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www.piaotian.tw,魏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俗间之常情; 爱远恶近,世中之恆事。而千载之下,独论古制,惊俗之谈,固延多诮。脱有深赏 君子者,览而揣之,傥或存焉。
谧不饮酒,好音律,爱乐山水,高尚之情,长而弥固,一遇其赏,悠尔忘归。 乃作神士赋,歌曰:“周孔重儒教,庄老贵无为。二途虽如异,一是买声兒。 生乎意不惬,死名用何施。可心聊自乐,终不为人移。脱寻余志者,陶然正若斯。” 延昌四年卒,年三十二,遐迩悼惜之。
其年,四门小学博士孔璠等学官四十五人上书曰:“窃见故处士赵郡李谧:十 岁丧父,哀号罢邻人之相;幼事兄瑒,恭顺尽友于之诚。十三通孝经、论语、 毛诗、尚书。历数之术尤尽其长,州闾乡党有神童之号。年十八,诣学受 业,时博士即孔璠也。览始要终,论端究绪,授者无不欣其言矣。于是鸠集诸经, 广校同异,比三传事例,名春秋丛林,十有二卷。为璠等判析隐伏,垂盈 百条。滞无常滞,纤毫必举;通不长通,有枉斯屈。不苟言以违经,弗饰辞而背理。 辞气磊落,观者忘疲。每曰:‘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遂绝迹下帏,杜 门却扫,弃产营书,手自删削。卷无重复者四千有余矣。犹括次专家,搜比谠议, 隆冬达曙,盛暑通宵。虽仲舒不窥园,君伯之闭户,高氏之遗漂,张生之忘食,方 之斯人,未足为喻。谧尝诣故太常卿刘芳推问音义,语及中代兴废之由,芳乃叹曰: ‘君若遇高祖,侍中、太常非仆有也。’前河南尹、黄门侍郎甄琛内赞近机,朝野 倾目,于时亲识求官者,答云:‘赵郡李谧,耽学守道,不闷于时,常欲致言,但 未有次耳。诸君何为轻自媒衒?’谓其子曰:‘昔郑玄、卢植不远数千里诣扶风马 融,今汝明师甚迩,何不就业也?’又谓朝士曰:‘甄琛行不愧时。但未荐李谧, 以此负朝廷耳。’又结宇依岩,凭崖凿室,方欲训彼青衿,宣扬坟典,冀西河之教 重兴、北海之风不坠。而祐善空闻,暴疾而卒。邦国衔殄悴之哀,儒生结摧梁之慕。 况璠等或服议下风,或亲承音旨,师儒之义,其可默乎!”事奏,诏曰:“谧屡辞 征辟,志守冲素,儒隐之操,深可嘉美。可远傍惠、康,近准玄晏,谥曰贞静处士, 并表其门闾,以旌高节。”遣谒者奉册,于是表其门曰文德,里曰孝义云。
郑修,北海人也。少隐于岐南几谷中,依岩结宇,独处淡然,屏迹人事,不交 世俗,耕食水饮,皮冠草服,雅好经史,专意玄门。前后州将,每征不至。岐州刺 史魏兰根频遣致命,修不得已,暂出见兰根,寻还山舍。兰根申表荐修,肃宗昭付 雍州刺史萧宝夤访实以闻。会宝夤作逆,事不行。
史臣曰:古之所谓隐逸者,非伏其身而不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智 而不发也。盖以恬淡为心,不皦不昧,安时处顺,与物无私者也。眭夸辈忘怀缨冕, 毕志丘园。或隐不违亲,贞不绝俗;或不教而劝,虚往实归。非有自然纯德,其孰 能至于此哉?
<b>部分译文</b>
眭夸,又名昶,赵郡高邑人。祖父眭迈,是晋代东海王越的军谋掾,后沦落于石勒政权,任徐州刺史。父亲眭邃,字怀道,官任慕容宝的中书令。眭夸少年时气度很大,不拘小节,沉溺于阅览书传,从不经心于世俗事务。喜欢饮酒,超脱于世事之外,有正大刚直之气。眭夸二十岁时父亲去世,哀伤悲痛使他鬓须都白了,每次悲伤哭号,使人听了都为之泪下。情操高尚而不肯出仕,终日寄情于山泉丘壑。同郡人李顺想要同他交结,眭夸却拒绝与他往来。国中老幼没有不惧怕他的。
眭夸年轻时与崔浩结成莫逆之交。崔浩任司徒时,曾上奏朝廷要征召眭夸任他的中郎,眭夸推辞有病而不赴任。州郡官府强行派遣,他才不得已而去到京师。眭夸在京与崔浩相见,停留了几天,仅仅同他一起饮酒,谈叙平生,全不涉及世利之事。崔浩每每想要说服他就官职,竟然连一句话也说不来。他受人敬畏的情况可见一斑。崔浩后来只得把皇帝的诏书丢在眭夸怀中,也不开口说话。眭夸对崔浩说道:“桃简,你已经当上了司徒,为什么非要以这种事情来劝勉国中的士人呢!我就在此和你告别了。”桃简,是崔浩的小名。崔浩考虑到眭夸就要回家。当时眭夸骑的是一匹骡子,没有别的坐骑,崔浩就把眭夸的骡子藏在马厩里,想要用这个办法把他留住。睦夸于是请托家乡到京送租的人,谎称自己为驾车的,混出京城。崔浩得知后感叹地说:“眭夸是一个志节高尚的士人,本来就不应该用微小的官职去侮辱他。又逼得他拄着拐杖赶路回家,我应当用什么言辞去向他谢罪呢?”当时朝廷法度非常严峻,眭夸既然私自归还故里,将会受到私归的罪责。崔浩多次请朝廷左右帮助,才使他免于定罪。过了一年,崔浩把眭夸原来所骑的骡子送还给他,又把自己所乘的马赠送给他,并写了一封书信表示道歉。眭夸却不接受他送来的骡马,也不给他回信。到后来崔浩被杀,眭夸为他身着素服,并接受乡里之人的吊唁,过了一段时间才停止。眭夸感叹地说:“崔公既死,谁能更容眭夸?”于是写下了朋友篇,文章中的言辞意义受到当时人们的称赞。
眭夸的岳父钜鹿人魏攀,是当时的名达之士。与眭夸两人从不讲究翁婿之礼,相互之间情投意合,就像是一对好朋友。有人对眭夸说:“我听说极有才能的人必定身居贵官,你为什么独独要在乡间山居呢?”眭夸因此而写下了知命论来加以解释。眭夸终年七十五岁,眭夸殡葬那天,各方的人赶来送葬,门庭若市。眭夸没有子嗣。
冯亮,字灵通,南阳人,是萧衍属下平北将军蔡道恭的外甥。冯亮少年时博览群书,尤其喜爱研究佛家教义。他跟随蔡道恭到义阳,恰好遇上中山王元英平定义阳城,把冯亮也拿获了。中山王英平素就听说冯亮的名声,便对他以礼相待。冯亮性情清雅高洁,到了洛阳以后,就在崧高山隐居起来,他很感激中山王对自己厚待之德,所以有时也帮他做点事情。中山王去世之后,冯亮立即前往吊丧,表达自己极为哀伤悲痛的感情。
世宗曾经征召冯亮充任羽林监,领中书舍人,并打算让他给自己讲十地等经籍,但冯亮坚决推辞不受。世宗又想让他戴上帻巾前来朝见,但冯亮却苦苦请求用幅巾束发而上朝,世宗对他也就不好强逼了。冯亮回山中隐居数年,整日与佛门僧人一道礼拜诵经,吃素饮水,有终身奉佛的志向。正好叛逆之徒王敞东窗事发,株连山中佛门僧人,冯亮也被扣押送到尚书省,监押了十多天,皇帝下令特准他免罪洗雪。冯亮此后不敢再回到崧高山,就借住在景明寺里。世宗令人供给他衣食和几个侍从的人。后来冯亮怀念他原先隐居之地,就又回到崧高的旧居。冯亮平素就酷爱山水,又兼有灵巧的头脑,他依傍着山崖林木巧妙地盖造简陋的房舍,尽得栖息游玩之乐,并因此而闻名于世。世宗就下令派给工役匠人,让他同沙门统僧暹、河南尹甄琛等人一道,四处察看崧高山地形优美的地方,为他建筑一所闲居佛寺。这个地方山林泉石异常奇特,房屋也建造得十分精美,曲尽山居之妙。冯亮也时常外出去到京师。延昌二年(513)冬,冯亮在京师时得了重病,世宗敕令用马车送他回山,住在崧高道场寺。过了几天他就去世了。皇帝诏令赠给帛二百尺,以供为他办丧事之用。冯亮生前曾给他哥哥之子冯综留下遗言安排后事:入殓时给他穿戴衣帽,左手拿着板,右手握着一卷孝经,把尸体安置在离人数里之外的一块大石上。冯综照这样办了,让尸体在外陈放了十多天,才在山上火化。就在他火化的灰烬的地方,盖起一座供奉经咒文字的佛塔。
起初,冯亮因为是在隆冬时候去世,当时连日降下大雪,大雪封盖了穷山荒涧,鸟兽不能觅食而无比饥饿,冯亮的尸体陈放在山野,没有用任何东西加以防护。那时,寿春道人惠需,每天早上都要前去照看他的尸体,扫去覆盖在他身上的积雪。他身上到处有飞鸟虫子留下的痕迹,左右纵横交错,但尸体一点也没有受到侵蚀毁坏,身上的衣服完好如初,只是寒风吹跑了他的头巾。又因为冯亮生前好友南方法师曾送给他十颗栗子作信物,说是希望他将来能得到进入佛家十地的果因报应,惠需就扳开冯亮的手,把十颗栗子放在他手中。过了一宿,栗子被虫鸟吃掉了,皮壳全撒在地上,但也不曾伤害冯亮的肌体。冯亮火化的那一天,只见白雾蓊蓊郁郁,缭绕在他的四周,从地下连接天上,一整天不曾断绝。崧高山中前来帮忙的僧道们、一般民众一百多人,无不感到奇异。
李谧不饮酒,喜好音乐,酷爱山水,这种高尚的情操,时间长久而更加坚固,每见到可以欣赏的山水景物,总是悠闲自在,乐而忘归。于是作神士赋,诗里说:“周、孔重视儒教,庄、老崇尚无为。二者道路虽不同,都是沽名钓誉之辈。此生心意未满足,死后名声何以施。适合我心聊自乐,终久不为人所移。倘有探求我志者,陶然自得正如此。”延昌四年(515)去世,时年三十二岁,远近的人都悼念他,惋惜他。
有一年,四门小学博士孔。。等学官四十五人向皇帝上书说:“臣等听说已故隐士赵郡人李谧,他十岁时父亲亡故,痛哭哀号使邻里都为之动容;幼年时侍奉兄长李王易,恭敬和顺,竭尽兄弟之间友爱的诚心。十三岁通读孝经、论语、毛诗、尚书,尤其擅长历数之术,在州闾乡党中有神童之称。十八岁时,到学校受业,当时博士就是孔。。李谧对经籍从头至尾仔细研读,评论其端绪,教授他的人没有不对他的言谈感到欣喜的。于是收集各种经典,广泛比较其中的异同,考校春秋三传中的事例,题名为春秋丛林,共计十二卷。为孔。。等人进行辨析审订,将近一百条。发现其中有遗漏之处却也不多见,但一丝一毫都要提出来;其有不畅通的地方也并不常有,但只要有错讹就予以辨析校正。李谧的著述做到了不随意议论而歪曲经典的本意,不追求言辞藻饰而违背道理。全书辞气错落分明,使人读来可以乐而不疲。李谧经常说:‘大丈夫只求拥书万卷,何必要南面百城。’于是放弃教书之业,闭门不迎宾客,抛弃家产,专心著述,亲自删削,书卷没有重复的,共有四千多。还搜求各种学有专长的人,收集各种公正的议论,隆冬盛暑,通宵达旦。即使像仲舒的不窥园苑,君伯的闭门不出,高氏的忘记洗衣,张生的废寝忘食,较之于李谧,都不足以比拟。李谧曾经到已故太常卿刘芳那里推求询问音义,谈到朝代兴废的原因,刘芳听了以后感叹地说:‘你如果被高祖知遇,侍中、太常的官职就不会归我所有了。’前河南尹、黄门侍郎甄琛在朝廷参赞事务,朝野之人都注目于他,当时他的亲戚旧识中有人向他求官,他回答来人说:‘赵郡人李谧,沉溺于学问,遵守常道,不为世事而烦忧,我常常想为他进言,但都没有出任官职。你们各位为什么不能自重而对我自矜自夸呢?’甄琛对他的儿子说:‘昔日里郑玄、卢植不远数千里到扶风从师马融,现在你的明师这么近,为何不去就业于李谧?’又对朝中同僚说:‘我甄琛行为无愧于时,但没有举荐李谧,因此而有负于朝廷。’后来李谧又靠着山崖起盖房屋,正想要教育学子,宣扬三坟五典,希望西河子夏讲学之教重新兴起,北海孔融好士之风不致失传。然而空有神明佑助,李谧竟暴病而亡。国家含着巨大的悲痛,儒生怀着无比的思念。况且等服议于皇上属下,奉承圣上旨意,尊师重儒的道理,难道可以不予弘扬吗?”此事上奏之后,皇帝下诏令说:“李谧屡次推辞朝廷的征召,一贯遵守冲淡不仕的志向,隐士的操守,实在值得褒扬赞美,可以依照前人惠、康之先例,又以近人玄宴为标准,定其谥号为贞静处士,表于他的家门和乡里,以表彰他的高风亮节。”朝廷派遣进谒的使者送去封授的文书,表彰李谧的门第名为文德,他的乡里名为孝义。
,俗间之常情; 爱远恶近,世中之恆事。而千载之下,独论古制,惊俗之谈,固延多诮。脱有深赏 君子者,览而揣之,傥或存焉。
谧不饮酒,好音律,爱乐山水,高尚之情,长而弥固,一遇其赏,悠尔忘归。 乃作神士赋,歌曰:“周孔重儒教,庄老贵无为。二途虽如异,一是买声兒。 生乎意不惬,死名用何施。可心聊自乐,终不为人移。脱寻余志者,陶然正若斯。” 延昌四年卒,年三十二,遐迩悼惜之。
其年,四门小学博士孔璠等学官四十五人上书曰:“窃见故处士赵郡李谧:十 岁丧父,哀号罢邻人之相;幼事兄瑒,恭顺尽友于之诚。十三通孝经、论语、 毛诗、尚书。历数之术尤尽其长,州闾乡党有神童之号。年十八,诣学受 业,时博士即孔璠也。览始要终,论端究绪,授者无不欣其言矣。于是鸠集诸经, 广校同异,比三传事例,名春秋丛林,十有二卷。为璠等判析隐伏,垂盈 百条。滞无常滞,纤毫必举;通不长通,有枉斯屈。不苟言以违经,弗饰辞而背理。 辞气磊落,观者忘疲。每曰:‘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遂绝迹下帏,杜 门却扫,弃产营书,手自删削。卷无重复者四千有余矣。犹括次专家,搜比谠议, 隆冬达曙,盛暑通宵。虽仲舒不窥园,君伯之闭户,高氏之遗漂,张生之忘食,方 之斯人,未足为喻。谧尝诣故太常卿刘芳推问音义,语及中代兴废之由,芳乃叹曰: ‘君若遇高祖,侍中、太常非仆有也。’前河南尹、黄门侍郎甄琛内赞近机,朝野 倾目,于时亲识求官者,答云:‘赵郡李谧,耽学守道,不闷于时,常欲致言,但 未有次耳。诸君何为轻自媒衒?’谓其子曰:‘昔郑玄、卢植不远数千里诣扶风马 融,今汝明师甚迩,何不就业也?’又谓朝士曰:‘甄琛行不愧时。但未荐李谧, 以此负朝廷耳。’又结宇依岩,凭崖凿室,方欲训彼青衿,宣扬坟典,冀西河之教 重兴、北海之风不坠。而祐善空闻,暴疾而卒。邦国衔殄悴之哀,儒生结摧梁之慕。 况璠等或服议下风,或亲承音旨,师儒之义,其可默乎!”事奏,诏曰:“谧屡辞 征辟,志守冲素,儒隐之操,深可嘉美。可远傍惠、康,近准玄晏,谥曰贞静处士, 并表其门闾,以旌高节。”遣谒者奉册,于是表其门曰文德,里曰孝义云。
郑修,北海人也。少隐于岐南几谷中,依岩结宇,独处淡然,屏迹人事,不交 世俗,耕食水饮,皮冠草服,雅好经史,专意玄门。前后州将,每征不至。岐州刺 史魏兰根频遣致命,修不得已,暂出见兰根,寻还山舍。兰根申表荐修,肃宗昭付 雍州刺史萧宝夤访实以闻。会宝夤作逆,事不行。
史臣曰:古之所谓隐逸者,非伏其身而不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智 而不发也。盖以恬淡为心,不皦不昧,安时处顺,与物无私者也。眭夸辈忘怀缨冕, 毕志丘园。或隐不违亲,贞不绝俗;或不教而劝,虚往实归。非有自然纯德,其孰 能至于此哉?
<b>部分译文</b>
眭夸,又名昶,赵郡高邑人。祖父眭迈,是晋代东海王越的军谋掾,后沦落于石勒政权,任徐州刺史。父亲眭邃,字怀道,官任慕容宝的中书令。眭夸少年时气度很大,不拘小节,沉溺于阅览书传,从不经心于世俗事务。喜欢饮酒,超脱于世事之外,有正大刚直之气。眭夸二十岁时父亲去世,哀伤悲痛使他鬓须都白了,每次悲伤哭号,使人听了都为之泪下。情操高尚而不肯出仕,终日寄情于山泉丘壑。同郡人李顺想要同他交结,眭夸却拒绝与他往来。国中老幼没有不惧怕他的。
眭夸年轻时与崔浩结成莫逆之交。崔浩任司徒时,曾上奏朝廷要征召眭夸任他的中郎,眭夸推辞有病而不赴任。州郡官府强行派遣,他才不得已而去到京师。眭夸在京与崔浩相见,停留了几天,仅仅同他一起饮酒,谈叙平生,全不涉及世利之事。崔浩每每想要说服他就官职,竟然连一句话也说不来。他受人敬畏的情况可见一斑。崔浩后来只得把皇帝的诏书丢在眭夸怀中,也不开口说话。眭夸对崔浩说道:“桃简,你已经当上了司徒,为什么非要以这种事情来劝勉国中的士人呢!我就在此和你告别了。”桃简,是崔浩的小名。崔浩考虑到眭夸就要回家。当时眭夸骑的是一匹骡子,没有别的坐骑,崔浩就把眭夸的骡子藏在马厩里,想要用这个办法把他留住。睦夸于是请托家乡到京送租的人,谎称自己为驾车的,混出京城。崔浩得知后感叹地说:“眭夸是一个志节高尚的士人,本来就不应该用微小的官职去侮辱他。又逼得他拄着拐杖赶路回家,我应当用什么言辞去向他谢罪呢?”当时朝廷法度非常严峻,眭夸既然私自归还故里,将会受到私归的罪责。崔浩多次请朝廷左右帮助,才使他免于定罪。过了一年,崔浩把眭夸原来所骑的骡子送还给他,又把自己所乘的马赠送给他,并写了一封书信表示道歉。眭夸却不接受他送来的骡马,也不给他回信。到后来崔浩被杀,眭夸为他身着素服,并接受乡里之人的吊唁,过了一段时间才停止。眭夸感叹地说:“崔公既死,谁能更容眭夸?”于是写下了朋友篇,文章中的言辞意义受到当时人们的称赞。
眭夸的岳父钜鹿人魏攀,是当时的名达之士。与眭夸两人从不讲究翁婿之礼,相互之间情投意合,就像是一对好朋友。有人对眭夸说:“我听说极有才能的人必定身居贵官,你为什么独独要在乡间山居呢?”眭夸因此而写下了知命论来加以解释。眭夸终年七十五岁,眭夸殡葬那天,各方的人赶来送葬,门庭若市。眭夸没有子嗣。
冯亮,字灵通,南阳人,是萧衍属下平北将军蔡道恭的外甥。冯亮少年时博览群书,尤其喜爱研究佛家教义。他跟随蔡道恭到义阳,恰好遇上中山王元英平定义阳城,把冯亮也拿获了。中山王英平素就听说冯亮的名声,便对他以礼相待。冯亮性情清雅高洁,到了洛阳以后,就在崧高山隐居起来,他很感激中山王对自己厚待之德,所以有时也帮他做点事情。中山王去世之后,冯亮立即前往吊丧,表达自己极为哀伤悲痛的感情。
世宗曾经征召冯亮充任羽林监,领中书舍人,并打算让他给自己讲十地等经籍,但冯亮坚决推辞不受。世宗又想让他戴上帻巾前来朝见,但冯亮却苦苦请求用幅巾束发而上朝,世宗对他也就不好强逼了。冯亮回山中隐居数年,整日与佛门僧人一道礼拜诵经,吃素饮水,有终身奉佛的志向。正好叛逆之徒王敞东窗事发,株连山中佛门僧人,冯亮也被扣押送到尚书省,监押了十多天,皇帝下令特准他免罪洗雪。冯亮此后不敢再回到崧高山,就借住在景明寺里。世宗令人供给他衣食和几个侍从的人。后来冯亮怀念他原先隐居之地,就又回到崧高的旧居。冯亮平素就酷爱山水,又兼有灵巧的头脑,他依傍着山崖林木巧妙地盖造简陋的房舍,尽得栖息游玩之乐,并因此而闻名于世。世宗就下令派给工役匠人,让他同沙门统僧暹、河南尹甄琛等人一道,四处察看崧高山地形优美的地方,为他建筑一所闲居佛寺。这个地方山林泉石异常奇特,房屋也建造得十分精美,曲尽山居之妙。冯亮也时常外出去到京师。延昌二年(513)冬,冯亮在京师时得了重病,世宗敕令用马车送他回山,住在崧高道场寺。过了几天他就去世了。皇帝诏令赠给帛二百尺,以供为他办丧事之用。冯亮生前曾给他哥哥之子冯综留下遗言安排后事:入殓时给他穿戴衣帽,左手拿着板,右手握着一卷孝经,把尸体安置在离人数里之外的一块大石上。冯综照这样办了,让尸体在外陈放了十多天,才在山上火化。就在他火化的灰烬的地方,盖起一座供奉经咒文字的佛塔。
起初,冯亮因为是在隆冬时候去世,当时连日降下大雪,大雪封盖了穷山荒涧,鸟兽不能觅食而无比饥饿,冯亮的尸体陈放在山野,没有用任何东西加以防护。那时,寿春道人惠需,每天早上都要前去照看他的尸体,扫去覆盖在他身上的积雪。他身上到处有飞鸟虫子留下的痕迹,左右纵横交错,但尸体一点也没有受到侵蚀毁坏,身上的衣服完好如初,只是寒风吹跑了他的头巾。又因为冯亮生前好友南方法师曾送给他十颗栗子作信物,说是希望他将来能得到进入佛家十地的果因报应,惠需就扳开冯亮的手,把十颗栗子放在他手中。过了一宿,栗子被虫鸟吃掉了,皮壳全撒在地上,但也不曾伤害冯亮的肌体。冯亮火化的那一天,只见白雾蓊蓊郁郁,缭绕在他的四周,从地下连接天上,一整天不曾断绝。崧高山中前来帮忙的僧道们、一般民众一百多人,无不感到奇异。
李谧不饮酒,喜好音乐,酷爱山水,这种高尚的情操,时间长久而更加坚固,每见到可以欣赏的山水景物,总是悠闲自在,乐而忘归。于是作神士赋,诗里说:“周、孔重视儒教,庄、老崇尚无为。二者道路虽不同,都是沽名钓誉之辈。此生心意未满足,死后名声何以施。适合我心聊自乐,终久不为人所移。倘有探求我志者,陶然自得正如此。”延昌四年(515)去世,时年三十二岁,远近的人都悼念他,惋惜他。
有一年,四门小学博士孔。。等学官四十五人向皇帝上书说:“臣等听说已故隐士赵郡人李谧,他十岁时父亲亡故,痛哭哀号使邻里都为之动容;幼年时侍奉兄长李王易,恭敬和顺,竭尽兄弟之间友爱的诚心。十三岁通读孝经、论语、毛诗、尚书,尤其擅长历数之术,在州闾乡党中有神童之称。十八岁时,到学校受业,当时博士就是孔。。李谧对经籍从头至尾仔细研读,评论其端绪,教授他的人没有不对他的言谈感到欣喜的。于是收集各种经典,广泛比较其中的异同,考校春秋三传中的事例,题名为春秋丛林,共计十二卷。为孔。。等人进行辨析审订,将近一百条。发现其中有遗漏之处却也不多见,但一丝一毫都要提出来;其有不畅通的地方也并不常有,但只要有错讹就予以辨析校正。李谧的著述做到了不随意议论而歪曲经典的本意,不追求言辞藻饰而违背道理。全书辞气错落分明,使人读来可以乐而不疲。李谧经常说:‘大丈夫只求拥书万卷,何必要南面百城。’于是放弃教书之业,闭门不迎宾客,抛弃家产,专心著述,亲自删削,书卷没有重复的,共有四千多。还搜求各种学有专长的人,收集各种公正的议论,隆冬盛暑,通宵达旦。即使像仲舒的不窥园苑,君伯的闭门不出,高氏的忘记洗衣,张生的废寝忘食,较之于李谧,都不足以比拟。李谧曾经到已故太常卿刘芳那里推求询问音义,谈到朝代兴废的原因,刘芳听了以后感叹地说:‘你如果被高祖知遇,侍中、太常的官职就不会归我所有了。’前河南尹、黄门侍郎甄琛在朝廷参赞事务,朝野之人都注目于他,当时他的亲戚旧识中有人向他求官,他回答来人说:‘赵郡人李谧,沉溺于学问,遵守常道,不为世事而烦忧,我常常想为他进言,但都没有出任官职。你们各位为什么不能自重而对我自矜自夸呢?’甄琛对他的儿子说:‘昔日里郑玄、卢植不远数千里到扶风从师马融,现在你的明师这么近,为何不去就业于李谧?’又对朝中同僚说:‘我甄琛行为无愧于时,但没有举荐李谧,因此而有负于朝廷。’后来李谧又靠着山崖起盖房屋,正想要教育学子,宣扬三坟五典,希望西河子夏讲学之教重新兴起,北海孔融好士之风不致失传。然而空有神明佑助,李谧竟暴病而亡。国家含着巨大的悲痛,儒生怀着无比的思念。况且等服议于皇上属下,奉承圣上旨意,尊师重儒的道理,难道可以不予弘扬吗?”此事上奏之后,皇帝下诏令说:“李谧屡次推辞朝廷的征召,一贯遵守冲淡不仕的志向,隐士的操守,实在值得褒扬赞美,可以依照前人惠、康之先例,又以近人玄宴为标准,定其谥号为贞静处士,表于他的家门和乡里,以表彰他的高风亮节。”朝廷派遣进谒的使者送去封授的文书,表彰李谧的门第名为文德,他的乡里名为孝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