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www.piaotian.tw,现代文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论治学的三种境界?
苏沫的字很好看,可是学生却有些不太理解其中的意思,好学的他们没有给苏沫留面子,一堆人直接举手问问题。
苏沫有些讶然,不过笑着点了一个同学,那位同学直接站起来问道:“苏老师,治学是什么意思?”
苏沫看着大多数人迷惑的眼神,这才想起“治学”二字是前世鲁迅先生创造的,不过这难不倒他。
“呵呵,治学,这个词是我创出来的”苏沫大言不惭道:“学,就是学问的意思,那么‘治’呢,有很多种意思,不过这里是研究的意思,这是有来源的,比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中有一句‘此为救死而恐不瞻,奚暇治礼仪哉!’,里面这个‘治’就是研究的意思,还有,明朝人董其昌写的《节寰袁公行状》中写道‘袁可立十一始专治《尚书》’中的‘治’也是研究的意思,所以‘治学’的意思就是‘探究知识,研究学问’,请问还有问题么?”
众人大惊,不止学生,就连宝岛的文人一开始听见这个词是苏沫创造的时候就想嘲讽一下,你一个黄毛小子就敢自己发明词语了?结果人家脱口而出就是两个典故,根本就是妖孽啊!
果然,人群不再言语,苏沫暗暗一笑,小样,不露点干货还整不了你们了?!
“好了,既然大家知道了治学的意思,那么我的演讲主题也很容易明白了,一句话,就是我认为我们研究学问或者说文学创作有三重境界!”
苏沫说着,眼神缓缓扫过台下的学者们,见有人欲言又止,他继续说道:“为什么说治学有三重境界呢,或者说我的灵感是从哪里得的呢,答案就是孔圣人,因为孔圣人也提出了治学的三种境界!”
此言一出,场中哗然,孔子经典流传这么多年,他娘哪一篇提到了治学三境?!
“大家先别激动,且听我慢慢讲来。孔子老人家的确没有明确说什么治学三境,自然是后人总结的,大家听一听,自己分辨正确与否。
孔子的第一种境界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读书之后要练习,再复习,再实习,甚至最后实践,一定如此反复才能打牢基础,有一句话说的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这就是治学的基础。
而第二种境界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说,我们搞学问要与志同道合者讲谈,研究,论辩,从而加深造诣,使自身的学问提升到高级阶段。《学记》中说,第一境界是‘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的浅境界,而后要提升,就要有‘友’,有‘朋’,大家相互启发,相互促进,让思维在碰撞中产生火花,于是就会一起进步。正如《兰亭集序》中说‘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大家一起才能‘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我们现代人很明显掌握了这个的道理,所以才会有各种‘学会’啊‘研讨会’啊,当然,效果如何,我就不知道了”
苏沫讲课之余不忘调侃一些‘开会风’,引得学生会心一笑,整个会场已经被苏沫带起了节奏。
“那么,第三种境界就是‘人不知不愠,不亦君子乎’,很多人的学问很高,但就是得不到当权者或者社会主流的承认,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当不了官,发不了财,评不上职称,找不到女朋友……然而,他们也不因此怨恨,仍然安平乐道,孜孜以求,就像身居陋巷的颜渊一般,那便是极少数人才能达到的‘君子’境界了。
这种例子想必每个人都能想出一些,比如施耐庵、罗贯中不是生在那个‘九儒十丐’的年代,如果吴敬梓、蒲松龄能科场得意,曹雪芹继续能当他的官三代,那么文学史上大概就会少了很多名著……”
宝大学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可是很多学者却不以为然,不是说苏沫之言不对,是很对,但这些不过是总结前人之语,拾人牙慧罢了,他们有不少人其实也在研究这一方面,所以苏沫这个演讲在内行人看来只能打六七十分。
“哼,还天才才气共一石,他独得八斗!还当代曹子建!其实也不过尔尔,我上去讲绝对不比他差!”白先低声对陈登说道。
... -->>
论治学的三种境界?
苏沫的字很好看,可是学生却有些不太理解其中的意思,好学的他们没有给苏沫留面子,一堆人直接举手问问题。
苏沫有些讶然,不过笑着点了一个同学,那位同学直接站起来问道:“苏老师,治学是什么意思?”
苏沫看着大多数人迷惑的眼神,这才想起“治学”二字是前世鲁迅先生创造的,不过这难不倒他。
“呵呵,治学,这个词是我创出来的”苏沫大言不惭道:“学,就是学问的意思,那么‘治’呢,有很多种意思,不过这里是研究的意思,这是有来源的,比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中有一句‘此为救死而恐不瞻,奚暇治礼仪哉!’,里面这个‘治’就是研究的意思,还有,明朝人董其昌写的《节寰袁公行状》中写道‘袁可立十一始专治《尚书》’中的‘治’也是研究的意思,所以‘治学’的意思就是‘探究知识,研究学问’,请问还有问题么?”
众人大惊,不止学生,就连宝岛的文人一开始听见这个词是苏沫创造的时候就想嘲讽一下,你一个黄毛小子就敢自己发明词语了?结果人家脱口而出就是两个典故,根本就是妖孽啊!
果然,人群不再言语,苏沫暗暗一笑,小样,不露点干货还整不了你们了?!
“好了,既然大家知道了治学的意思,那么我的演讲主题也很容易明白了,一句话,就是我认为我们研究学问或者说文学创作有三重境界!”
苏沫说着,眼神缓缓扫过台下的学者们,见有人欲言又止,他继续说道:“为什么说治学有三重境界呢,或者说我的灵感是从哪里得的呢,答案就是孔圣人,因为孔圣人也提出了治学的三种境界!”
此言一出,场中哗然,孔子经典流传这么多年,他娘哪一篇提到了治学三境?!
“大家先别激动,且听我慢慢讲来。孔子老人家的确没有明确说什么治学三境,自然是后人总结的,大家听一听,自己分辨正确与否。
孔子的第一种境界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读书之后要练习,再复习,再实习,甚至最后实践,一定如此反复才能打牢基础,有一句话说的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这就是治学的基础。
而第二种境界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说,我们搞学问要与志同道合者讲谈,研究,论辩,从而加深造诣,使自身的学问提升到高级阶段。《学记》中说,第一境界是‘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的浅境界,而后要提升,就要有‘友’,有‘朋’,大家相互启发,相互促进,让思维在碰撞中产生火花,于是就会一起进步。正如《兰亭集序》中说‘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大家一起才能‘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我们现代人很明显掌握了这个的道理,所以才会有各种‘学会’啊‘研讨会’啊,当然,效果如何,我就不知道了”
苏沫讲课之余不忘调侃一些‘开会风’,引得学生会心一笑,整个会场已经被苏沫带起了节奏。
“那么,第三种境界就是‘人不知不愠,不亦君子乎’,很多人的学问很高,但就是得不到当权者或者社会主流的承认,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当不了官,发不了财,评不上职称,找不到女朋友……然而,他们也不因此怨恨,仍然安平乐道,孜孜以求,就像身居陋巷的颜渊一般,那便是极少数人才能达到的‘君子’境界了。
这种例子想必每个人都能想出一些,比如施耐庵、罗贯中不是生在那个‘九儒十丐’的年代,如果吴敬梓、蒲松龄能科场得意,曹雪芹继续能当他的官三代,那么文学史上大概就会少了很多名著……”
宝大学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可是很多学者却不以为然,不是说苏沫之言不对,是很对,但这些不过是总结前人之语,拾人牙慧罢了,他们有不少人其实也在研究这一方面,所以苏沫这个演讲在内行人看来只能打六七十分。
“哼,还天才才气共一石,他独得八斗!还当代曹子建!其实也不过尔尔,我上去讲绝对不比他差!”白先低声对陈登说道。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