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www.piaotian.tw,大唐键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天色擦黑的时候,郭昕、李元忠、李汲三人终于结束会议,并且统一了认知、下定了决心,于是联袂求见李倓。
郭昕表示,愿意为节帅去守鄯城。
李倓深感欣悦,忙问:“鄯城可守么?能守几时啊?”
郭昕回答道:“具体谋划,还须等末将到了鄯城,再行文禀报大帅——李巡官所查虽然已经很详实了,但为将者不能亲眼得见,终不敢妄立军令。”
顿了一顿,继续说道:“倘若李巡官所言,毫无疏漏,则请大帅遴选精锐三千,并足敷三个月的粮草,末将愿意护守鄯城,抵御蕃贼。目下尚不知蕃贼何时来侵,其数如何,其将为谁,则实际能守鄯城多久,实不敢言。且如李巡官所说,鄯城田地收获难以保障,则长期拒守,也无益处……
“唯期鄯城周边之粮,即便不能为我所用,也当刈尽了,不使资供于蕃贼。则若小股蕃贼来,末将必屠之于原野,使彼等知我唐军之可畏;若发举国之兵来,力求守足三月,然后请大帅发兵,策应东归。
“若因应形势,能够守至来年,说不定蕃贼粮运匮乏,会主动退兵,亦未可知。到那时候,鄯城粮秣难以久支,亦不得不放弃,否则怕会给全州的军粮输运造成太大压力。
“然而,家伯父方率九节度屯驻洛阳,必期秋后发兵,挺进河北,安庆绪无能竖子,兼之众叛亲离,必可一举殄灭。则期以来年,西军定将陆续返归,再图收复鄯城,乃至宣威、振武等军,不难也。”
李倓闻言,微微蹙眉——其实李汲也早就想到了,倘若关东的叛乱被彻底敉平,大军得以西返,估计李倓这两镇节度大使也就当到头啦。陇右、河西,加起来十好几万兵马呢,谁放心捏在一个亲王手里啊?别说李亨了,估计就连李豫心里都要打哆嗦。
郭昕议论兵机,不但头头是道,而且极其谨慎,绝不肯一拍胸脯,打包票说鄯城可守,我去守来,而先预设了各种条件,因应形势给出不同的结果。但对于朝堂事务,终究他久在边镇,认识就很浅薄了,故而对于李倓的神情,并未太过留意。
他只是就会议的结果,继续禀报道:“可命李元忠将军前往绥和守捉,如李巡官前日呈文中所言,放弃威胜、积石、宁边三个沿边之军,收缩兵力于绥和守捉与达化城。但据末将所知,绥和守捉地势险要,壁垒却小,不可能容纳太多兵马,且今秋必受蕃贼所攻,难守也。守绥和,不过为了延缓蕃贼南道的攻势,为末将巩固鄯城防御,并刈尽秋粮,争取时间罢了。
“因而三军之兵,主力撤向达化,可于鄯城战事最烈之际,尝试渡河而北,复攻绥和……”
李倓插言道:“是要断绝蕃贼的后路吗?”
郭昕回答:“倘若蕃贼只从南道来,此举确实可以断其后路,奈何其必三道并发……则此举不过挫敌士气,策应鄯城,协助防守罢了。待三军后撤之事毕,李将军亦当返归鄯州,请大帅拨他一支精锐骑兵,驻于小峡口,一方面保障小峡、大峡之间的粮获,一方面也可相助鄯城防守——此即我等商议之策也。”
李倓一边听,一边展开地图,观览、筹思。等郭昕说完,他才刚要表态,李汲却又加上几句:“今马重英为吐蕃大论,实执国政,且有三尚,并为重臣。倘若蕃贼只是小股来袭,还则罢了,若大举来,多半还是马重英领兵,或者三尚。望大帅访求间者,深入蕃境,打探此四人性情、能力,以便知彼,益于战事。”
李倓颔首道:“诸君筹谋甚深,亦甚详细,可以依之而行。”他本人也是很有自知之明的,虽说熟读兵书,也曾一度有过领兵的经验,终究论打仗,不可能强过郭昕、李元忠这种边庭宿将去啊;况且二将曾经多次跟吐蕃见过仗,他李倓么,只打过叛贼,还基本上都是稳坐中军,遥相调度而已。
所以专业的事情,就必须听取专业人事的意见。尤其李倓来之前也没料到情况会这么糟,李汲走的这几天,他不但忙得焦头烂额,而且歇息时思虑全局,根本拿不出什么良策来。甚至于好几次劝说自己,还不如听高升所言,直接放弃鄯城,然后集兵防守鄯州,最不费脑筋……
反正关东战事一毕,我肯定要卷铺盖回长安去啊,即便费尽心机打出个好局面来,也是为他人做嫁衣裳。而若关东战事又生波折,西军一时间不能返乡……面对这么糟糕的局面,我又能坚持多久?
好在他素来心高志广,不甘心只做一名闲散亲王,尤其赶上此番动乱,逃出长安之时,若不是自己挺身而出,难道能寄望老哥甚至老爹掌控住局面吗?这国家要是都让他们玩儿烂了,我就算太平亲王都做不成啊!
由此才反复给自己鼓气,直到今天听到郭昕的回报,貌似头头是道,仿佛一根救命稻草似的,李倓就此一把揪住,全都准了——“便依诸君所言,孤在鄯州,招募兵马、调派粮饷,必为郭、李二将军的坚实后盾,望二将军毋负孤之所望也!”
二将自下去准备不提,唯有李汲,算是交卸了肩头这付重担,再接任务,起码也得明天了,终于得着一晚放松的机会。于是便在衙署内用了工作餐,然后策马返归居处。
李倓一行尚未抵达鄯城,高升等幕府旧僚便打听得实,给预备下了房舍、仆役。李汲品位颇低,不能跟杨炎相提并论,因而只分给距离衙署不远的一个小院,三间房舍,派一名老军负责日常扫洒。
此前李汲只在这个临时新家睡了一晚,便即束装就道,西向鄯城,好些天才回来,基本位置倒还没忘。当下策马而行,天已漆黑,由一命小卒在前打着灯笼,直至院前,叩响了门扉。
那老军应声开门,躬着身问道:“李巡官回来了……可用过饭了不曾?”李汲笑笑:“在衙中吃过了。”即命老军牵走坐骑,他则提着包袱,并接过灯笼,向小卒道了谢,步入院中。
受人恩惠,道一声谢,对于李汲来说本属正常,孰料那小卒却受宠若惊,连称“不敢”。
李汲到了房前,... -->>
天色擦黑的时候,郭昕、李元忠、李汲三人终于结束会议,并且统一了认知、下定了决心,于是联袂求见李倓。
郭昕表示,愿意为节帅去守鄯城。
李倓深感欣悦,忙问:“鄯城可守么?能守几时啊?”
郭昕回答道:“具体谋划,还须等末将到了鄯城,再行文禀报大帅——李巡官所查虽然已经很详实了,但为将者不能亲眼得见,终不敢妄立军令。”
顿了一顿,继续说道:“倘若李巡官所言,毫无疏漏,则请大帅遴选精锐三千,并足敷三个月的粮草,末将愿意护守鄯城,抵御蕃贼。目下尚不知蕃贼何时来侵,其数如何,其将为谁,则实际能守鄯城多久,实不敢言。且如李巡官所说,鄯城田地收获难以保障,则长期拒守,也无益处……
“唯期鄯城周边之粮,即便不能为我所用,也当刈尽了,不使资供于蕃贼。则若小股蕃贼来,末将必屠之于原野,使彼等知我唐军之可畏;若发举国之兵来,力求守足三月,然后请大帅发兵,策应东归。
“若因应形势,能够守至来年,说不定蕃贼粮运匮乏,会主动退兵,亦未可知。到那时候,鄯城粮秣难以久支,亦不得不放弃,否则怕会给全州的军粮输运造成太大压力。
“然而,家伯父方率九节度屯驻洛阳,必期秋后发兵,挺进河北,安庆绪无能竖子,兼之众叛亲离,必可一举殄灭。则期以来年,西军定将陆续返归,再图收复鄯城,乃至宣威、振武等军,不难也。”
李倓闻言,微微蹙眉——其实李汲也早就想到了,倘若关东的叛乱被彻底敉平,大军得以西返,估计李倓这两镇节度大使也就当到头啦。陇右、河西,加起来十好几万兵马呢,谁放心捏在一个亲王手里啊?别说李亨了,估计就连李豫心里都要打哆嗦。
郭昕议论兵机,不但头头是道,而且极其谨慎,绝不肯一拍胸脯,打包票说鄯城可守,我去守来,而先预设了各种条件,因应形势给出不同的结果。但对于朝堂事务,终究他久在边镇,认识就很浅薄了,故而对于李倓的神情,并未太过留意。
他只是就会议的结果,继续禀报道:“可命李元忠将军前往绥和守捉,如李巡官前日呈文中所言,放弃威胜、积石、宁边三个沿边之军,收缩兵力于绥和守捉与达化城。但据末将所知,绥和守捉地势险要,壁垒却小,不可能容纳太多兵马,且今秋必受蕃贼所攻,难守也。守绥和,不过为了延缓蕃贼南道的攻势,为末将巩固鄯城防御,并刈尽秋粮,争取时间罢了。
“因而三军之兵,主力撤向达化,可于鄯城战事最烈之际,尝试渡河而北,复攻绥和……”
李倓插言道:“是要断绝蕃贼的后路吗?”
郭昕回答:“倘若蕃贼只从南道来,此举确实可以断其后路,奈何其必三道并发……则此举不过挫敌士气,策应鄯城,协助防守罢了。待三军后撤之事毕,李将军亦当返归鄯州,请大帅拨他一支精锐骑兵,驻于小峡口,一方面保障小峡、大峡之间的粮获,一方面也可相助鄯城防守——此即我等商议之策也。”
李倓一边听,一边展开地图,观览、筹思。等郭昕说完,他才刚要表态,李汲却又加上几句:“今马重英为吐蕃大论,实执国政,且有三尚,并为重臣。倘若蕃贼只是小股来袭,还则罢了,若大举来,多半还是马重英领兵,或者三尚。望大帅访求间者,深入蕃境,打探此四人性情、能力,以便知彼,益于战事。”
李倓颔首道:“诸君筹谋甚深,亦甚详细,可以依之而行。”他本人也是很有自知之明的,虽说熟读兵书,也曾一度有过领兵的经验,终究论打仗,不可能强过郭昕、李元忠这种边庭宿将去啊;况且二将曾经多次跟吐蕃见过仗,他李倓么,只打过叛贼,还基本上都是稳坐中军,遥相调度而已。
所以专业的事情,就必须听取专业人事的意见。尤其李倓来之前也没料到情况会这么糟,李汲走的这几天,他不但忙得焦头烂额,而且歇息时思虑全局,根本拿不出什么良策来。甚至于好几次劝说自己,还不如听高升所言,直接放弃鄯城,然后集兵防守鄯州,最不费脑筋……
反正关东战事一毕,我肯定要卷铺盖回长安去啊,即便费尽心机打出个好局面来,也是为他人做嫁衣裳。而若关东战事又生波折,西军一时间不能返乡……面对这么糟糕的局面,我又能坚持多久?
好在他素来心高志广,不甘心只做一名闲散亲王,尤其赶上此番动乱,逃出长安之时,若不是自己挺身而出,难道能寄望老哥甚至老爹掌控住局面吗?这国家要是都让他们玩儿烂了,我就算太平亲王都做不成啊!
由此才反复给自己鼓气,直到今天听到郭昕的回报,貌似头头是道,仿佛一根救命稻草似的,李倓就此一把揪住,全都准了——“便依诸君所言,孤在鄯州,招募兵马、调派粮饷,必为郭、李二将军的坚实后盾,望二将军毋负孤之所望也!”
二将自下去准备不提,唯有李汲,算是交卸了肩头这付重担,再接任务,起码也得明天了,终于得着一晚放松的机会。于是便在衙署内用了工作餐,然后策马返归居处。
李倓一行尚未抵达鄯城,高升等幕府旧僚便打听得实,给预备下了房舍、仆役。李汲品位颇低,不能跟杨炎相提并论,因而只分给距离衙署不远的一个小院,三间房舍,派一名老军负责日常扫洒。
此前李汲只在这个临时新家睡了一晚,便即束装就道,西向鄯城,好些天才回来,基本位置倒还没忘。当下策马而行,天已漆黑,由一命小卒在前打着灯笼,直至院前,叩响了门扉。
那老军应声开门,躬着身问道:“李巡官回来了……可用过饭了不曾?”李汲笑笑:“在衙中吃过了。”即命老军牵走坐骑,他则提着包袱,并接过灯笼,向小卒道了谢,步入院中。
受人恩惠,道一声谢,对于李汲来说本属正常,孰料那小卒却受宠若惊,连称“不敢”。
李汲到了房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