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www.piaotian.tw,锦绣荣宠共华年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皇后出身低下,没有读书认字,也没有学习过三十六计,她所有的只是女人天性中本能的一点敏感和聪明。她到现在都不晓得皇帝立她为后到底是抽了哪门子风,六宫事务也还有太后婆婆亲自掌管,但步入深宫,置身漩涡,能不被眼前小利所蒙蔽,还坚守本心的牧羊女已经很了不起了。
她很快发现太后虽然全力拥护自己进了宫立了后,但她并不待见自己,平日给点小恩小惠,但有什么实在的好处都留给李家。比如当初她刚进宫的时候,太后还曾出面帮她镇摄别的妃嫔。动手调查了纵火案,将幕后主使勇毅侯曹家褫夺爵位,该杀头的杀头该流放流放。还把自己那个因为睡在羊圈而幸免于难的兄弟封了福山伯。
但是,当年,西北马场明明可以交给她兄弟赚功绩的时候,太后却宁愿给皇帝杠上都要把那差事留给自己外孙。福山伯不通政治,也不会带兵,只是个放羊娃,天天在牲畜身边打转----他真要办点实事就只能做这个,偏偏太后从中作梗硬是毁掉了!
皇后从此也认清了太后对自己好的真相:婆婆可一点都不稀罕自己这个儿媳。她对自己好只不过是要笼络儿子得好处。
她的生子战略取得了成功,迅速诞下了大皇子和大公主,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后宫岁月这么长,活着真是不容易,一个人未免太辛苦。于是,皇后决定抱团.
她对袁妃的观感甚好。袁妃总是淡淡的,跟谁都不温不火,连对皇帝也这样,单只从脸上看,还
是李妃五官更艳丽。而且从来都不笼络人,不如李妃积极进取。但袁妃却是个处事公正,自有城府的人。前者体现在她每次见到自己都会规规矩矩行礼,后者体现在李妃几次试图拉拢打压都碰了钉子,对方百爪挠心却还抓不住她一点错。皇后内心很喜欢,觉得袁慕雪把她想做又不会做的事情全做了。
皇后在慎重考量之后,主动倒向了袁妃。
袁妃入宫之后便圣心眷顾,至今未淡.李妃看的很眼馋,时不时挑点事出来.现在皇后这样黏糊糊的靠了过来,袁妃更是被卯足了劲针对,再也无法独善其身.
现在轮到了四皇子投壶,李妃娘娘歪眉斜眼的嗤了一声,皇后娘娘给了他一个大大的微笑以资鼓励。小四双手接过箭,眼角里瞟到母妃正捧起茶盏:这是个信号,告诉他想怎样就怎样,不必有顾虑。
大部分情况下,袁妃娘娘给儿子的都是这样积极而随性的暗示。更何况她大概清楚今日这诡异的气氛到底是怎么回事。那帮自以为聪明其实又真的没有很聪明的女人心里又不舒服了。因为两株芍药。整个后宫谁都知道那两株花是李妃的眼珠子,但今日被用来妆点小四的生日宴。偏偏皇帝对李妃的哭闹理也不理,依然故我,只怕有心人就会揣测李妃要失宠了!所以她们一定要做点什么,证明这只不过是个意外,皇帝心中还十分爱重李妃。
然而她们选择了作诗-----一个简单有效立竿见影的法子。折断了我的花我却咏它为你祝寿,多么宽宏大方?
不过袁妃却是多少知道内丨幕的。这个皇帝根本就不是个读书的料,当初被自家弟弟压着好歹过了些经史便觉得足矣。(进境一日千里没错,但实在没坚持几日)皇上说了,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陛下我都读了好几本绝对够了。瞧瞧,还能引经据典了,可见陛下读书颇有成效。然而他对诗词格律一窍不通,只怕连平仄是啥都不知道。
但皇帝还很爱面子,每次文人在自己面前装逼,或者自己要想在孩子们面前装逼的时候都觉得很苦恼。关键时刻,袁慕云给他支了一招:不管以后谁再写了诗词请您评价,你只用说两个字“尚可。”
皇帝:“就这两个?”
“两字足矣。”
“总觉得有点单调。”
“你可以板着脸说也可以微笑着说。”
“那我看什么诗板着脸说,什么诗笑着说呢?”
“不看诗看心情。”
“行得通?”
“敢拿到皇帝面前的诗向来都不会太差,所以这两字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中肯又不*份的,而且还给对方留了很大的进步空间。况且哪怕评价失了水准,那也是陛下受心情影响了,不怪您没看懂只怪他没眼色。再者,您是皇帝,谁敢啰嗦?”
“你说的好有道理。”
无言以对的皇帝陛下从善如流,后来还学会举一反三,应付这种场面越来越得心应手。比如前年上元节,三公主赋诗一首《元夜即事》,正逢他角力获胜心情大好,连赞两声“尚可”,还随手扯下腰带上的汉玉九龙佩赏给了三公主。
三公主自以为讨了父皇欢喜,一连两个月走路都是带风的。刺激的后宫各位主子都加紧了操练自己娃读书写字。
-----不仅装逼成功还间接推动了儿女教... -->>
皇后出身低下,没有读书认字,也没有学习过三十六计,她所有的只是女人天性中本能的一点敏感和聪明。她到现在都不晓得皇帝立她为后到底是抽了哪门子风,六宫事务也还有太后婆婆亲自掌管,但步入深宫,置身漩涡,能不被眼前小利所蒙蔽,还坚守本心的牧羊女已经很了不起了。
她很快发现太后虽然全力拥护自己进了宫立了后,但她并不待见自己,平日给点小恩小惠,但有什么实在的好处都留给李家。比如当初她刚进宫的时候,太后还曾出面帮她镇摄别的妃嫔。动手调查了纵火案,将幕后主使勇毅侯曹家褫夺爵位,该杀头的杀头该流放流放。还把自己那个因为睡在羊圈而幸免于难的兄弟封了福山伯。
但是,当年,西北马场明明可以交给她兄弟赚功绩的时候,太后却宁愿给皇帝杠上都要把那差事留给自己外孙。福山伯不通政治,也不会带兵,只是个放羊娃,天天在牲畜身边打转----他真要办点实事就只能做这个,偏偏太后从中作梗硬是毁掉了!
皇后从此也认清了太后对自己好的真相:婆婆可一点都不稀罕自己这个儿媳。她对自己好只不过是要笼络儿子得好处。
她的生子战略取得了成功,迅速诞下了大皇子和大公主,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后宫岁月这么长,活着真是不容易,一个人未免太辛苦。于是,皇后决定抱团.
她对袁妃的观感甚好。袁妃总是淡淡的,跟谁都不温不火,连对皇帝也这样,单只从脸上看,还
是李妃五官更艳丽。而且从来都不笼络人,不如李妃积极进取。但袁妃却是个处事公正,自有城府的人。前者体现在她每次见到自己都会规规矩矩行礼,后者体现在李妃几次试图拉拢打压都碰了钉子,对方百爪挠心却还抓不住她一点错。皇后内心很喜欢,觉得袁慕雪把她想做又不会做的事情全做了。
皇后在慎重考量之后,主动倒向了袁妃。
袁妃入宫之后便圣心眷顾,至今未淡.李妃看的很眼馋,时不时挑点事出来.现在皇后这样黏糊糊的靠了过来,袁妃更是被卯足了劲针对,再也无法独善其身.
现在轮到了四皇子投壶,李妃娘娘歪眉斜眼的嗤了一声,皇后娘娘给了他一个大大的微笑以资鼓励。小四双手接过箭,眼角里瞟到母妃正捧起茶盏:这是个信号,告诉他想怎样就怎样,不必有顾虑。
大部分情况下,袁妃娘娘给儿子的都是这样积极而随性的暗示。更何况她大概清楚今日这诡异的气氛到底是怎么回事。那帮自以为聪明其实又真的没有很聪明的女人心里又不舒服了。因为两株芍药。整个后宫谁都知道那两株花是李妃的眼珠子,但今日被用来妆点小四的生日宴。偏偏皇帝对李妃的哭闹理也不理,依然故我,只怕有心人就会揣测李妃要失宠了!所以她们一定要做点什么,证明这只不过是个意外,皇帝心中还十分爱重李妃。
然而她们选择了作诗-----一个简单有效立竿见影的法子。折断了我的花我却咏它为你祝寿,多么宽宏大方?
不过袁妃却是多少知道内丨幕的。这个皇帝根本就不是个读书的料,当初被自家弟弟压着好歹过了些经史便觉得足矣。(进境一日千里没错,但实在没坚持几日)皇上说了,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陛下我都读了好几本绝对够了。瞧瞧,还能引经据典了,可见陛下读书颇有成效。然而他对诗词格律一窍不通,只怕连平仄是啥都不知道。
但皇帝还很爱面子,每次文人在自己面前装逼,或者自己要想在孩子们面前装逼的时候都觉得很苦恼。关键时刻,袁慕云给他支了一招:不管以后谁再写了诗词请您评价,你只用说两个字“尚可。”
皇帝:“就这两个?”
“两字足矣。”
“总觉得有点单调。”
“你可以板着脸说也可以微笑着说。”
“那我看什么诗板着脸说,什么诗笑着说呢?”
“不看诗看心情。”
“行得通?”
“敢拿到皇帝面前的诗向来都不会太差,所以这两字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中肯又不*份的,而且还给对方留了很大的进步空间。况且哪怕评价失了水准,那也是陛下受心情影响了,不怪您没看懂只怪他没眼色。再者,您是皇帝,谁敢啰嗦?”
“你说的好有道理。”
无言以对的皇帝陛下从善如流,后来还学会举一反三,应付这种场面越来越得心应手。比如前年上元节,三公主赋诗一首《元夜即事》,正逢他角力获胜心情大好,连赞两声“尚可”,还随手扯下腰带上的汉玉九龙佩赏给了三公主。
三公主自以为讨了父皇欢喜,一连两个月走路都是带风的。刺激的后宫各位主子都加紧了操练自己娃读书写字。
-----不仅装逼成功还间接推动了儿女教...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