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www.piaotian.tw,盛明皇师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最拔尖儿的人了,但他也只能胜任主编的职位而已。
见朱棣沉默,叶羽终于开口说道:“臣有一个人选,希望陛下可以听听看。”
“嗯?你说来听听!”朱棣对于叶羽的判断力和识人能力也十分信任。
“符合臣刚刚所说的那些条件的人,朝中目前是有的。这个人就是,宁王殿下!”
朱棣大概是完全没想到叶羽会有这个提议,一时间没反应过来。
叶羽继续说道:“宁王殿下的才情恐怕不需要臣多说了。他不仅在学问上有所造诣,还在茶道、戏曲、宗教等诸多方面有所涉猎,也主编过《茶谱》,《私奔相如》等作品。”
“嗯,十七弟的才华确实是众兄弟中最突出的。”
“若说领导能力,宁王殿下更是合适的人选,先不说他统领藩国时的政绩和能力,单是他王族的身份就足以成为掌控场面的人。”
叶羽说完这些,就沉默了下来,静静等着朱棣做决定。
朱棣的沉默是因为他确实不知道该不该把总编纂这个职位交给宁王朱权,毕竟他有在心里考虑削藩这件事,即便道衍告诉他眼下不能操之过急,但这并不代表这件事在他心里就算过去了。
所以叶羽的这个提议让他犹豫了,因为他不想让宁王在这个时候立下这样非同一般的政绩。
朱棣此时的犹豫当然在叶羽的计划范围之内,他给了朱棣极长的思考时间,并且也做好了朱棣不会当场给出自己答案的准备。
不过,聪明人永远都是留着后手的。
朱棣当时用总编纂人选需要谨慎斟酌为由暂且打发了叶羽,但他完全没想到,叶羽虽然离开了,但自己也进入了叶羽布置的局中。
朱棣当晚特意没有住到甘露宫,因为江月和叶羽的关系太近了,况且对于朝堂上的事,他还是更喜欢跟徐仪华商量。
但是朱棣没有想到的是,就连徐仪华都在这件事上跟叶羽站在了同一阵线。
当朱棣将这件事告知徐仪华之后,也向自己的这位贤妻寻求了意见。宁王朱权平日里跟徐仪华没有什么过多的接触,所以朱棣绝对相信徐仪华会站在比较客观的立场给自己提出建议。
朱棣确实料对了,徐仪华确实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但这也在叶羽的计算中。
徐仪华的意见是同意叶羽的提议,任命宁王朱权为编纂永乐大典的总编纂。
“嗯……你也这样认为么?就没有其他人选了?”
徐仪华偏头思考了下,反问道:“难道殿下有更合适的人选么?”
“呃……这……”朱棣被自己的皇后反问住了,说实话,他确实没有更合适的人选。
枕头风一向是很好使的,叶羽知道经过徐仪华的劝说后朱棣一定产生了动摇。
果然,第二日下朝之后,朱棣就将叶羽叫到了东暖阁。
“朕昨晚仔细考虑过,觉得目前确实没有比十七弟更合适的人选……”
朱棣的神情看上去还是有些犹豫,不过叶羽此时已经胸有成竹了。
“陛下其实根本不用担心,在任命宁王殿下为总编纂后,可以请道衍师傅来做监编,负责后期同宁王殿下一同审核稿件,也可以在特殊情况下修正总编纂提出的有偏差的建议。”
叶羽这个提议正中朱棣的心思,如果有人监督,有人间接分去宁王的一些权力,也就可以成为有效的牵制,这确实是个好主意。
“只不过……”叶羽故意做出惋惜的神情,遗憾的说:“只不过宁王殿下要常住京城,无法轻易回到封地了。”
叶羽这话虽然说得十分遗憾和为难,但却轻易达到了预想的效果,朱棣果然被彻底说动了。
在靖难之战中也立有战功的宁王朱权,是此时藩王中地位和实权最大的一位,朱棣若是存了削藩的想法的话,那么宁王则会成为他最关注的一个弟弟。
然而,叶羽指出,如果宁王成为永乐大典的总编纂,那么他将会远离封地,长时间呆在京城里,在朱棣的监视下行动,从各个方面来说其实也不能算是坏事了。
于是,朱棣终于下定决心,启用宁王朱权作为本次修书的总编纂。
正式旨意下达后的第二天起,以宁王为首的修书团队正式进驻文渊阁,开启了永乐大帝在位时第一个辉煌的工程。
最拔尖儿的人了,但他也只能胜任主编的职位而已。
见朱棣沉默,叶羽终于开口说道:“臣有一个人选,希望陛下可以听听看。”
“嗯?你说来听听!”朱棣对于叶羽的判断力和识人能力也十分信任。
“符合臣刚刚所说的那些条件的人,朝中目前是有的。这个人就是,宁王殿下!”
朱棣大概是完全没想到叶羽会有这个提议,一时间没反应过来。
叶羽继续说道:“宁王殿下的才情恐怕不需要臣多说了。他不仅在学问上有所造诣,还在茶道、戏曲、宗教等诸多方面有所涉猎,也主编过《茶谱》,《私奔相如》等作品。”
“嗯,十七弟的才华确实是众兄弟中最突出的。”
“若说领导能力,宁王殿下更是合适的人选,先不说他统领藩国时的政绩和能力,单是他王族的身份就足以成为掌控场面的人。”
叶羽说完这些,就沉默了下来,静静等着朱棣做决定。
朱棣的沉默是因为他确实不知道该不该把总编纂这个职位交给宁王朱权,毕竟他有在心里考虑削藩这件事,即便道衍告诉他眼下不能操之过急,但这并不代表这件事在他心里就算过去了。
所以叶羽的这个提议让他犹豫了,因为他不想让宁王在这个时候立下这样非同一般的政绩。
朱棣此时的犹豫当然在叶羽的计划范围之内,他给了朱棣极长的思考时间,并且也做好了朱棣不会当场给出自己答案的准备。
不过,聪明人永远都是留着后手的。
朱棣当时用总编纂人选需要谨慎斟酌为由暂且打发了叶羽,但他完全没想到,叶羽虽然离开了,但自己也进入了叶羽布置的局中。
朱棣当晚特意没有住到甘露宫,因为江月和叶羽的关系太近了,况且对于朝堂上的事,他还是更喜欢跟徐仪华商量。
但是朱棣没有想到的是,就连徐仪华都在这件事上跟叶羽站在了同一阵线。
当朱棣将这件事告知徐仪华之后,也向自己的这位贤妻寻求了意见。宁王朱权平日里跟徐仪华没有什么过多的接触,所以朱棣绝对相信徐仪华会站在比较客观的立场给自己提出建议。
朱棣确实料对了,徐仪华确实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但这也在叶羽的计算中。
徐仪华的意见是同意叶羽的提议,任命宁王朱权为编纂永乐大典的总编纂。
“嗯……你也这样认为么?就没有其他人选了?”
徐仪华偏头思考了下,反问道:“难道殿下有更合适的人选么?”
“呃……这……”朱棣被自己的皇后反问住了,说实话,他确实没有更合适的人选。
枕头风一向是很好使的,叶羽知道经过徐仪华的劝说后朱棣一定产生了动摇。
果然,第二日下朝之后,朱棣就将叶羽叫到了东暖阁。
“朕昨晚仔细考虑过,觉得目前确实没有比十七弟更合适的人选……”
朱棣的神情看上去还是有些犹豫,不过叶羽此时已经胸有成竹了。
“陛下其实根本不用担心,在任命宁王殿下为总编纂后,可以请道衍师傅来做监编,负责后期同宁王殿下一同审核稿件,也可以在特殊情况下修正总编纂提出的有偏差的建议。”
叶羽这个提议正中朱棣的心思,如果有人监督,有人间接分去宁王的一些权力,也就可以成为有效的牵制,这确实是个好主意。
“只不过……”叶羽故意做出惋惜的神情,遗憾的说:“只不过宁王殿下要常住京城,无法轻易回到封地了。”
叶羽这话虽然说得十分遗憾和为难,但却轻易达到了预想的效果,朱棣果然被彻底说动了。
在靖难之战中也立有战功的宁王朱权,是此时藩王中地位和实权最大的一位,朱棣若是存了削藩的想法的话,那么宁王则会成为他最关注的一个弟弟。
然而,叶羽指出,如果宁王成为永乐大典的总编纂,那么他将会远离封地,长时间呆在京城里,在朱棣的监视下行动,从各个方面来说其实也不能算是坏事了。
于是,朱棣终于下定决心,启用宁王朱权作为本次修书的总编纂。
正式旨意下达后的第二天起,以宁王为首的修书团队正式进驻文渊阁,开启了永乐大帝在位时第一个辉煌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