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www.piaotian.tw,易中天品三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如是,如果这样的话,那你就成功了嘛。这番话说得刘备是醍醐灌顶、如梦方醒、恍然大悟,哦,原来所谓霸业或者帝业就是这样实现的,哎呀太好了,他说:“善!”太好了。当然,这个最终的目标没有实现,如果实现了的话,那么我们中国历史上要出现一个“后后汉”因为你不好再它什么了,只好叫“后后汉”
那么这个目标为什么没有实现呢?因为诸葛亮说得很清楚,实现这个目标有一个前提,叫做“天下有变”也就是说北方曹操那边要自己出乱子,要出问题,那么不出乱子,不出问题,天下无变呢?刘备没有问,诸葛亮也没说,为什么呢?用不着。刘备是什么人?潜龙,诸葛亮什么人?卧龙,两条龙在那儿说话,要说得那么清楚吗?要说得那么直白吗?要说得那么赤裸裸的吗?用不着嘛,心领神会。天下无变怎么办?天下无变咱就在荆州和益州待着呗,那么好两个地方,吃个七顿八顿的没有问题。也就是说诸葛亮给他做的这个规划是进可攻、退可守,最高纲领:实现帝业,当皇帝,统一中国;不行的话:三分天下,成就霸业。这是一个多好的设计,所以刘备非常高兴。这次谈话完了以后,大概就是诸葛亮就跟刘备走了,到了刘备军中,经常和刘备谈话,结果两个人情好日密,感情一天比一天好,好到什么程度呢?好到关羽和张飞有意见了,关羽、张飞说这本来我们是哥仨啊,我们是食者同器、寝者同床,铁得不能再铁的哥们儿,怎么当中插了一个诸葛亮,而且我们哥哥对他好像就像老鼠爱大米,他有意见。于是刘备就做工作,说你们不要有意见,我有了孔明就像鱼有了水一样,原来不是老鼠爱大米,是鱼儿爱水,这样两个才没有意见。
诸葛亮做的这个“隆中对”此刻还是空头支票,不是诸葛亮没有能力,而是诸葛亮和刘备都有忌讳。因为他设计的方案第一步是拿下荆州,荆州是谁的?刘表的,刘表跟刘备是什么关系?宗室,一家子,诸葛亮和刘表是什么关系?刘表是诸葛亮太太的姨夫,诸葛亮再怎么了出谋划策,他也不能撺掇刘备说你把刘表做了,不能讲,这个话是不能讲的,刘备也下不了手,他们都要等机会,所以诸葛亮说得很清楚:
“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也就是说荆州是可以拿下的,但要等到其主不能守,自己送上门来的时候;那送不上门呢?等着呗,你只能等。荆州对于刘备来说,只能巧取,不能豪夺。
诸葛亮的“隆中对”给穷途末路的刘备指明了一条光明的大道。在当时,一个身居小山村里的二十七岁的读书人,能正确地评估各派政治势力,能审时度势地制定出一个顺应时代的战略方针,并很早就预见到后来“天下三分”的政治局面,这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可是也有人认为,诸葛亮的“隆中对”并没有更多的高明之处,而且像这样的战略分析,当时也有人提出过,那么谁具有这样的远见卓识呢?
刘表终将失去荆州,这个估计是正确的。而且早在七年前,也就是建安五年,就有人预见到这一点,而且为孙权做了一个非常相似的战略规划,堪称东吴版或者孙权版的隆中对,那么这个人是谁呢?这个是鲁肃。
提起鲁肃,受三国演义影响较深的观众朋友可能马上就浮现出一个忠厚老实到迂腐程度的这么一个人。大家都知道刘备借荆州,鲁肃讨荆州,鲁肃一去讨荆州,刘备就问诸葛亮怎么办呀,为之奈何?诸葛亮就说你会哭吗?刘备说会呀。鲁肃来了你就哭。鲁肃一去讨荆州,刘备就哭,哭得鲁肃就没有办法,说哎呀,这个事情有话好好说不要哭嘛,你看你哭成这样,我这儿有餐巾纸。好像是这样一个形象,其实不是的,鲁肃是一个很侠义、很豪爽的人。当年周瑜当县长的时候曾经向鲁肃借粮,鲁肃看来是大地主,家里很有钱的,鲁肃当时家里有两囷粮,囷就是圆形的谷仓,每一个谷仓里面可以放三千石谷子,家有两囷,鲁肃就指着说,拿一囷走好了,这叫做“指囷相赠”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故事,所以是个很豪爽的人。
而且鲁肃也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的人,他投奔孙权以后,孙权也和他有过一次单独秘密谈话,叫做“合榻对饮”什么叫做合榻对饮呢?就是把两个人的饭桌拼起来面对面地喝酒。喝酒的时候孙权也提出来一个问题,孙权说:“汉室倾危,四方云扰”这个意思和刘备说的“汉室倾颓”是一样的,意思就说现在天下大乱了,我孙某继承了父兄的事业,也想有所作为“思有桓文之功”我也想做个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一方,维护天子,跟曹操说的是一样的,足下既然看得起孙某,来帮助孙某,请问你有什么办法呢?
鲁肃当场就给孙权泼了瓢凉水,说以鲁肃的愚见将军您当不成齐桓公、晋文公,为什么呢?想想当年秦末天下大乱的时候,我们高皇帝也想当个齐桓公、晋文公的,没当成,为什么?有项羽,有项羽为害,项羽造乱,现在我们当今之世曹操就是项羽,所以你当不成。不过呢,你当不成齐桓公、晋文公不等于将军您无事可干,当不成齐桓公、晋文公,当什么呢?当皇帝啊。然后鲁肃就说了,说了两句非常重要的话:
“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
就是大汉王朝是再也扶不起来了,你就别扶了吧,当什么齐桓公、晋文公,不要去扶它。曹操一时半会儿除不掉,力量太大,那应该怎么样呢?鲁肃说:
“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
就是说你现在应该牢牢守住你江东的地盘,等待北方发生事情。跟诸葛亮说天下有变是一模一样的,鲁肃说一旦北方出事,将军您就西进,先消灭黄祖——就是刘表的部将,守在江夏郡,就是现在武汉市那块地方——先讨伐黄祖,再消灭刘表,再进攻益州,把刘璋那个地方也拿下来,和曹操划江而治,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建号帝王,以图天下,这个时候你就称皇帝,然后再找机会北上统一中国。
在乱世的汉末,除了诸葛亮的“隆中对”之外,还有一个鲁肃版的“隆中对”历史上的鲁肃并不像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那样忠厚和迂腐,其实他也是一个能够审时度势和深谋远虑的政治家。鲁肃对当时时势的设想和诸葛亮的“隆中对”可以说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把曹操看作是头号敌人,而且都认为曹操一时半会儿消灭不了,另外他们都主张“先三分,后一统”那么,这两个版本的“隆中对”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鲁肃这个的“隆中对”和诸葛亮的“隆中对”有所不同,虽然他们都主张先三分后一统,但是鲁肃的三分和诸葛亮的三分是不一样的,鲁肃的“三分”是孙权、刘表、曹操;诸葛亮的“三分”是刘备、孙权、曹操。都有孙权和曹操,另一方一个是刘表,一个是刘备。这个不奇怪,因为鲁肃的“隆中对”是在建安五年提出来的,那个时候刘备还没搞清楚干什么呢,在哪儿呢。建安五年我们知道是官渡之战的那个年代,鲁肃怎么会想到把刘备算一份的;而诸葛亮是替刘备谋划,他怎么会把刘表算一份呢。而等到赤壁之战以后,甚至在赤壁之战之前,刘表去世以后,鲁肃就迅速调整了政策,就马上把三分天下的那一“分”从刘表换成了刘备。
第二个不同,就是诸葛亮提出来的口号,或者说他最终极目标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汉室可以复兴;而鲁肃是明明白白的说汉室不可复兴,这是他们的不同,这是立场的不同。因为诸葛亮要辅佐刘备成就大业,他必须打出复兴汉室的这个旗号,而且我也可以现在提前跟大家说,就是这个口号后来成为诸葛亮身上沉重的政治包袱,这是第二点不同。
第三点不同,就是鲁肃的战略规划是把三分天下看做前提,就是现在已经三分了,孙权、刘表、曹操。统一的步骤是什么呢?先消灭刘表,再西进拿下益州,和曹操划江而治,也就是要“三国”变成“南北朝”而诸葛亮的做法是什么样呢?先拿下荆州,再拿下益州,把西边这块地方占住,等孙权和曹操两个打起来,等他们两个打得差不多了以后,我们北上、东进统一中国,是把“三国”变成“东西汉”这是两个版本“隆中对”的第三点不同。
那么我们就要问一个问题,鲁肃的这个方案孙权采纳了吗?没有。为什么呢?因为鲁肃说这个话的时候是建安五年,这个时候孙权才十八岁,刚刚接过哥哥孙策的班,屁股还没有做稳,内部闹个没完,他哪有这份心思一统天下,他也没这个能耐啊。所以孙权就打了一句官腔,哎呀,孙某尽力一方,那是为了辅佐汉王朝,你说的那些事情那是不能考虑的。所以你别看他小小年纪,十八岁,还是未成年人,按照古人的规矩,古人二十岁行冠礼才成人,孙权还是个未成年人,政治上已经非常老道了。但是到了建安十二年的时候,情况就不一样了,这个时候的孙权不但有了这个贼心,也有了这个贼胆,还有了这个贼力,所以到这个时候又有一个人旧话重提,说我们打黄祖吧,这个人是谁呢?甘宁。甘宁原来是刘表和黄祖的部下,但是刘表和黄祖都不重用他,所以他就投奔孙权,谁介绍的呢?周瑜和吕蒙。介绍到孙权以后,孙权对他非常好,同于旧臣,就把他当做老部下来看待。于是甘宁就提出来了,说什么呢?说:
“汉祚日微,曹操弥骄,终为篡盗。”
曹操肯定要篡夺我们大汉王朝,而荆州是一个战略要地,荆州的主人刘表虑既不远,说刘表这个人是没有什么深谋远虑的,看问题鼠目寸光,儿子又劣,他两个儿子又很差,这个地方他是肯定守不住的。所以请将军及早下手,他说了四个字“不可后操”就是我们要抢先拿下荆州,不可以落在曹操的后面。那么甘宁提出这个话以后当时旁边有一个人在场,就是张昭,张昭说什么?哎,不能这样,我们这个东吴我们江东集团现在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必须小心谨慎,怎么能够随随便便出去乱打呢?张昭为什么要反对,孙权他又是如何决定和表态的呢?请看下集——江东基业。
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如是,如果这样的话,那你就成功了嘛。这番话说得刘备是醍醐灌顶、如梦方醒、恍然大悟,哦,原来所谓霸业或者帝业就是这样实现的,哎呀太好了,他说:“善!”太好了。当然,这个最终的目标没有实现,如果实现了的话,那么我们中国历史上要出现一个“后后汉”因为你不好再它什么了,只好叫“后后汉”
那么这个目标为什么没有实现呢?因为诸葛亮说得很清楚,实现这个目标有一个前提,叫做“天下有变”也就是说北方曹操那边要自己出乱子,要出问题,那么不出乱子,不出问题,天下无变呢?刘备没有问,诸葛亮也没说,为什么呢?用不着。刘备是什么人?潜龙,诸葛亮什么人?卧龙,两条龙在那儿说话,要说得那么清楚吗?要说得那么直白吗?要说得那么赤裸裸的吗?用不着嘛,心领神会。天下无变怎么办?天下无变咱就在荆州和益州待着呗,那么好两个地方,吃个七顿八顿的没有问题。也就是说诸葛亮给他做的这个规划是进可攻、退可守,最高纲领:实现帝业,当皇帝,统一中国;不行的话:三分天下,成就霸业。这是一个多好的设计,所以刘备非常高兴。这次谈话完了以后,大概就是诸葛亮就跟刘备走了,到了刘备军中,经常和刘备谈话,结果两个人情好日密,感情一天比一天好,好到什么程度呢?好到关羽和张飞有意见了,关羽、张飞说这本来我们是哥仨啊,我们是食者同器、寝者同床,铁得不能再铁的哥们儿,怎么当中插了一个诸葛亮,而且我们哥哥对他好像就像老鼠爱大米,他有意见。于是刘备就做工作,说你们不要有意见,我有了孔明就像鱼有了水一样,原来不是老鼠爱大米,是鱼儿爱水,这样两个才没有意见。
诸葛亮做的这个“隆中对”此刻还是空头支票,不是诸葛亮没有能力,而是诸葛亮和刘备都有忌讳。因为他设计的方案第一步是拿下荆州,荆州是谁的?刘表的,刘表跟刘备是什么关系?宗室,一家子,诸葛亮和刘表是什么关系?刘表是诸葛亮太太的姨夫,诸葛亮再怎么了出谋划策,他也不能撺掇刘备说你把刘表做了,不能讲,这个话是不能讲的,刘备也下不了手,他们都要等机会,所以诸葛亮说得很清楚:
“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也就是说荆州是可以拿下的,但要等到其主不能守,自己送上门来的时候;那送不上门呢?等着呗,你只能等。荆州对于刘备来说,只能巧取,不能豪夺。
诸葛亮的“隆中对”给穷途末路的刘备指明了一条光明的大道。在当时,一个身居小山村里的二十七岁的读书人,能正确地评估各派政治势力,能审时度势地制定出一个顺应时代的战略方针,并很早就预见到后来“天下三分”的政治局面,这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可是也有人认为,诸葛亮的“隆中对”并没有更多的高明之处,而且像这样的战略分析,当时也有人提出过,那么谁具有这样的远见卓识呢?
刘表终将失去荆州,这个估计是正确的。而且早在七年前,也就是建安五年,就有人预见到这一点,而且为孙权做了一个非常相似的战略规划,堪称东吴版或者孙权版的隆中对,那么这个人是谁呢?这个是鲁肃。
提起鲁肃,受三国演义影响较深的观众朋友可能马上就浮现出一个忠厚老实到迂腐程度的这么一个人。大家都知道刘备借荆州,鲁肃讨荆州,鲁肃一去讨荆州,刘备就问诸葛亮怎么办呀,为之奈何?诸葛亮就说你会哭吗?刘备说会呀。鲁肃来了你就哭。鲁肃一去讨荆州,刘备就哭,哭得鲁肃就没有办法,说哎呀,这个事情有话好好说不要哭嘛,你看你哭成这样,我这儿有餐巾纸。好像是这样一个形象,其实不是的,鲁肃是一个很侠义、很豪爽的人。当年周瑜当县长的时候曾经向鲁肃借粮,鲁肃看来是大地主,家里很有钱的,鲁肃当时家里有两囷粮,囷就是圆形的谷仓,每一个谷仓里面可以放三千石谷子,家有两囷,鲁肃就指着说,拿一囷走好了,这叫做“指囷相赠”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故事,所以是个很豪爽的人。
而且鲁肃也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的人,他投奔孙权以后,孙权也和他有过一次单独秘密谈话,叫做“合榻对饮”什么叫做合榻对饮呢?就是把两个人的饭桌拼起来面对面地喝酒。喝酒的时候孙权也提出来一个问题,孙权说:“汉室倾危,四方云扰”这个意思和刘备说的“汉室倾颓”是一样的,意思就说现在天下大乱了,我孙某继承了父兄的事业,也想有所作为“思有桓文之功”我也想做个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一方,维护天子,跟曹操说的是一样的,足下既然看得起孙某,来帮助孙某,请问你有什么办法呢?
鲁肃当场就给孙权泼了瓢凉水,说以鲁肃的愚见将军您当不成齐桓公、晋文公,为什么呢?想想当年秦末天下大乱的时候,我们高皇帝也想当个齐桓公、晋文公的,没当成,为什么?有项羽,有项羽为害,项羽造乱,现在我们当今之世曹操就是项羽,所以你当不成。不过呢,你当不成齐桓公、晋文公不等于将军您无事可干,当不成齐桓公、晋文公,当什么呢?当皇帝啊。然后鲁肃就说了,说了两句非常重要的话:
“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
就是大汉王朝是再也扶不起来了,你就别扶了吧,当什么齐桓公、晋文公,不要去扶它。曹操一时半会儿除不掉,力量太大,那应该怎么样呢?鲁肃说:
“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
就是说你现在应该牢牢守住你江东的地盘,等待北方发生事情。跟诸葛亮说天下有变是一模一样的,鲁肃说一旦北方出事,将军您就西进,先消灭黄祖——就是刘表的部将,守在江夏郡,就是现在武汉市那块地方——先讨伐黄祖,再消灭刘表,再进攻益州,把刘璋那个地方也拿下来,和曹操划江而治,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建号帝王,以图天下,这个时候你就称皇帝,然后再找机会北上统一中国。
在乱世的汉末,除了诸葛亮的“隆中对”之外,还有一个鲁肃版的“隆中对”历史上的鲁肃并不像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那样忠厚和迂腐,其实他也是一个能够审时度势和深谋远虑的政治家。鲁肃对当时时势的设想和诸葛亮的“隆中对”可以说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把曹操看作是头号敌人,而且都认为曹操一时半会儿消灭不了,另外他们都主张“先三分,后一统”那么,这两个版本的“隆中对”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鲁肃这个的“隆中对”和诸葛亮的“隆中对”有所不同,虽然他们都主张先三分后一统,但是鲁肃的三分和诸葛亮的三分是不一样的,鲁肃的“三分”是孙权、刘表、曹操;诸葛亮的“三分”是刘备、孙权、曹操。都有孙权和曹操,另一方一个是刘表,一个是刘备。这个不奇怪,因为鲁肃的“隆中对”是在建安五年提出来的,那个时候刘备还没搞清楚干什么呢,在哪儿呢。建安五年我们知道是官渡之战的那个年代,鲁肃怎么会想到把刘备算一份的;而诸葛亮是替刘备谋划,他怎么会把刘表算一份呢。而等到赤壁之战以后,甚至在赤壁之战之前,刘表去世以后,鲁肃就迅速调整了政策,就马上把三分天下的那一“分”从刘表换成了刘备。
第二个不同,就是诸葛亮提出来的口号,或者说他最终极目标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汉室可以复兴;而鲁肃是明明白白的说汉室不可复兴,这是他们的不同,这是立场的不同。因为诸葛亮要辅佐刘备成就大业,他必须打出复兴汉室的这个旗号,而且我也可以现在提前跟大家说,就是这个口号后来成为诸葛亮身上沉重的政治包袱,这是第二点不同。
第三点不同,就是鲁肃的战略规划是把三分天下看做前提,就是现在已经三分了,孙权、刘表、曹操。统一的步骤是什么呢?先消灭刘表,再西进拿下益州,和曹操划江而治,也就是要“三国”变成“南北朝”而诸葛亮的做法是什么样呢?先拿下荆州,再拿下益州,把西边这块地方占住,等孙权和曹操两个打起来,等他们两个打得差不多了以后,我们北上、东进统一中国,是把“三国”变成“东西汉”这是两个版本“隆中对”的第三点不同。
那么我们就要问一个问题,鲁肃的这个方案孙权采纳了吗?没有。为什么呢?因为鲁肃说这个话的时候是建安五年,这个时候孙权才十八岁,刚刚接过哥哥孙策的班,屁股还没有做稳,内部闹个没完,他哪有这份心思一统天下,他也没这个能耐啊。所以孙权就打了一句官腔,哎呀,孙某尽力一方,那是为了辅佐汉王朝,你说的那些事情那是不能考虑的。所以你别看他小小年纪,十八岁,还是未成年人,按照古人的规矩,古人二十岁行冠礼才成人,孙权还是个未成年人,政治上已经非常老道了。但是到了建安十二年的时候,情况就不一样了,这个时候的孙权不但有了这个贼心,也有了这个贼胆,还有了这个贼力,所以到这个时候又有一个人旧话重提,说我们打黄祖吧,这个人是谁呢?甘宁。甘宁原来是刘表和黄祖的部下,但是刘表和黄祖都不重用他,所以他就投奔孙权,谁介绍的呢?周瑜和吕蒙。介绍到孙权以后,孙权对他非常好,同于旧臣,就把他当做老部下来看待。于是甘宁就提出来了,说什么呢?说:
“汉祚日微,曹操弥骄,终为篡盗。”
曹操肯定要篡夺我们大汉王朝,而荆州是一个战略要地,荆州的主人刘表虑既不远,说刘表这个人是没有什么深谋远虑的,看问题鼠目寸光,儿子又劣,他两个儿子又很差,这个地方他是肯定守不住的。所以请将军及早下手,他说了四个字“不可后操”就是我们要抢先拿下荆州,不可以落在曹操的后面。那么甘宁提出这个话以后当时旁边有一个人在场,就是张昭,张昭说什么?哎,不能这样,我们这个东吴我们江东集团现在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必须小心谨慎,怎么能够随随便便出去乱打呢?张昭为什么要反对,孙权他又是如何决定和表态的呢?请看下集——江东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