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www.piaotian.tw,三国全史:全两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期的后勤保障供应;四来自己手下有许多谋士是这里的人,颍川郡乃至汝南郡的这些世家大族会站在自己这一边。
献帝本人可能也会倾向于迁都,原因很简单,再待在这里文武百官及宫人们恐怕都要饿死了,只要能提供粮食,迁到哪里去献帝都不会特别反对。
只要献帝不反对,董承也不会反对。张杨驻扎在黄河以北,可以暂时不管他,韩暹已没有太大势力,反对不反对无所谓,几个实力派人物中关键是杨奉,他驻扎在洛阳以南的梁县,又和颍川郡紧邻。
曹操于是派人去找杨奉,先对此前的事表达感谢之意,然后以洛阳残破、粮食不足为借口迁献帝到鲁阳。鲁阳这个地方属于荆州刺史部的南阳郡,和梁县很近,此时属杨奉的控制区,杨奉自然也乐意。
最近以来,杨奉对曹操确实印象颇佳。
杨奉过去是李傕的部将,但再往前他也出身于白波军,跟董承、张杨这些人没有太深的渊源,目前虽然实力数他强,但总觉得别人会在背后算计自己。曹操到来后,杨奉潜意识中把曹操当成了知己,杨奉希望曹操的到来可以使洛阳的权力结构更加平衡。
对曹操提出的迁献帝到鲁阳的建议,杨奉果然觉得挺不错,他举双手赞成。洛阳的残破有目共睹,后勤保障已经成了大问题,也只有离开洛阳一条路。与其让天子被张杨迎到黄河以北去,肯定不如弄到自己眼皮底下好哇。
杨奉支持,献帝愿意,董承不反对,曹操不再征求张杨、韩暹的意见,8月中旬护送献帝一行离开了洛阳,向南开进。献帝一行到达洛阳八关之一的辕关,再往前就出了司隶校尉部,如果往鲁阳,还要继续向南走。
但大队人马却突然改变了行进的方向,向东面转进。杨奉接到报告大吃一惊,等他派人再探的时候,献帝一行已经到了许县。杨奉这才知道,原来上当了!杨奉大怒,立即联合韩暹率兵来抢献帝,但曹操早有准备,派兵在颍川郡的阳城一带设伏,把杨奉、韩暹击退。
曹操把天子一行迎到了许县,因为还要对县城进行重新修整,新建天子的行宫以及明堂等祭祖之所,所以先暂时让献帝住在自己城外的军营中。等大体上把许县的事安顿得差不多了,曹操亲自率军西征,进攻杨奉的基地梁县,杨奉不是对手,战败后投奔袁术去了。此战中,杨奉手下第一猛将徐晃归顺了曹操。
但是杨奉似乎没有到达袁术那里,他后来又和韩暹联起手来,这二位仁兄,一个曾是天子正式任命的大将军,一个曾是车骑将军,居然又干起了老本行,成为一支流寇。
打败杨奉后曹操回师许县,着手朝廷内外的各项建设工作。
许县这个小城因为献帝和朝廷的到来,迅速成为帝国现阶段的政治中心,天子的后宫、朝廷办事部门以及曹操的军事指挥机构一股脑儿地涌到这里,有些拥挤,但也只能因陋就简,先安顿下来再说。
百废待兴,一切都还没理出头绪来,曹操却先听说了一件事,让他吃惊不小,太史令王立不知出于什么动机,多次跑去找献帝,让献帝直接把皇位让给曹操。
王立其人事迹不详,太史令在秦时和汉初掌修史,最著名的太史令是司马迁,东汉时修史的职责转到兰台和东观,太史令专掌天时星历,国祭、大丧、皇室娶嫁及时节禁忌都要听取他的意见,虽不算部长级高官,但在一些国家大事上却有发言权。献帝搞不清他是什么来路,想训斥又怕他是曹操授意的,听完只好一言不发。
王立来了劲,又多次找献帝说这事。曹操听说后,觉得得赶紧制止这个二杆子,他让人给王立捎话:“知道你的心意,然而天道深远,请勿多言!”
献帝东归期间朝廷三公九卿等高级文官随驾同行,有好几个人死于战乱,目前已有不少缺员需要补充。此外,献帝一路上还封了不少将军,根据新形势,也要做出相应调整。
献帝近一段时间以来任命过的高级将领,按军职自高到低共有:大将军韩暹、骠骑将军张济、车骑将军郭汜、征北将军李乐、征西将军胡才、前将军公孙瓒、后将军杨定、右将军袁绍、卫将军董承、镇西将军韩遂、平东将军吕布、安南将军刘表、安东将军张杨、宁辑将军段煨、辅国将军伏完等。曹操自己是镇东将军,和吕布的地位差不多。袁绍虽然自称车骑将军,但朝廷从来没有承认过,朝廷给他的正式军职是右将军,还是不久前郭图出使河东郡时由献帝正式任命的。
按照曹操的意思,献帝下诏重新明确了帝国高级将领,该撤的撤,该留的留。韩暹、张济、郭汜、马腾、韩遂、李乐、胡才、杨定、张杨、段煨这些人,多出自凉州军和白波军,彼一时,此一时,他们现在大多数人已经成为朝廷的敌人,对他们的任命全部撤销,没有合适的人继任就先空着。
袁绍、吕布、刘表、公孙瓒等人属于地方实力派,虽然不在朝廷控制之中,但有个头衔在,名义上他们都归许县朝廷领导,还是保留着。董承和伏完二位都是献帝的老丈人,军职自然不能撤。
韩暹空出来的大将军一职,献帝下诏授给了曹操。这个任命可能有点问题,因为大将军的地位很高,已经超过了三公,这样一来有人就会不服气,后来为了这个任命,有人差点要跟曹操翻脸。
随后曹操还对朝廷的文官体系进行了大幅度调整,现在的三公是太尉杨彪、司徒淳于嘉、司空张喜,他们倒是全都逃了出来,但对这几个位置曹操还想另作安排,在他的要求下,献帝下诏将这三个人同时免职。
曹操把太尉一职送到了袁绍。毕竟,袁绍曾经是关东联军的总指挥,也是自己名义上的领导,现在曹操担任了大将军,为了安抚袁绍,就把太尉一职让给了他。司徒一职曹操给了名士赵温,司空一职暂空。
近一年来,死在东归路上的部长级高官包括:太常王伟,光禄勋邓泉,京师卫尉士孙瑞,廷尉宣播,大司农张义、朱儁,宫廷少府田芬等。在曹操的主持下,朝廷先后征召名士赵岐、张俭、桓典、徐璆、陈纪等人补充进来,加上还在位的韩融、荣邵、杨琦等人,基本上保证了朝廷的日常运转。
赵岐本年90多岁了,他是曾经出使过关东的老臣,当年是他与袁绍、曹操相约迎献帝回洛阳。张俭是个老党人,本年也已经83岁了。陈纪之前说过,本年也71岁了,不过他就是许县人,在这一带很有影响力。这些人不大可能再做什么实质性的工作了,比如像张俭,一到许县来就关起自家的门不出,把公家配的专车挂了起来,根本不问任何事。这倒正符合曹操的意思,把这些老前辈抬出来本来就只是个招牌,目的是扩大新朝廷的影响力。
对于朝廷日常办事机构尚书台曹操比较重视,这可不是一个虚设部门,内外沟通、随时掌握宫内动态都全靠它了,对于由谁来掌管这个要害部门,曹操心里早有了合适的人选。曹操属意的人就是荀彧,他曾在天子身边担任过守宫令,熟悉宫内事务,他性格沉稳,考虑问题周全,出身大族,容易与天子及各位老臣沟通,最重要的是,他对自己忠心耿耿,是可以信得过的人。献帝下诏任命荀彧为尚书令,负责处理朝廷日常事务。曹操出征在外,荀彧实际上成了后方的大管家。荀彧也不负期望,把各项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为曹操分了不少忧。
曹操还把程昱调过来当尚书,协助荀彧工作。程昱的任命虽然下达,但兖州那边仍然离不开程昱,曹操让程昱以东中郎将、济阴郡太守的身份代替自己主持兖州的各项事务。曹洪、曹仁以及夏侯惇、夏侯渊等人负责掌握部队,没有进入到朝廷任职,随着控制区范围的扩大,曹操还让他们兼任一些地方行政职务,如夏侯惇担任陈留郡太守,夏侯渊担任颍川郡太守,曹仁担任广阳郡太守。
朝廷迁到许县后,洛阳方面也不能放弃,曹操此时兼任着司隶校尉一职,洛阳属于自己的辖区,他让为自己立下大功的董昭以洛阳令的身份留守在旧都。
期的后勤保障供应;四来自己手下有许多谋士是这里的人,颍川郡乃至汝南郡的这些世家大族会站在自己这一边。
献帝本人可能也会倾向于迁都,原因很简单,再待在这里文武百官及宫人们恐怕都要饿死了,只要能提供粮食,迁到哪里去献帝都不会特别反对。
只要献帝不反对,董承也不会反对。张杨驻扎在黄河以北,可以暂时不管他,韩暹已没有太大势力,反对不反对无所谓,几个实力派人物中关键是杨奉,他驻扎在洛阳以南的梁县,又和颍川郡紧邻。
曹操于是派人去找杨奉,先对此前的事表达感谢之意,然后以洛阳残破、粮食不足为借口迁献帝到鲁阳。鲁阳这个地方属于荆州刺史部的南阳郡,和梁县很近,此时属杨奉的控制区,杨奉自然也乐意。
最近以来,杨奉对曹操确实印象颇佳。
杨奉过去是李傕的部将,但再往前他也出身于白波军,跟董承、张杨这些人没有太深的渊源,目前虽然实力数他强,但总觉得别人会在背后算计自己。曹操到来后,杨奉潜意识中把曹操当成了知己,杨奉希望曹操的到来可以使洛阳的权力结构更加平衡。
对曹操提出的迁献帝到鲁阳的建议,杨奉果然觉得挺不错,他举双手赞成。洛阳的残破有目共睹,后勤保障已经成了大问题,也只有离开洛阳一条路。与其让天子被张杨迎到黄河以北去,肯定不如弄到自己眼皮底下好哇。
杨奉支持,献帝愿意,董承不反对,曹操不再征求张杨、韩暹的意见,8月中旬护送献帝一行离开了洛阳,向南开进。献帝一行到达洛阳八关之一的辕关,再往前就出了司隶校尉部,如果往鲁阳,还要继续向南走。
但大队人马却突然改变了行进的方向,向东面转进。杨奉接到报告大吃一惊,等他派人再探的时候,献帝一行已经到了许县。杨奉这才知道,原来上当了!杨奉大怒,立即联合韩暹率兵来抢献帝,但曹操早有准备,派兵在颍川郡的阳城一带设伏,把杨奉、韩暹击退。
曹操把天子一行迎到了许县,因为还要对县城进行重新修整,新建天子的行宫以及明堂等祭祖之所,所以先暂时让献帝住在自己城外的军营中。等大体上把许县的事安顿得差不多了,曹操亲自率军西征,进攻杨奉的基地梁县,杨奉不是对手,战败后投奔袁术去了。此战中,杨奉手下第一猛将徐晃归顺了曹操。
但是杨奉似乎没有到达袁术那里,他后来又和韩暹联起手来,这二位仁兄,一个曾是天子正式任命的大将军,一个曾是车骑将军,居然又干起了老本行,成为一支流寇。
打败杨奉后曹操回师许县,着手朝廷内外的各项建设工作。
许县这个小城因为献帝和朝廷的到来,迅速成为帝国现阶段的政治中心,天子的后宫、朝廷办事部门以及曹操的军事指挥机构一股脑儿地涌到这里,有些拥挤,但也只能因陋就简,先安顿下来再说。
百废待兴,一切都还没理出头绪来,曹操却先听说了一件事,让他吃惊不小,太史令王立不知出于什么动机,多次跑去找献帝,让献帝直接把皇位让给曹操。
王立其人事迹不详,太史令在秦时和汉初掌修史,最著名的太史令是司马迁,东汉时修史的职责转到兰台和东观,太史令专掌天时星历,国祭、大丧、皇室娶嫁及时节禁忌都要听取他的意见,虽不算部长级高官,但在一些国家大事上却有发言权。献帝搞不清他是什么来路,想训斥又怕他是曹操授意的,听完只好一言不发。
王立来了劲,又多次找献帝说这事。曹操听说后,觉得得赶紧制止这个二杆子,他让人给王立捎话:“知道你的心意,然而天道深远,请勿多言!”
献帝东归期间朝廷三公九卿等高级文官随驾同行,有好几个人死于战乱,目前已有不少缺员需要补充。此外,献帝一路上还封了不少将军,根据新形势,也要做出相应调整。
献帝近一段时间以来任命过的高级将领,按军职自高到低共有:大将军韩暹、骠骑将军张济、车骑将军郭汜、征北将军李乐、征西将军胡才、前将军公孙瓒、后将军杨定、右将军袁绍、卫将军董承、镇西将军韩遂、平东将军吕布、安南将军刘表、安东将军张杨、宁辑将军段煨、辅国将军伏完等。曹操自己是镇东将军,和吕布的地位差不多。袁绍虽然自称车骑将军,但朝廷从来没有承认过,朝廷给他的正式军职是右将军,还是不久前郭图出使河东郡时由献帝正式任命的。
按照曹操的意思,献帝下诏重新明确了帝国高级将领,该撤的撤,该留的留。韩暹、张济、郭汜、马腾、韩遂、李乐、胡才、杨定、张杨、段煨这些人,多出自凉州军和白波军,彼一时,此一时,他们现在大多数人已经成为朝廷的敌人,对他们的任命全部撤销,没有合适的人继任就先空着。
袁绍、吕布、刘表、公孙瓒等人属于地方实力派,虽然不在朝廷控制之中,但有个头衔在,名义上他们都归许县朝廷领导,还是保留着。董承和伏完二位都是献帝的老丈人,军职自然不能撤。
韩暹空出来的大将军一职,献帝下诏授给了曹操。这个任命可能有点问题,因为大将军的地位很高,已经超过了三公,这样一来有人就会不服气,后来为了这个任命,有人差点要跟曹操翻脸。
随后曹操还对朝廷的文官体系进行了大幅度调整,现在的三公是太尉杨彪、司徒淳于嘉、司空张喜,他们倒是全都逃了出来,但对这几个位置曹操还想另作安排,在他的要求下,献帝下诏将这三个人同时免职。
曹操把太尉一职送到了袁绍。毕竟,袁绍曾经是关东联军的总指挥,也是自己名义上的领导,现在曹操担任了大将军,为了安抚袁绍,就把太尉一职让给了他。司徒一职曹操给了名士赵温,司空一职暂空。
近一年来,死在东归路上的部长级高官包括:太常王伟,光禄勋邓泉,京师卫尉士孙瑞,廷尉宣播,大司农张义、朱儁,宫廷少府田芬等。在曹操的主持下,朝廷先后征召名士赵岐、张俭、桓典、徐璆、陈纪等人补充进来,加上还在位的韩融、荣邵、杨琦等人,基本上保证了朝廷的日常运转。
赵岐本年90多岁了,他是曾经出使过关东的老臣,当年是他与袁绍、曹操相约迎献帝回洛阳。张俭是个老党人,本年也已经83岁了。陈纪之前说过,本年也71岁了,不过他就是许县人,在这一带很有影响力。这些人不大可能再做什么实质性的工作了,比如像张俭,一到许县来就关起自家的门不出,把公家配的专车挂了起来,根本不问任何事。这倒正符合曹操的意思,把这些老前辈抬出来本来就只是个招牌,目的是扩大新朝廷的影响力。
对于朝廷日常办事机构尚书台曹操比较重视,这可不是一个虚设部门,内外沟通、随时掌握宫内动态都全靠它了,对于由谁来掌管这个要害部门,曹操心里早有了合适的人选。曹操属意的人就是荀彧,他曾在天子身边担任过守宫令,熟悉宫内事务,他性格沉稳,考虑问题周全,出身大族,容易与天子及各位老臣沟通,最重要的是,他对自己忠心耿耿,是可以信得过的人。献帝下诏任命荀彧为尚书令,负责处理朝廷日常事务。曹操出征在外,荀彧实际上成了后方的大管家。荀彧也不负期望,把各项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为曹操分了不少忧。
曹操还把程昱调过来当尚书,协助荀彧工作。程昱的任命虽然下达,但兖州那边仍然离不开程昱,曹操让程昱以东中郎将、济阴郡太守的身份代替自己主持兖州的各项事务。曹洪、曹仁以及夏侯惇、夏侯渊等人负责掌握部队,没有进入到朝廷任职,随着控制区范围的扩大,曹操还让他们兼任一些地方行政职务,如夏侯惇担任陈留郡太守,夏侯渊担任颍川郡太守,曹仁担任广阳郡太守。
朝廷迁到许县后,洛阳方面也不能放弃,曹操此时兼任着司隶校尉一职,洛阳属于自己的辖区,他让为自己立下大功的董昭以洛阳令的身份留守在旧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