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www.piaotian.tw,盛唐风流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今夜的谈话很重要,只因今夜之所谈将会是未来很长时间里的行动之指南,说是战略决策也绝不为过,这也正是李显选择在函谷关这么个半道上与李贤会谈,而不是等彼此都到了洛阳再见面的缘由,除了是避人耳目之外,更多的则是为了能提前统一思想,保持彼此的步调一致,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很显然,两者间李贤才是真正抛头露面的主儿,其接下来的工作重心问题自然也就是今夜所议的要害问题。
此番亚献之争中,李贤算是站对了边,于情于理来说,无论武后是喜欢还是不喜欢李贤,都必须有所表示,在李显看来,这个表示十有**便是参政议政的权利,理由?很简单。此举一来可以酬其拥戴之功,但更多的则是要以此来削弱太子的权柄,让兄弟俩放手去斗,以便其能从中渔利,当然了,甭管武后的用心如何不良,可即将给予李贤权柄已是几乎可以确定之事,如此一来,李贤所做出的选择所影响的不光是他自己,李显势必也会因此卷入其中,除非李显改变躲身其后的既定战略,而这,显然不太现实,至少在李显尚未能建立完整班底前,都必须以李贤身边小弟的面目示人,在这等情况下,李贤杀进朝局的切入点就成了关键中的关键之所在。
户部这个选择不能说不妥,若是换成李显来挑的话,也极有可能会如此选择——朝堂实务皆在六部,真要想做些实事,那就只能从六部来着手,然则六部里吏、兵二部乃是朝堂根本,自然轮不到一个亲王来插手其中,剩下的礼部是玩虚的,没啥搞头,刑部的工作既琐碎,又不容易出成绩,至于工部么,要想在这个领域有所建树也非易事,术数不行者基本难以做出甚惊人成绩来,这一点李贤显然是做不到的,换成李显来,或许还能凑合,如此这般算将下来,也确实只有户部最适合李贤建功立业,问题是他所选择的漕运目标却显然有些大了。
关中号称膏沃之地,在秦汉时期本是天下之粮仓,可正是因其富庶,这才导致累经战祸之劫,又因自秦以来历朝历代大多定都于此,土木之兴再所难免,自唐立国以来亦是如此,这便导致了关中绿化率急剧降低,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渐贫瘠化,单产早已非秦汉时期可比,加之大唐始终实行的是关中本位主义,这更导致了关中人口的急剧增加,土地资源日渐窘迫,贞观年间尚还勉强能应付,可到了显庆年间,关中的授田制几乎已是名存实亡,朝堂再也拿不出新田来授予新增之人口,粮荒日趋严重,必须依靠从南方调大批粮食方能勉强支应,这正是漕运兴起的根由所在,只是其中的艰辛与碍难却是大到了极致,纵使有着隋炀帝所开出来的运河存在,算是给漕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一斤米从江南运到京师,成本竟涨了近乎十倍不说,还没法做到及时供应,说是朝廷的一大心病也绝不为过,早些年,高宗曾数次在朝堂上提出过此事,以图集思广益,却均无太多的建树,遂搁置到如今,实际上,高宗常驻洛阳也有着“赴食”的意图在内。
李贤若是真能解决得了漕运问题,不单可平白得到天大的功劳,更能趁机将整个户部揽入怀中,甚至连工部都逃不过李贤的渗透,好处无疑是巨大无比的,但是,李显却并不以为李贤真能办到此事,只因其中的关碍实在是太多太烦了些,哪怕是久经历练的宦海好手都难以驾驭得了那等烦难,就更别说李贤这等政堂菜鸟了,李显记得很清楚,前一世李贤刚当上太子时,也是雄心勃勃地亲自抓起了漕运,结果呢,财力耗费了不少,效果却差强人意,以致名声大损,闹到最后,就连理政的权力都因此而被武后“名正言顺”地收刮一空,就此埋下了被废黜的祸根。
“六哥雄心,小弟感佩不已,只是漕运一事所涉过巨,非旦夕能见功者,依小弟看来,哥哥初入朝堂须得有立竿见影之功劳,漕运虽要务,却非急务,不若延后再行之,此小弟菲薄之见耳,还请六哥明鉴。”李显如今根基未稳,实是不想李贤因找错了突破口而受挫,可有鉴于李贤那等刚愎的性子,又不能将话说得太难听,没奈何,脑筋飞转了一下之后,娓娓地委婉劝说道。
“唔,七弟所言固是有理,不过为兄以为不涉难题终难以服众,今漕运半废,正是见功之时,若能理顺漕运,功莫大焉,纵使碍难无数,我辈又何惧哉,七弟可愿助为兄一臂之力?”很显然,李贤考虑拿漕运来当突破口已非一日,心... -->>
今夜的谈话很重要,只因今夜之所谈将会是未来很长时间里的行动之指南,说是战略决策也绝不为过,这也正是李显选择在函谷关这么个半道上与李贤会谈,而不是等彼此都到了洛阳再见面的缘由,除了是避人耳目之外,更多的则是为了能提前统一思想,保持彼此的步调一致,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很显然,两者间李贤才是真正抛头露面的主儿,其接下来的工作重心问题自然也就是今夜所议的要害问题。
此番亚献之争中,李贤算是站对了边,于情于理来说,无论武后是喜欢还是不喜欢李贤,都必须有所表示,在李显看来,这个表示十有**便是参政议政的权利,理由?很简单。此举一来可以酬其拥戴之功,但更多的则是要以此来削弱太子的权柄,让兄弟俩放手去斗,以便其能从中渔利,当然了,甭管武后的用心如何不良,可即将给予李贤权柄已是几乎可以确定之事,如此一来,李贤所做出的选择所影响的不光是他自己,李显势必也会因此卷入其中,除非李显改变躲身其后的既定战略,而这,显然不太现实,至少在李显尚未能建立完整班底前,都必须以李贤身边小弟的面目示人,在这等情况下,李贤杀进朝局的切入点就成了关键中的关键之所在。
户部这个选择不能说不妥,若是换成李显来挑的话,也极有可能会如此选择——朝堂实务皆在六部,真要想做些实事,那就只能从六部来着手,然则六部里吏、兵二部乃是朝堂根本,自然轮不到一个亲王来插手其中,剩下的礼部是玩虚的,没啥搞头,刑部的工作既琐碎,又不容易出成绩,至于工部么,要想在这个领域有所建树也非易事,术数不行者基本难以做出甚惊人成绩来,这一点李贤显然是做不到的,换成李显来,或许还能凑合,如此这般算将下来,也确实只有户部最适合李贤建功立业,问题是他所选择的漕运目标却显然有些大了。
关中号称膏沃之地,在秦汉时期本是天下之粮仓,可正是因其富庶,这才导致累经战祸之劫,又因自秦以来历朝历代大多定都于此,土木之兴再所难免,自唐立国以来亦是如此,这便导致了关中绿化率急剧降低,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渐贫瘠化,单产早已非秦汉时期可比,加之大唐始终实行的是关中本位主义,这更导致了关中人口的急剧增加,土地资源日渐窘迫,贞观年间尚还勉强能应付,可到了显庆年间,关中的授田制几乎已是名存实亡,朝堂再也拿不出新田来授予新增之人口,粮荒日趋严重,必须依靠从南方调大批粮食方能勉强支应,这正是漕运兴起的根由所在,只是其中的艰辛与碍难却是大到了极致,纵使有着隋炀帝所开出来的运河存在,算是给漕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一斤米从江南运到京师,成本竟涨了近乎十倍不说,还没法做到及时供应,说是朝廷的一大心病也绝不为过,早些年,高宗曾数次在朝堂上提出过此事,以图集思广益,却均无太多的建树,遂搁置到如今,实际上,高宗常驻洛阳也有着“赴食”的意图在内。
李贤若是真能解决得了漕运问题,不单可平白得到天大的功劳,更能趁机将整个户部揽入怀中,甚至连工部都逃不过李贤的渗透,好处无疑是巨大无比的,但是,李显却并不以为李贤真能办到此事,只因其中的关碍实在是太多太烦了些,哪怕是久经历练的宦海好手都难以驾驭得了那等烦难,就更别说李贤这等政堂菜鸟了,李显记得很清楚,前一世李贤刚当上太子时,也是雄心勃勃地亲自抓起了漕运,结果呢,财力耗费了不少,效果却差强人意,以致名声大损,闹到最后,就连理政的权力都因此而被武后“名正言顺”地收刮一空,就此埋下了被废黜的祸根。
“六哥雄心,小弟感佩不已,只是漕运一事所涉过巨,非旦夕能见功者,依小弟看来,哥哥初入朝堂须得有立竿见影之功劳,漕运虽要务,却非急务,不若延后再行之,此小弟菲薄之见耳,还请六哥明鉴。”李显如今根基未稳,实是不想李贤因找错了突破口而受挫,可有鉴于李贤那等刚愎的性子,又不能将话说得太难听,没奈何,脑筋飞转了一下之后,娓娓地委婉劝说道。
“唔,七弟所言固是有理,不过为兄以为不涉难题终难以服众,今漕运半废,正是见功之时,若能理顺漕运,功莫大焉,纵使碍难无数,我辈又何惧哉,七弟可愿助为兄一臂之力?”很显然,李贤考虑拿漕运来当突破口已非一日,心...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