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在袁崇焕上的3543刀
飘天文学 www.piaotian.tw,彼岸1979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年少时读金庸先生的武侠,不甚懂。忆念里是该是暮春黄昏,捧无意偶得的碧血剑,被书中精彩情节吸引,以致忘了身下的洗脚水已经冰凉。然人事惊奇,十多年后,竟对小说结尾所附的袁崇焕评传记忆深刻。记得最牢的当然是他的蒙冤而死,他身上挨的三千多刀。当时年幼,全不懂国家和民族的大义怎样将英雄镂刻。直到近来,重习文字,重温悲怆往事,英雄的血才在四周弥漫,浸润心灵。网上有人写评论,说当初割在袁崇焕身上的3543刀,是一个民族永远的痛。还有消息说,袁氏墓旁,有佘氏义仆的后人遵祖训为他守墓直到今天,而且,袁崇焕的墓也已经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样的结果,想英雄在九泉之下亦能含笑瞑目。
袁崇焕,字元素,号自如。广东东莞人。明万历四十七年进士。他的第一个职位是福建邵武知县。按理说,首先,他是个文人。但当时的形势,即使在偏远的福建,也能收到朝廷在山海关外不断战败的消息。我读历史,知道东莞甚至广东在民国以前历史上似乎没出过多少有影响的人物。但袁崇焕是个例外。这个其貌不扬的“南蛮子”虽从小就习举子业,却同时对武略很有兴趣。其时,朝廷缺的也正是这方面的人才。于是,袁崇焕就在这时候脱颖而出。渐成明天启后期,崇祯初期的国家栋梁。抗清中坚。
袁崇焕的出山,可与前出师表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并提。“奉命于败军之际,受命于危难之间。”当时的形势是非常严峻的。他的对手,是一代枭雄努尔哈赤,努儿哈赤被袁的红衣大炮轰成重伤逝世后,他儿子皇太极更是集文韬武略于一身。其时的大明王朝正是强弩之末。流民四起,宦官掌权。天灾人祸,朋党互争。袁崇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高举抗清的大旗。他的身后站着满桂,祖大寿,赵率教等明末悍将。
后世曾有人吹嘘袁崇焕是军事天才,我却不敢苟同。在我看来,他之所以有如此成就,很大一部分应该得力于他的那股蛮劲和狠劲。敢作敢为,而且性格刚毅,有毅力,内心的信仰和执着有如他名字里的“焕”字那样如一团熊熊燃烧的火。而且他务实,身先士卒,擅于取长补短。前面提到的将努尔哈赤轰死的红衣大炮就是从葡萄牙进口的,在当时的宁远之战和宁锦大捷两次大战中。这种进口的新式武器都立下很大的功劳。在当时的社会能有这样的见地是很难能可贵的。更让当朝人自愧弗如的是他的胆量,他在王化贞广宁兵溃后,曾一人单骑走遍山海关内外,考察边情。当朝廷上下无不谈辽而色变时,袁崇焕却在兵部扬言“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卒守此”他主持辽东军务后,更是将防线向山海关外推进了200公里,敢于将防线推向纵深,不像胆小的高第,虽贵为兵部尚书,得知被任命为经略时,吓得直哭。他这一哭,更是衬出了时事的艰难,形势的险恶。
然“世无艰难,何来人杰”袁崇焕义无反顾地上路了,他并不是没有料到时局的险恶和世事的难料。崇祯召见时,为了宽年少天子的心,他担保五年可平辽东。不是没想到自己的结局,他是个进士,想必八股文作得不错。书也读得不少,自古兔死狗烹,英雄末路,想必他比常人看得更为深远。但国家有难,容不得他计较个人得失。他终于把心一横,广东人的蛮劲出来了。宁远兵变,他快刀斩乱麻。果断将其平定;毛文龙不配合抗战,他倔强地先斩后奏;虽然不会武功,然每次都身先士卒,冲锋在前。这是他勇的一面。魏忠贤当权时,为了守土之责,虚与委蛇,也学百官的样建他的生祠。一直都与负责来监军的太监搞好关系,继而推心置腹,激其忠义,以致后来战事激烈时有太监亲上城头督促抗敌一事,这是他善用权谋的一面。就连他死后,他曾经提拔的手下吴三桂都一直镇守山海关好些年,令八旗清兵只能望关兴叹,要不是后来李自成抢了吴三桂的小妾陈圆圆,吴愤而领清兵入关。大清入主中原的日子只怕还要迟上好些年。
然就是这样一位抗击外侮有勇有谋的民族英雄,却死在爱他知他的崇祯皇帝的刀下,这流传甚久的3543刀。是真真的一个民族永远的痛。北京被围。崇祯惊惶,逼袁崇焕以九千的兵力去对付十倍于他的满清悍勇。不得他进驻北京外城休整。想当时的袁崇焕背负的是多深重的压力和屈辱。袁崇焕抬起头,肯定能看到皇帝通红双眼中的责备和杀机。后来,皇太极施反间计,崇祯终以叛逆罪名将其投于监牢,却又令其写信劝部下不要谋反。袁崇焕起初深感冤屈,不愿提笔,后在他人劝说下终以社稷以天下苍生为重。想必当时的袁崇焕笔锋一下,胸中澎湃的怕不只是万语千言。
信写了,满清的兵退了,陕西的内乱又起了,而且十分猖獗。这一切到底是谁的错?年轻的皇帝开始发飙了。袁崇焕正好撞到了刀口上。反间计是最可耻的计策,又是最见效的计策,当北京城里的袁崇焕正蒙受着千古奇冤,被处以活剐的极刑时,当袁崇焕身上的肉刚被刽子手削下,转眼就以一文钱的价钱卖到百姓手中被万人唾弃时。皇太极正躲在盛京的角落里贼笑。
袁崇焕从此成为明末军事的分水岭。自他以后明朝的军队一蹶不振,而那个错杀他的崇祯也在1644年4月25日这天夜里,带着无限的心殇吊死在煤山的树上,陪他一起死去的,只有个年过花甲的叫王承恩的太监。没有人知道,他临死前的一刻,是否对当初处以袁崇焕极刑到底有没有悔过之意。
时间再过一百年。皇太极的后世乾隆读史,读到袁崇焕这一节。大为震动。于是下旨为袁崇焕平反昭雪。允许百姓建祠,立庙,祭祀。直到今天。
年少时读金庸先生的武侠,不甚懂。忆念里是该是暮春黄昏,捧无意偶得的碧血剑,被书中精彩情节吸引,以致忘了身下的洗脚水已经冰凉。然人事惊奇,十多年后,竟对小说结尾所附的袁崇焕评传记忆深刻。记得最牢的当然是他的蒙冤而死,他身上挨的三千多刀。当时年幼,全不懂国家和民族的大义怎样将英雄镂刻。直到近来,重习文字,重温悲怆往事,英雄的血才在四周弥漫,浸润心灵。网上有人写评论,说当初割在袁崇焕身上的3543刀,是一个民族永远的痛。还有消息说,袁氏墓旁,有佘氏义仆的后人遵祖训为他守墓直到今天,而且,袁崇焕的墓也已经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样的结果,想英雄在九泉之下亦能含笑瞑目。
袁崇焕,字元素,号自如。广东东莞人。明万历四十七年进士。他的第一个职位是福建邵武知县。按理说,首先,他是个文人。但当时的形势,即使在偏远的福建,也能收到朝廷在山海关外不断战败的消息。我读历史,知道东莞甚至广东在民国以前历史上似乎没出过多少有影响的人物。但袁崇焕是个例外。这个其貌不扬的“南蛮子”虽从小就习举子业,却同时对武略很有兴趣。其时,朝廷缺的也正是这方面的人才。于是,袁崇焕就在这时候脱颖而出。渐成明天启后期,崇祯初期的国家栋梁。抗清中坚。
袁崇焕的出山,可与前出师表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并提。“奉命于败军之际,受命于危难之间。”当时的形势是非常严峻的。他的对手,是一代枭雄努尔哈赤,努儿哈赤被袁的红衣大炮轰成重伤逝世后,他儿子皇太极更是集文韬武略于一身。其时的大明王朝正是强弩之末。流民四起,宦官掌权。天灾人祸,朋党互争。袁崇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高举抗清的大旗。他的身后站着满桂,祖大寿,赵率教等明末悍将。
后世曾有人吹嘘袁崇焕是军事天才,我却不敢苟同。在我看来,他之所以有如此成就,很大一部分应该得力于他的那股蛮劲和狠劲。敢作敢为,而且性格刚毅,有毅力,内心的信仰和执着有如他名字里的“焕”字那样如一团熊熊燃烧的火。而且他务实,身先士卒,擅于取长补短。前面提到的将努尔哈赤轰死的红衣大炮就是从葡萄牙进口的,在当时的宁远之战和宁锦大捷两次大战中。这种进口的新式武器都立下很大的功劳。在当时的社会能有这样的见地是很难能可贵的。更让当朝人自愧弗如的是他的胆量,他在王化贞广宁兵溃后,曾一人单骑走遍山海关内外,考察边情。当朝廷上下无不谈辽而色变时,袁崇焕却在兵部扬言“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卒守此”他主持辽东军务后,更是将防线向山海关外推进了200公里,敢于将防线推向纵深,不像胆小的高第,虽贵为兵部尚书,得知被任命为经略时,吓得直哭。他这一哭,更是衬出了时事的艰难,形势的险恶。
然“世无艰难,何来人杰”袁崇焕义无反顾地上路了,他并不是没有料到时局的险恶和世事的难料。崇祯召见时,为了宽年少天子的心,他担保五年可平辽东。不是没想到自己的结局,他是个进士,想必八股文作得不错。书也读得不少,自古兔死狗烹,英雄末路,想必他比常人看得更为深远。但国家有难,容不得他计较个人得失。他终于把心一横,广东人的蛮劲出来了。宁远兵变,他快刀斩乱麻。果断将其平定;毛文龙不配合抗战,他倔强地先斩后奏;虽然不会武功,然每次都身先士卒,冲锋在前。这是他勇的一面。魏忠贤当权时,为了守土之责,虚与委蛇,也学百官的样建他的生祠。一直都与负责来监军的太监搞好关系,继而推心置腹,激其忠义,以致后来战事激烈时有太监亲上城头督促抗敌一事,这是他善用权谋的一面。就连他死后,他曾经提拔的手下吴三桂都一直镇守山海关好些年,令八旗清兵只能望关兴叹,要不是后来李自成抢了吴三桂的小妾陈圆圆,吴愤而领清兵入关。大清入主中原的日子只怕还要迟上好些年。
然就是这样一位抗击外侮有勇有谋的民族英雄,却死在爱他知他的崇祯皇帝的刀下,这流传甚久的3543刀。是真真的一个民族永远的痛。北京被围。崇祯惊惶,逼袁崇焕以九千的兵力去对付十倍于他的满清悍勇。不得他进驻北京外城休整。想当时的袁崇焕背负的是多深重的压力和屈辱。袁崇焕抬起头,肯定能看到皇帝通红双眼中的责备和杀机。后来,皇太极施反间计,崇祯终以叛逆罪名将其投于监牢,却又令其写信劝部下不要谋反。袁崇焕起初深感冤屈,不愿提笔,后在他人劝说下终以社稷以天下苍生为重。想必当时的袁崇焕笔锋一下,胸中澎湃的怕不只是万语千言。
信写了,满清的兵退了,陕西的内乱又起了,而且十分猖獗。这一切到底是谁的错?年轻的皇帝开始发飙了。袁崇焕正好撞到了刀口上。反间计是最可耻的计策,又是最见效的计策,当北京城里的袁崇焕正蒙受着千古奇冤,被处以活剐的极刑时,当袁崇焕身上的肉刚被刽子手削下,转眼就以一文钱的价钱卖到百姓手中被万人唾弃时。皇太极正躲在盛京的角落里贼笑。
袁崇焕从此成为明末军事的分水岭。自他以后明朝的军队一蹶不振,而那个错杀他的崇祯也在1644年4月25日这天夜里,带着无限的心殇吊死在煤山的树上,陪他一起死去的,只有个年过花甲的叫王承恩的太监。没有人知道,他临死前的一刻,是否对当初处以袁崇焕极刑到底有没有悔过之意。
时间再过一百年。皇太极的后世乾隆读史,读到袁崇焕这一节。大为震动。于是下旨为袁崇焕平反昭雪。允许百姓建祠,立庙,祭祀。直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