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www.piaotian.tw,江湖掌门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前几天生病了,状态差,每天只能更两章,明天开始应该能恢复更新了。)
常威稳稳神道:“知道了,详情如何?”
皇帝冷哼一声,涂文辅赶紧取出一封奏疏,正是翰林们誊抄常威的那一份,此时,那上面已经签满了名字。
两京一十三省,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级别的官员六十七位,只有十二位同意削藩,二十位写了请朝廷三思,三十五位直接反对。反对的大多是各省都司,按察使,他们怕削藩引起战争,加重负担。
在反对者的名单中常威竟然看到了河南三司和浙江巡抚潘汝桢、浙江布政使闵承弼、漕运总督藤乐山的名字。
常威点着奏疏的名字道:“浙江没有一个藩王,不知道浙江巡抚、布政为什么要反对?还有这个漕运总督藤乐山,他是哪根筋搭错了?竟然反对削藩!没了藩王他漕运的任务不就轻松许多吗?哦,我知道了他是怕没地方贪贿了吧!”
皇帝瞥了一眼旁边侍立的涂文辅,“潘汝桢不是第一个上奏疏给你们九千岁建生祠的人吗?他怎么敢反对?老魏已经管不了他了吗?”
涂文辅吓的赶紧趴在地上,连头都不敢抬了,这种话他是既不敢也不会回答,幸好常威替他解了围,“魏公公肯定管得了他,只不过人在地方上,总喜欢自作聪明,打点小算盘。”
皇帝转了话题:“接下来你准备怎么干?”
常威指着奏疏道:“不是有好几个省份三司官员全都同意削藩吗?就从这几个省先开始好了!”
陕西、山西两个藩王多,受灾重的省份,从省府到三司,从兵备道、粮道、到总督一致同意削藩。
皇帝道:“那好!写一道密诏,让陕西,山西各级官员接连上奏疏,上到朝廷准奏为止!”
不等涂文辅应了,皇帝又道:“要是打仗怎么办呐?汉景帝撤藩引发七国之乱,成祖靖难也因削藩而起,万一引起战争,朕又要背负骂名啊!”
皇帝怕朱棣旧事重演啊!
常威道:“天下之事全在人为!只要用好人,没有干不好的事!陛下,建文削藩用的是齐泰、黄子澄,这些人都干了什么?燕王将三个儿子都送到南京了,还怕落个不仁义的名声,全都放了;打仗的时候怕伤了皇叔燕王被指责,竟下令要活捉,仗都打不赢还想着活捉敌军主将?这种人不败就没天理了。”
“反观陛下削藩,用的是臣!”
常威笑着道:“臣没考过会试,不是进士,先前只做过清吏司的芝麻官;但臣会打仗,亲手杀的人没有一百也有九十;现在又掌着北镇抚司,每天血肉模糊,打打杀杀的事情见得多了,从来只会将敌人赶尽杀绝,斩草除根;绝不会心慈手软,更不会宽恕敌人。”
“因而,臣的敌人都很不幸!”
皇帝这才放下心来,让涂文辅出去写诏书,又问常威:“你从哪来的?”
“有人约臣在江南居见面,臣是从那里赶来的。”京城里锦衣卫和东厂番子到处都是,常威不敢瞒,也知道瞒不住。
皇帝绷着脸问道:“是什么人?为什么在那种地方见面?”
常威心里一紧,心道一声,“怪我去妓院?我还没做那个倒霉的驸马爷呢。”
回道:“是江南来的,江湖上的人,敌友还未知,但牵扯了人命他们想请臣帮忙查查,去那里也就喝了杯茶。”
皇帝笑了笑,“现在可是公事时间,还没放班呢,当心御史弹劾你。好了,开始讲书吧。”
皇帝要常威来是讲国富论的,不过,这书是白话的,写的浅显易懂,除了那些专业名词需要算学博士专门解释一下之外,其它地方并没有疑难的。
要知道国子监监生基本上都是各地举人中的佼佼者,和会试落第举子里的优秀之人,大约都是黄宗羲这类,这种书自然看的懂,拿回去慢慢看就是。
他们感兴趣的削藩!这也是常威最乐意说的事情,“大明立国之初,太祖、成祖开疆拓土,远征异域,盖兼汉、唐之盛而有之,百王所莫并也。”
先说大明达到历史之最,让大家高兴一下,然后常威话锋一阵,“但我大明有一点比不上大汉!那一点呢?强力的削藩!”
“秦始皇扫平六国,统一天下,行郡县制。郡县当然是一种先进制度,但是秦朝的郡县制导致地方控制力不足,秦始皇死后,天下乱起,二世而亡!”
“针对郡县制的弊病,汉高祖采取折中之法,郡县制和分封制并存。这个举措是有效果的,吕氏乱政,几乎要颠覆刘氏天下,之所以没有成功,除了周勃和陈平在朝廷主持,还因为当时刘氏地方实力派始终牵制着吕氏。”
“但时间一久弊端也很明显,长久之后,诸王子孙繁衍,代代扩张,到最后尾大不掉,成为朝廷和全天下的负担,甚至是威胁。”
“汉景帝、汉武帝时代,针对诸王之威胁,做出了削藩之举,史称七国之乱。周亚夫迅速平灭之,汉武帝即位,继续进行强力削藩,颁布“推恩令”,把藩王的领土分给每个儿子。如此一来,藩王的领地就随着子孙的繁衍越来越小,最后,丧失独立生存能力,被朝廷全部收回。”
“汉景、汉武两代改革,将汉朝藩王危险降到最低,为汉朝的长治久安打下基础。”
“我大明和大汉一样,太祖皇帝也像汉高祖一般,将国家分封给自己的儿子们,尤其以镇守北方边境的“塞王”实力最强。”
“大家都知道,在国朝初期,北方蒙古实力强大,用武功强盛的燕王、宁王等人镇守边疆是个好办法。但年深日久下来,诸王子嗣繁多,会成为国家负担和威胁。”
“我大明问题是,太祖之后,没有出现一个与汉景帝、汉武帝一样雄才大略的伟大君主,进行削藩!本来,这个最合适的人选是成祖,但因为靖难的问题,成祖并没有大规模强力削藩。”
“而后的君王们,就没有能力进行削藩了。时至今日,朝廷要养的宗室有百万之多,每年耗费七百万两之巨,这笔巨款跟辽东打仗花的一样多!”
常威话音一落,国子监监生立即叫了起来。
“大明朝迟早会被藩王拖垮!”
“为什么两京一十三省的官员们会封还奏疏?难道他们收了藩王的贿赂吗?”
“难道他们像做藩王的逆党?”
这话一传出来,常威登时眉头一跳,这些监生也太猛了吧?看来人心可以利用啊!
“诸位!不要吵闹!”
黄宗羲站起来大声说道:“常大人,你说的没错!但汉景帝七国之乱和本朝靖难都因削藩而起,这两战结果却大不相同。常大人,能否详细叙说,做个对比呢?”
明建文四年(西元1402年)六月,进行了四年的“靖难”之役结束,战争以... -->>
(前几天生病了,状态差,每天只能更两章,明天开始应该能恢复更新了。)
常威稳稳神道:“知道了,详情如何?”
皇帝冷哼一声,涂文辅赶紧取出一封奏疏,正是翰林们誊抄常威的那一份,此时,那上面已经签满了名字。
两京一十三省,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级别的官员六十七位,只有十二位同意削藩,二十位写了请朝廷三思,三十五位直接反对。反对的大多是各省都司,按察使,他们怕削藩引起战争,加重负担。
在反对者的名单中常威竟然看到了河南三司和浙江巡抚潘汝桢、浙江布政使闵承弼、漕运总督藤乐山的名字。
常威点着奏疏的名字道:“浙江没有一个藩王,不知道浙江巡抚、布政为什么要反对?还有这个漕运总督藤乐山,他是哪根筋搭错了?竟然反对削藩!没了藩王他漕运的任务不就轻松许多吗?哦,我知道了他是怕没地方贪贿了吧!”
皇帝瞥了一眼旁边侍立的涂文辅,“潘汝桢不是第一个上奏疏给你们九千岁建生祠的人吗?他怎么敢反对?老魏已经管不了他了吗?”
涂文辅吓的赶紧趴在地上,连头都不敢抬了,这种话他是既不敢也不会回答,幸好常威替他解了围,“魏公公肯定管得了他,只不过人在地方上,总喜欢自作聪明,打点小算盘。”
皇帝转了话题:“接下来你准备怎么干?”
常威指着奏疏道:“不是有好几个省份三司官员全都同意削藩吗?就从这几个省先开始好了!”
陕西、山西两个藩王多,受灾重的省份,从省府到三司,从兵备道、粮道、到总督一致同意削藩。
皇帝道:“那好!写一道密诏,让陕西,山西各级官员接连上奏疏,上到朝廷准奏为止!”
不等涂文辅应了,皇帝又道:“要是打仗怎么办呐?汉景帝撤藩引发七国之乱,成祖靖难也因削藩而起,万一引起战争,朕又要背负骂名啊!”
皇帝怕朱棣旧事重演啊!
常威道:“天下之事全在人为!只要用好人,没有干不好的事!陛下,建文削藩用的是齐泰、黄子澄,这些人都干了什么?燕王将三个儿子都送到南京了,还怕落个不仁义的名声,全都放了;打仗的时候怕伤了皇叔燕王被指责,竟下令要活捉,仗都打不赢还想着活捉敌军主将?这种人不败就没天理了。”
“反观陛下削藩,用的是臣!”
常威笑着道:“臣没考过会试,不是进士,先前只做过清吏司的芝麻官;但臣会打仗,亲手杀的人没有一百也有九十;现在又掌着北镇抚司,每天血肉模糊,打打杀杀的事情见得多了,从来只会将敌人赶尽杀绝,斩草除根;绝不会心慈手软,更不会宽恕敌人。”
“因而,臣的敌人都很不幸!”
皇帝这才放下心来,让涂文辅出去写诏书,又问常威:“你从哪来的?”
“有人约臣在江南居见面,臣是从那里赶来的。”京城里锦衣卫和东厂番子到处都是,常威不敢瞒,也知道瞒不住。
皇帝绷着脸问道:“是什么人?为什么在那种地方见面?”
常威心里一紧,心道一声,“怪我去妓院?我还没做那个倒霉的驸马爷呢。”
回道:“是江南来的,江湖上的人,敌友还未知,但牵扯了人命他们想请臣帮忙查查,去那里也就喝了杯茶。”
皇帝笑了笑,“现在可是公事时间,还没放班呢,当心御史弹劾你。好了,开始讲书吧。”
皇帝要常威来是讲国富论的,不过,这书是白话的,写的浅显易懂,除了那些专业名词需要算学博士专门解释一下之外,其它地方并没有疑难的。
要知道国子监监生基本上都是各地举人中的佼佼者,和会试落第举子里的优秀之人,大约都是黄宗羲这类,这种书自然看的懂,拿回去慢慢看就是。
他们感兴趣的削藩!这也是常威最乐意说的事情,“大明立国之初,太祖、成祖开疆拓土,远征异域,盖兼汉、唐之盛而有之,百王所莫并也。”
先说大明达到历史之最,让大家高兴一下,然后常威话锋一阵,“但我大明有一点比不上大汉!那一点呢?强力的削藩!”
“秦始皇扫平六国,统一天下,行郡县制。郡县当然是一种先进制度,但是秦朝的郡县制导致地方控制力不足,秦始皇死后,天下乱起,二世而亡!”
“针对郡县制的弊病,汉高祖采取折中之法,郡县制和分封制并存。这个举措是有效果的,吕氏乱政,几乎要颠覆刘氏天下,之所以没有成功,除了周勃和陈平在朝廷主持,还因为当时刘氏地方实力派始终牵制着吕氏。”
“但时间一久弊端也很明显,长久之后,诸王子孙繁衍,代代扩张,到最后尾大不掉,成为朝廷和全天下的负担,甚至是威胁。”
“汉景帝、汉武帝时代,针对诸王之威胁,做出了削藩之举,史称七国之乱。周亚夫迅速平灭之,汉武帝即位,继续进行强力削藩,颁布“推恩令”,把藩王的领土分给每个儿子。如此一来,藩王的领地就随着子孙的繁衍越来越小,最后,丧失独立生存能力,被朝廷全部收回。”
“汉景、汉武两代改革,将汉朝藩王危险降到最低,为汉朝的长治久安打下基础。”
“我大明和大汉一样,太祖皇帝也像汉高祖一般,将国家分封给自己的儿子们,尤其以镇守北方边境的“塞王”实力最强。”
“大家都知道,在国朝初期,北方蒙古实力强大,用武功强盛的燕王、宁王等人镇守边疆是个好办法。但年深日久下来,诸王子嗣繁多,会成为国家负担和威胁。”
“我大明问题是,太祖之后,没有出现一个与汉景帝、汉武帝一样雄才大略的伟大君主,进行削藩!本来,这个最合适的人选是成祖,但因为靖难的问题,成祖并没有大规模强力削藩。”
“而后的君王们,就没有能力进行削藩了。时至今日,朝廷要养的宗室有百万之多,每年耗费七百万两之巨,这笔巨款跟辽东打仗花的一样多!”
常威话音一落,国子监监生立即叫了起来。
“大明朝迟早会被藩王拖垮!”
“为什么两京一十三省的官员们会封还奏疏?难道他们收了藩王的贿赂吗?”
“难道他们像做藩王的逆党?”
这话一传出来,常威登时眉头一跳,这些监生也太猛了吧?看来人心可以利用啊!
“诸位!不要吵闹!”
黄宗羲站起来大声说道:“常大人,你说的没错!但汉景帝七国之乱和本朝靖难都因削藩而起,这两战结果却大不相同。常大人,能否详细叙说,做个对比呢?”
明建文四年(西元1402年)六月,进行了四年的“靖难”之役结束,战争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