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历新政篇 (2/2)
飘天文学 www.piaotian.tw,从陈桥到崖山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上调动积极性。具体做法是把太祖、太宗朝的保荐制度和真宗朝的磨勘制结合起来。考察一官员优劣,不仅要看他是否出错、更要看他的成绩,这成绩就由宰相、枢密们来确定。同时规定经保荐而做官的3年一次磨勘、自己申请而做官的要5年一次磨勘。这针对的是官员富家子弟,这些人有门路。就是压制他们!还有就是完善惩罚条例:以往磨勘,只要不犯错就能升官,现在别想了。无能即是错!以后但凡无能的…别怕,不是罢官,是另外安排。
2抑侥幸:那还是伟大慷慨的真宗皇帝的恩典。从他开始,大宋官员们每年都热切盼望着年终的南郊祭天大礼、还有皇帝生日。那两天,从两府大臣到各路提点刑狱以上的官员,都可向朝廷申请:请恩荫我的儿子侄子们吧——从此,这些官二代们就正式当官了。而恩荫制度还有强烈的等级观念在里边。御史以上。每人每年都可恩荫一人做京官;少卿监可恩荫一人充试衔;其他可恩荫一人任斋郎。范仲淹计算说:一翰林学士,年少中举,30多岁就进入两制的高材生们,只升不降的官场生涯。做个20多年有什么难处?如此,就是20多个不经科考就进官场的二世祖!长此以往,大宋官场会是个什么样?所以要改!以后转运使和边防上的文官,必须任满2年才可提请恩荫。两府及两制高官。每年大礼时只许恩荫1子,且必须是亲生儿子,连侄子都不行。且阁馆要职。从此不许高官子弟们轻易进入,不仅要考,更要经过保荐才可以!
3精贡举:大宋人才来自科举。科举取决于考题。而考题,就决定了人才平时都学什么。无数学子们在背诵儒家经典,学作诗词歌赋,这样的“人才”对治理国家,都能说得头头是道,无非都是以仁治国、与民休息、勤政爱民之类老生常谈,说白了,就是在背孔孟语录。对于抵御契丹、党项,还有怎样为国家生产财富,半点实用价值都没。
要改,就要从教育体制上改!要“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先考策论再考诗赋,不要虚夸词饰之臣”另外还有一细节:把弥封卷制度废除!以后考卷都要露出考生的实名。理由?看不见名字,就失去乡里举荐选才的本意了,以后基层官员谁还会为朝廷选才呢?至于作弊,你们考官是干什么的?监察院、开封府又是干什么的?只要仔细察,狠处理,就定能刹住歪风邪气!
4择长官:就是要选出合格的地方官员。范仲淹办法是从上至下,由两府宰执来选荐路级干部10人,路转运使来推荐大州的知州10人,知州来推荐知县10人,层层推荐,环环相扣,这样应所选得人了吧?
5均公田:为让官员清廉,给他们田产,但问题同时产生,田地好坏不一,你给谁好的给谁不好的?还有:官员的田紧挨着老百姓的田,侵占了几亩几顷的,不很正常吗?于是纠纷出现,官员跟百姓打、官员跟官员打,搞得天圣年间的刘娥愤怒了一下,公田就取消了。现在范仲淹建议恢复,那不公怎样消除?请参考上一条,吏治好了,一切才会好。
6厚农桑、8减徭役:这两条是农民的事,可同时,官府责任更大。众所周知,我们是农业大国,尤其古代,国家税收几乎都从土地中得来,即农民养活了所有人,但到仁宗年间,农民们己活不下去了。具体状况就是“稻苗未立而和籴,桑叶未吐而和买”和籴、和买,这是官府向民间征收粮食、丝麻用具的专用名词,达到了上面所说的程度,就是提前预支,寅吃卯粮,农民要超前交好多年的税。至于交上的钱和物都到哪去了?很简单,不断扩编的军队、不断壮大的官员队伍、给契丹和党项的“馈赠”再加上给各级神仙佛祖修的庙、还有和尚道士的生活费…没一样对国计民生有用。所以才要改,但如改,就要触动国家最敏感的那根神经——要省钱,你想省谁的钱?军队、官员、辽国、党项还是神仙?动哪个都头大!于是怎样让农民专心种田,国家要有奖励,更要少折腾,给农民干活的时间。
9覃恩信(朝廷的赦令要严格执行)10重命令(朝廷要统一各地的法令)这两条是很让人无语的事。人无信,不知其可也。这是做人的最起码准则。一个国家呢?居然早上说一套、晚上做一套,朝令夕改,且毫无处罚!这不是国家的法令世界,而是孩子们在玩过家家?怎么办?一个字:罚!除此以外,别无他法。
综上所述,问题很严重,解决办法很简单。范仲淹方案说白了就是“责任制和处罚制”用举荐制度把官员层层捆绑,再设立些以前没的处罚制度,让官员们稍微懂点事…如此而已,管不管用?甚至有没有比原来制度更不妥的地方?这要在以后实践中才能看出。这时能肯定的,就是处罚力度不是够不够重的问题,而是有没有力度的问题!
根本就没有处罚的具体条款,你让犯事的人怎么害怕啊?
现在来说第7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修武备。这一条按说是范仲淹最有发言权、且肯定言之有物的问题,因他刚刚从战场归来。宋朝边防问题已严重到不能再严重了,辽国不去说,西夏也开始和宋朝分庭抗礼了,这在太祖太宗,甚至真宗朝都是难以想象、决不可能发生的灾难!要怎样解决?先要分析问题在哪?范仲淹从实战出发,归纳出两点:1禁军都挤在京城里,有事才派往边疆。这在应急速度上就丧失了宝贵时间。2在京城养兵、派兵,那么在边疆上就始终没足够粮饷。不论抵抗还是杀进敌方腹地,就都得千里运粮。这一点其实就是宋军之前无数次大败的一重要原因。所以要改!怎样改?
范仲淹建议在京师附近招募5万民兵,派往边疆常驻。每年三季种田、一季练兵,自给自足。这样一举数得,把前面问题都解决了。这办法好不好?我能够告诉大家的就是:这一条自公布时起就让大宋朝野大哗、一片震惊。所有人一致认定:如真这么办了,宋朝就会国将不国,很快就会天下大乱。
因范仲淹改变的是大宋从赵匡胤就定下的最基本国策——“募兵制”简单说就是:在水旱年,农民们没生活时,政府出面把灾民们都收编成军人。给他们粮吃,让他们为国家出力,同时也就没法造反了。当年赵匡胤得意地说:这样做“在造反时,有乱兵而无乱民。在灾年时,有乱民而无乱兵”大宋的天下,怎样折腾都出不了大事。(未完待续。。)
上调动积极性。具体做法是把太祖、太宗朝的保荐制度和真宗朝的磨勘制结合起来。考察一官员优劣,不仅要看他是否出错、更要看他的成绩,这成绩就由宰相、枢密们来确定。同时规定经保荐而做官的3年一次磨勘、自己申请而做官的要5年一次磨勘。这针对的是官员富家子弟,这些人有门路。就是压制他们!还有就是完善惩罚条例:以往磨勘,只要不犯错就能升官,现在别想了。无能即是错!以后但凡无能的…别怕,不是罢官,是另外安排。
2抑侥幸:那还是伟大慷慨的真宗皇帝的恩典。从他开始,大宋官员们每年都热切盼望着年终的南郊祭天大礼、还有皇帝生日。那两天,从两府大臣到各路提点刑狱以上的官员,都可向朝廷申请:请恩荫我的儿子侄子们吧——从此,这些官二代们就正式当官了。而恩荫制度还有强烈的等级观念在里边。御史以上。每人每年都可恩荫一人做京官;少卿监可恩荫一人充试衔;其他可恩荫一人任斋郎。范仲淹计算说:一翰林学士,年少中举,30多岁就进入两制的高材生们,只升不降的官场生涯。做个20多年有什么难处?如此,就是20多个不经科考就进官场的二世祖!长此以往,大宋官场会是个什么样?所以要改!以后转运使和边防上的文官,必须任满2年才可提请恩荫。两府及两制高官。每年大礼时只许恩荫1子,且必须是亲生儿子,连侄子都不行。且阁馆要职。从此不许高官子弟们轻易进入,不仅要考,更要经过保荐才可以!
3精贡举:大宋人才来自科举。科举取决于考题。而考题,就决定了人才平时都学什么。无数学子们在背诵儒家经典,学作诗词歌赋,这样的“人才”对治理国家,都能说得头头是道,无非都是以仁治国、与民休息、勤政爱民之类老生常谈,说白了,就是在背孔孟语录。对于抵御契丹、党项,还有怎样为国家生产财富,半点实用价值都没。
要改,就要从教育体制上改!要“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先考策论再考诗赋,不要虚夸词饰之臣”另外还有一细节:把弥封卷制度废除!以后考卷都要露出考生的实名。理由?看不见名字,就失去乡里举荐选才的本意了,以后基层官员谁还会为朝廷选才呢?至于作弊,你们考官是干什么的?监察院、开封府又是干什么的?只要仔细察,狠处理,就定能刹住歪风邪气!
4择长官:就是要选出合格的地方官员。范仲淹办法是从上至下,由两府宰执来选荐路级干部10人,路转运使来推荐大州的知州10人,知州来推荐知县10人,层层推荐,环环相扣,这样应所选得人了吧?
5均公田:为让官员清廉,给他们田产,但问题同时产生,田地好坏不一,你给谁好的给谁不好的?还有:官员的田紧挨着老百姓的田,侵占了几亩几顷的,不很正常吗?于是纠纷出现,官员跟百姓打、官员跟官员打,搞得天圣年间的刘娥愤怒了一下,公田就取消了。现在范仲淹建议恢复,那不公怎样消除?请参考上一条,吏治好了,一切才会好。
6厚农桑、8减徭役:这两条是农民的事,可同时,官府责任更大。众所周知,我们是农业大国,尤其古代,国家税收几乎都从土地中得来,即农民养活了所有人,但到仁宗年间,农民们己活不下去了。具体状况就是“稻苗未立而和籴,桑叶未吐而和买”和籴、和买,这是官府向民间征收粮食、丝麻用具的专用名词,达到了上面所说的程度,就是提前预支,寅吃卯粮,农民要超前交好多年的税。至于交上的钱和物都到哪去了?很简单,不断扩编的军队、不断壮大的官员队伍、给契丹和党项的“馈赠”再加上给各级神仙佛祖修的庙、还有和尚道士的生活费…没一样对国计民生有用。所以才要改,但如改,就要触动国家最敏感的那根神经——要省钱,你想省谁的钱?军队、官员、辽国、党项还是神仙?动哪个都头大!于是怎样让农民专心种田,国家要有奖励,更要少折腾,给农民干活的时间。
9覃恩信(朝廷的赦令要严格执行)10重命令(朝廷要统一各地的法令)这两条是很让人无语的事。人无信,不知其可也。这是做人的最起码准则。一个国家呢?居然早上说一套、晚上做一套,朝令夕改,且毫无处罚!这不是国家的法令世界,而是孩子们在玩过家家?怎么办?一个字:罚!除此以外,别无他法。
综上所述,问题很严重,解决办法很简单。范仲淹方案说白了就是“责任制和处罚制”用举荐制度把官员层层捆绑,再设立些以前没的处罚制度,让官员们稍微懂点事…如此而已,管不管用?甚至有没有比原来制度更不妥的地方?这要在以后实践中才能看出。这时能肯定的,就是处罚力度不是够不够重的问题,而是有没有力度的问题!
根本就没有处罚的具体条款,你让犯事的人怎么害怕啊?
现在来说第7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修武备。这一条按说是范仲淹最有发言权、且肯定言之有物的问题,因他刚刚从战场归来。宋朝边防问题已严重到不能再严重了,辽国不去说,西夏也开始和宋朝分庭抗礼了,这在太祖太宗,甚至真宗朝都是难以想象、决不可能发生的灾难!要怎样解决?先要分析问题在哪?范仲淹从实战出发,归纳出两点:1禁军都挤在京城里,有事才派往边疆。这在应急速度上就丧失了宝贵时间。2在京城养兵、派兵,那么在边疆上就始终没足够粮饷。不论抵抗还是杀进敌方腹地,就都得千里运粮。这一点其实就是宋军之前无数次大败的一重要原因。所以要改!怎样改?
范仲淹建议在京师附近招募5万民兵,派往边疆常驻。每年三季种田、一季练兵,自给自足。这样一举数得,把前面问题都解决了。这办法好不好?我能够告诉大家的就是:这一条自公布时起就让大宋朝野大哗、一片震惊。所有人一致认定:如真这么办了,宋朝就会国将不国,很快就会天下大乱。
因范仲淹改变的是大宋从赵匡胤就定下的最基本国策——“募兵制”简单说就是:在水旱年,农民们没生活时,政府出面把灾民们都收编成军人。给他们粮吃,让他们为国家出力,同时也就没法造反了。当年赵匡胤得意地说:这样做“在造反时,有乱兵而无乱民。在灾年时,有乱民而无乱兵”大宋的天下,怎样折腾都出不了大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