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www.piaotian.tw,文娱行者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张斯的作品,总是以典范的形式出现。无论对《万历十五年》作怎样定位,都改变不了这个事实。就像《明朝》掀起的热潮,有着无数人模仿,由文字到整体风格,影响极大。《万历十五年》将打破这个规范,重新确立审美品味……”
在不断的议论声中,张斯的新书稳步上升。
《万历十五年》的好看之处,仍然是它的趣味性。当然,经过《明朝》的风靡,趣味地写历史,已经成为一种习惯。那些模仿跟风之人,难以计数,所出的作品就更多了。而实际的状况是,越写越轻浮,越写越恶俗。
本来,大家想看轻松的写法,趣味幽默的解读,智慧机警的描述。《明朝》正是凭着这些,才能风靡天下的。可是那些跟风的人,走火入魔,无论写什么朝代,什么人物,都是那种油嘴滑舌的调调,看多了难免反胃。
《明朝》依然坚挺,销售量极大。但大家对于这一整体风格的厌恶,使它也受到了影响,购买的人在逐次减少。至于其它的同类型书籍,就更不用说了,成排地躺在书店的角落中,没人愿意多看一眼。
《万历十五年》的出现,带来了新的风气。
依然是幽默风趣地叙述,依然会讲人物的经历,但它的文字更古典优雅,它的小说笔法更含蓄收敛,它的人物讲解也适可而止。吸引人的,是那超人拔俗的逻辑思维,还有对于制度文化的深层次的思考。
这本书里,已经没有什么噱头可言,也未曾设置什么悬念。但静下心来阅读,那隽永清淡的韵味,轻轻散开,令人如饮香茗。许多人看完之后,尽管并不如何明白,头上尚罩着雾水,但心底却有种满足感,会深深被作者的才华智慧折服。
《万历十五年》的独立,已能为读者清晰地感受到。
一位书评人,是这样说的:“经历了那许多低劣恶俗的历史读物,读者已是满嘴油腻,甚而是烟熏火燎的。《万历十五年》的出现,仿佛吹进了一股清晰的空气,令大家顿时爽然,十分舒适。
它也是趣味的,张斯在努力将专业研究通俗化,以使得能为更多人所了解。而那点到为止的度,与隽永的文风,将它的趣味置在高端,显示了一种品位,与时下的俗流划下了眼目可见的界限。
在《明朝》出版时,跟风的书籍,已塞满了各个书店。而《万历十五年》,却未曾遭遇如此情况,说到底,是难度太高了。《明朝》是有迹可循的,单纯的技巧,只要用心模仿,总能学上几分。
但谁也说不清《万历十五年》的技巧在哪,或者说,它的技巧到处都在,显而易见。要写出这样的书,做到几点就足够了:深厚的史学功底,专业的分析手段,博通东西方的相关知识与思想,举重若轻的文笔,超强的逻辑思维,出众的天才……有了这些,加上些许耐心,想做到应该不难。
可是,有了这些,又何必跟风模仿?
曾在书店翻了翻,与之相似的倒有几本,但质量之差,普通读者亦能分辨,所以生意惨淡,怕是搭不上这趟的顺风车了。《万历十五年》以销量来看,确实是通俗的读物,但本质上却是专业的著作。
一般的写手,想模仿它赚钱,实在有些困难……”
正因如此,《万历十五年》成为历史类读物的一枝独秀,尽管只挂在前十的末尾,已是非常难得了。基本没有同类型的竞争对手,悠闲自在地待在榜单上。而它的品质与口碑,超越了其它九本,是唯一的专著。
“可否满意?”张斯看了看数据,对张倩依说道。
张倩依满面笑容,口中却说道:“有什么好满意的,吊车尾,很自豪么?”
《万历十五年》成为了畅销读物,出版机构赚了不少钱,张倩依自然高兴。前些日子,无论是《人间词话》,或是《国史大纲》,都是百年一遇的杰作,可惜都赚不了什么钱。它们被交口称赞,却成不了畅销的出版物。
倒是将《明报月刊》顶了上来,但它养活自己都困难,更别提盈利了。
前次南下,从叶老先生手中接下了不少产业,是一笔极大的财产。就连叶匡那笔遗产,也不在少数。但张斯并未动上分毫,反倒是为了推动黑帮公司正规化,花去了不少人力。所以,他的动作虽然未停,一个接着一个,始终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却是没什么收益的。
一直在吃前几部作品的老本,还有报社的利润。
直到《万历十五年》的出版,又让张倩依狠狠地赚了一笔。尽管比不上《射雕》和《明朝》,但也不少了,再说了,有总比没有好。义学仍在继续兴办,始终在投钱,若是见不到自己公司收益,张倩依会很不放心的。
“一切都安排好了么?”张斯问道。
张倩依打了个响指,说道:“我做事,你放心。”
这就是与张斯有关的第二件事了,下午时分,举行了新闻发布会。
张倩依姐弟,与杨雨薇,还有王鹏,同时出席,宣布成立影视公司。张倩依以《桃源报》资产投入公司,占了董事长的位置;杨雨薇则出任总经理,负责具体事务;张斯的职位为总监制,负责拍摄事宜;王鹏亦是投资人之一,出掌人事部。
公司的名称为“文娱行者”,独树一帜。
手续是早先便办好的,此次新闻发布会,纯是为了告知此事,并借机宣传。因为虽然说是公司,规模却极小,尽管名头都牛哄哄的,却没什么员工。投入的资金也不是很多,张倩依与杨雨薇各占了四成,王鹏占了一成。
这也是张斯对王鹏的提拔,特地邀他加入。
因为跟着张斯,便不缺事情做。桃源中学的学生,现在就有许多在义学效力,或是在报刊工作的。王闯忙完“秋枫书院”的事,便入了《桃源报》,当一个编辑,同时自己也撰写文章。评论写的虎虎生风,颇受一些读者的喜爱。
至于孟远,也入了公司,则是门下的艺人,偏于唱歌方面。
王鹏其它方面不擅长,好在是商家出身,对此颇有点兴趣,也就被张斯拉进来了。至于要干点什么,他也不大清楚,反正跟... -->>
“张斯的作品,总是以典范的形式出现。无论对《万历十五年》作怎样定位,都改变不了这个事实。就像《明朝》掀起的热潮,有着无数人模仿,由文字到整体风格,影响极大。《万历十五年》将打破这个规范,重新确立审美品味……”
在不断的议论声中,张斯的新书稳步上升。
《万历十五年》的好看之处,仍然是它的趣味性。当然,经过《明朝》的风靡,趣味地写历史,已经成为一种习惯。那些模仿跟风之人,难以计数,所出的作品就更多了。而实际的状况是,越写越轻浮,越写越恶俗。
本来,大家想看轻松的写法,趣味幽默的解读,智慧机警的描述。《明朝》正是凭着这些,才能风靡天下的。可是那些跟风的人,走火入魔,无论写什么朝代,什么人物,都是那种油嘴滑舌的调调,看多了难免反胃。
《明朝》依然坚挺,销售量极大。但大家对于这一整体风格的厌恶,使它也受到了影响,购买的人在逐次减少。至于其它的同类型书籍,就更不用说了,成排地躺在书店的角落中,没人愿意多看一眼。
《万历十五年》的出现,带来了新的风气。
依然是幽默风趣地叙述,依然会讲人物的经历,但它的文字更古典优雅,它的小说笔法更含蓄收敛,它的人物讲解也适可而止。吸引人的,是那超人拔俗的逻辑思维,还有对于制度文化的深层次的思考。
这本书里,已经没有什么噱头可言,也未曾设置什么悬念。但静下心来阅读,那隽永清淡的韵味,轻轻散开,令人如饮香茗。许多人看完之后,尽管并不如何明白,头上尚罩着雾水,但心底却有种满足感,会深深被作者的才华智慧折服。
《万历十五年》的独立,已能为读者清晰地感受到。
一位书评人,是这样说的:“经历了那许多低劣恶俗的历史读物,读者已是满嘴油腻,甚而是烟熏火燎的。《万历十五年》的出现,仿佛吹进了一股清晰的空气,令大家顿时爽然,十分舒适。
它也是趣味的,张斯在努力将专业研究通俗化,以使得能为更多人所了解。而那点到为止的度,与隽永的文风,将它的趣味置在高端,显示了一种品位,与时下的俗流划下了眼目可见的界限。
在《明朝》出版时,跟风的书籍,已塞满了各个书店。而《万历十五年》,却未曾遭遇如此情况,说到底,是难度太高了。《明朝》是有迹可循的,单纯的技巧,只要用心模仿,总能学上几分。
但谁也说不清《万历十五年》的技巧在哪,或者说,它的技巧到处都在,显而易见。要写出这样的书,做到几点就足够了:深厚的史学功底,专业的分析手段,博通东西方的相关知识与思想,举重若轻的文笔,超强的逻辑思维,出众的天才……有了这些,加上些许耐心,想做到应该不难。
可是,有了这些,又何必跟风模仿?
曾在书店翻了翻,与之相似的倒有几本,但质量之差,普通读者亦能分辨,所以生意惨淡,怕是搭不上这趟的顺风车了。《万历十五年》以销量来看,确实是通俗的读物,但本质上却是专业的著作。
一般的写手,想模仿它赚钱,实在有些困难……”
正因如此,《万历十五年》成为历史类读物的一枝独秀,尽管只挂在前十的末尾,已是非常难得了。基本没有同类型的竞争对手,悠闲自在地待在榜单上。而它的品质与口碑,超越了其它九本,是唯一的专著。
“可否满意?”张斯看了看数据,对张倩依说道。
张倩依满面笑容,口中却说道:“有什么好满意的,吊车尾,很自豪么?”
《万历十五年》成为了畅销读物,出版机构赚了不少钱,张倩依自然高兴。前些日子,无论是《人间词话》,或是《国史大纲》,都是百年一遇的杰作,可惜都赚不了什么钱。它们被交口称赞,却成不了畅销的出版物。
倒是将《明报月刊》顶了上来,但它养活自己都困难,更别提盈利了。
前次南下,从叶老先生手中接下了不少产业,是一笔极大的财产。就连叶匡那笔遗产,也不在少数。但张斯并未动上分毫,反倒是为了推动黑帮公司正规化,花去了不少人力。所以,他的动作虽然未停,一个接着一个,始终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却是没什么收益的。
一直在吃前几部作品的老本,还有报社的利润。
直到《万历十五年》的出版,又让张倩依狠狠地赚了一笔。尽管比不上《射雕》和《明朝》,但也不少了,再说了,有总比没有好。义学仍在继续兴办,始终在投钱,若是见不到自己公司收益,张倩依会很不放心的。
“一切都安排好了么?”张斯问道。
张倩依打了个响指,说道:“我做事,你放心。”
这就是与张斯有关的第二件事了,下午时分,举行了新闻发布会。
张倩依姐弟,与杨雨薇,还有王鹏,同时出席,宣布成立影视公司。张倩依以《桃源报》资产投入公司,占了董事长的位置;杨雨薇则出任总经理,负责具体事务;张斯的职位为总监制,负责拍摄事宜;王鹏亦是投资人之一,出掌人事部。
公司的名称为“文娱行者”,独树一帜。
手续是早先便办好的,此次新闻发布会,纯是为了告知此事,并借机宣传。因为虽然说是公司,规模却极小,尽管名头都牛哄哄的,却没什么员工。投入的资金也不是很多,张倩依与杨雨薇各占了四成,王鹏占了一成。
这也是张斯对王鹏的提拔,特地邀他加入。
因为跟着张斯,便不缺事情做。桃源中学的学生,现在就有许多在义学效力,或是在报刊工作的。王闯忙完“秋枫书院”的事,便入了《桃源报》,当一个编辑,同时自己也撰写文章。评论写的虎虎生风,颇受一些读者的喜爱。
至于孟远,也入了公司,则是门下的艺人,偏于唱歌方面。
王鹏其它方面不擅长,好在是商家出身,对此颇有点兴趣,也就被张斯拉进来了。至于要干点什么,他也不大清楚,反正跟...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