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www.piaotian.tw,装绅弄鬼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此桃三千年一生实,中夏地薄,种之不生。”帝乃止。宋张孝祥《水调歌头为时传之寿》词:“蟠桃未熟,千岁容与且人间。”清黄遵宪《车驾驻开封府》诗:“诸侯香草方毡幕,西母蟠桃又绮筵。”蟠桃对于凡人是可望不可即,但张道陵却用来试炼弟子。
按照官方说法,桓帝、灵帝昏君时代,有沛国人张道陵,初名陵,字辅汉,传说是西汉宰相张良的八世孙。汉光武建武十年生于天目山,出生前,其母梦见魁星下降,感而有孕。五月十八日生,出生时满室异香,整月不散,黄云罩顶,紫气弥院。自幼聪慧过人,七岁便读通《道德经》,天文地理、河洛谶纬之书无不通晓,为太学书生时,博通《五经》,在张道陵二十五岁的时候,曾官拜江州令。而他却身在朝政,志慕清虚,后来叹息道:“这些书都无法解决生死的问题啊!”于是弃儒改学长生之术。不久就隐居到洛阳北邙山中,精思学道,修炼三年,有白虎口衔玉符而至其所。
永元初年,汉和帝赐为太傅,又封为冀县侯,三次下诏,张道陵都婉拒了,他对使者说:“人生在世,不过百岁,光阴荏苒,转瞬便逝。父母隆恩,妻妾厚爱,也随时而消失。君臣之恩,谁见长久?请转告圣上,只要清静寡欲,无为而治,天下自然大定,要我何用?我志在青山中!”为了避开京都近郊的俗务嘈杂和骚扰,张道陵决心云游名山大川、访道求仙去了。张道陵先是南游淮河,居桐柏太平山,后与弟子王长一起,渡江南下,在赣西贵溪县云锦山住了下来。此地山清水秀,景色清幽,为古仙人栖息之所,张道陵就在山上结庐而居,并筑坛炼丹,三年而神丹成;龙虎出现,故此山又称龙虎山。时年张道陵六十岁,后又移居巴蜀鹤鸣山,感石鹤长鸣。
汉顺帝汉安元年,正月十五日,传说太上老君降临蜀地,传授张道陵《太平洞极经》、《正一盟威二十四品法箓》、三五都功玉印、雌雄斩邪剑等经书、法器,拜为天师,嘱咐天师广行正一盟威之道,扫除妖魔,救护生民。于是天师于汉安二年七月,登青城山,会八部鬼帅,大战众鬼,制伏外道邪魔,诛绝邪伪。天师道法通玄,诸魔所不能敌,各各降服,赵公明等愿意皈依正道,于是天师敕命五方八部六天鬼神,在青城山黄帝坛下盟誓,人处阳间,鬼处幽冥,使六天鬼王囚禁于酆都城,八部鬼帅流放于边地。从此妖魔降服,人民安乐,至今青城山仍留有天师与众鬼帅战斗的誓鬼台、鬼界碑等古迹。”
说话间,犹如烟雾般凌乱飞舞般的阴影,幽魂般从那守望禅师模糊的身形释放出了,带着阴冷寒风,仿佛链接着连一个世界般的孔径中,一个个模糊难辨的人影飘了出来。本来是慈眉善目的阴神们狰狞,面现成群结队的环绕着玄武坛主,随即一道漆黑光环,就朝向他飞舞的阴神昙花一现般绽放了开来。
“若论画符捉鬼,我们道门可是行家里手!天师得老君亲授,得天独厚,道法高强。降妖伏魔,救护众生,蜀地的人民都非常感动,都愿意听受天师教化。于是天师创立道派,称正一盟威道,简称正一道。但因奉其道者,须出五斗米,当时又有人称为五斗米道。设立二十四治,广收门徒,教化于民。东汉桓帝永寿元年九月九日,在巴蜀赤城渠亭山中,昊天上帝派遣使者持玉册,敕封天师为正一真人,天师世寿一百二十三岁,在巴蜀苍溪县境的灵台山又名天柱山飞升,丹道称为“祖天师”。”玄武坛主哈哈大笑着:“好一个十足完人张道陵,只不过,史海钩沉,真相往往在细节中!”
汉末朝政**,外戚、宦官、巨室,互相操持朝廷,豪门、巨族,奴役隶卒,私相敛财,于是武勇之士,便游侠江湖,聚众据险以自固,并且利用图谶之说与道术相号召,形成据地称雄的力量,渐启以道术组织教门的形势。因此当初,张道陵将诸弟子登云台绝岩之上,下有一桃树,如人臂,傍生石壁,下临不测之渊,桃大有实。陵谓诸弟子曰:有人能得此桃实,当告以道要。于时伏而窥之者,三百余人,股战流汗,无政久临视之者,莫不却退而还,谢不能得。
只有弟子赵升一人乃曰:神之所护,何险之有,有圣师在此,终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不使吾死于谷中耳。师有数者,必是此桃有可得之理故耳。乃从上自挪,投树上,足不磋跌,取挑实满怀。而石壁险峻,无所攀缘,不能得退。于是乃以挑一一掷上,正得二百二颗。陵得而分赐诸弟子各一,陵自食留一以待异。
彼时彼刻,张道陵乃以手引升,众人视之,见陵臂长三十丈,引升,升忽然来还。乃以向所留桃与之。食毕,临乃临谷上,笑而言曰:赵异心自正,能投树上,足不蹉跌。吾今欲自试投下,当应得大桃也。众人皆谏,惟异与王长嘿然。陵遂投空,不落桃上,失陵所在。四方皆仰,上则连天,下则无底,往无道路,莫不惊叹悲涕。惟升、长二人,良久乃相谓曰:师则父也,自投于不测之崖,吾何以自安!乃倒投身而下,正堕陵前。见陵坐局脚床,斗帐中,见赵升、王长二人,笑曰:吾知汝来。乃授二人道毕。三日,乃还归,治旧舍,诸弟子惊悲不息。后陵与升、长二人,皆白日冲天而去。众弟子仰视之,久乃没于去霄也。初陵入蜀山,合丹半剂,虽未冲举,已成地仙,故欲化作七试以度,乃如其志也。
根据《汉天师世家序》记载,天师道事实上一直在自我异化中生长。最初,创教之初,张道陵就托名感玄元老君屡受仙法。天师道将汉代黄老道对黄帝与老子的信仰崇拜吸收,并剥离了太平道以图谶形式制造的最高神中黄太一中的黄帝信仰与五德意象,直接以老子为主神。于是带着得意门生迁鹤鸣山,炼丹分形示化,化身千万,开始伐山破庙。”
似乎是感受到伐山破庙四个字中间的杀意,守望禅师驱魂攻势更猛如水银泻地,却被玄武坛主一身挡下,“你伤不了我的,我由星宿驾驭阳躯,此时已经是介于神鬼之间,无论多重的伤势只要太清宫香火不灭,还有真人他老人家赐予的龙符,就百无禁忌!而你如此以中阴身逆转阴阳开放鬼门,有违慈悲本心,只怕一时三刻之内就要被打入地狱,永不超生!是不是感觉不公平?这就是组织的力量,好像汉末的黄巾起义虽然昙花一现,但这个时期的道家已经转化成丹道,企图以黄帝取代伏羲的行动失败后,接受各代朝廷的招安为其效劳。而丹道就因此从最初追求大道的术法使用者,与收集香火信仰的巫觋方仙道结合,演化出神道、符箓、丹鼎等等分支。
在张道陵入巴蜀之时,《想尔》作为最高经典,依旧保留了太平道,或者说汉儒的一切特色……承天命道,教化万民。但是,交通封闭的巴蜀不同于中原地区,古巴人后裔也好,云贵少数族裔也好,信仰和中原的汉民是完全不同的,即使天师道采取了激烈程度不下于太平道的伐山破庙、毁废私祭的教门战争,其效果也不如太平道和半儒半法的曹操对山东城阳王神信仰的打击那么立竿见影。
不得已,复立二十四治,增以四治,以应二十八宿,建立了道国。“治”是早期丹道的传教区,诸“治”的各级管理人员,在教内称“道官”。东汉末道士张鲁,在其朝廷辖区内也置道官,设有“祭酒”。可见,道官这一称谓在丹道创立之初就在教内出现了。但天师道只在民间下层流行,有的丹道组织甚至发动过农人起事,反抗上位者,其组织自然不会被朝廷认可。
而内忧外患俱全,改外丹道为符箓派,也是形势逼人不得不为。最简单的例子,天师道依据《想尔注》,天师道自称“正一”,张道陵受“正一威盟”,皆旨在表明其为“真正唯一”的道家真传。而由于此,一方面以黄帝信仰和五德说站队,则随着与边民的教门战争,而以怀柔的态势吸收了当地土著信仰,而成五方五老君。这种相对太平道而言要柔软得多的协调性,使得天师道的传播较其竞争者有一定优势,一如景教攀附密特拉神与地母崇拜异教诸神为圣母圣徒。
就连三清成为丹道的主神并非一日而成,太上老君李耳因为道家创始人,与唐朝皇室攀附先祖的行为而确立,上清灵宝天尊是天师道塑造丹道神系的《灵宝经》中诞生的意志,而比起道法自然的李耳与开天辟地的元始,太上盘古氏玉清元始天尊因为大晋南天师道借用盘古的道国为丹道抗衡儒家的造神运动而出现,灵宝天尊的传承最后还是因为封神演义》当中的通天教主,这个经民众传播后的化身,因为拥有了直指鸿蒙的诛仙剑阵百万洪荒剑阵而闻名遐迩。最后取盘古香火而代之成为丹道至高神。”
守望禅师整个人已经化作一团翻滚阴云,黑雾笼罩。我越发清晰的感受到这阴云之内阴神的可怕,那阴风怒嚎,不时有鬼怪般的哭泣声,令人毛骨悚然。玄武坛主却不紧不慢的说:“装神弄鬼,我们不行。伐山破庙,你们不行!传道不是请客吃饭,新的道门利益集团,不但必须将私祭鬼神作为重点打击对象,吐纳、导引、存想、斋醮、外丹、符箓,这些继承秦汉方仙道传统的道团的修持方法皆被《想尔注》以“伪道”称之。想当初,张道陵除书符治病、驱邪禳灾以外,趁着朝廷鞭长莫及,在巴蜀地区快马加鞭建立起二十四个教门活动中心,即二十四治。道民定期赴治学道,祭祷。
需知设定一个由神灵统治的理想道国,是所有教门都必须具备的根本特征。在各种教门设定的理想世界之中,中国丹道所信仰的仙境显得最与众不同。正如各大教门都以灵魂的救赎为其最终归旨,而丹道却把**长生作为终极追求一样,丹道的仙境也和那些孤悬于彼岸让世人不可企及的教门理想世界迥不相类。丹道的仙境虽然也是由神灵统治的彼岸神圣世界,但是,这个彼岸的神灵世界与此岸的凡尘世界之间并没有彻底断裂为两个不可沟通的世界!天师道的祭酒,实际上是丹道的内部管理机构的负责人。与其说是道官,不如说是道职更为恰当。南北朝时期是丹道制度化的开始,也是道官制度发展的第一个重要转折时期。
同时,生人属西长安,死属泰山,鬼是由地官管辖。至此而成的天地水三官信仰,本不符合《想尔》之主旨,却被天师道上下所普遍接受。以此为契机,赤黄交气之双修身术,血食鬼神之帛家道、李家道,魏伯阳、狐刚子之外丹术,封君达、左慈之吐纳导引、解形遁变,各种本不与天师道兼容的道团宗旨,先后被天师道所接纳,后来成为赣西龙虎山天师世家的道统,宋元以后,又成为丹道一大派系而称为“正一派”。此过程在曹魏灭张鲁朝廷之后,天师道的战斗性与曹魏收纳的各种方仙道的接触中达到巅峰。从此以后,巴蜀成了天师道的根据地,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鲁复行之。
到了张鲁行道的时期,已经据有东川,掌握实际的地方朝廷,设官置吏,皆以鬼神之道命名,俨然为一路诸侯,而执掌政教合一的实权,对于巴蜀政局,有举足轻重之势,张道陵实为中国历史上施行地方政教合一道国的第一人。道家在汉末一变,黄巾起事后,太平道直面人道气数,灰飞烟灭,上位者对丹道这种武装到牙齿的教门武装非常猜忌,张鲁虽识大势投降曹操,官拜镇南将军,封阆中侯,但曹操何许人也,立刻将天师教连根拔起。此为“太祖拔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及三辅”。张鲁和大批汉中教民北迁到三辅,而张鲁第二年就“病”死,天师这称号就基本泯没,然而公元216年,张鲁辞世以后,北迁的道官祭酒们“人人称教,各作一治”,道官世袭之风渐长。至日后三国归晋,陈寿在《三国志张鲁传》中,恨恨的称其为“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受先贤,出五斗米,故世称米贼。”后世又称天师道为“五斗米道”。却不敢对张道陵出言不逊。可见张道陵的深谋远虑。
当然,张道陵太优秀,导致后代子孙树大招风。虽天师府记载上第四代张天师为张盛,但自张盛后,到宋朝,总七百年,无论是五胡乱华惨事杀的人头滚滚,还是大唐万国来朝同时道门大兴,北天师道、佛门八叶、茅山派、你方唱罢我登场,没有听说过天下归心的张天师出现,张天师一脉,汉魏以后影响不大,只余下张道陵的道术成为传说,一些道门领袖如灵宝派陆修静和北天师道寇谦之等,通过对道官制度进行了变法,清洗张道陵犯上作乱的余波。把教门武装头目,变成由古代朝廷任命或许可的,由男、女道士担任的丹道各级管理者。”
我能感觉到守望禅师的惊骇!
(本章完)
:“此桃三千年一生实,中夏地薄,种之不生。”帝乃止。宋张孝祥《水调歌头为时传之寿》词:“蟠桃未熟,千岁容与且人间。”清黄遵宪《车驾驻开封府》诗:“诸侯香草方毡幕,西母蟠桃又绮筵。”蟠桃对于凡人是可望不可即,但张道陵却用来试炼弟子。
按照官方说法,桓帝、灵帝昏君时代,有沛国人张道陵,初名陵,字辅汉,传说是西汉宰相张良的八世孙。汉光武建武十年生于天目山,出生前,其母梦见魁星下降,感而有孕。五月十八日生,出生时满室异香,整月不散,黄云罩顶,紫气弥院。自幼聪慧过人,七岁便读通《道德经》,天文地理、河洛谶纬之书无不通晓,为太学书生时,博通《五经》,在张道陵二十五岁的时候,曾官拜江州令。而他却身在朝政,志慕清虚,后来叹息道:“这些书都无法解决生死的问题啊!”于是弃儒改学长生之术。不久就隐居到洛阳北邙山中,精思学道,修炼三年,有白虎口衔玉符而至其所。
永元初年,汉和帝赐为太傅,又封为冀县侯,三次下诏,张道陵都婉拒了,他对使者说:“人生在世,不过百岁,光阴荏苒,转瞬便逝。父母隆恩,妻妾厚爱,也随时而消失。君臣之恩,谁见长久?请转告圣上,只要清静寡欲,无为而治,天下自然大定,要我何用?我志在青山中!”为了避开京都近郊的俗务嘈杂和骚扰,张道陵决心云游名山大川、访道求仙去了。张道陵先是南游淮河,居桐柏太平山,后与弟子王长一起,渡江南下,在赣西贵溪县云锦山住了下来。此地山清水秀,景色清幽,为古仙人栖息之所,张道陵就在山上结庐而居,并筑坛炼丹,三年而神丹成;龙虎出现,故此山又称龙虎山。时年张道陵六十岁,后又移居巴蜀鹤鸣山,感石鹤长鸣。
汉顺帝汉安元年,正月十五日,传说太上老君降临蜀地,传授张道陵《太平洞极经》、《正一盟威二十四品法箓》、三五都功玉印、雌雄斩邪剑等经书、法器,拜为天师,嘱咐天师广行正一盟威之道,扫除妖魔,救护生民。于是天师于汉安二年七月,登青城山,会八部鬼帅,大战众鬼,制伏外道邪魔,诛绝邪伪。天师道法通玄,诸魔所不能敌,各各降服,赵公明等愿意皈依正道,于是天师敕命五方八部六天鬼神,在青城山黄帝坛下盟誓,人处阳间,鬼处幽冥,使六天鬼王囚禁于酆都城,八部鬼帅流放于边地。从此妖魔降服,人民安乐,至今青城山仍留有天师与众鬼帅战斗的誓鬼台、鬼界碑等古迹。”
说话间,犹如烟雾般凌乱飞舞般的阴影,幽魂般从那守望禅师模糊的身形释放出了,带着阴冷寒风,仿佛链接着连一个世界般的孔径中,一个个模糊难辨的人影飘了出来。本来是慈眉善目的阴神们狰狞,面现成群结队的环绕着玄武坛主,随即一道漆黑光环,就朝向他飞舞的阴神昙花一现般绽放了开来。
“若论画符捉鬼,我们道门可是行家里手!天师得老君亲授,得天独厚,道法高强。降妖伏魔,救护众生,蜀地的人民都非常感动,都愿意听受天师教化。于是天师创立道派,称正一盟威道,简称正一道。但因奉其道者,须出五斗米,当时又有人称为五斗米道。设立二十四治,广收门徒,教化于民。东汉桓帝永寿元年九月九日,在巴蜀赤城渠亭山中,昊天上帝派遣使者持玉册,敕封天师为正一真人,天师世寿一百二十三岁,在巴蜀苍溪县境的灵台山又名天柱山飞升,丹道称为“祖天师”。”玄武坛主哈哈大笑着:“好一个十足完人张道陵,只不过,史海钩沉,真相往往在细节中!”
汉末朝政**,外戚、宦官、巨室,互相操持朝廷,豪门、巨族,奴役隶卒,私相敛财,于是武勇之士,便游侠江湖,聚众据险以自固,并且利用图谶之说与道术相号召,形成据地称雄的力量,渐启以道术组织教门的形势。因此当初,张道陵将诸弟子登云台绝岩之上,下有一桃树,如人臂,傍生石壁,下临不测之渊,桃大有实。陵谓诸弟子曰:有人能得此桃实,当告以道要。于时伏而窥之者,三百余人,股战流汗,无政久临视之者,莫不却退而还,谢不能得。
只有弟子赵升一人乃曰:神之所护,何险之有,有圣师在此,终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不使吾死于谷中耳。师有数者,必是此桃有可得之理故耳。乃从上自挪,投树上,足不磋跌,取挑实满怀。而石壁险峻,无所攀缘,不能得退。于是乃以挑一一掷上,正得二百二颗。陵得而分赐诸弟子各一,陵自食留一以待异。
彼时彼刻,张道陵乃以手引升,众人视之,见陵臂长三十丈,引升,升忽然来还。乃以向所留桃与之。食毕,临乃临谷上,笑而言曰:赵异心自正,能投树上,足不蹉跌。吾今欲自试投下,当应得大桃也。众人皆谏,惟异与王长嘿然。陵遂投空,不落桃上,失陵所在。四方皆仰,上则连天,下则无底,往无道路,莫不惊叹悲涕。惟升、长二人,良久乃相谓曰:师则父也,自投于不测之崖,吾何以自安!乃倒投身而下,正堕陵前。见陵坐局脚床,斗帐中,见赵升、王长二人,笑曰:吾知汝来。乃授二人道毕。三日,乃还归,治旧舍,诸弟子惊悲不息。后陵与升、长二人,皆白日冲天而去。众弟子仰视之,久乃没于去霄也。初陵入蜀山,合丹半剂,虽未冲举,已成地仙,故欲化作七试以度,乃如其志也。
根据《汉天师世家序》记载,天师道事实上一直在自我异化中生长。最初,创教之初,张道陵就托名感玄元老君屡受仙法。天师道将汉代黄老道对黄帝与老子的信仰崇拜吸收,并剥离了太平道以图谶形式制造的最高神中黄太一中的黄帝信仰与五德意象,直接以老子为主神。于是带着得意门生迁鹤鸣山,炼丹分形示化,化身千万,开始伐山破庙。”
似乎是感受到伐山破庙四个字中间的杀意,守望禅师驱魂攻势更猛如水银泻地,却被玄武坛主一身挡下,“你伤不了我的,我由星宿驾驭阳躯,此时已经是介于神鬼之间,无论多重的伤势只要太清宫香火不灭,还有真人他老人家赐予的龙符,就百无禁忌!而你如此以中阴身逆转阴阳开放鬼门,有违慈悲本心,只怕一时三刻之内就要被打入地狱,永不超生!是不是感觉不公平?这就是组织的力量,好像汉末的黄巾起义虽然昙花一现,但这个时期的道家已经转化成丹道,企图以黄帝取代伏羲的行动失败后,接受各代朝廷的招安为其效劳。而丹道就因此从最初追求大道的术法使用者,与收集香火信仰的巫觋方仙道结合,演化出神道、符箓、丹鼎等等分支。
在张道陵入巴蜀之时,《想尔》作为最高经典,依旧保留了太平道,或者说汉儒的一切特色……承天命道,教化万民。但是,交通封闭的巴蜀不同于中原地区,古巴人后裔也好,云贵少数族裔也好,信仰和中原的汉民是完全不同的,即使天师道采取了激烈程度不下于太平道的伐山破庙、毁废私祭的教门战争,其效果也不如太平道和半儒半法的曹操对山东城阳王神信仰的打击那么立竿见影。
不得已,复立二十四治,增以四治,以应二十八宿,建立了道国。“治”是早期丹道的传教区,诸“治”的各级管理人员,在教内称“道官”。东汉末道士张鲁,在其朝廷辖区内也置道官,设有“祭酒”。可见,道官这一称谓在丹道创立之初就在教内出现了。但天师道只在民间下层流行,有的丹道组织甚至发动过农人起事,反抗上位者,其组织自然不会被朝廷认可。
而内忧外患俱全,改外丹道为符箓派,也是形势逼人不得不为。最简单的例子,天师道依据《想尔注》,天师道自称“正一”,张道陵受“正一威盟”,皆旨在表明其为“真正唯一”的道家真传。而由于此,一方面以黄帝信仰和五德说站队,则随着与边民的教门战争,而以怀柔的态势吸收了当地土著信仰,而成五方五老君。这种相对太平道而言要柔软得多的协调性,使得天师道的传播较其竞争者有一定优势,一如景教攀附密特拉神与地母崇拜异教诸神为圣母圣徒。
就连三清成为丹道的主神并非一日而成,太上老君李耳因为道家创始人,与唐朝皇室攀附先祖的行为而确立,上清灵宝天尊是天师道塑造丹道神系的《灵宝经》中诞生的意志,而比起道法自然的李耳与开天辟地的元始,太上盘古氏玉清元始天尊因为大晋南天师道借用盘古的道国为丹道抗衡儒家的造神运动而出现,灵宝天尊的传承最后还是因为封神演义》当中的通天教主,这个经民众传播后的化身,因为拥有了直指鸿蒙的诛仙剑阵百万洪荒剑阵而闻名遐迩。最后取盘古香火而代之成为丹道至高神。”
守望禅师整个人已经化作一团翻滚阴云,黑雾笼罩。我越发清晰的感受到这阴云之内阴神的可怕,那阴风怒嚎,不时有鬼怪般的哭泣声,令人毛骨悚然。玄武坛主却不紧不慢的说:“装神弄鬼,我们不行。伐山破庙,你们不行!传道不是请客吃饭,新的道门利益集团,不但必须将私祭鬼神作为重点打击对象,吐纳、导引、存想、斋醮、外丹、符箓,这些继承秦汉方仙道传统的道团的修持方法皆被《想尔注》以“伪道”称之。想当初,张道陵除书符治病、驱邪禳灾以外,趁着朝廷鞭长莫及,在巴蜀地区快马加鞭建立起二十四个教门活动中心,即二十四治。道民定期赴治学道,祭祷。
需知设定一个由神灵统治的理想道国,是所有教门都必须具备的根本特征。在各种教门设定的理想世界之中,中国丹道所信仰的仙境显得最与众不同。正如各大教门都以灵魂的救赎为其最终归旨,而丹道却把**长生作为终极追求一样,丹道的仙境也和那些孤悬于彼岸让世人不可企及的教门理想世界迥不相类。丹道的仙境虽然也是由神灵统治的彼岸神圣世界,但是,这个彼岸的神灵世界与此岸的凡尘世界之间并没有彻底断裂为两个不可沟通的世界!天师道的祭酒,实际上是丹道的内部管理机构的负责人。与其说是道官,不如说是道职更为恰当。南北朝时期是丹道制度化的开始,也是道官制度发展的第一个重要转折时期。
同时,生人属西长安,死属泰山,鬼是由地官管辖。至此而成的天地水三官信仰,本不符合《想尔》之主旨,却被天师道上下所普遍接受。以此为契机,赤黄交气之双修身术,血食鬼神之帛家道、李家道,魏伯阳、狐刚子之外丹术,封君达、左慈之吐纳导引、解形遁变,各种本不与天师道兼容的道团宗旨,先后被天师道所接纳,后来成为赣西龙虎山天师世家的道统,宋元以后,又成为丹道一大派系而称为“正一派”。此过程在曹魏灭张鲁朝廷之后,天师道的战斗性与曹魏收纳的各种方仙道的接触中达到巅峰。从此以后,巴蜀成了天师道的根据地,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鲁复行之。
到了张鲁行道的时期,已经据有东川,掌握实际的地方朝廷,设官置吏,皆以鬼神之道命名,俨然为一路诸侯,而执掌政教合一的实权,对于巴蜀政局,有举足轻重之势,张道陵实为中国历史上施行地方政教合一道国的第一人。道家在汉末一变,黄巾起事后,太平道直面人道气数,灰飞烟灭,上位者对丹道这种武装到牙齿的教门武装非常猜忌,张鲁虽识大势投降曹操,官拜镇南将军,封阆中侯,但曹操何许人也,立刻将天师教连根拔起。此为“太祖拔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及三辅”。张鲁和大批汉中教民北迁到三辅,而张鲁第二年就“病”死,天师这称号就基本泯没,然而公元216年,张鲁辞世以后,北迁的道官祭酒们“人人称教,各作一治”,道官世袭之风渐长。至日后三国归晋,陈寿在《三国志张鲁传》中,恨恨的称其为“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受先贤,出五斗米,故世称米贼。”后世又称天师道为“五斗米道”。却不敢对张道陵出言不逊。可见张道陵的深谋远虑。
当然,张道陵太优秀,导致后代子孙树大招风。虽天师府记载上第四代张天师为张盛,但自张盛后,到宋朝,总七百年,无论是五胡乱华惨事杀的人头滚滚,还是大唐万国来朝同时道门大兴,北天师道、佛门八叶、茅山派、你方唱罢我登场,没有听说过天下归心的张天师出现,张天师一脉,汉魏以后影响不大,只余下张道陵的道术成为传说,一些道门领袖如灵宝派陆修静和北天师道寇谦之等,通过对道官制度进行了变法,清洗张道陵犯上作乱的余波。把教门武装头目,变成由古代朝廷任命或许可的,由男、女道士担任的丹道各级管理者。”
我能感觉到守望禅师的惊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