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www.piaotian.tw,梦幻清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说没有人走到过尽头,但古往今来进洞探险寻宝猎奇揽胜的人也还不少。除了制硝,解放前,物资匮乏,没有石膏的时候,有人从里面挖出过一种叫猴儿膏的东西,可以替代石膏打豆腐。里面还有成千上万的岩燕子,年复一年,就产生了堆积如山的燕子粪。农业学大寨的时候,生产队派人进去掏过燕子粪做肥料。之后,又有人在洞里发现了高岭土矿(是不是叫猴儿膏的东西?),并作为科考项目考察过。至于还有什么宝藏,那还要待后人去发现。
我没有探宝的兴趣,只是觉得好玩。学生的爷爷主动提出来为我们带路,他说闹集体时掏燕子粪进去过多次,路熟得很,出不来他可以打包票。老人六十多岁,精神矍铄,身强体健,耳聪目明。听他一说,我们便有了十二分底气,一时乐不可支,决计要进去闯一闯。
吃过早饭,我们就跃跃欲试了,其实除了勇气(算是蛮气吧),什么经验也没有。老爷爷是我们的全部依靠和主心骨,赌注全押在他身上。我们做了一些简单准备,主要是照明问题。有两个可以装一斤煤油的竹筒做的火把,还有两对新电池的电筒。因为有老爷爷打包票,我们也没有想到准备沿途用作识路标识的材料和其他任何应急的东西,心情就跟赴宴似的。本来,我也只想瞧个新鲜,并没有走多远的信心和勇气。
准备就绪,我们一路高歌出发了。有我,学生阿西,老爷爷,还有村里两个小青年。洞在上天河坪村去路边的山崖上,一会儿就到了。洞口并不大,人把多高,周围长满了野草树木,差不多把洞口遮没了,其貌不扬,让人看不出有什么神秘。不像有的山洞,外面极其夸张,走上百十来步就穷途末路了。
进洞口几十步,洞豁然开朗起来,而且有了许多岔洞,像进了人家客厅似的,几室一厅,一道道门,让人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哪个进卧室哪个进厨房,问题一下子变得复杂起来。老爷爷犹豫起来,拿不准究竟应该从哪个洞进去。看他不太自信的样子,我就多了个心眼,地上是软绵绵的沙土,我就在沙土地上画了个大大的“周”字。古往今来,进过洞的人还真不少,因为怕迷路,石壁上就留下各种材料做的记号:石刻的,泥巴画的,木炭画的,或有石灰做的印迹,粉笔记号肯定是现代人的痕迹。有线条的,有用箭头标识的,让人眼花缭乱。有人留下“某某到此一游”的大作。这是一种自助出名的方式,就如有人没法上电视,就自费去电视台点歌一样。不过一般效果都不是太好,弄得别人很反感。在洞中,若用相同材料作识路记号,也许我们自己也辨不准。我想我这个记号很独特,在遇到万一的情况很容易识别。老爷爷认准一个洞说:就是这个。想到情况如此复杂,我们相互嘱咐一定不可造次,要齐进齐出。如果有谁迷了路,就在原地不动,肯定会有人来救,千万不要瞎闯。老爷爷说很早以前山下就有人在山洞里迷路饿死了。当人们找到他的时候,他就离洞口不远,生的希望在离他几十步远的地方擦肩膀而过了。
洞里虽没有丛生的荆棘,可实在算不得路,高高下下,坑坑洼洼,不时有大石头挡路,百步九折,绕来绕去,像进了迷宫。火把照着人的影子在石壁上晃动,一个个像狰狞的魔鬼。我们一路玩笑,一路高歌,内心既紧张又兴奋。走过一程,突然发现路旁边有一条阴森森的地缝,电筒光照不到底,我们都恐惧起来,相互嘱咐一定要倍加小心。走过一段,路绕上了地缝上一道天生的小石桥。我们一个个提心吊胆,小青年脚一滑,差点坠下了深渊,我吓得尖叫一声,腿都软了。幸好他稳住了。我们都安全地过了小桥。再走过一程,路突然逼仄起来,直小到仅容一个人钻过去,若是遇上大胖子一定会被拉得皮开肉绽,幸好那时我们都不胖。我们一个个从小洞钻进去,都像从母体再分娩过一次。
走过一段,我们都有些疲劳。洞越深,我们心情也越紧张。一路上,除了不停地相互关照,再就是眼直直地盯着路,默默地走。我们究竟要到达一个什么地方,那地方什么样子,除了老爷爷,我们无从知道。沿途一片昏暗,我们没有时间也没有条件欣赏沿途的风景,只能用已耗费的时间大致估摸着我们走过的行程。
走着走着,又进入了一个大厅。厅是真大,空旷无比,微弱的光亮照不到边际。空中有像燕子样的东西翻飞着,发出喳喳的声响掠过我们的火把,更增添了大厅的静寂和神秘。这是我们在洞中见到的唯一有生命的东西,感到很好奇。我们不知道这黑暗中的精灵究竟是什么,老人说,是檐老鼠。我知道那是正名叫蝙蝠的东西。这东西真是神奇,在那幽深黑暗的洞中,它是怎样来辨别方向,又是靠什么来生存的呢?我们不是动物学家,无从知道,此时也没有兴趣知道。大厅地上仍是河滩一样的细沙土。很多洞穴中都有暗河,我想很久以前这洞中也应该是有水的。再看沙土地上好像有人活动过的痕迹,有大石头垒起来的灶一样的设施,里面有一些余烬,还有似人工开挖的小土坑,我们猜想这就是古人熬硝的地方了。不过谁也没亲见过,难说就真是。遥想当年,古人为了生存发展,是在一种什么样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求索和抗争。凭吊遗迹,缅怀先辈,心中油然生出一种景仰和敬畏。
在大厅里盘桓了一会儿,我们还想继续前行,可现实的问题让我们不得不退而却步。因为进来的时间已经不短,肚中隐隐有些饿了,再说电筒光也暗淡了许多,油也怕是不多了。最没信心的是,大厅又有了许多岔洞,不知道这些洞又会通向何方,这时才感到传说是很有些道理的。老爷爷吃不准,我们就更没有勇气再贸然瞎闯,谁也不知道那未知世界会遇到什么风险。权衡再三,我们决定原路返回。
本以为此次探险会一路顺风,没想到返回的路上还是遇到了麻烦。我们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在岔洞纷呈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如何选择,我们迷路了!也难怪,洞里光线微弱,幽冥中,世界混沌一片,没有方向感,找不到参照物,洞都似曾相识,景物大同小异,谁也说不准走过没走过,其实我们智商都不很差的。
大家一时紧张起来,我们决定分头寻找。我和阿西进了一个岔洞。没走多远,才发现是个水洞,很远就能听到泉水的滴哒声。走近一看,淙淙细流从石缝中汩汩流出来,在这死寂的世界里水声显得尤其亲切悦耳。钟乳石随处可见,水滴哒的地方石头都汉白玉似的,而且奇形怪状,有的像悟空探路,有的像唐僧打坐,有的像观音坐莲,有的像天女散花,根据经验和想像,你想什么就像什么。还有的像柿贝梯田,每个水田的水都满满的。有的像莲花池,池的边缘精巧异常,只可惜不见莲花,空有一汪玉泉。有的如大雪铺天盖地,似林海雪原。巨大的钟乳石像大雪过后屋檐上垂下的冰凌,晶莹剔透,从穹窿般的洞顶垂挂下来。用石头一敲,发出铮铮嗡嗡的声响,在洞中轰鸣,像寺庙撞钟,这洞比我们先前走的那洞美得多了。真是无意插柳,竟邂逅了这样一个地下奇观。在地狱深处,惊现这人间奇景,大自然的造化神功,让我们惊叹不已,竟一时忘了身处的危险。
梁园虽好,不是久留之地。我们没有很多赏景的兴致,因为还有巨大的潜在危机在等待我们。为安全起见,我们不敢继续前行,也不敢过多流连,决计迅速返回。
人生总有柳暗花明的时候,常常是在绝处逢生。就在回程的途中,我发现了沙地上那个大大的“周”字,那时我兴奋得惊叫起来,声音在山洞中久久回荡。伙伴们听到我的声音,像士兵听到集结号,都一齐向声音处奔来,那个迅速,像从火灾现场逃离出来。大家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我们为看到希望和光明而欢呼,因为我们知道,离出口就在咫尺了,原来这正是我们先前进洞的第一个大厅。真是长记性不如长心眼,信别人不如信自己。记性常常欺骗你,让你似曾相识,拿不定主意,而心眼让你心生主见,每每逢凶化吉,左右逢源。
当我们回到人间的时候,已是月上东山,万家灯火,一看手表,进洞已有七个多小时了。火把只有余烬,电筒也只是一点点火星。我们庆幸没有过长时间的流连,也没有执意贸然前行,否则今天就有可能再蹈前人覆辙,留下又一个传说。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说:“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信然!回想起来,其实我们并没走进多远,人们所说的洞中宝物和奇观,我们一样也没有见到。而硝洞究竟有多深多大,更无法知晓,我们或许只走了山洞一角,这正好印证了人们的传说,硝洞留给我们的是更多的神秘。这次洞穴探险,增加了我生活的阅历,让我感受到大自然的神秘多彩。了却了一个心愿,心中又平生出一个更大的心愿,若有机会,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作伴,不论有多少未知的危险,我都还想去再试一把。
还有20多篇散文和50余首诗歌、散文诗,亲水平台都认真看了,做了笔记,他想有一天把他的读文笔记和读书笔记整理一下,汇集成册。
散文随笔:我心永恒
――读推磨谣与周碧麟先生对话
春节上班后的第一天,周碧麟先生给我电话,告知他的推磨谣在作家出版社顺利出版,赠送我一本,并让我写篇评论文章。
我认真地看过温新阶的序人生的回望,书的内容大都在清江文坛看过,便读他自己的跋,记住了这样一句话:“收藏人生就是收藏幸福,收藏智慧。在风和日丽的日子把自己的收藏拿出来晾晒,也是很惬意的事情。”看了这句话,脑子里便映现出一个题目,风和日丽好读书,风和日丽读好书。
碧麟君是资丘人,年长我10岁。初识他却是1985年的宜昌教育学院,那时我20岁出头,大学毕业后在宜昌教院任教。根据安排,接手李卓文老师带的华师中文和省教院的高师本科函授班。因我出道不久,又是卓文老师言传身教,便只接了湖北教院的85级中文本科班。当时宜昌地区的学员是120名,周碧麟却不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学生,面授成绩不是特优秀,函授时间也只是基本能保证。但我知道他是长阳人,同吕解生、向祖文、张万国三位老兄都是我的老乡。两年后周碧麟靠着自己的勤奋和努力进取,修满学业,取得湖北教育学院中文系本科文凭,并获得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作为他的班主任和辅导员,我甚感欣慰。事过25年,我离开教育战线多年以后,一些温馨的美好回忆同样浮现在脑子里,涛声依旧,我心永恒。
散文之谓散文,形神兼备,形散而神不散。散文从内在特质到外在形式应含蓄蕴藉,隽永绵远,言辞质朴去伪存真,如清水芙蓉,又似空灵仙子。碧麟君上有年龄已至重暮的后娘,下有学有所成、成家立业的双双儿女,还有一位不曾谋面的从事医学的夫人。他当是平稳过渡,安享晚年,含饴弄孙的时光了。就推磨谣这本散文集而言,散文当有的优点周先生都做到了。缺点也有,一是立意不够深远,二是意境不够空灵,三是情感的抒发,字句和文章的锤炼有待在今后的创作中继续磨练,更重要的是将沉淀过的岁月理性地人文地转换成耐读可看且供珍藏的美文,这是一位语文教员和教研工作人员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
我很欣赏温新阶的序人生的回望,开头便是这样有吸引力,让人爱读。温先生的人生的回望,已经点明了推磨谣全书的立意和框架,是这部作品集的精髓。无论是哪位诗人说过,这也无须考证或根本就没有必要了。那么,我就引用温新阶老师的话说:回望是一种优雅的生命姿态,温情抚慰过往,也唤起了追忆,于是心中燃起一盏明灯,照耀一个人心灵的穿行。
说得多好!在我心永恒的旋律中,我就从碧麟先生的笔下,看到我的启蒙老师,小学生活琐忆,我和杨发兴老师的师生情,长忆清江,回望低坪在我心永恒的旋律中,我静下心来,专心致志地捧读,至爱亲情,百态人生,清江风情,生活感悟,山寨故事。最后,我想起了人生的回望,想到珍藏昨天,想着珍藏昨天是为了更好地把握今天,走向明天。
作为周碧麟先生20多年前读本科函授时的班主任老师,我不知道这篇文章能不能交卷。
说没有人走到过尽头,但古往今来进洞探险寻宝猎奇揽胜的人也还不少。除了制硝,解放前,物资匮乏,没有石膏的时候,有人从里面挖出过一种叫猴儿膏的东西,可以替代石膏打豆腐。里面还有成千上万的岩燕子,年复一年,就产生了堆积如山的燕子粪。农业学大寨的时候,生产队派人进去掏过燕子粪做肥料。之后,又有人在洞里发现了高岭土矿(是不是叫猴儿膏的东西?),并作为科考项目考察过。至于还有什么宝藏,那还要待后人去发现。
我没有探宝的兴趣,只是觉得好玩。学生的爷爷主动提出来为我们带路,他说闹集体时掏燕子粪进去过多次,路熟得很,出不来他可以打包票。老人六十多岁,精神矍铄,身强体健,耳聪目明。听他一说,我们便有了十二分底气,一时乐不可支,决计要进去闯一闯。
吃过早饭,我们就跃跃欲试了,其实除了勇气(算是蛮气吧),什么经验也没有。老爷爷是我们的全部依靠和主心骨,赌注全押在他身上。我们做了一些简单准备,主要是照明问题。有两个可以装一斤煤油的竹筒做的火把,还有两对新电池的电筒。因为有老爷爷打包票,我们也没有想到准备沿途用作识路标识的材料和其他任何应急的东西,心情就跟赴宴似的。本来,我也只想瞧个新鲜,并没有走多远的信心和勇气。
准备就绪,我们一路高歌出发了。有我,学生阿西,老爷爷,还有村里两个小青年。洞在上天河坪村去路边的山崖上,一会儿就到了。洞口并不大,人把多高,周围长满了野草树木,差不多把洞口遮没了,其貌不扬,让人看不出有什么神秘。不像有的山洞,外面极其夸张,走上百十来步就穷途末路了。
进洞口几十步,洞豁然开朗起来,而且有了许多岔洞,像进了人家客厅似的,几室一厅,一道道门,让人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哪个进卧室哪个进厨房,问题一下子变得复杂起来。老爷爷犹豫起来,拿不准究竟应该从哪个洞进去。看他不太自信的样子,我就多了个心眼,地上是软绵绵的沙土,我就在沙土地上画了个大大的“周”字。古往今来,进过洞的人还真不少,因为怕迷路,石壁上就留下各种材料做的记号:石刻的,泥巴画的,木炭画的,或有石灰做的印迹,粉笔记号肯定是现代人的痕迹。有线条的,有用箭头标识的,让人眼花缭乱。有人留下“某某到此一游”的大作。这是一种自助出名的方式,就如有人没法上电视,就自费去电视台点歌一样。不过一般效果都不是太好,弄得别人很反感。在洞中,若用相同材料作识路记号,也许我们自己也辨不准。我想我这个记号很独特,在遇到万一的情况很容易识别。老爷爷认准一个洞说:就是这个。想到情况如此复杂,我们相互嘱咐一定不可造次,要齐进齐出。如果有谁迷了路,就在原地不动,肯定会有人来救,千万不要瞎闯。老爷爷说很早以前山下就有人在山洞里迷路饿死了。当人们找到他的时候,他就离洞口不远,生的希望在离他几十步远的地方擦肩膀而过了。
洞里虽没有丛生的荆棘,可实在算不得路,高高下下,坑坑洼洼,不时有大石头挡路,百步九折,绕来绕去,像进了迷宫。火把照着人的影子在石壁上晃动,一个个像狰狞的魔鬼。我们一路玩笑,一路高歌,内心既紧张又兴奋。走过一程,突然发现路旁边有一条阴森森的地缝,电筒光照不到底,我们都恐惧起来,相互嘱咐一定要倍加小心。走过一段,路绕上了地缝上一道天生的小石桥。我们一个个提心吊胆,小青年脚一滑,差点坠下了深渊,我吓得尖叫一声,腿都软了。幸好他稳住了。我们都安全地过了小桥。再走过一程,路突然逼仄起来,直小到仅容一个人钻过去,若是遇上大胖子一定会被拉得皮开肉绽,幸好那时我们都不胖。我们一个个从小洞钻进去,都像从母体再分娩过一次。
走过一段,我们都有些疲劳。洞越深,我们心情也越紧张。一路上,除了不停地相互关照,再就是眼直直地盯着路,默默地走。我们究竟要到达一个什么地方,那地方什么样子,除了老爷爷,我们无从知道。沿途一片昏暗,我们没有时间也没有条件欣赏沿途的风景,只能用已耗费的时间大致估摸着我们走过的行程。
走着走着,又进入了一个大厅。厅是真大,空旷无比,微弱的光亮照不到边际。空中有像燕子样的东西翻飞着,发出喳喳的声响掠过我们的火把,更增添了大厅的静寂和神秘。这是我们在洞中见到的唯一有生命的东西,感到很好奇。我们不知道这黑暗中的精灵究竟是什么,老人说,是檐老鼠。我知道那是正名叫蝙蝠的东西。这东西真是神奇,在那幽深黑暗的洞中,它是怎样来辨别方向,又是靠什么来生存的呢?我们不是动物学家,无从知道,此时也没有兴趣知道。大厅地上仍是河滩一样的细沙土。很多洞穴中都有暗河,我想很久以前这洞中也应该是有水的。再看沙土地上好像有人活动过的痕迹,有大石头垒起来的灶一样的设施,里面有一些余烬,还有似人工开挖的小土坑,我们猜想这就是古人熬硝的地方了。不过谁也没亲见过,难说就真是。遥想当年,古人为了生存发展,是在一种什么样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求索和抗争。凭吊遗迹,缅怀先辈,心中油然生出一种景仰和敬畏。
在大厅里盘桓了一会儿,我们还想继续前行,可现实的问题让我们不得不退而却步。因为进来的时间已经不短,肚中隐隐有些饿了,再说电筒光也暗淡了许多,油也怕是不多了。最没信心的是,大厅又有了许多岔洞,不知道这些洞又会通向何方,这时才感到传说是很有些道理的。老爷爷吃不准,我们就更没有勇气再贸然瞎闯,谁也不知道那未知世界会遇到什么风险。权衡再三,我们决定原路返回。
本以为此次探险会一路顺风,没想到返回的路上还是遇到了麻烦。我们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在岔洞纷呈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如何选择,我们迷路了!也难怪,洞里光线微弱,幽冥中,世界混沌一片,没有方向感,找不到参照物,洞都似曾相识,景物大同小异,谁也说不准走过没走过,其实我们智商都不很差的。
大家一时紧张起来,我们决定分头寻找。我和阿西进了一个岔洞。没走多远,才发现是个水洞,很远就能听到泉水的滴哒声。走近一看,淙淙细流从石缝中汩汩流出来,在这死寂的世界里水声显得尤其亲切悦耳。钟乳石随处可见,水滴哒的地方石头都汉白玉似的,而且奇形怪状,有的像悟空探路,有的像唐僧打坐,有的像观音坐莲,有的像天女散花,根据经验和想像,你想什么就像什么。还有的像柿贝梯田,每个水田的水都满满的。有的像莲花池,池的边缘精巧异常,只可惜不见莲花,空有一汪玉泉。有的如大雪铺天盖地,似林海雪原。巨大的钟乳石像大雪过后屋檐上垂下的冰凌,晶莹剔透,从穹窿般的洞顶垂挂下来。用石头一敲,发出铮铮嗡嗡的声响,在洞中轰鸣,像寺庙撞钟,这洞比我们先前走的那洞美得多了。真是无意插柳,竟邂逅了这样一个地下奇观。在地狱深处,惊现这人间奇景,大自然的造化神功,让我们惊叹不已,竟一时忘了身处的危险。
梁园虽好,不是久留之地。我们没有很多赏景的兴致,因为还有巨大的潜在危机在等待我们。为安全起见,我们不敢继续前行,也不敢过多流连,决计迅速返回。
人生总有柳暗花明的时候,常常是在绝处逢生。就在回程的途中,我发现了沙地上那个大大的“周”字,那时我兴奋得惊叫起来,声音在山洞中久久回荡。伙伴们听到我的声音,像士兵听到集结号,都一齐向声音处奔来,那个迅速,像从火灾现场逃离出来。大家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我们为看到希望和光明而欢呼,因为我们知道,离出口就在咫尺了,原来这正是我们先前进洞的第一个大厅。真是长记性不如长心眼,信别人不如信自己。记性常常欺骗你,让你似曾相识,拿不定主意,而心眼让你心生主见,每每逢凶化吉,左右逢源。
当我们回到人间的时候,已是月上东山,万家灯火,一看手表,进洞已有七个多小时了。火把只有余烬,电筒也只是一点点火星。我们庆幸没有过长时间的流连,也没有执意贸然前行,否则今天就有可能再蹈前人覆辙,留下又一个传说。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说:“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信然!回想起来,其实我们并没走进多远,人们所说的洞中宝物和奇观,我们一样也没有见到。而硝洞究竟有多深多大,更无法知晓,我们或许只走了山洞一角,这正好印证了人们的传说,硝洞留给我们的是更多的神秘。这次洞穴探险,增加了我生活的阅历,让我感受到大自然的神秘多彩。了却了一个心愿,心中又平生出一个更大的心愿,若有机会,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作伴,不论有多少未知的危险,我都还想去再试一把。
还有20多篇散文和50余首诗歌、散文诗,亲水平台都认真看了,做了笔记,他想有一天把他的读文笔记和读书笔记整理一下,汇集成册。
散文随笔:我心永恒
――读推磨谣与周碧麟先生对话
春节上班后的第一天,周碧麟先生给我电话,告知他的推磨谣在作家出版社顺利出版,赠送我一本,并让我写篇评论文章。
我认真地看过温新阶的序人生的回望,书的内容大都在清江文坛看过,便读他自己的跋,记住了这样一句话:“收藏人生就是收藏幸福,收藏智慧。在风和日丽的日子把自己的收藏拿出来晾晒,也是很惬意的事情。”看了这句话,脑子里便映现出一个题目,风和日丽好读书,风和日丽读好书。
碧麟君是资丘人,年长我10岁。初识他却是1985年的宜昌教育学院,那时我20岁出头,大学毕业后在宜昌教院任教。根据安排,接手李卓文老师带的华师中文和省教院的高师本科函授班。因我出道不久,又是卓文老师言传身教,便只接了湖北教院的85级中文本科班。当时宜昌地区的学员是120名,周碧麟却不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学生,面授成绩不是特优秀,函授时间也只是基本能保证。但我知道他是长阳人,同吕解生、向祖文、张万国三位老兄都是我的老乡。两年后周碧麟靠着自己的勤奋和努力进取,修满学业,取得湖北教育学院中文系本科文凭,并获得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作为他的班主任和辅导员,我甚感欣慰。事过25年,我离开教育战线多年以后,一些温馨的美好回忆同样浮现在脑子里,涛声依旧,我心永恒。
散文之谓散文,形神兼备,形散而神不散。散文从内在特质到外在形式应含蓄蕴藉,隽永绵远,言辞质朴去伪存真,如清水芙蓉,又似空灵仙子。碧麟君上有年龄已至重暮的后娘,下有学有所成、成家立业的双双儿女,还有一位不曾谋面的从事医学的夫人。他当是平稳过渡,安享晚年,含饴弄孙的时光了。就推磨谣这本散文集而言,散文当有的优点周先生都做到了。缺点也有,一是立意不够深远,二是意境不够空灵,三是情感的抒发,字句和文章的锤炼有待在今后的创作中继续磨练,更重要的是将沉淀过的岁月理性地人文地转换成耐读可看且供珍藏的美文,这是一位语文教员和教研工作人员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
我很欣赏温新阶的序人生的回望,开头便是这样有吸引力,让人爱读。温先生的人生的回望,已经点明了推磨谣全书的立意和框架,是这部作品集的精髓。无论是哪位诗人说过,这也无须考证或根本就没有必要了。那么,我就引用温新阶老师的话说:回望是一种优雅的生命姿态,温情抚慰过往,也唤起了追忆,于是心中燃起一盏明灯,照耀一个人心灵的穿行。
说得多好!在我心永恒的旋律中,我就从碧麟先生的笔下,看到我的启蒙老师,小学生活琐忆,我和杨发兴老师的师生情,长忆清江,回望低坪在我心永恒的旋律中,我静下心来,专心致志地捧读,至爱亲情,百态人生,清江风情,生活感悟,山寨故事。最后,我想起了人生的回望,想到珍藏昨天,想着珍藏昨天是为了更好地把握今天,走向明天。
作为周碧麟先生20多年前读本科函授时的班主任老师,我不知道这篇文章能不能交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