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www.piaotian.tw,唐朝那些事儿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之一,他非常善于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统治集团内部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决定了这个集团的成败存亡。
李亨即位后,在考虑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时,曾打算任命才干突出且有较高威信的建宁王李倓。
但是,在咨询李泌意见时,他谈到:“李倓贤能英勇,的确是担任元帅的优秀人选。但李豫是长兄。有君王的气度,而您还没有正式立太子。
现在天下大乱,天下人最关注的,当然是统兵征战的元帅。如果李倓领兵作战继而大功告成,您即使不想立他为储君,追随他立功的人也不肯答应。
太宗皇帝(李世民)和太上皇(李渊)的事,不就是例子吗?”太子是虚名,元帅有实权,二者的分离势必会造成政权的分裂。李世民的教训还不够么?
李泌说的很对。不愧是有远见的战略家。唐朝李世民、明朝朱棣的成功之路告诉我们:在古代的最高统治集团内部,行政权和军权分离是极其危险的。
其他功勋显赫的皇子们和没有军权、没有军功的太子,乃至皇帝的关系基本是无法和睦相处的。
最终,李亨任命李豫为总司令。由此可知。促使李亨放弃李倓而决定重用李豫的关键人物就是李泌。在政治上,李泌一直就是李豫的坚定支持者。
《资治通鉴》记载:李倓知道后,向李泌感谢道:“我本来就是这样想的啊!”这当然不可能是李倓的真心话。而只是他在既成事实面前,不得不摆出的一种高姿态罢了。
李亨听取了李泌的建议。李豫很快获得了任命。这些做法,既协调了兄弟之间的关系。又保证了政权的统一。
从此,李豫被推到了平叛的中心。他的元帅府就设在皇宫里,不愿意做宰相的李泌,以国策顾问兼总司令部秘书长(侍谋军国、元帅府行军长史)名义在宫中服务。
李泌和李豫亦师亦友,配合得十分默契。当时军务繁重,各地的奏报从早到晚随时都会送来。所以,连宫门的钥匙和兵符、帅印,李亨也都委托他们两人掌管。
在极有可能发生的政治风波面前,谁也不敢拿自己的前途做赌注,谁敢保证张良娣和李辅国说的事一定不是真的呢?
万一李倓表面屈服,而真的在背后对李豫不利呢?老辣的李泌,自然会有他的抉择:斩草除根,以绝后患!在李倓面临父皇信任危机的时刻,像李泌这样的重量级人物只消一句话就可以使其毙命。
广平王李豫的作用
李豫即位后,仍深深“同情”三弟李倓的“冤屈”,对其一再追封。他即位的第6年(768年),先是追封李倓为一等亲王爵——齐王(李倓原先的“建宁王”是二等郡王级别的。
感觉齐王在唐朝真是一个不吉利的封号,凡封齐王的人几乎没有善终的,如死于玄武门之变的李元吉、因“谋反”而李世民处死的第5子李祐等)。
不久,又下诏以其“在形势危急的时刻,第一个提出正确的谋略,是大唐中兴的功臣”的名义,为他上谥号为“承天皇帝”。
又做主为其与兴信公主(李隆基的女儿)已去世的第14女张氏结成冥婚,并为张氏赠谥号“恭顺皇后”。还命令有关部门按照程序和规格,选择吉日进行册封,将其移葬顺陵。
册封诏书的字里行间都充满亲情,其中有对李倓品德、智识、谋略、勇武、丰功伟绩的讴歌,更有李豫对手足情谊的眷恋与追思。
如此款款深情的确令人为之动容,对三弟的后事也可谓隆重到了极点。看来,三弟之死的确在他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记。
但实际上,这些很过头的举动(他的追封、追谥过于不合逻辑)更使这件事扑朔迷离。
因为这样大张旗鼓的平反,一方面等于在向天下人诉说父皇的冷酷绝情;另一方面,从唐朝历史来看皇帝对兄弟无非追赠太子之号,谥为帝则少之又少。
过分便似矫情,更难免令人怀疑其中另有隐情。而且,追谥的诏书写得很值得玩味:“我德薄功少,很惭愧地登基,没来得及让位给太弟。”
这种不该表白的表白,等于间接承认了三弟李倓也有即位的实力和资格。李豫为什么一再追封李倓,而且追封规格如此之高?
又为何对其如此盛赞,难道仅仅是出于手足情深,或是他真的认为三弟死得太冤枉?
如果真的像史书所说的冤情,那也主要是他父亲李亨造成的,他没有必要对亡弟超出寻常地大加恩宠,除非是他心中愧疚!这是一种成功后的负罪感,或是根本就是做作。
假如李倓真的有杀兄夺位的图谋,借鉴玄武门之变的教训,李亨处死他并不为过。
但问题在于,史书对于这么“重大的案情”寥寥数语一带而过,对李倓之死的前因后果也是讳莫如深。这种没有详尽、确凿的证据的揭发,倒真的很像“莫须有”的诛心之论了。
反倒是反证不少。当李泌力谏李亨不要让李倓当总司令时,他不发怒反而谢李泌,并一直与李泌情深义厚。而作为核心当事人的李豫即位后,还给弟弟大张旗鼓地平反昭雪,可见所谓的“加害”绝对是无中生有的。
蹊跷的是,李亨居然对一两句空话信而不疑,而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最能干的三儿子痛下杀手!李亨并非昏君,他是有些心机的君主。
身为太子时,接连挺过李林甫掀起的3场大狱而不倒,后来又不动声色地发动马嵬之变、北上灵武另立门户,都是极好的说明。
在关系儿子生死之际,他怎会偏听偏信,也不找长子李豫核实一下呢?
皇家当然历来不讲骨肉亲情,但问题是李倓在马嵬之变时有头功,其后又一路血战护父,无疑是李亨众多儿子中最英武不凡、文武双全、智勇兼备的一个。(未完待续。。)
之一,他非常善于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统治集团内部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决定了这个集团的成败存亡。
李亨即位后,在考虑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时,曾打算任命才干突出且有较高威信的建宁王李倓。
但是,在咨询李泌意见时,他谈到:“李倓贤能英勇,的确是担任元帅的优秀人选。但李豫是长兄。有君王的气度,而您还没有正式立太子。
现在天下大乱,天下人最关注的,当然是统兵征战的元帅。如果李倓领兵作战继而大功告成,您即使不想立他为储君,追随他立功的人也不肯答应。
太宗皇帝(李世民)和太上皇(李渊)的事,不就是例子吗?”太子是虚名,元帅有实权,二者的分离势必会造成政权的分裂。李世民的教训还不够么?
李泌说的很对。不愧是有远见的战略家。唐朝李世民、明朝朱棣的成功之路告诉我们:在古代的最高统治集团内部,行政权和军权分离是极其危险的。
其他功勋显赫的皇子们和没有军权、没有军功的太子,乃至皇帝的关系基本是无法和睦相处的。
最终,李亨任命李豫为总司令。由此可知。促使李亨放弃李倓而决定重用李豫的关键人物就是李泌。在政治上,李泌一直就是李豫的坚定支持者。
《资治通鉴》记载:李倓知道后,向李泌感谢道:“我本来就是这样想的啊!”这当然不可能是李倓的真心话。而只是他在既成事实面前,不得不摆出的一种高姿态罢了。
李亨听取了李泌的建议。李豫很快获得了任命。这些做法,既协调了兄弟之间的关系。又保证了政权的统一。
从此,李豫被推到了平叛的中心。他的元帅府就设在皇宫里,不愿意做宰相的李泌,以国策顾问兼总司令部秘书长(侍谋军国、元帅府行军长史)名义在宫中服务。
李泌和李豫亦师亦友,配合得十分默契。当时军务繁重,各地的奏报从早到晚随时都会送来。所以,连宫门的钥匙和兵符、帅印,李亨也都委托他们两人掌管。
在极有可能发生的政治风波面前,谁也不敢拿自己的前途做赌注,谁敢保证张良娣和李辅国说的事一定不是真的呢?
万一李倓表面屈服,而真的在背后对李豫不利呢?老辣的李泌,自然会有他的抉择:斩草除根,以绝后患!在李倓面临父皇信任危机的时刻,像李泌这样的重量级人物只消一句话就可以使其毙命。
广平王李豫的作用
李豫即位后,仍深深“同情”三弟李倓的“冤屈”,对其一再追封。他即位的第6年(768年),先是追封李倓为一等亲王爵——齐王(李倓原先的“建宁王”是二等郡王级别的。
感觉齐王在唐朝真是一个不吉利的封号,凡封齐王的人几乎没有善终的,如死于玄武门之变的李元吉、因“谋反”而李世民处死的第5子李祐等)。
不久,又下诏以其“在形势危急的时刻,第一个提出正确的谋略,是大唐中兴的功臣”的名义,为他上谥号为“承天皇帝”。
又做主为其与兴信公主(李隆基的女儿)已去世的第14女张氏结成冥婚,并为张氏赠谥号“恭顺皇后”。还命令有关部门按照程序和规格,选择吉日进行册封,将其移葬顺陵。
册封诏书的字里行间都充满亲情,其中有对李倓品德、智识、谋略、勇武、丰功伟绩的讴歌,更有李豫对手足情谊的眷恋与追思。
如此款款深情的确令人为之动容,对三弟的后事也可谓隆重到了极点。看来,三弟之死的确在他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记。
但实际上,这些很过头的举动(他的追封、追谥过于不合逻辑)更使这件事扑朔迷离。
因为这样大张旗鼓的平反,一方面等于在向天下人诉说父皇的冷酷绝情;另一方面,从唐朝历史来看皇帝对兄弟无非追赠太子之号,谥为帝则少之又少。
过分便似矫情,更难免令人怀疑其中另有隐情。而且,追谥的诏书写得很值得玩味:“我德薄功少,很惭愧地登基,没来得及让位给太弟。”
这种不该表白的表白,等于间接承认了三弟李倓也有即位的实力和资格。李豫为什么一再追封李倓,而且追封规格如此之高?
又为何对其如此盛赞,难道仅仅是出于手足情深,或是他真的认为三弟死得太冤枉?
如果真的像史书所说的冤情,那也主要是他父亲李亨造成的,他没有必要对亡弟超出寻常地大加恩宠,除非是他心中愧疚!这是一种成功后的负罪感,或是根本就是做作。
假如李倓真的有杀兄夺位的图谋,借鉴玄武门之变的教训,李亨处死他并不为过。
但问题在于,史书对于这么“重大的案情”寥寥数语一带而过,对李倓之死的前因后果也是讳莫如深。这种没有详尽、确凿的证据的揭发,倒真的很像“莫须有”的诛心之论了。
反倒是反证不少。当李泌力谏李亨不要让李倓当总司令时,他不发怒反而谢李泌,并一直与李泌情深义厚。而作为核心当事人的李豫即位后,还给弟弟大张旗鼓地平反昭雪,可见所谓的“加害”绝对是无中生有的。
蹊跷的是,李亨居然对一两句空话信而不疑,而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最能干的三儿子痛下杀手!李亨并非昏君,他是有些心机的君主。
身为太子时,接连挺过李林甫掀起的3场大狱而不倒,后来又不动声色地发动马嵬之变、北上灵武另立门户,都是极好的说明。
在关系儿子生死之际,他怎会偏听偏信,也不找长子李豫核实一下呢?
皇家当然历来不讲骨肉亲情,但问题是李倓在马嵬之变时有头功,其后又一路血战护父,无疑是李亨众多儿子中最英武不凡、文武双全、智勇兼备的一个。(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