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www.piaotian.tw,独孤皇后伽罗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面对杨丽华的逼问,杨坚仍然坚定不移:“臣杨坚向苍天起誓,对大周绝无异心,愿奉皇子阐儿为新皇,若有违誓言,当天诛地灭!”
杨丽华看着父亲坚毅的神情,心也软了:“随国公所言是真?可这些百官们……”
杨坚看了一眼百官:“今日之事权当从未发生,若是胆敢有人再有提及,便是与我杨坚作对,正阳门外的尉迟迥,便是例子。”
杨坚的这句话让百官们胆寒,也让杨丽华吃下了一颗定心丸:“本宫替阐儿谢过随国公,女儿也谢过父亲!”
伽罗宇文赟的床榻前听得清楚杨坚的誓言,叹了一口气:“夫君为何又糊涂了,如此大好的行事,只因为一时的心软,又要给别人可乘之机。”
宇文阐登上了皇位,杨丽华为皇太后,没了宇文赟,天左皇后陈月仪和天右皇后元乐尚也出家为尼去了。杨丽华吃了几年的苦,含辛茹苦地养育宇文阐,总算是迎来了她人生巅峰的时刻。
然而,做了皇太后的杨丽华的角色忽然有了变化。以前宇文赟和她作对、和杨家作对之时,她认定自己是杨家的女儿,处处维护杨家的利益。而今作为宇文阐的母后,她深感自己责任重大,应是宇文家族的女人,为宇文氏的皇权谋取利益。于是乎,越来越觉得威望过高的父亲杨坚是将来阐儿掌权路上最大的绊脚石,当想起那日百官给杨坚黄袍加身的众志成城,都会在半夜把她惊醒。
从杨家的女儿变成了宇文家的女人,杨丽华也从有家人作为后援的女人变成了母子相依为命的孤儿寡母。如何把宇文氏的皇权从杨坚的手里夺回来,让杨丽华煞费苦心,这条道路漫漫又长远。
伽罗自然也察觉到了女儿杨丽华的变化,每当入宫探望杨丽华母子之时,都觉得她似乎冷淡了许多,更好像越来越防备了她。渐渐地,杨丽华开始试探父亲杨坚的诚意,诸如是否愿意将移交一些权力的问题。
杨坚并非是贪恋权位之人,对杨丽华道:“如今圣上年幼并无决断,臣暂替太后和圣上母子分忧,待到圣上亲政,臣必定交权。”
坊间总是有些传闻,说杨坚有不臣之心,起初杨丽华也是不信的,却又听到一些童瑶里都在唱着“代周必杨”。若是以前,杨丽华必定是不会相信的,可人在其位,难免不会有一种“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防备心态,日子久了,别总是杯弓蛇影觉得父亲杨坚形迹可疑,每当看到父亲杨坚在朝政之事上独断,便越发觉得他有帝王之心。
其实,这不过是沙华的一些小把戏,尉迟迥被灭之后,杨丽华做了皇太后,杨家更加得势,不仅杨坚独揽大权,杨广兄弟三人也都成为一方统帅,真是显赫之极。沙华也看出了做了太后的杨丽华有了变化,故而想潜移默化地让他们父女离心。
杨丽华对杨坚的疑心,果然给了一个人可乘之机,此人便是天中皇后尉迟炽繁。虽然尉迟迥被斩杀,但杨坚却饶恕了他的族人。炽繁一心想报杀父之仇,便成了沙华的座上宾,炽繁从沙华那里得知杨丽华对杨坚有了防备之心,故而接近杨丽华。
虽然炽繁和杨丽华曾经有过节,杨丽华也因为她是尉迟迥的女儿开始的时候对她有防备,可耐不住炽繁好像是她肚子里的虫子一样,总是能推心置腹道出她心中的苦楚和无奈,用杨丽华的话说,便是:“终究还是我们女人才能懂得女人的难处。”
炽繁对杨丽华建议:“阐儿虽然是你的儿子,又何尝不是我的骨肉?只有你一人疼爱他,岂不是很累?”
杨丽华似乎忘记了,当初想让宇文阐胎死腹中的正是这个腹黑的女人:“难得妹妹如此,你我姐妹同心,也算是有个依靠了。”
炽繁见时机成熟:“我知姐姐在为阐儿将来亲政一事烦心,自古君王要想有实权,最需要的是有自己的势力。”
杨丽华假装不高兴:“妹妹若是想离间我父女,本宫便不认你这个妹妹了。”
炽繁跪下:“妹妹是真心为姐姐着想,妹妹有一个堂兄,尉迟勤为青州总管,统领十万青州兵,却被杨广打压,诬陷他有叛逆之心,实际上是想夺其兵权。奈何我堂兄本是忠君为国,却哭诉无门。若是太后相信我,我可以全他投奔太后,将来也是太后能制衡随国公的的棋子。若是太后不相信我,即刻把我交给随国公,是死是活听凭发落。”
杨丽华暗喜,把炽繁扶起来:“妹妹如此费心,我岂敢怪你?若是尉迟勤真的肯为圣上效力,本宫愿意保全她在青州的封地。”
于是,杨丽华便写了密诏,令尉迟勤在青州用心练兵,倘若有人胆敢来剥夺他的兵权,直接传书到宫中,杨丽华必然以太后的身份,为他主持公道。
有了杨丽华的密诏,尉迟勤更加有恃无恐,又将杨丽华的密诏做了修改,大意为太后和圣上母子在朝中深受权臣杨家的压制,有苦难言,故而命尉迟勤勤加练兵,联合各州忠义将军起事。
尉迟勤拿着密诏,招摇撞骗,那些远在朝堂之外的武夫们,哪里能分辨得出诏书的真假,倒是有一些上了尉迟勤的当。尉迟勤不仅联络了各州的总管,还向被联络了突厥,向南联络了陈国,皆是秘密行事。等着时机成熟,统一举事,南北夹击,内外策应,必定能一局定乾坤。
陈国的皇帝陈叔宝见杨坚越发得势,心中自然是忌惮,担心有朝一日杨坚率军南下直接攻入建康,他便是毫无招架的能力。之前隐士梁泽木向他谏言要励精图治、富国强兵,却一件事情都没做,只是一味地沉迷在酒色之中。此次见尉迟勤要举事,趁机要了淮河以南的领土,答应愿意支援大军二十万以为策应。(未完待续。)
面对杨丽华的逼问,杨坚仍然坚定不移:“臣杨坚向苍天起誓,对大周绝无异心,愿奉皇子阐儿为新皇,若有违誓言,当天诛地灭!”
杨丽华看着父亲坚毅的神情,心也软了:“随国公所言是真?可这些百官们……”
杨坚看了一眼百官:“今日之事权当从未发生,若是胆敢有人再有提及,便是与我杨坚作对,正阳门外的尉迟迥,便是例子。”
杨坚的这句话让百官们胆寒,也让杨丽华吃下了一颗定心丸:“本宫替阐儿谢过随国公,女儿也谢过父亲!”
伽罗宇文赟的床榻前听得清楚杨坚的誓言,叹了一口气:“夫君为何又糊涂了,如此大好的行事,只因为一时的心软,又要给别人可乘之机。”
宇文阐登上了皇位,杨丽华为皇太后,没了宇文赟,天左皇后陈月仪和天右皇后元乐尚也出家为尼去了。杨丽华吃了几年的苦,含辛茹苦地养育宇文阐,总算是迎来了她人生巅峰的时刻。
然而,做了皇太后的杨丽华的角色忽然有了变化。以前宇文赟和她作对、和杨家作对之时,她认定自己是杨家的女儿,处处维护杨家的利益。而今作为宇文阐的母后,她深感自己责任重大,应是宇文家族的女人,为宇文氏的皇权谋取利益。于是乎,越来越觉得威望过高的父亲杨坚是将来阐儿掌权路上最大的绊脚石,当想起那日百官给杨坚黄袍加身的众志成城,都会在半夜把她惊醒。
从杨家的女儿变成了宇文家的女人,杨丽华也从有家人作为后援的女人变成了母子相依为命的孤儿寡母。如何把宇文氏的皇权从杨坚的手里夺回来,让杨丽华煞费苦心,这条道路漫漫又长远。
伽罗自然也察觉到了女儿杨丽华的变化,每当入宫探望杨丽华母子之时,都觉得她似乎冷淡了许多,更好像越来越防备了她。渐渐地,杨丽华开始试探父亲杨坚的诚意,诸如是否愿意将移交一些权力的问题。
杨坚并非是贪恋权位之人,对杨丽华道:“如今圣上年幼并无决断,臣暂替太后和圣上母子分忧,待到圣上亲政,臣必定交权。”
坊间总是有些传闻,说杨坚有不臣之心,起初杨丽华也是不信的,却又听到一些童瑶里都在唱着“代周必杨”。若是以前,杨丽华必定是不会相信的,可人在其位,难免不会有一种“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防备心态,日子久了,别总是杯弓蛇影觉得父亲杨坚形迹可疑,每当看到父亲杨坚在朝政之事上独断,便越发觉得他有帝王之心。
其实,这不过是沙华的一些小把戏,尉迟迥被灭之后,杨丽华做了皇太后,杨家更加得势,不仅杨坚独揽大权,杨广兄弟三人也都成为一方统帅,真是显赫之极。沙华也看出了做了太后的杨丽华有了变化,故而想潜移默化地让他们父女离心。
杨丽华对杨坚的疑心,果然给了一个人可乘之机,此人便是天中皇后尉迟炽繁。虽然尉迟迥被斩杀,但杨坚却饶恕了他的族人。炽繁一心想报杀父之仇,便成了沙华的座上宾,炽繁从沙华那里得知杨丽华对杨坚有了防备之心,故而接近杨丽华。
虽然炽繁和杨丽华曾经有过节,杨丽华也因为她是尉迟迥的女儿开始的时候对她有防备,可耐不住炽繁好像是她肚子里的虫子一样,总是能推心置腹道出她心中的苦楚和无奈,用杨丽华的话说,便是:“终究还是我们女人才能懂得女人的难处。”
炽繁对杨丽华建议:“阐儿虽然是你的儿子,又何尝不是我的骨肉?只有你一人疼爱他,岂不是很累?”
杨丽华似乎忘记了,当初想让宇文阐胎死腹中的正是这个腹黑的女人:“难得妹妹如此,你我姐妹同心,也算是有个依靠了。”
炽繁见时机成熟:“我知姐姐在为阐儿将来亲政一事烦心,自古君王要想有实权,最需要的是有自己的势力。”
杨丽华假装不高兴:“妹妹若是想离间我父女,本宫便不认你这个妹妹了。”
炽繁跪下:“妹妹是真心为姐姐着想,妹妹有一个堂兄,尉迟勤为青州总管,统领十万青州兵,却被杨广打压,诬陷他有叛逆之心,实际上是想夺其兵权。奈何我堂兄本是忠君为国,却哭诉无门。若是太后相信我,我可以全他投奔太后,将来也是太后能制衡随国公的的棋子。若是太后不相信我,即刻把我交给随国公,是死是活听凭发落。”
杨丽华暗喜,把炽繁扶起来:“妹妹如此费心,我岂敢怪你?若是尉迟勤真的肯为圣上效力,本宫愿意保全她在青州的封地。”
于是,杨丽华便写了密诏,令尉迟勤在青州用心练兵,倘若有人胆敢来剥夺他的兵权,直接传书到宫中,杨丽华必然以太后的身份,为他主持公道。
有了杨丽华的密诏,尉迟勤更加有恃无恐,又将杨丽华的密诏做了修改,大意为太后和圣上母子在朝中深受权臣杨家的压制,有苦难言,故而命尉迟勤勤加练兵,联合各州忠义将军起事。
尉迟勤拿着密诏,招摇撞骗,那些远在朝堂之外的武夫们,哪里能分辨得出诏书的真假,倒是有一些上了尉迟勤的当。尉迟勤不仅联络了各州的总管,还向被联络了突厥,向南联络了陈国,皆是秘密行事。等着时机成熟,统一举事,南北夹击,内外策应,必定能一局定乾坤。
陈国的皇帝陈叔宝见杨坚越发得势,心中自然是忌惮,担心有朝一日杨坚率军南下直接攻入建康,他便是毫无招架的能力。之前隐士梁泽木向他谏言要励精图治、富国强兵,却一件事情都没做,只是一味地沉迷在酒色之中。此次见尉迟勤要举事,趁机要了淮河以南的领土,答应愿意支援大军二十万以为策应。(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