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诡异的谶言 (1/2)
飘天文学 www.piaotian.tw,长安朗月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立春刚过,东风解冻,一首童谣伴着和煦中仍带着几分料峭的东风渐渐地传了开去,也不知是从何地传起,也不知为何传得如此之快。
“天批雨敕,忘我山东,半日召改,数月匆匆。”
没错,这就是泠风一脸奸笑想出来的大旱原因:天帝批错降雨敕令了,或者是天官误发了,总之是天庭出现纰漏了!
怎么?老乡你觉得很扯?你说出现纰漏怎么没人管?天庭怎么还将错就错让人间大旱啊?
怎么没人管?这不才半天,天庭就发现了错误,立马把发错的敕令召回来改了!
那这不就结了么,怎么还大旱啊?
诶呀,有时差啊,老乡你要知道‘天上一日,地上一年’啊!那天上敕令来回稍微一耽搁,这边好几个月就过去了,雨就没及时下下来可不就大旱了么!
于是不过半个月功夫,从滑州到齐州、从卫州到德州,田间地头正在犁地耙田准备春耕的百姓已经无人不知——由于天上有关部门工作失误,今年要大旱了!
对此,老百姓们一开始是当成趣事或者是个笑话来讲的,因为它满足了普通小民百姓编排领导故事或者说糗事的欲望,为小民们所喜闻乐见,再配上抑扬顿挫的童声传唱,该童谣毫无悬念地当选贞观元年春季最热金曲,瞬间火遍黄河两岸。
随着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向北远至赵州冀州,向南远至许州宋州都开始有人津津乐道这支童谣,这时第一波传唱的州县开始有人怀疑了,这事,不会是真的吧?这种怀疑逐渐开始蔓延,战乱刚过,百姓安生没几年,心理都很脆弱,武德七年的时候才刚大旱过一次,这旱涝的事情,关系到庄稼户的死活,可不敢打马虎眼啊!
当第二波传唱童谣的州县也开始人心浮动的时候,第一波传唱的州县已经渐成恐慌之势,这时各州县官府也开始重视了,已有数州刺史向京里发了文书报告有谶言扰民。然而民心涌动,民情汹汹,各级官吏一时也想不出安抚百姓的善法,正在一筹莫展之际,扰民童谣后续重量级的爆料跟进了!
一张张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防旱抗旱术》发往了各州刺史府,同时一首首全新的童谣如雨后春笋般的冒了出来并迅速传播开来,譬如《打井寻水歌》,《节水灌溉歌》,《松土歌》,《涝池蓄水歌》等等,一时间,太行山东,黄河上下,村间地头,歌声阵阵。
各级官员们都傻了眼,这是什么状况?要说是妖言惑众谶言扰民吧,真没听说过这样惑众扰民的,仔细看看那《防旱抗旱术》,虽一时尚有诸多不解之处,但大致也可看出绝对是货真价实的节水用水之法,可若说那预言大旱的童谣是真的,又实在太过离奇,离奇就离奇在,自古以来预言灾祸的谶言哪有还附送抗灾之法的?
于是皇帝收到的奏表上写的就都是“此事匪夷所思,臣愚鲁,万难猜解,恳请陛下圣训以示区处”之类的话了。
李世民看罢这些奏表,开始发问:“此事,你们如何看?”
房玄龄第一个发言:“臣觉得,此事初看似荒诞不经,但细想之下却颇有些玄妙。”
长孙无忌轻轻“哼”了一声,有些不满地道:“中书令的意思,这惑众的谶言还是真的?”
没等房玄龄答话,杜如晦开口道:“中书令的意思,并不是谶言本身是否真假,而是从谶言始,到现在的《防旱抗旱术》,整个的传播颇为耐人寻味。”
长孙无忌还是有些不豫,道:“谶言向来假托天意,惑乱无知百姓,如今传扬山东将大旱,这里面究竟有何用心?山东,本来就是豪强之地,息隐王不少旧党也在那里,我看必须好好追查,看看是不是有人在后面捣鬼!”
魏徵眼一翻,立刻反驳:“陛下在为太子时就连颁敕令赦免息隐王和海陵王旧党,还派臣宣慰山东,现在怎么能又扯出这件事来呢?朝令夕改这是为政的大忌!这样天下人还有谁会相信陛下呢?陛下的法令以后还会有谁遵循呢?”
李世民一看魏徵又开始上纲上线,连忙接道:“谏议大夫说的不错,无忌,你的忠心我明白,但是不要什么事情都往阴谋上面想,不然就会有失偏颇,失去对事情正确的判断。”
长孙无忌忙点头称是。
房玄龄这才又道:“吏部尚书担心的本不是没有道理,谶纬之道确实需要小心防范,尤其现在陛下登基不久,很多势力还在蠢蠢欲动。”
长孙无忌听得这话,面色稍霁,朝房玄龄赞同地点了点头。
房玄龄微微点头回礼,又对李世民道:“而这,正是这次谶言第一处玄妙之处。陛下请看童谣是如何唱的,‘天批雨敕,忘我山东,半日召改,数月匆匆’,实在是有意思啊!”说着他转头向在座其他大臣看去,“诸位臣僚,谶言源自巫卜,历来都是隐晦难解,模棱两可,即便言明祸福也从不解释因果,然此童谣非但点明将有祸——大旱,还说明了地点——山东,更解释了原因——雨敕忘批/忘发,这岂像是一般谶言哪?”
众人各自若有所思,温彦博道:“中书令是说,这童谣来历蹊跷,并非来自卜筮之辞?”
“不错,我正是这样想的。”
李世民眉毛挑了一挑:“你是说,这是有人刻意编的?”
长孙无忌又要说话,房玄龄先自己说了下去:“虽然是有人刻意编的,但臣以为,此人目的应为善意。首先,若是只为惑众挑起恐慌,何必将谶言童谣编的如此完整,有头有尾有因有果,只要说山东大旱不就行了?那么,若不是为了引起民乱,为何要编这样一个童谣?臣以为,只有一个解释,那便是山东的确将有大旱,至少,编童谣的人认为会有。”
“其次,童谣里已经将大旱的原因说明得很清楚,是上天的失误,而非人间帝王的失职或是失德,这样一来,到时候若无大旱,那自然是谶言惑众不提,若真有大旱,那便说明谶言非虚,无论谁也不能以大旱来谴责陛下。因此臣以为,此童谣苦心孤诣,想警示世人将有大旱,同时又先为陛下堵上了悠悠众口,以免被有心人利用。”
其他几位大臣不由纷纷点头,长孙无忌也默然不语。
杜如晦又将手里几分奏本仔细看了看,对照了一下道:“如果以此为基准再去看,此事确实还有玄妙之处。”
他看了看房玄龄,见房玄龄正笑着向他点头,便接着道:“从时间上看,童谣最早大约是一个半月前从博州济州一带传开的,当时只是十六字的谶言,约莫两旬之前,《防旱抗旱术》及其它歌... -->>
立春刚过,东风解冻,一首童谣伴着和煦中仍带着几分料峭的东风渐渐地传了开去,也不知是从何地传起,也不知为何传得如此之快。
“天批雨敕,忘我山东,半日召改,数月匆匆。”
没错,这就是泠风一脸奸笑想出来的大旱原因:天帝批错降雨敕令了,或者是天官误发了,总之是天庭出现纰漏了!
怎么?老乡你觉得很扯?你说出现纰漏怎么没人管?天庭怎么还将错就错让人间大旱啊?
怎么没人管?这不才半天,天庭就发现了错误,立马把发错的敕令召回来改了!
那这不就结了么,怎么还大旱啊?
诶呀,有时差啊,老乡你要知道‘天上一日,地上一年’啊!那天上敕令来回稍微一耽搁,这边好几个月就过去了,雨就没及时下下来可不就大旱了么!
于是不过半个月功夫,从滑州到齐州、从卫州到德州,田间地头正在犁地耙田准备春耕的百姓已经无人不知——由于天上有关部门工作失误,今年要大旱了!
对此,老百姓们一开始是当成趣事或者是个笑话来讲的,因为它满足了普通小民百姓编排领导故事或者说糗事的欲望,为小民们所喜闻乐见,再配上抑扬顿挫的童声传唱,该童谣毫无悬念地当选贞观元年春季最热金曲,瞬间火遍黄河两岸。
随着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向北远至赵州冀州,向南远至许州宋州都开始有人津津乐道这支童谣,这时第一波传唱的州县开始有人怀疑了,这事,不会是真的吧?这种怀疑逐渐开始蔓延,战乱刚过,百姓安生没几年,心理都很脆弱,武德七年的时候才刚大旱过一次,这旱涝的事情,关系到庄稼户的死活,可不敢打马虎眼啊!
当第二波传唱童谣的州县也开始人心浮动的时候,第一波传唱的州县已经渐成恐慌之势,这时各州县官府也开始重视了,已有数州刺史向京里发了文书报告有谶言扰民。然而民心涌动,民情汹汹,各级官吏一时也想不出安抚百姓的善法,正在一筹莫展之际,扰民童谣后续重量级的爆料跟进了!
一张张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防旱抗旱术》发往了各州刺史府,同时一首首全新的童谣如雨后春笋般的冒了出来并迅速传播开来,譬如《打井寻水歌》,《节水灌溉歌》,《松土歌》,《涝池蓄水歌》等等,一时间,太行山东,黄河上下,村间地头,歌声阵阵。
各级官员们都傻了眼,这是什么状况?要说是妖言惑众谶言扰民吧,真没听说过这样惑众扰民的,仔细看看那《防旱抗旱术》,虽一时尚有诸多不解之处,但大致也可看出绝对是货真价实的节水用水之法,可若说那预言大旱的童谣是真的,又实在太过离奇,离奇就离奇在,自古以来预言灾祸的谶言哪有还附送抗灾之法的?
于是皇帝收到的奏表上写的就都是“此事匪夷所思,臣愚鲁,万难猜解,恳请陛下圣训以示区处”之类的话了。
李世民看罢这些奏表,开始发问:“此事,你们如何看?”
房玄龄第一个发言:“臣觉得,此事初看似荒诞不经,但细想之下却颇有些玄妙。”
长孙无忌轻轻“哼”了一声,有些不满地道:“中书令的意思,这惑众的谶言还是真的?”
没等房玄龄答话,杜如晦开口道:“中书令的意思,并不是谶言本身是否真假,而是从谶言始,到现在的《防旱抗旱术》,整个的传播颇为耐人寻味。”
长孙无忌还是有些不豫,道:“谶言向来假托天意,惑乱无知百姓,如今传扬山东将大旱,这里面究竟有何用心?山东,本来就是豪强之地,息隐王不少旧党也在那里,我看必须好好追查,看看是不是有人在后面捣鬼!”
魏徵眼一翻,立刻反驳:“陛下在为太子时就连颁敕令赦免息隐王和海陵王旧党,还派臣宣慰山东,现在怎么能又扯出这件事来呢?朝令夕改这是为政的大忌!这样天下人还有谁会相信陛下呢?陛下的法令以后还会有谁遵循呢?”
李世民一看魏徵又开始上纲上线,连忙接道:“谏议大夫说的不错,无忌,你的忠心我明白,但是不要什么事情都往阴谋上面想,不然就会有失偏颇,失去对事情正确的判断。”
长孙无忌忙点头称是。
房玄龄这才又道:“吏部尚书担心的本不是没有道理,谶纬之道确实需要小心防范,尤其现在陛下登基不久,很多势力还在蠢蠢欲动。”
长孙无忌听得这话,面色稍霁,朝房玄龄赞同地点了点头。
房玄龄微微点头回礼,又对李世民道:“而这,正是这次谶言第一处玄妙之处。陛下请看童谣是如何唱的,‘天批雨敕,忘我山东,半日召改,数月匆匆’,实在是有意思啊!”说着他转头向在座其他大臣看去,“诸位臣僚,谶言源自巫卜,历来都是隐晦难解,模棱两可,即便言明祸福也从不解释因果,然此童谣非但点明将有祸——大旱,还说明了地点——山东,更解释了原因——雨敕忘批/忘发,这岂像是一般谶言哪?”
众人各自若有所思,温彦博道:“中书令是说,这童谣来历蹊跷,并非来自卜筮之辞?”
“不错,我正是这样想的。”
李世民眉毛挑了一挑:“你是说,这是有人刻意编的?”
长孙无忌又要说话,房玄龄先自己说了下去:“虽然是有人刻意编的,但臣以为,此人目的应为善意。首先,若是只为惑众挑起恐慌,何必将谶言童谣编的如此完整,有头有尾有因有果,只要说山东大旱不就行了?那么,若不是为了引起民乱,为何要编这样一个童谣?臣以为,只有一个解释,那便是山东的确将有大旱,至少,编童谣的人认为会有。”
“其次,童谣里已经将大旱的原因说明得很清楚,是上天的失误,而非人间帝王的失职或是失德,这样一来,到时候若无大旱,那自然是谶言惑众不提,若真有大旱,那便说明谶言非虚,无论谁也不能以大旱来谴责陛下。因此臣以为,此童谣苦心孤诣,想警示世人将有大旱,同时又先为陛下堵上了悠悠众口,以免被有心人利用。”
其他几位大臣不由纷纷点头,长孙无忌也默然不语。
杜如晦又将手里几分奏本仔细看了看,对照了一下道:“如果以此为基准再去看,此事确实还有玄妙之处。”
他看了看房玄龄,见房玄龄正笑着向他点头,便接着道:“从时间上看,童谣最早大约是一个半月前从博州济州一带传开的,当时只是十六字的谶言,约莫两旬之前,《防旱抗旱术》及其它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