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www.piaotian.tw,程雪羽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题记。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1.
读史,当读乱世之史。
乱世英豪慷慨激扬,个性张扬,读起来如江河滔滔奔流,浩荡如史诗。乱世英杰英气逼人,如剑贯长虹,把生命的个性演绎的畅汗淋漓,全无腐儒酸味。
读乱世豪杰列传,用最简约词表达就是——痛快!
中国的乱世有很多,如梁启超说的一乱一治,每个大统一之前都是一个乱世。但是,在中国这个五千年一直延续的大帝国来说,可圈可点的以战国、三国、东晋十六国、五代十国为首。
战国时代与三国人文气质类似,东晋十六国以及南北朝是三国的一个延续,而相对而言五代十国虽然也是纷争,但是少了个性张扬,人物低靡的多。那些割据一方的土霸王也没什么英雄气度,个个在自己的小朝廷里唱着阿哥阿妹的情歌,简直是一个个土鳖,哪能跟前两者同日而论。
战国与三国时期是个人文气质比较浓的时代。那个两个时代的英雄自身所带气质也是人文的,以文人做武将,文人自身竟带着草莽英雄的任侠。这一方面以三国尤为重。
三国可以以一幅古装人物为喻,长衫衣带为文采风流,耸然亭亭长立之躯为草莽气息的风骨。那是个风流与风骨并存的时代。
我个人认为中国历史有几个大的有强转衰和有衰转强的转折点,三国时代就是一个有强转衰的转折点。这些个转折点所带来的并非全是坏处,反而给中国的历史带来了更大的生机。
其一是思想。强大的政权促使思想的大一统,往往造成思想的沉闷,而正是因为有强转衰的政权造成了思想钳制的衰弱,于是各个流派的思想得到了发展。主流思想的衰弱使更多的知识分子,或者说是思想家他们重新总结盘点社会的整体结构,多角度思考重新整合社会结构,以寻找社会的出路。
其二是民族血液的包容性。每一次转折都是汉民族的注进新具有活泼性少数民族的血液,让沉闷古老的民族重新焕发雄壮的强悍气息。可以说,没有这些新血液的注入,中华民族作为古老的民族,它不会在每次衰败之后兴起一次次复兴,或许它早也如古埃及、巴比伦、印度一样,成了一个只能在考古中才能解读的民族。
三国时代就处于这样一个政权衰退思想兴起的点上。
2.
一般我们把魏晋都是连起来看,因为它们是一脉相传,晋是在魏的基础上形成的。但是,我在这里要先割断魏晋的联系,只说早期的魏以及蜀吴,或者说从三国尚未形成到形成的过程。因为在我看来,三国前期是风骨,而后期所谓的魏晋风度都是风流了。风骨里所透露的还有强悍,风流是骨质疏松的一种病态。
可以说,我所指的三国是包括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期,以及三国中期。东汉末年汉王朝作为一个统一的帝国已经是强弩之末,中央的权利开始涣散,各地英豪齐头并发而起,一时英雄豪杰你方唱罢我登场。
如果单纯的说黄巾起义打击了东汉王朝的统治,这是狭义的。从某个方面说,黄巾起义让群雄并起也是个点,如果要追寻它的中央集权的涣散要追到东汉开始的岁月。光武帝刘秀是靠地主豪强起家的,而他登上皇位之后并没有打击这些人,地主豪强一直拥有很大的势力。
后汉书?邓禹传记载:“邓氏自中兴后累世宠贵,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中二千石十四人,列校二十二人,州牧、郡守四十八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东京(洛阳)莫与为比。”后汉书中关于这样的记在很多,包括袁绍、袁术袁氏弟兄的袁氏家族,他们也是从学阀到军阀的世代地主豪强阶层。
这些地方豪强通常聚族而居,形成庄园自然经济,他们的规模很大,并且拥有私家军队,筑有坞堡壁垒,有的竟敢公然不向国家交纳租赋。封建经济的分散性使地方豪强势力得到充分发展,成为东汉的一种国内强大割据力量。豪强地主这股割据势力在东汉后期日渐膨胀,最后成为脱缰之马无法抑制,东汉王朝的坍塌分裂的社会根源是千里伏线,远在建立之初。史学家所说的“国恒以弱灭,独汉以强亡”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所以,在东汉统治中晚期出现的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也不是朝廷权利涣散的原因,而是内因引起外因的大格局变化。它的表现形式多方面,其中有一点就是东汉二百年间小皇帝太多,成年皇帝太少,权利一直外戚所掌管。这也是地主豪强以及官僚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可以说,整个东汉王朝二百多年的朝廷根本没有实力把权力完全收归中央,它的末年形成这个局面应该从历史纵横大格局里找原因。
聪明的诸葛亮在出师表说,东汉败在桓、灵二帝之时,也是没看到实质。桓、灵二帝只不过是形势发展的果,而不是因。大格局的形成到桓、灵二帝时代不过是完全暴露,已经危危欲坠无法收拾了。
历史个别的事情或许决定于细节的偶然性,但是推动历史细节发展的往往是大格局的起到的必然性。也就是时事造就了英雄,而非英雄造就了时事。英雄在历史的格局中起到是推波助澜,历史车轮的方向不是他们来决定。
所以,三国的出现决非偶然,它带着历史的必然性。当然,这个系数“三”是个偶然的,历史到了这个时候或许出现四国、五国,而地方政权的割据是一种必然性。这种偶然出现“三”恰恰是历史与英雄相互作用的一个结果。完全抛开人文因素谈历史也是错误的,在此三国的形成有曹、刘、孙三者的个人魅力的因素。赵翼对三者有一句评价一言道中:“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大略曹操以权术相驭,刘备以性情相契,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
然,乱世的英雄他们有乱世豪情,同时也有各种因素所给予的困惑。一个人才能最大的发挥一般都是有个好的对手,心智均衡的对手是人潜力发挥的一个很大的因素。如下棋一般,棋力高下相差悬殊的对方,未开局就胜负已分,没有意思;下棋要得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的旗鼓相当。这样斗的激烈,胜负拼杀才有味道。但是,这就蕴藏着人世不可避免得悲剧因素,两败俱伤,雄心抱负不得全部施展。
黑格尔说:“悲剧双方都有其片面的合理性。”也就是说,悲剧是双方共同促使的,从那一方来看都有都有合理性一面。曹、刘、孙三者在同一时代并存幸是他们可以多方面的展现自己,不幸的是他们在互相实现自己的目标时不可避免的互相碰撞着,同时也互相毁灭着。在这段乱世历史的光阴中,中国历史如脱缰的野马,肆意的奔涌。这一辈英雄做为同一代人在这个时段纷纷涌现,而后就是纷纷陨灭,他们用个体生命激情演绎出了中国历史上最雄壮的历史悲剧。
3.
现代史上为曹操反案的人已经很多,我要再重复那些陈腔老调就是拾人牙慧了。但是,我着实喜欢曹操其人,敢作敢当、豪气纵横、有情有义、有爱有恨、有智有谋,是一个性情中人。对于曹操或许要给他加上很多称谓,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等,但在我看来他身上更多的是一种任侠的气魄。
东汉末豪强并起,传统的道德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基本上到了“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的崩溃边缘。此时,己经君不君臣不臣了,天下陷入群雄割据时代,各自为尊,就是有个名位上的汉献帝也不过是个傀儡而已。可以说,这个时候任何人都是私心做崇,以现在而看任何人都可以坐皇帝,天子无种,有德者居之。所以,在此骂曹操为奸雄、枭雄者都是在为自己捞政治资本,包括刘备其人。
乱世的“德”不仅是道德,更多的是足够的实力收拾天下残局,足够的智谋谋划整体局势。困守于传统道德里,肯定是不行的,如果传统道德能够约束于人,也就不会有这个乱世了。曹操过人之处就在于冲破传统道德的篱笆,随心所欲的想创造一种新的体制来重整江山。那样一个乱世,拘泥的人永远无法成大事。曹操的任侠气魄就是不拘泥规则,给乱世下了一副虎狼之药。
曹操著名的“魏武三诏令”就是一副虎狼之药。
魏武三诏令的最后一份:“高才异士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意思是:不管你品性如何,曾经干过什么,只要你有能力,有治国用兵之道,你的才能又能为我所用,我就用你。
把礼教视若无物,或许只有曹操吧,就是在魏晋的那些被称作疯子的“竹林七贤”也是只是个体的放浪形骸,与曹操相比犹如大山与小石的比较。如果把这副药放到太平盛世,或许这就是社会动荡药方,但是放到当时也自有其高明之处。三国人才辈出,但是以魏为盛。纵观全局,魏及其继承它的晋之所以能够统一全国,不能说没有这个药方的功劳。这就是非常之时用非常之人。
曹操之所以能够败董卓、擒吕布、消灭袁氏弟兄决非侥幸得来。它的文才武略是超过同代人的,所以孙氏家族只能偏安江南,刘备一代雄才也只能安居蜀地,中原地带无人可与曹操争锋。
曹操一生都在征伐之中。在扫清中原障碍的时候,他杀了许多名士以及反对他的人。对一个立志统一全国地人来说,残酷基本上是每个成功政治家的一方面性格。英雄辈起的时代,怀柔与妥协都是行不通的,唯有武力才是得天下的唯一手段。如后世毛泽东所说,枪杆子里出政权。没有硬家伙难得天下,这就是“不使霹雳手段,难显菩萨心肠。”
在政治信念上来说,曹操是个儒法杂用得人物,所以在它得征伐中他有铁血的一面,也有慈仁的一面。中国自古以来就将就,乱世用法,太平用儒;马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所以,在看曹操一生行事中似乎有很多的矛盾,这些矛盾的交融产生一个复杂的曹操:残忍,却并不暴虐;冷酷,却并非无情。
他是个气魄很大的人政治家,其人不像袁绍、董卓等人一样只为满足一己私欲的人。如果是那样,他在北方同意之后完全可以废汉献帝取而代之,他更多的是悲天悯人的儒家入世救业的思想,让国家统一,结束混战局面。当然我们不能说他没有政治野心,毕竟他说过了“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并且这话说的很暧昧。
做为政治家,曹操是个富有个性与激情诗人的政治家。他不是酸儒的王莽式的政治家,也不是只知目的而不择手段的政治人物,他是个诗情与激情热血澎湃的人物。他性格里有任侠的不拘小节,倒履相迎,大笑时把菜粘满胡子,这些都有唐朝那些狂放诗人个性。看他那些诗,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豪情,也有“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的悲悯,同时也有“青青子矜,悠悠我心”的温情。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雄心抱负,让他在政治的艰难与个性的激荡诗情中徜徉。
三国人物基本上都是个悲剧。
有人说曹操的悲剧是放走了刘备,使他成为和自己争夺江山的主角;也有人说,是曹操太小看江东势力了,导致了他功败垂成。其实,我一直觉得曹操真正的悲剧不在这里,而是他在统一中原后和他的后继者没有建立一个合理的政治体系才是真正的悲剧。
汉朝最后的崩溃说明,汉朝的政治体系结构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了,需要创造一种新的体系结构来代替汉朝的,但曹操以及他的后继者没创立一套合理的政治体系。从某个角度而言,将来的中原政权势必要统一天下,那么要有一个新的体系来统御。在魏与晋交错时间天下得到了统一,但是政治体系里面所有隐藏的矛盾也就暴露出来,成为主要矛盾。所以,魏晋统一全国后,很短的时间国家又一次陷入了分裂混战,并且这次混战时间经历了三百多年,一直到隋唐的新政体统治结构的创立社会才有了安定。
纵横的看三百多年的混战,那么多得小政权出现,但是并没有那一个有时间有能力去创造一种新的体系来统一全国,而魏晋时期是最适合创造的时期,以此来继承秦汉帝国的脉略,但是他们却没有制定出来,于是历史错过了这次机会,造成三百多年的悲剧。同时,也使曹魏政权的覆灭成了东汉末年的一个似乎完全一样的翻版。
这个悲剧不止是曹操的,也是整个三国的,更深远一些它是整个民族的。当然,这一次的混战也不全是坏事,它促使了隋唐帝国的崛起,为这个古老的民族注进了新的血液,促进了民族融合与发展。
作为一种大历史观来看,魏武是无法与他的前代秦皇、汉武相媲比的,同时也比不上后来者的唐宗、宋祖。或许有人说,中国中国中央政权自宋朝开始进入了软弱时期,但是作为历史全局考虑,宋太祖的成功在于他和他的后继者建立了一套对当时来说合理完备政治体系,而魏武曹操却没有。看人看大节,观史看全局,所以曹操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由此可见了。我对曹操更多的是欣赏他人文气质方面,对于政治贡献方面他还稍欠火候。
4.
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是三国演义中一个精彩片断。刘备数尽当时有权有势割据一方的人物,曹操皆摇头,一针见血的指出那些人的得失。后来他指刘备和自己说,天下能称得上英雄的唯有你刘玄德和我曹操啊。刘备听后,吓得筷子都掉到地下了,是时恰好惊雷响于空中,刘备掩饰说自己害怕雷声。曹操看刘备如此胆小,从此不在怀疑他有雄心大志能够跟自己一争长短了。刘备生命安全得到了保证。
三国演义是扬刘抑曹的,所以后面跟着一首诗赞扬刘备的机智。其实,这是好听的话,如果换一种说法就是刘备能装,是个一级演员的料,但是这样说终是对他不公平的。从后来他的成就来看,刘备自有一套成家的本事,这个本事让他从一个卖草鞋的穷汉成了割据一方的帝王。
相对于曹操... -->>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题记。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1.
读史,当读乱世之史。
乱世英豪慷慨激扬,个性张扬,读起来如江河滔滔奔流,浩荡如史诗。乱世英杰英气逼人,如剑贯长虹,把生命的个性演绎的畅汗淋漓,全无腐儒酸味。
读乱世豪杰列传,用最简约词表达就是——痛快!
中国的乱世有很多,如梁启超说的一乱一治,每个大统一之前都是一个乱世。但是,在中国这个五千年一直延续的大帝国来说,可圈可点的以战国、三国、东晋十六国、五代十国为首。
战国时代与三国人文气质类似,东晋十六国以及南北朝是三国的一个延续,而相对而言五代十国虽然也是纷争,但是少了个性张扬,人物低靡的多。那些割据一方的土霸王也没什么英雄气度,个个在自己的小朝廷里唱着阿哥阿妹的情歌,简直是一个个土鳖,哪能跟前两者同日而论。
战国与三国时期是个人文气质比较浓的时代。那个两个时代的英雄自身所带气质也是人文的,以文人做武将,文人自身竟带着草莽英雄的任侠。这一方面以三国尤为重。
三国可以以一幅古装人物为喻,长衫衣带为文采风流,耸然亭亭长立之躯为草莽气息的风骨。那是个风流与风骨并存的时代。
我个人认为中国历史有几个大的有强转衰和有衰转强的转折点,三国时代就是一个有强转衰的转折点。这些个转折点所带来的并非全是坏处,反而给中国的历史带来了更大的生机。
其一是思想。强大的政权促使思想的大一统,往往造成思想的沉闷,而正是因为有强转衰的政权造成了思想钳制的衰弱,于是各个流派的思想得到了发展。主流思想的衰弱使更多的知识分子,或者说是思想家他们重新总结盘点社会的整体结构,多角度思考重新整合社会结构,以寻找社会的出路。
其二是民族血液的包容性。每一次转折都是汉民族的注进新具有活泼性少数民族的血液,让沉闷古老的民族重新焕发雄壮的强悍气息。可以说,没有这些新血液的注入,中华民族作为古老的民族,它不会在每次衰败之后兴起一次次复兴,或许它早也如古埃及、巴比伦、印度一样,成了一个只能在考古中才能解读的民族。
三国时代就处于这样一个政权衰退思想兴起的点上。
2.
一般我们把魏晋都是连起来看,因为它们是一脉相传,晋是在魏的基础上形成的。但是,我在这里要先割断魏晋的联系,只说早期的魏以及蜀吴,或者说从三国尚未形成到形成的过程。因为在我看来,三国前期是风骨,而后期所谓的魏晋风度都是风流了。风骨里所透露的还有强悍,风流是骨质疏松的一种病态。
可以说,我所指的三国是包括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期,以及三国中期。东汉末年汉王朝作为一个统一的帝国已经是强弩之末,中央的权利开始涣散,各地英豪齐头并发而起,一时英雄豪杰你方唱罢我登场。
如果单纯的说黄巾起义打击了东汉王朝的统治,这是狭义的。从某个方面说,黄巾起义让群雄并起也是个点,如果要追寻它的中央集权的涣散要追到东汉开始的岁月。光武帝刘秀是靠地主豪强起家的,而他登上皇位之后并没有打击这些人,地主豪强一直拥有很大的势力。
后汉书?邓禹传记载:“邓氏自中兴后累世宠贵,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中二千石十四人,列校二十二人,州牧、郡守四十八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东京(洛阳)莫与为比。”后汉书中关于这样的记在很多,包括袁绍、袁术袁氏弟兄的袁氏家族,他们也是从学阀到军阀的世代地主豪强阶层。
这些地方豪强通常聚族而居,形成庄园自然经济,他们的规模很大,并且拥有私家军队,筑有坞堡壁垒,有的竟敢公然不向国家交纳租赋。封建经济的分散性使地方豪强势力得到充分发展,成为东汉的一种国内强大割据力量。豪强地主这股割据势力在东汉后期日渐膨胀,最后成为脱缰之马无法抑制,东汉王朝的坍塌分裂的社会根源是千里伏线,远在建立之初。史学家所说的“国恒以弱灭,独汉以强亡”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所以,在东汉统治中晚期出现的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也不是朝廷权利涣散的原因,而是内因引起外因的大格局变化。它的表现形式多方面,其中有一点就是东汉二百年间小皇帝太多,成年皇帝太少,权利一直外戚所掌管。这也是地主豪强以及官僚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可以说,整个东汉王朝二百多年的朝廷根本没有实力把权力完全收归中央,它的末年形成这个局面应该从历史纵横大格局里找原因。
聪明的诸葛亮在出师表说,东汉败在桓、灵二帝之时,也是没看到实质。桓、灵二帝只不过是形势发展的果,而不是因。大格局的形成到桓、灵二帝时代不过是完全暴露,已经危危欲坠无法收拾了。
历史个别的事情或许决定于细节的偶然性,但是推动历史细节发展的往往是大格局的起到的必然性。也就是时事造就了英雄,而非英雄造就了时事。英雄在历史的格局中起到是推波助澜,历史车轮的方向不是他们来决定。
所以,三国的出现决非偶然,它带着历史的必然性。当然,这个系数“三”是个偶然的,历史到了这个时候或许出现四国、五国,而地方政权的割据是一种必然性。这种偶然出现“三”恰恰是历史与英雄相互作用的一个结果。完全抛开人文因素谈历史也是错误的,在此三国的形成有曹、刘、孙三者的个人魅力的因素。赵翼对三者有一句评价一言道中:“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大略曹操以权术相驭,刘备以性情相契,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
然,乱世的英雄他们有乱世豪情,同时也有各种因素所给予的困惑。一个人才能最大的发挥一般都是有个好的对手,心智均衡的对手是人潜力发挥的一个很大的因素。如下棋一般,棋力高下相差悬殊的对方,未开局就胜负已分,没有意思;下棋要得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的旗鼓相当。这样斗的激烈,胜负拼杀才有味道。但是,这就蕴藏着人世不可避免得悲剧因素,两败俱伤,雄心抱负不得全部施展。
黑格尔说:“悲剧双方都有其片面的合理性。”也就是说,悲剧是双方共同促使的,从那一方来看都有都有合理性一面。曹、刘、孙三者在同一时代并存幸是他们可以多方面的展现自己,不幸的是他们在互相实现自己的目标时不可避免的互相碰撞着,同时也互相毁灭着。在这段乱世历史的光阴中,中国历史如脱缰的野马,肆意的奔涌。这一辈英雄做为同一代人在这个时段纷纷涌现,而后就是纷纷陨灭,他们用个体生命激情演绎出了中国历史上最雄壮的历史悲剧。
3.
现代史上为曹操反案的人已经很多,我要再重复那些陈腔老调就是拾人牙慧了。但是,我着实喜欢曹操其人,敢作敢当、豪气纵横、有情有义、有爱有恨、有智有谋,是一个性情中人。对于曹操或许要给他加上很多称谓,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等,但在我看来他身上更多的是一种任侠的气魄。
东汉末豪强并起,传统的道德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基本上到了“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的崩溃边缘。此时,己经君不君臣不臣了,天下陷入群雄割据时代,各自为尊,就是有个名位上的汉献帝也不过是个傀儡而已。可以说,这个时候任何人都是私心做崇,以现在而看任何人都可以坐皇帝,天子无种,有德者居之。所以,在此骂曹操为奸雄、枭雄者都是在为自己捞政治资本,包括刘备其人。
乱世的“德”不仅是道德,更多的是足够的实力收拾天下残局,足够的智谋谋划整体局势。困守于传统道德里,肯定是不行的,如果传统道德能够约束于人,也就不会有这个乱世了。曹操过人之处就在于冲破传统道德的篱笆,随心所欲的想创造一种新的体制来重整江山。那样一个乱世,拘泥的人永远无法成大事。曹操的任侠气魄就是不拘泥规则,给乱世下了一副虎狼之药。
曹操著名的“魏武三诏令”就是一副虎狼之药。
魏武三诏令的最后一份:“高才异士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意思是:不管你品性如何,曾经干过什么,只要你有能力,有治国用兵之道,你的才能又能为我所用,我就用你。
把礼教视若无物,或许只有曹操吧,就是在魏晋的那些被称作疯子的“竹林七贤”也是只是个体的放浪形骸,与曹操相比犹如大山与小石的比较。如果把这副药放到太平盛世,或许这就是社会动荡药方,但是放到当时也自有其高明之处。三国人才辈出,但是以魏为盛。纵观全局,魏及其继承它的晋之所以能够统一全国,不能说没有这个药方的功劳。这就是非常之时用非常之人。
曹操之所以能够败董卓、擒吕布、消灭袁氏弟兄决非侥幸得来。它的文才武略是超过同代人的,所以孙氏家族只能偏安江南,刘备一代雄才也只能安居蜀地,中原地带无人可与曹操争锋。
曹操一生都在征伐之中。在扫清中原障碍的时候,他杀了许多名士以及反对他的人。对一个立志统一全国地人来说,残酷基本上是每个成功政治家的一方面性格。英雄辈起的时代,怀柔与妥协都是行不通的,唯有武力才是得天下的唯一手段。如后世毛泽东所说,枪杆子里出政权。没有硬家伙难得天下,这就是“不使霹雳手段,难显菩萨心肠。”
在政治信念上来说,曹操是个儒法杂用得人物,所以在它得征伐中他有铁血的一面,也有慈仁的一面。中国自古以来就将就,乱世用法,太平用儒;马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所以,在看曹操一生行事中似乎有很多的矛盾,这些矛盾的交融产生一个复杂的曹操:残忍,却并不暴虐;冷酷,却并非无情。
他是个气魄很大的人政治家,其人不像袁绍、董卓等人一样只为满足一己私欲的人。如果是那样,他在北方同意之后完全可以废汉献帝取而代之,他更多的是悲天悯人的儒家入世救业的思想,让国家统一,结束混战局面。当然我们不能说他没有政治野心,毕竟他说过了“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并且这话说的很暧昧。
做为政治家,曹操是个富有个性与激情诗人的政治家。他不是酸儒的王莽式的政治家,也不是只知目的而不择手段的政治人物,他是个诗情与激情热血澎湃的人物。他性格里有任侠的不拘小节,倒履相迎,大笑时把菜粘满胡子,这些都有唐朝那些狂放诗人个性。看他那些诗,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豪情,也有“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的悲悯,同时也有“青青子矜,悠悠我心”的温情。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雄心抱负,让他在政治的艰难与个性的激荡诗情中徜徉。
三国人物基本上都是个悲剧。
有人说曹操的悲剧是放走了刘备,使他成为和自己争夺江山的主角;也有人说,是曹操太小看江东势力了,导致了他功败垂成。其实,我一直觉得曹操真正的悲剧不在这里,而是他在统一中原后和他的后继者没有建立一个合理的政治体系才是真正的悲剧。
汉朝最后的崩溃说明,汉朝的政治体系结构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了,需要创造一种新的体系结构来代替汉朝的,但曹操以及他的后继者没创立一套合理的政治体系。从某个角度而言,将来的中原政权势必要统一天下,那么要有一个新的体系来统御。在魏与晋交错时间天下得到了统一,但是政治体系里面所有隐藏的矛盾也就暴露出来,成为主要矛盾。所以,魏晋统一全国后,很短的时间国家又一次陷入了分裂混战,并且这次混战时间经历了三百多年,一直到隋唐的新政体统治结构的创立社会才有了安定。
纵横的看三百多年的混战,那么多得小政权出现,但是并没有那一个有时间有能力去创造一种新的体系来统一全国,而魏晋时期是最适合创造的时期,以此来继承秦汉帝国的脉略,但是他们却没有制定出来,于是历史错过了这次机会,造成三百多年的悲剧。同时,也使曹魏政权的覆灭成了东汉末年的一个似乎完全一样的翻版。
这个悲剧不止是曹操的,也是整个三国的,更深远一些它是整个民族的。当然,这一次的混战也不全是坏事,它促使了隋唐帝国的崛起,为这个古老的民族注进了新的血液,促进了民族融合与发展。
作为一种大历史观来看,魏武是无法与他的前代秦皇、汉武相媲比的,同时也比不上后来者的唐宗、宋祖。或许有人说,中国中国中央政权自宋朝开始进入了软弱时期,但是作为历史全局考虑,宋太祖的成功在于他和他的后继者建立了一套对当时来说合理完备政治体系,而魏武曹操却没有。看人看大节,观史看全局,所以曹操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由此可见了。我对曹操更多的是欣赏他人文气质方面,对于政治贡献方面他还稍欠火候。
4.
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是三国演义中一个精彩片断。刘备数尽当时有权有势割据一方的人物,曹操皆摇头,一针见血的指出那些人的得失。后来他指刘备和自己说,天下能称得上英雄的唯有你刘玄德和我曹操啊。刘备听后,吓得筷子都掉到地下了,是时恰好惊雷响于空中,刘备掩饰说自己害怕雷声。曹操看刘备如此胆小,从此不在怀疑他有雄心大志能够跟自己一争长短了。刘备生命安全得到了保证。
三国演义是扬刘抑曹的,所以后面跟着一首诗赞扬刘备的机智。其实,这是好听的话,如果换一种说法就是刘备能装,是个一级演员的料,但是这样说终是对他不公平的。从后来他的成就来看,刘备自有一套成家的本事,这个本事让他从一个卖草鞋的穷汉成了割据一方的帝王。
相对于曹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