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www.piaotian.tw,女帝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冯欢的心思,知晓他遭遇的人都能猜个七七八八,虽有些嫌弃他假公济私,李家救他反招来这么大一个仇人,却不得不承认,他说得很对——高句丽如今的情状,确实很适合动手,万一李家彻底把持住了朝政,焉知他们不想改朝换代?既是如此,“军功”便是最大的屏障,也唯有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人们才不会管谁掌权,只要能将外敌赶出去,就是家国的功臣。
以大夏的国力,支持东北、西北两面开战虽能做到,对航运却是极大的考验。尤其是西北战线,东南运路的艰难令朝廷不得不驱使极多的徭役保持粮道的畅通。一旦拖上个一两年,很可能因为补给跟不上,从而功亏一篑。民间的风评更不消说,不管打仗还是徭役都不是好差事,多征一两月尚且能避则避,何况是好几年呢?民怨不沸腾才是怪事。
西北的突厥虽说光阿史那一姓就分裂成了几十个部落,彼此之间征伐不休,却没有哪个明眼人会天真地认为这种这种局面能长久地保持下去。如果能趁着草原上没有任何一个部落树立起绝对优势的时候对高句丽开战,就能避免双线作战的风险,相对而言,胜算也能高一些。
徐密见秦琬踌躇满志,掂量一番如今的局势,觉得情况虽好,也没有到摧枯拉朽的程度。若是再等几年,不管是江南运河的开通,还是东南运路恢复通畅,战前的准备也更为充足,更加有利。哪怕是姜略,初来乍到,也未必熟悉东北的情况。故他沉吟片刻,还是唱了反调:“既是如此,咱们也不好大军压境。高句丽的政局虽乱,若见大夏大军压境,恐大夏威势,怕又是另一重情状了。”
他说得也极有道理,如今高句丽自诩国泰民安,不管是朝臣、士子还是兵将,都将心思放在了皇位传承这等大势上。李氏虽势大,到底没有一个身负李氏血统的皇子,纵然占据正统,许多颇有势力的家族怕李氏有窃国之心,届时自己也成了乱臣贼子,未必就会依附他们。更何况李氏兵权赫赫,闵氏想要对付李氏,自然有求于大夏。即便闵氏不与大夏合作,只要他们对外散布言论,说李氏为了攫取更大的权力,不断发动战争,李氏定然一个头两个大。毕竟这世上,喜欢安逸,不喜欢打仗的人还是占了大多数。
对大夏来说,高句丽这个强敌自然是越腐朽,越混乱,内耗得越厉害越好,若是这两家能斗个十年八年的,节省大夏多少兵力?这时候发兵攻打高句丽,未必就是好时机了——亡国灭种的灾难就在眼前,主战派的势力定然高涨,一旦将主和派压服,岂不是大夏帮他们先把朝堂给弄平稳了么?
哀兵必胜,自古有之。背水一战的人,总是比心有所系的人多几分胆气的。徐密乃是儒家子弟,盼望看到李氏窃国,闵氏派人逃往大夏,最好是有闵家血统的那位高氏皇子来大夏求援。如此一来,大夏师出有名,一举成为高句丽的宗主国。而非如诸胡一般,烧杀抢掠,抑或是恃强凌弱。
这个想法或许有点迂腐可笑,却不能否认,许多文臣心底都是这样期望的。
利益,他们要;名声,他们也要!
秦琬也知是这么一个道理,但她也希望北边能和高句丽大打一场,胜,则打出士气,纵然有一两场的失败,也能令夜郎自大的许多臣子认识到高句丽的强大,以及他们的狼子野心。故她望着卫拓,想听听他的看法。
卫拓对这个问题也思考了很久,最后还是决定求稳。但他也明白,这时候不能过度打击秦琬,还有那些比较偏主战一派的官员、勋贵等人的心情。
文武为什么会对立,矛盾越发尖锐?除了你看不起我,我看不起你外,最重要的难道不就是文官求稳,武将要功,利益冲突,两看相厌?
这等局势下,且不说文武冲突的问题了,单看武将们高涨的情绪就知道,他们已经忍了很久,迫切需要战功,以稳定自己在新皇帝眼中的地位。若是这时候阻止,无异于断人前程。故他决定暂时用个折中的法子,便道:“李氏狼子野心,为定高句丽国内局势,定会劫掠边境,攻占城池。”
什么?你说他们不会劫掠?边境摩擦时常发生,谁敢... -->>
冯欢的心思,知晓他遭遇的人都能猜个七七八八,虽有些嫌弃他假公济私,李家救他反招来这么大一个仇人,却不得不承认,他说得很对——高句丽如今的情状,确实很适合动手,万一李家彻底把持住了朝政,焉知他们不想改朝换代?既是如此,“军功”便是最大的屏障,也唯有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人们才不会管谁掌权,只要能将外敌赶出去,就是家国的功臣。
以大夏的国力,支持东北、西北两面开战虽能做到,对航运却是极大的考验。尤其是西北战线,东南运路的艰难令朝廷不得不驱使极多的徭役保持粮道的畅通。一旦拖上个一两年,很可能因为补给跟不上,从而功亏一篑。民间的风评更不消说,不管打仗还是徭役都不是好差事,多征一两月尚且能避则避,何况是好几年呢?民怨不沸腾才是怪事。
西北的突厥虽说光阿史那一姓就分裂成了几十个部落,彼此之间征伐不休,却没有哪个明眼人会天真地认为这种这种局面能长久地保持下去。如果能趁着草原上没有任何一个部落树立起绝对优势的时候对高句丽开战,就能避免双线作战的风险,相对而言,胜算也能高一些。
徐密见秦琬踌躇满志,掂量一番如今的局势,觉得情况虽好,也没有到摧枯拉朽的程度。若是再等几年,不管是江南运河的开通,还是东南运路恢复通畅,战前的准备也更为充足,更加有利。哪怕是姜略,初来乍到,也未必熟悉东北的情况。故他沉吟片刻,还是唱了反调:“既是如此,咱们也不好大军压境。高句丽的政局虽乱,若见大夏大军压境,恐大夏威势,怕又是另一重情状了。”
他说得也极有道理,如今高句丽自诩国泰民安,不管是朝臣、士子还是兵将,都将心思放在了皇位传承这等大势上。李氏虽势大,到底没有一个身负李氏血统的皇子,纵然占据正统,许多颇有势力的家族怕李氏有窃国之心,届时自己也成了乱臣贼子,未必就会依附他们。更何况李氏兵权赫赫,闵氏想要对付李氏,自然有求于大夏。即便闵氏不与大夏合作,只要他们对外散布言论,说李氏为了攫取更大的权力,不断发动战争,李氏定然一个头两个大。毕竟这世上,喜欢安逸,不喜欢打仗的人还是占了大多数。
对大夏来说,高句丽这个强敌自然是越腐朽,越混乱,内耗得越厉害越好,若是这两家能斗个十年八年的,节省大夏多少兵力?这时候发兵攻打高句丽,未必就是好时机了——亡国灭种的灾难就在眼前,主战派的势力定然高涨,一旦将主和派压服,岂不是大夏帮他们先把朝堂给弄平稳了么?
哀兵必胜,自古有之。背水一战的人,总是比心有所系的人多几分胆气的。徐密乃是儒家子弟,盼望看到李氏窃国,闵氏派人逃往大夏,最好是有闵家血统的那位高氏皇子来大夏求援。如此一来,大夏师出有名,一举成为高句丽的宗主国。而非如诸胡一般,烧杀抢掠,抑或是恃强凌弱。
这个想法或许有点迂腐可笑,却不能否认,许多文臣心底都是这样期望的。
利益,他们要;名声,他们也要!
秦琬也知是这么一个道理,但她也希望北边能和高句丽大打一场,胜,则打出士气,纵然有一两场的失败,也能令夜郎自大的许多臣子认识到高句丽的强大,以及他们的狼子野心。故她望着卫拓,想听听他的看法。
卫拓对这个问题也思考了很久,最后还是决定求稳。但他也明白,这时候不能过度打击秦琬,还有那些比较偏主战一派的官员、勋贵等人的心情。
文武为什么会对立,矛盾越发尖锐?除了你看不起我,我看不起你外,最重要的难道不就是文官求稳,武将要功,利益冲突,两看相厌?
这等局势下,且不说文武冲突的问题了,单看武将们高涨的情绪就知道,他们已经忍了很久,迫切需要战功,以稳定自己在新皇帝眼中的地位。若是这时候阻止,无异于断人前程。故他决定暂时用个折中的法子,便道:“李氏狼子野心,为定高句丽国内局势,定会劫掠边境,攻占城池。”
什么?你说他们不会劫掠?边境摩擦时常发生,谁敢...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