几倍。)
面试分了6个考场,有各自组的面试官。每个考场的等候室里有50个学生,然后分10个批次和面试官聊。
学生的分组,应该是按照SAT笔试成绩来的,而不是填报的专业志愿方向。
因为周克稍微跟旁边的人闲聊了几句,就发现自己是跟很多文科生分在了一起。
而他报考的是电子专业。
周克到的有些晚,面试已经快开始了,所以他没什么时间跟其他同学闲聊,只是粗略扫了一眼,就看到教室里黄压压地一片,几乎一半多都是黄种人。
2040年代,亚裔在美国的人口比例,也才8%而已,按说12个里面才有一个。不过亚裔普遍读书成绩好、又善于应试,这也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到了顶级高校的招考现场,总会给人一种“亚裔占领美国”的错觉。
美国要不是没有“入学统招考试”的“公立精英高中”,恐怕黄种人高中阶段就能占领顶级学校了。
(PS:“公立精英高中”是澳洲等英系殖民地国家常见的制度。这些国家的中学可以分为给钱就能上的私立中学、按学区入学的保障性公立中学,以及‘允许跨圈招生、以统考成绩为录取标准’的公立精英中学。
按照2017学年的数据,澳洲,新南威尔士州,排名第一的公立精英高中。应届新生里,黄种人比例已经达到了97%,也就是300多人一届的高中,白人学生加起来不到10个人,然后六成是汉人,三成是南棒,剩下的是其他东亚人种。)
更何况,芝大本来也是汉人考生比较倾向于来的学校之一,这种聚集效应就更明显了。
一百年前,杨振宁、李政道就是在芝大读的研,另一个唯一大明国籍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远哲,虽然不是在芝大完成的学业,但却在芝大当过教授。
学术这种玩意儿,是会形成门阀的,久而久之,校友介绍、拉帮结派之下,芝大的黄种人就越来越多了。
(注:国内一般不宣传李远哲为华夏国籍,把他和杨振宁李振道一样归为“美籍华人”,但这是双重标准。杨振宁李政道,出成绩和获奖的时候,其实都是中国国籍,杨是得了诺奖后7年,1964年,才加入美国国籍的。
李远哲反过来,他获诺奖的时候是美国国籍,但获奖后加回了‘台胞’。如果按前面判定杨的标准,算“最终国籍”的话,李远哲应该直接算华人(台胞),而不是‘美籍华人’。)
……
“第一组:席多川,辛雨真,周克,马丁.维根斯坦,威廉.罗森——请报到名字的同学进来。”
广播里,传出一个很职业的女声通知,把周克的思绪从胡思乱想中拉回来。
他连忙起身,左右一看,找到了另外四个跟他一起站起来的同学。
看来这一组,是笔试成绩最好的了。
三个亚裔,一个犹太人,加一个正统的WASP。
周克跟着大伙儿一起走进了面试室,对面坐着三个考官。
看起来不像是要考专业知识的样子,反而像是闲聊,或者说“测试学生的学术禀赋”。
美国顶级私立大学,都很重视兴趣和因材施教,不会轻易因为“某个专业将来比较好找工作及赚钱”,就任由笔试成绩最好的学生去读这些专业。
学校会千方百计劝说你报最合适你天赋的。
“各位的履历和成绩我们都看过了,放轻松。以你们的实力,今天的面试是不会刷落任何一个人的,我们只是希望进一步了解你们是什么样的人才,所以请务必畅所欲言。”
居中一个面试官是女性,大约四十来岁年纪,看上去挺和蔼,衣着也很低调奢华。她开场白就是这么不接地气,似乎读书跟将来找工作赚钱就该彻底绝缘。
周克和其他四个同学,当然只有先诚恳地答应。
“下面是第一个问题——你们觉得,如今的美国SAT考试制度,是否能够选拔出这个时代最需要的人才?那些被我们的考试制度摒弃的考查内容,是否真的完全过时、毫无意义了?比如:背诵,心算,以及套路性的修辞。
请每位同学先在面前的面板上列出提纲,然后依次发言——发言时请不要超出提纲的范围。”
这个问题,应该是很肯定的吧?
周克稍微左右扫视了一番,就发现大多数人看法倾向应该和他一样——从表情上就可以看出人的立场。
。
芝大每年总共招生才1500多人,折算下来,需要参加暑期面试的就只有300人而已。
(哈佛、哥伦比亚这些常青藤盟校,规模也差不多,基本上每个学年都只有一两千新生,普遍比大明的985、211要小几倍。)
面试分了6个考场,有各自组的面试官。每个考场的等候室里有50个学生,然后分10个批次和面试官聊。
学生的分组,应该是按照SAT笔试成绩来的,而不是填报的专业志愿方向。
因为周克稍微跟旁边的人闲聊了几句,就发现自己是跟很多文科生分在了一起。
而他报考的是电子专业。
周克到的有些晚,面试已经快开始了,所以他没什么时间跟其他同学闲聊,只是粗略扫了一眼,就看到教室里黄压压地一片,几乎一半多都是黄种人。
2040年代,亚裔在美国的人口比例,也才8%而已,按说12个里面才有一个。不过亚裔普遍读书成绩好、又善于应试,这也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到了顶级高校的招考现场,总会给人一种“亚裔占领美国”的错觉。
美国要不是没有“入学统招考试”的“公立精英高中”,恐怕黄种人高中阶段就能占领顶级学校了。
(PS:“公立精英高中”是澳洲等英系殖民地国家常见的制度。这些国家的中学可以分为给钱就能上的私立中学、按学区入学的保障性公立中学,以及‘允许跨圈招生、以统考成绩为录取标准’的公立精英中学。
按照2017学年的数据,澳洲,新南威尔士州,排名第一的公立精英高中。应届新生里,黄种人比例已经达到了97%,也就是300多人一届的高中,白人学生加起来不到10个人,然后六成是汉人,三成是南棒,剩下的是其他东亚人种。)
更何况,芝大本来也是汉人考生比较倾向于来的学校之一,这种聚集效应就更明显了。
一百年前,杨振宁、李政道就是在芝大读的研,另一个唯一大明国籍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远哲,虽然不是在芝大完成的学业,但却在芝大当过教授。
学术这种玩意儿,是会形成门阀的,久而久之,校友介绍、拉帮结派之下,芝大的黄种人就越来越多了。
(注:国内一般不宣传李远哲为华夏国籍,把他和杨振宁李振道一样归为“美籍华人”,但这是双重标准。杨振宁李政道,出成绩和获奖的时候,其实都是中国国籍,杨是得了诺奖后7年,1964年,才加入美国国籍的。
李远哲反过来,他获诺奖的时候是美国国籍,但获奖后加回了‘台胞’。如果按前面判定杨的标准,算“最终国籍”的话,李远哲应该直接算华人(台胞),而不是‘美籍华人’。)
……
“第一组:席多川,辛雨真,周克,马丁.维根斯坦,威廉.罗森——请报到名字的同学进来。”
广播里,传出一个很职业的女声通知,把周克的思绪从胡思乱想中拉回来。
他连忙起身,左右一看,找到了另外四个跟他一起站起来的同学。
看来这一组,是笔试成绩最好的了。
三个亚裔,一个犹太人,加一个正统的WASP。
周克跟着大伙儿一起走进了面试室,对面坐着三个考官。
看起来不像是要考专业知识的样子,反而像是闲聊,或者说“测试学生的学术禀赋”。
美国顶级私立大学,都很重视兴趣和因材施教,不会轻易因为“某个专业将来比较好找工作及赚钱”,就任由笔试成绩最好的学生去读这些专业。
学校会千方百计劝说你报最合适你天赋的。
“各位的履历和成绩我们都看过了,放轻松。以你们的实力,今天的面试是不会刷落任何一个人的,我们只是希望进一步了解你们是什么样的人才,所以请务必畅所欲言。”
居中一个面试官是女性,大约四十来岁年纪,看上去挺和蔼,衣着也很低调奢华。她开场白就是这么不接地气,似乎读书跟将来找工作赚钱就该彻底绝缘。
周克和其他四个同学,当然只有先诚恳地答应。
“下面是第一个问题——你们觉得,如今的美国SAT考试制度,是否能够选拔出这个时代最需要的人才?那些被我们的考试制度摒弃的考查内容,是否真的完全过时、毫无意义了?比如:背诵,心算,以及套路性的修辞。
请每位同学先在面前的面板上列出提纲,然后依次发言——发言时请不要超出提纲的范围。”
这个问题,应该是很肯定的吧?
周克稍微左右扫视了一番,就发现大多数人看法倾向应该和他一样——从表情上就可以看出人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