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www.piaotian.tw,明朝打工皇帝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个模棱两可的答复。
“然孙师这已经是第六次上辞表了,足见其意甚坚,况且孙师今年也已经六十二了,长期操劳于兵事,朕担心其身体受不住。”朱由校见温体仁猜不出自己的心思,于是暗示道。
“陛下如此体谅孙大人,臣身为臣子深受感动,陛下何不允了孙大人告老还乡之请?”温体仁郑重的向朱由校行了一礼,感动的回道。
“孙师久镇辽东,对辽东情势了如指掌,朕想将其调回京城,如此辽东战事再起,朕身边也有熟悉之人可咨询。”
“臣明白了,陛下是为该如何安置孙大人而苦恼?”温体仁恍然大悟,这才明白过来皇上召见自己的本意。
朱由校点点头,见温体仁总算是明白过来自己的心思,他正是为如何安排孙承宗感到苦恼,孙承宗已是少师兼太子太师、兵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而现任首辅顾秉谦是少傅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地位甚至在孙承宗之下,假如将其调回京城,首辅之位自然是孙承宗,但朱由校并不打算这么安排。
对此,他是经过深思熟虑过的,从万历年间开始朝中党争不断,尤其是自东林党势力崛起以来,党争更是日趋激烈,如今已是不致对手于死地而不罢手的局势。天启四年东林党人杨涟弹劾魏忠贤二十四条大罪,更是将党争推向顶峰,而后虽然魏忠贤反击将东林党势力尽数逐出朝堂,阉党取得大胜并掌控朝堂,但朝中反对阉党的势力仍不可小觑,如今这些势力仅仅是因为朝中无中坚人物而暂时蛰伏而已。
更何况孙承宗本身就对魏忠贤不满,而魏忠贤更是视孙承宗为眼中钉,不遗余力的将其赶下台,一旦孙承宗回京并出任首辅,这些蛰居的势力会立即聚于孙承宗门下从而重新掀起与阉党的斗争,这会让因东林党失势后朝堂上短暂的平静重新陷入波涛汹涌的斗争中。
“陛下是担心孙大人回京后朝堂会重新掀起党争?”温体仁见皇上陷入沉思,小心翼翼的问道。
“没错”朱由校点点头道。
“既如此,陛下何不令孙大人暂时不必回阁理事?”温体仁思忖片刻,试探着回道。
“不回内阁?”朱由校一时没明白过来。
“陛下,臣往昔在翰林院任编修时曾阅览过不少前朝的实录、敕书,臣曾记得一条敕书可共陛下参考,‘宣德三年敕,太师辅、少师义、少傅士竒、少保原吉、太子少傅荣,俱辍所领,从容谋议,以不时召对’。陛下,杨士奇、杨荣、夏元吉等大臣皆是洪熙朝的阁臣,宣德皇帝继位后念及这些老臣年老功高,出于体谅之意,免受繁琐政务缠身,而仅以公孤官常伴左右,以备咨询,陛下,何不效仿之?”温体仁解释道。
朱由校略一思索便明白过来,但明宣宗这一道敕令本意是为了架空先帝洪熙朝时遗留下的老臣。与朱高炽的仁厚不同,朱瞻基自诩英姿睿智,不愿将政事假手于他人,不管是初于尊重也好,对这些老臣以高官厚位优待有加,但具体的政务却不再让老臣们插手,而仅是常备左右咨询了。
温体仁说的虽然委婉,但如此安排,不免有架空之嫌,朱由校斟酌片刻,问道:“恐孙师会误会。”
温体仁见皇上话中之意已是同意,于是立即回道:‘倘若陛下担心孙大人误会,臣愿做说客,孙大人定能明白陛下的苦心。’
“如此甚好”朱由校点了点头。
一个模棱两可的答复。
“然孙师这已经是第六次上辞表了,足见其意甚坚,况且孙师今年也已经六十二了,长期操劳于兵事,朕担心其身体受不住。”朱由校见温体仁猜不出自己的心思,于是暗示道。
“陛下如此体谅孙大人,臣身为臣子深受感动,陛下何不允了孙大人告老还乡之请?”温体仁郑重的向朱由校行了一礼,感动的回道。
“孙师久镇辽东,对辽东情势了如指掌,朕想将其调回京城,如此辽东战事再起,朕身边也有熟悉之人可咨询。”
“臣明白了,陛下是为该如何安置孙大人而苦恼?”温体仁恍然大悟,这才明白过来皇上召见自己的本意。
朱由校点点头,见温体仁总算是明白过来自己的心思,他正是为如何安排孙承宗感到苦恼,孙承宗已是少师兼太子太师、兵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而现任首辅顾秉谦是少傅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地位甚至在孙承宗之下,假如将其调回京城,首辅之位自然是孙承宗,但朱由校并不打算这么安排。
对此,他是经过深思熟虑过的,从万历年间开始朝中党争不断,尤其是自东林党势力崛起以来,党争更是日趋激烈,如今已是不致对手于死地而不罢手的局势。天启四年东林党人杨涟弹劾魏忠贤二十四条大罪,更是将党争推向顶峰,而后虽然魏忠贤反击将东林党势力尽数逐出朝堂,阉党取得大胜并掌控朝堂,但朝中反对阉党的势力仍不可小觑,如今这些势力仅仅是因为朝中无中坚人物而暂时蛰伏而已。
更何况孙承宗本身就对魏忠贤不满,而魏忠贤更是视孙承宗为眼中钉,不遗余力的将其赶下台,一旦孙承宗回京并出任首辅,这些蛰居的势力会立即聚于孙承宗门下从而重新掀起与阉党的斗争,这会让因东林党失势后朝堂上短暂的平静重新陷入波涛汹涌的斗争中。
“陛下是担心孙大人回京后朝堂会重新掀起党争?”温体仁见皇上陷入沉思,小心翼翼的问道。
“没错”朱由校点点头道。
“既如此,陛下何不令孙大人暂时不必回阁理事?”温体仁思忖片刻,试探着回道。
“不回内阁?”朱由校一时没明白过来。
“陛下,臣往昔在翰林院任编修时曾阅览过不少前朝的实录、敕书,臣曾记得一条敕书可共陛下参考,‘宣德三年敕,太师辅、少师义、少傅士竒、少保原吉、太子少傅荣,俱辍所领,从容谋议,以不时召对’。陛下,杨士奇、杨荣、夏元吉等大臣皆是洪熙朝的阁臣,宣德皇帝继位后念及这些老臣年老功高,出于体谅之意,免受繁琐政务缠身,而仅以公孤官常伴左右,以备咨询,陛下,何不效仿之?”温体仁解释道。
朱由校略一思索便明白过来,但明宣宗这一道敕令本意是为了架空先帝洪熙朝时遗留下的老臣。与朱高炽的仁厚不同,朱瞻基自诩英姿睿智,不愿将政事假手于他人,不管是初于尊重也好,对这些老臣以高官厚位优待有加,但具体的政务却不再让老臣们插手,而仅是常备左右咨询了。
温体仁说的虽然委婉,但如此安排,不免有架空之嫌,朱由校斟酌片刻,问道:“恐孙师会误会。”
温体仁见皇上话中之意已是同意,于是立即回道:‘倘若陛下担心孙大人误会,臣愿做说客,孙大人定能明白陛下的苦心。’
“如此甚好”朱由校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