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www.piaotian.tw,大唐键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你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李汲想了一想,就对窦、霍二人说道:“圣人闻听此败,必然沮丧,二位长史可以宽慰圣人,虽然不能平灭安庆绪,然而数月之间,史思明也断不会渡河威胁东京,可以趁此时机重调兵马物资,力保河南。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他知道李亨是什么德性,担心这场大败会把混蛋皇帝的信心彻底打没了,从此更加昏招迭出。尤其是窦、霍二宦本是李适的党羽,对待自己又不错,正好趁机指点他们一条明路——你们赶紧去劝慰皇帝,这时候口出失败言论的必死,说国家还有救的,必能得赏!
马燧问道:“长卫以为,史思明不会遽向河南,何所思而有此见哪?”
李汲笑一笑:“相州尚在安庆绪手中,官军既退,那厮又岂肯信守前诺,将宝座拱手让人啊?则安、史二贼之间,必起纷争。当此时也,史思明岂敢将相州放在身后,悬军远追,直入河南?”
窦、霍二人尚在沉吟——也不知道是琢磨李汲所言有几成可信度啊,还是先赶紧打好腹稿,以备皇帝咨询——马燧却忍不住又多瞧了李汲几眼。
两京盛传,“李二郎”匹马单枪,直入蕃阵,捅死上将几员,夺得马槊几条,砍翻大纛几面……对此,马燧虽有耳闻,却并不怎么相信。他虽然没有正经上过阵,终究熟读兵书,也在军队里混过,知道千军万马对战之际,一人之力绝对有限。民间传说本不靠谱,但空穴来风,未必无因,想来这李汲确实是一员勇将,还是很能打的吧。
等听说朝命召李汲还京,担任左英武军录事参军事,马燧心里多少有些打鼓——既为猛将,不置于前阵,调到后方来干嘛啊?并且还是担任文书工作……这究竟是给李汲敞开一条晋身的捷径呢,还是他得罪了什么人,故而投闲置散哪?
不管怎么说,李汲在马燧心目中既是一员猛将,印象自然会偏向于粗鲁武夫——即便对方是文职——马燧还担心这“李二郎”究竟能不能胜任文书工作,会不会把我费尽辛苦编组起来的英武军给带坏了……因而李汲的日常工作,马燧通过各种渠道加以关注,倒也四平八稳,没出什么大错。
但这并不能给李汲加分,因为那小子外在的表现,就是武胜于文,而出于士人对武夫的天然歧视,总觉得也就一粗通文墨的糙汉罢了。孰料今日听李汲揣度河北战事,句句皆中肯綮,马洵美这才刮目相看——可以啊,小子,颇有头脑,不是只会冲锋陷阵的匹夫之勇。
于是颔首道:“长卫所言有理,二位长史可以据此向圣人进言。”
直到正经事说完,几人才终于能将注意力转到李汲摆放在膝边的那一对锏上去——
“这便是长卫新打造的兵器?原不是说要打一柄刀的么?”
“好粗的铁锏,不知多少斤两?”
——————————
果然当日午后,便有诏至,唤窦文场、霍仙鸣入觐圣人,然后俩宦官这一去,直到散衙之时也不见回来。这大半天,李汲一直拧着眉头,寡言少语,满腹心事全都写在脸上——不是他不再装相了,而是区区八品武官,在禁中假装与客下棋的谢安石毫无意义啊——一直到散衙后返回家中。
青鸾接着,见李汲愁眉不展之状,不禁探问道:“可是军中有什么烦心事么?”李汲嘴角略略一撇:“军中哪有什么烦心事?唯这国家,烦心之事正多。”用过晚饭,他吩咐青鸾自去安歇,自己则屏退仆役,端坐书斋,再次将出杜甫的诗作来欣赏。
果然不出李汲所料,静街鼓响过后不久,李适再次悄无声息地出现在院中,随即板着面孔,脱靴进屋。
——相州战败这种惊天动地的大事,李适不可能太晚得着消息啊,而既得消息,多半会来与李汲恳谈,而李汲也正憋了一肚子的话,想找个人倾诉呢。终究面对窦、霍之时,尤其是疑心为李辅国党羽的马燧也在,很多话就不可能说得太过深入。
尤其李汲还想打听打听,李适你一头牵着禁中,一头连着外朝,是不是能够得着更多的讯息和细节哪?
李适一坐定,就先开门见山地问李汲:“窦文场、霍仙鸣宽慰圣人,云史思明既败官军,未必有力量遽图河南——是长卫,还是马洵美教他们的?”
李汲回答道:“是臣之愚见。”
李适忙问:“长卫此言,实出真心否?则在长卫看来,史思明底定河北,需要多少时日,或将几时来侵哪?”
李汲明白,李适这是担心身在洛阳的生母沈氏。于是详详细细把自己的判断又再解说一遍,然后道:“安、史二贼必争,然而安庆绪大势已去,不能长久,在我估算,最多三个月,史贼便能底定河北。然而暑月难以用兵,他多半会折返范阳,重整兵马,待到秋后,再谋河南。”
李适稍稍透了口气:“还有半岁,朝廷调动兵马、物资,尚有余裕……”
李汲苦笑道:“果然么?我听说去秋多方歉收,尤其两京之间,仓廪皆空,由此才被迫自江、淮、并、汾千里运粮,遂为史贼所趁。则半年的时间,要囤积足够数万兵马守备河阳,甚至于洛阳的粮秣,并非一件容易之事啊。”
李适道:“唯有仰仗第五禹珪了……”
第五琦,字禹珪,曾任河南等五道支度使、诸道盐铁铸钱使,执掌东南半壁的财政;去岁调回长安,升任度支郎中兼御史中丞,本年年初,升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被人敬称为“计相”。朝野上下一致认定,第五琦乃是当代最懂得财税管理之人,也极能开源,朝廷平叛的物资整合、调配,非其人不能为也。
然而李汲对第五琦的敛财手段,却并不怎么看好,他对李适说:“计相去岁便铸‘乾元重宝’,据闻不久前又向圣人进言,要铸新钱,这是为了敛财啊,取利于小人百姓,必定造成通胀……”
李适诧异地问道:“何谓通胀?”
你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李汲想了一想,就对窦、霍二人说道:“圣人闻听此败,必然沮丧,二位长史可以宽慰圣人,虽然不能平灭安庆绪,然而数月之间,史思明也断不会渡河威胁东京,可以趁此时机重调兵马物资,力保河南。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他知道李亨是什么德性,担心这场大败会把混蛋皇帝的信心彻底打没了,从此更加昏招迭出。尤其是窦、霍二宦本是李适的党羽,对待自己又不错,正好趁机指点他们一条明路——你们赶紧去劝慰皇帝,这时候口出失败言论的必死,说国家还有救的,必能得赏!
马燧问道:“长卫以为,史思明不会遽向河南,何所思而有此见哪?”
李汲笑一笑:“相州尚在安庆绪手中,官军既退,那厮又岂肯信守前诺,将宝座拱手让人啊?则安、史二贼之间,必起纷争。当此时也,史思明岂敢将相州放在身后,悬军远追,直入河南?”
窦、霍二人尚在沉吟——也不知道是琢磨李汲所言有几成可信度啊,还是先赶紧打好腹稿,以备皇帝咨询——马燧却忍不住又多瞧了李汲几眼。
两京盛传,“李二郎”匹马单枪,直入蕃阵,捅死上将几员,夺得马槊几条,砍翻大纛几面……对此,马燧虽有耳闻,却并不怎么相信。他虽然没有正经上过阵,终究熟读兵书,也在军队里混过,知道千军万马对战之际,一人之力绝对有限。民间传说本不靠谱,但空穴来风,未必无因,想来这李汲确实是一员勇将,还是很能打的吧。
等听说朝命召李汲还京,担任左英武军录事参军事,马燧心里多少有些打鼓——既为猛将,不置于前阵,调到后方来干嘛啊?并且还是担任文书工作……这究竟是给李汲敞开一条晋身的捷径呢,还是他得罪了什么人,故而投闲置散哪?
不管怎么说,李汲在马燧心目中既是一员猛将,印象自然会偏向于粗鲁武夫——即便对方是文职——马燧还担心这“李二郎”究竟能不能胜任文书工作,会不会把我费尽辛苦编组起来的英武军给带坏了……因而李汲的日常工作,马燧通过各种渠道加以关注,倒也四平八稳,没出什么大错。
但这并不能给李汲加分,因为那小子外在的表现,就是武胜于文,而出于士人对武夫的天然歧视,总觉得也就一粗通文墨的糙汉罢了。孰料今日听李汲揣度河北战事,句句皆中肯綮,马洵美这才刮目相看——可以啊,小子,颇有头脑,不是只会冲锋陷阵的匹夫之勇。
于是颔首道:“长卫所言有理,二位长史可以据此向圣人进言。”
直到正经事说完,几人才终于能将注意力转到李汲摆放在膝边的那一对锏上去——
“这便是长卫新打造的兵器?原不是说要打一柄刀的么?”
“好粗的铁锏,不知多少斤两?”
——————————
果然当日午后,便有诏至,唤窦文场、霍仙鸣入觐圣人,然后俩宦官这一去,直到散衙之时也不见回来。这大半天,李汲一直拧着眉头,寡言少语,满腹心事全都写在脸上——不是他不再装相了,而是区区八品武官,在禁中假装与客下棋的谢安石毫无意义啊——一直到散衙后返回家中。
青鸾接着,见李汲愁眉不展之状,不禁探问道:“可是军中有什么烦心事么?”李汲嘴角略略一撇:“军中哪有什么烦心事?唯这国家,烦心之事正多。”用过晚饭,他吩咐青鸾自去安歇,自己则屏退仆役,端坐书斋,再次将出杜甫的诗作来欣赏。
果然不出李汲所料,静街鼓响过后不久,李适再次悄无声息地出现在院中,随即板着面孔,脱靴进屋。
——相州战败这种惊天动地的大事,李适不可能太晚得着消息啊,而既得消息,多半会来与李汲恳谈,而李汲也正憋了一肚子的话,想找个人倾诉呢。终究面对窦、霍之时,尤其是疑心为李辅国党羽的马燧也在,很多话就不可能说得太过深入。
尤其李汲还想打听打听,李适你一头牵着禁中,一头连着外朝,是不是能够得着更多的讯息和细节哪?
李适一坐定,就先开门见山地问李汲:“窦文场、霍仙鸣宽慰圣人,云史思明既败官军,未必有力量遽图河南——是长卫,还是马洵美教他们的?”
李汲回答道:“是臣之愚见。”
李适忙问:“长卫此言,实出真心否?则在长卫看来,史思明底定河北,需要多少时日,或将几时来侵哪?”
李汲明白,李适这是担心身在洛阳的生母沈氏。于是详详细细把自己的判断又再解说一遍,然后道:“安、史二贼必争,然而安庆绪大势已去,不能长久,在我估算,最多三个月,史贼便能底定河北。然而暑月难以用兵,他多半会折返范阳,重整兵马,待到秋后,再谋河南。”
李适稍稍透了口气:“还有半岁,朝廷调动兵马、物资,尚有余裕……”
李汲苦笑道:“果然么?我听说去秋多方歉收,尤其两京之间,仓廪皆空,由此才被迫自江、淮、并、汾千里运粮,遂为史贼所趁。则半年的时间,要囤积足够数万兵马守备河阳,甚至于洛阳的粮秣,并非一件容易之事啊。”
李适道:“唯有仰仗第五禹珪了……”
第五琦,字禹珪,曾任河南等五道支度使、诸道盐铁铸钱使,执掌东南半壁的财政;去岁调回长安,升任度支郎中兼御史中丞,本年年初,升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被人敬称为“计相”。朝野上下一致认定,第五琦乃是当代最懂得财税管理之人,也极能开源,朝廷平叛的物资整合、调配,非其人不能为也。
然而李汲对第五琦的敛财手段,却并不怎么看好,他对李适说:“计相去岁便铸‘乾元重宝’,据闻不久前又向圣人进言,要铸新钱,这是为了敛财啊,取利于小人百姓,必定造成通胀……”
李适诧异地问道:“何谓通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