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www.piaotian.tw,唐朝那些事儿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四大贤后之长孙皇后
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一个已婚男子的事业能否成功、生活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他的老婆。没有一个好的贤内助,幸福人生是很难想象的。尤其是领导人的老婆,不贤惠、爱弄权,弄不好就会给国家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比如西晋的贾皇后,把大好河山搞得乌烟瘴气,最后导致“八王之乱”和西晋的灭亡。慈禧也不是个好媳妇,在咸丰皇帝死后肆意妄为,使清朝逐步走向死亡。像*……唉!算了,我们不必说了。
长孙家族是北朝以来的的名门望族,家住洛阳。长孙皇后(很可惜她没能留下名字)的祖上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宏的三哥,因为功劳很大,世袭皇室族长(大人),后来改姓长孙。长孙皇后的父亲长孙晟是隋朝名将,武艺超群又有奇谋远略,曾受到隋朝的重用,被任命为禁军第六军副军长(右骁卫将军)。她的母亲高氏是隋朝州长(刺史)高敬德之女,高士廉的妹妹。而高士廉是位精通文史的儒雅之士,在杨广时代担任过治礼郎。长孙氏生在这样的家庭中,从小就受到熏陶,养成了读书上进、遵循礼法的好习惯。教养好,修养才好。无怪乎,英国人培养一代绅士、淑女需要300年啊。
还在长孙氏很小的时候,她的伯父长孙炽很佩服李世民母亲窦氏夫人,于是和长孙晟约定日后与李家联姻。长孙氏长大后,当时其父已去世,兄长高士廉便为她选中了李渊的次子李世民。613年,长孙氏嫁给李世民时,正值13岁妙龄。李世民也是一位16岁的翩翩少年。这在当时也是一桩门当户对的亲事,豪华气派的婚礼、郎才女貌的结合,实在是羡煞旁人。婚后的李世民夫妇和谐美满。事业成功、家庭幸福。并且长孙氏对公婆孝顺,对后妃、妯娌恭顺。还尽力弥合李世民兄弟的关系,堪称好媳妇的典范。长孙氏还有很高的政治觉悟,能为李世民的事业增光添彩,不断助力,这在历史上的政治联姻中实在是不多见的。
唐朝建立后,长孙氏便成了秦王妃。在李世民策划玄武门之变的过程中,长孙氏坚决地站在丈夫一边,并且亲自检阅、慰问过将士。事后她被封为太子妃。3个月后李世民即位,她被册封为皇后。在《旧唐书?后妃传》中,对她的记载是最详尽的。这位贤良国母在贞观年间,以其克己奉公、阴柔明哲的品性,默默地影响着盛年天子李世民。在幕后发挥着微妙的作用,对大唐做着独特的贡献。正是她的这种贤良淑德,使其能够遵循法度,永不超越现实的界限。从大唐的长治久安出发,处处为李世民着想,从无僭越之举。甘做配角。她与李世民志同道合、感情深厚,一直受到李世民的尊重。千百年来,李世民和长孙皇后一直是官方和民间双重认可的恩爱夫妻的模范。
李世民即位之初。正是大动乱之后的萧条时期。长孙皇后深知国困民贫,便率先提倡节俭,平日的穿着打扮从不求华丽,也不讲排场,物品也仅够用而已。长孙皇后还很注意加强自身修养,总是抽空读书学习,希望从古人那里得到借鉴。据说,她在梳头时,也不忘把书卷放在面前读上几页。李世民对此深表敬佩。她把宫里的事情处理得很好,从来不在宫内耍威风。对手下的嫔妃宫人总是以礼相待。哪个妃子病了,她都会亲自前往探视。详细询问病情,嘱咐有关人员好生照料。这样一来,宫中的各种关系都比较融洽。
茶余饭后、床前灯下,李世民常常与她讨论天下大事,尤其是朝廷中的赏罚和人事安排。当李世民想听听她的见解,她却闻而不答、一言不发。因为,她担心由自己开启后宫干政的恶劣先例。实际上,长孙皇后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皇帝的一言一行,她会以独特的方式发表自己的意见,向李世民提出劝谏。《资治通鉴》说:“长孙皇后常常与李世民讨论历史上的事情,借古喻今、献计献策,对皇帝帮助很大”。她还善于见机行事、随事变通,李世民有时由于大臣进谏过于直接,冒犯了他的威严,心里不痛快。当着群臣不便发作,回到寝宫却无法掩饰怒容。遇到这种情况,长孙皇后总能很巧妙地化解。
长孙皇后对待子女,更是严加训教,决不允许他们奢华或超越礼法。平时教育他们要以谦逊节俭为先,行为举止遵循礼制,不要做有伤大体的事情。她的表率作用,为贞观时期的法令、制度的良好贯彻作出了贡献。
当然,在长孙皇后的一生中,最值得称道的是她对外戚干政的防范。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文武双全,早年就与李世民是至交。他辅佐李世民赢取天下,出生入死、功勋卓著。在玄武门之变中,更是打了头阵,因而深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即位后,曾几次想任命他为宰相,执掌朝政,都遭到长孙皇后的坚决反对。她说:“我已经做了非常尊贵的皇后,实在不愿意我兄长再执掌大权。汉朝的吕后,就是恶劣的前车之鉴。您无比圣明,请不要任命我的兄长做宰相!”长孙无忌自己也在推辞,他说“我是外戚,让我做高官担心天下人会说您任人唯亲!”李世民深受感动。无奈长孙无忌的功劳实在太大,李世民只好先授予他文官的最高荣誉官衔(开府仪同三司,从一品,级别很高但不掌管实际政事的虚衔)。
长孙皇后的这一做法,虽有保全家族的意思,但更重要的是为防止外戚威胁李唐的长治久安。长孙无忌及其家人,也始终表现得谦虚谨慎,从不仗势欺人,目空一切。长孙兄妹的政治觉悟都出奇的高,都是那种清廉无私的高洁之人,超出了那个时代所有人的认识。但在圣王明君的感召下。大家都成了对权力毫无野心的人。这里很可能又是学家的溢美之词,不见得都是实情。长孙兄妹的卓越表现,保证了李世民时代的政治丝毫没有受到外戚的干扰。一直遵循既定的道路前进,终于迎来了一代盛世。
634年。长孙皇后陪同李世民巡幸九成宫(即隋朝的仁寿宫,在今陕西麟游),在回来路上受了风寒。引发了旧病,从此一病不起。在重病中,她还驳回了李世民以大赦天下来为自己祈福的决定。在弥留之际,她还殷殷嘱咐李世民:
“一、要善待贤臣,不要让外戚位居显要。
二、请求死后薄葬,一切从简。随便找座山依山埋葬。免得占用耕地。不用棺椁,陪葬器物用陶瓦或木头的就行,以免浪费财物。
三、要继续宽容地对待忠臣和进谏,不要听信谗言。
四、要少出游、打猎,少大兴土木。
这样,就是没有忘记我,我就死而无憾了。”
长孙皇后的政治遗言,在历代后妃中是最全面、最朴实,也是最让人感动的。史学家称其为“贤德良佐,内助名君”。
贞观十年(636年)盛夏六月。中国历史上最具贤名的皇后——长孙皇后逝世于长安皇宫立政殿,年仅36岁!殿内的李世民禁不住心中的哀伤,放声痛哭。这哭声没有丝毫的虚伪或掩饰。悲痛欲绝。在与李世民共同生活的23年中,长孙氏起到了外人无法代替的作用。那一桩桩、一件件,此时此刻在李世民的脑海里历历闪现,都令哀痛之中的他刻骨铭心。他曾在《答魏征手诏》中,公开表露心迹、向大臣们诉说起自己丧偶之后的悲苦心情:“这几年来,灾祸和战争比较频繁,我又缺少贤内助。老百姓受到损害,我的悲痛更加强烈。只要是个正常人,谁能... -->>
四大贤后之长孙皇后
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一个已婚男子的事业能否成功、生活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他的老婆。没有一个好的贤内助,幸福人生是很难想象的。尤其是领导人的老婆,不贤惠、爱弄权,弄不好就会给国家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比如西晋的贾皇后,把大好河山搞得乌烟瘴气,最后导致“八王之乱”和西晋的灭亡。慈禧也不是个好媳妇,在咸丰皇帝死后肆意妄为,使清朝逐步走向死亡。像*……唉!算了,我们不必说了。
长孙家族是北朝以来的的名门望族,家住洛阳。长孙皇后(很可惜她没能留下名字)的祖上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宏的三哥,因为功劳很大,世袭皇室族长(大人),后来改姓长孙。长孙皇后的父亲长孙晟是隋朝名将,武艺超群又有奇谋远略,曾受到隋朝的重用,被任命为禁军第六军副军长(右骁卫将军)。她的母亲高氏是隋朝州长(刺史)高敬德之女,高士廉的妹妹。而高士廉是位精通文史的儒雅之士,在杨广时代担任过治礼郎。长孙氏生在这样的家庭中,从小就受到熏陶,养成了读书上进、遵循礼法的好习惯。教养好,修养才好。无怪乎,英国人培养一代绅士、淑女需要300年啊。
还在长孙氏很小的时候,她的伯父长孙炽很佩服李世民母亲窦氏夫人,于是和长孙晟约定日后与李家联姻。长孙氏长大后,当时其父已去世,兄长高士廉便为她选中了李渊的次子李世民。613年,长孙氏嫁给李世民时,正值13岁妙龄。李世民也是一位16岁的翩翩少年。这在当时也是一桩门当户对的亲事,豪华气派的婚礼、郎才女貌的结合,实在是羡煞旁人。婚后的李世民夫妇和谐美满。事业成功、家庭幸福。并且长孙氏对公婆孝顺,对后妃、妯娌恭顺。还尽力弥合李世民兄弟的关系,堪称好媳妇的典范。长孙氏还有很高的政治觉悟,能为李世民的事业增光添彩,不断助力,这在历史上的政治联姻中实在是不多见的。
唐朝建立后,长孙氏便成了秦王妃。在李世民策划玄武门之变的过程中,长孙氏坚决地站在丈夫一边,并且亲自检阅、慰问过将士。事后她被封为太子妃。3个月后李世民即位,她被册封为皇后。在《旧唐书?后妃传》中,对她的记载是最详尽的。这位贤良国母在贞观年间,以其克己奉公、阴柔明哲的品性,默默地影响着盛年天子李世民。在幕后发挥着微妙的作用,对大唐做着独特的贡献。正是她的这种贤良淑德,使其能够遵循法度,永不超越现实的界限。从大唐的长治久安出发,处处为李世民着想,从无僭越之举。甘做配角。她与李世民志同道合、感情深厚,一直受到李世民的尊重。千百年来,李世民和长孙皇后一直是官方和民间双重认可的恩爱夫妻的模范。
李世民即位之初。正是大动乱之后的萧条时期。长孙皇后深知国困民贫,便率先提倡节俭,平日的穿着打扮从不求华丽,也不讲排场,物品也仅够用而已。长孙皇后还很注意加强自身修养,总是抽空读书学习,希望从古人那里得到借鉴。据说,她在梳头时,也不忘把书卷放在面前读上几页。李世民对此深表敬佩。她把宫里的事情处理得很好,从来不在宫内耍威风。对手下的嫔妃宫人总是以礼相待。哪个妃子病了,她都会亲自前往探视。详细询问病情,嘱咐有关人员好生照料。这样一来,宫中的各种关系都比较融洽。
茶余饭后、床前灯下,李世民常常与她讨论天下大事,尤其是朝廷中的赏罚和人事安排。当李世民想听听她的见解,她却闻而不答、一言不发。因为,她担心由自己开启后宫干政的恶劣先例。实际上,长孙皇后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皇帝的一言一行,她会以独特的方式发表自己的意见,向李世民提出劝谏。《资治通鉴》说:“长孙皇后常常与李世民讨论历史上的事情,借古喻今、献计献策,对皇帝帮助很大”。她还善于见机行事、随事变通,李世民有时由于大臣进谏过于直接,冒犯了他的威严,心里不痛快。当着群臣不便发作,回到寝宫却无法掩饰怒容。遇到这种情况,长孙皇后总能很巧妙地化解。
长孙皇后对待子女,更是严加训教,决不允许他们奢华或超越礼法。平时教育他们要以谦逊节俭为先,行为举止遵循礼制,不要做有伤大体的事情。她的表率作用,为贞观时期的法令、制度的良好贯彻作出了贡献。
当然,在长孙皇后的一生中,最值得称道的是她对外戚干政的防范。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文武双全,早年就与李世民是至交。他辅佐李世民赢取天下,出生入死、功勋卓著。在玄武门之变中,更是打了头阵,因而深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即位后,曾几次想任命他为宰相,执掌朝政,都遭到长孙皇后的坚决反对。她说:“我已经做了非常尊贵的皇后,实在不愿意我兄长再执掌大权。汉朝的吕后,就是恶劣的前车之鉴。您无比圣明,请不要任命我的兄长做宰相!”长孙无忌自己也在推辞,他说“我是外戚,让我做高官担心天下人会说您任人唯亲!”李世民深受感动。无奈长孙无忌的功劳实在太大,李世民只好先授予他文官的最高荣誉官衔(开府仪同三司,从一品,级别很高但不掌管实际政事的虚衔)。
长孙皇后的这一做法,虽有保全家族的意思,但更重要的是为防止外戚威胁李唐的长治久安。长孙无忌及其家人,也始终表现得谦虚谨慎,从不仗势欺人,目空一切。长孙兄妹的政治觉悟都出奇的高,都是那种清廉无私的高洁之人,超出了那个时代所有人的认识。但在圣王明君的感召下。大家都成了对权力毫无野心的人。这里很可能又是学家的溢美之词,不见得都是实情。长孙兄妹的卓越表现,保证了李世民时代的政治丝毫没有受到外戚的干扰。一直遵循既定的道路前进,终于迎来了一代盛世。
634年。长孙皇后陪同李世民巡幸九成宫(即隋朝的仁寿宫,在今陕西麟游),在回来路上受了风寒。引发了旧病,从此一病不起。在重病中,她还驳回了李世民以大赦天下来为自己祈福的决定。在弥留之际,她还殷殷嘱咐李世民:
“一、要善待贤臣,不要让外戚位居显要。
二、请求死后薄葬,一切从简。随便找座山依山埋葬。免得占用耕地。不用棺椁,陪葬器物用陶瓦或木头的就行,以免浪费财物。
三、要继续宽容地对待忠臣和进谏,不要听信谗言。
四、要少出游、打猎,少大兴土木。
这样,就是没有忘记我,我就死而无憾了。”
长孙皇后的政治遗言,在历代后妃中是最全面、最朴实,也是最让人感动的。史学家称其为“贤德良佐,内助名君”。
贞观十年(636年)盛夏六月。中国历史上最具贤名的皇后——长孙皇后逝世于长安皇宫立政殿,年仅36岁!殿内的李世民禁不住心中的哀伤,放声痛哭。这哭声没有丝毫的虚伪或掩饰。悲痛欲绝。在与李世民共同生活的23年中,长孙氏起到了外人无法代替的作用。那一桩桩、一件件,此时此刻在李世民的脑海里历历闪现,都令哀痛之中的他刻骨铭心。他曾在《答魏征手诏》中,公开表露心迹、向大臣们诉说起自己丧偶之后的悲苦心情:“这几年来,灾祸和战争比较频繁,我又缺少贤内助。老百姓受到损害,我的悲痛更加强烈。只要是个正常人,谁能...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