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www.piaotian.tw,安徽周玉冰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京师大学堂是北大前身,先后有安徽几个人参与领导京师大学堂建设。其中,教育家吴汝纶是否担任总教习一事,史学界颇有争论。本文结合清史稿和吴汝纶家书,揭开历史真面目。
周玉冰
京师大学堂的创立
从现有可靠资料来看,最早在中国提出近代大学概念的应该是王之春。王之春是湖南清泉县人,先后作为曾国藩、李鸿章和彭玉麟的部属,参与镇压太平军,历任山西巡抚、安徽巡抚、广西巡抚。曾出访日本、俄罗斯、德国、法国。1882年,王之春在广学校篇中指出:“西学规例极为详备,国中男女老幼,无论贵贱,自王子以至于庶人,至七八岁皆入学乡塾之上有郡学院,再上有实学院,再进为仕学院,然后入大学院。”将近代大学的概念介绍到中国。随后,薛福成、郑观应等人多次提倡改革教育模式。
1896年2月,时任管理官书局大臣的安徽人孙家鼐上奏了官书局章程,提出“拟设学堂一所”同年6月,刑部左侍郎李端棻上了奏请推广学校折,进一步提出创建京师大学堂的蓝图,终于浮出了水面。
1898年春,光绪皇帝顺应时代潮流,颁布了明定国是诏,拉开了戊戌变法的帷幕,明确创建京师大学堂。7月3日,总署上报了梁启超起草的筹办京师大学堂并拟学堂章程折,当即得到批准。同时,皇上还任命时任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的孙家鼐为管学大臣,既担负着创建京师大学堂的重任,又兼负管理全国新式学堂的职责。
后来,慈禧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发失败了,但京师大学堂还是保留下来,成为中国著名高等学府北大的前身。
张百熙重视人才
1900年春,孙家鼐卸任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继任者是出使过法、德等国的许景澄。也就在这一年,因为反对攻杀外国使臣得罪慈禧,被以“勾结洋人,莠言乱政”等罪名被杀于北京。相传许景澄被判时,心中还记念京师大学堂经费,取来存于俄国银行的四十万两办学银子的存折,交给当局。
1902年1月10日,张百熙被清廷任命为京师大学堂第三任管学大臣。张百熙是湖南长沙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戌科进士,曾被派赴英国任头等专使大臣,在悉心考察了英国的教育后,他认为要在根本上改变中国愚昧与落后,就得重视人才的培养。
回国后,张百熙奏请“将京师大学堂改隶国子监,正名大学,以一学术而育真才。在被任命为管学大臣后,他拟就各级学堂章程六件,统称钦定学堂章程,这是我国第一次以政府名义规定的近代完整学制。
张百熙认为要办好京师太学堂必须注意延揽各种有真才实学的人才,特别是总教习这一职务尤为重要。他招揽了严复、张筱浦、杨仁山、蔡元培等人进京师大学堂授课。果断辞退专横渎职的总教席美国人丁韪良,经过选择,张百熙决定聘请当时名士吴汝纶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他认为吴汝纶“学问纯粹,时事漏明,淹贯古今,详悉中外,足当大学堂总教习之任。”
跪请吴汝纶出任总教习
吴汝纶(1840~1903年),清代安徽桐城(今枞阳县会宫乡老桥村吴牛庄)人。著名的桐城派后期作家。同治四年进士,曾先后任曾国藩、李鸿章幕僚及深州、冀州知州等职。
吴汝纶性情中是个文化人,不愿做官。当保定莲池书院院长张裕钊辞职时,他便向直隶总督李鸿章毛遂自荐,辞去了冀州知州,从1889年起,主讲莲池书院,并且大胆革新,声誉鹊起,严复、林纾、马其昶、李光炯、房秩五等人都曾在此受益。1901年,袁世凯改莲池书院为校士馆,仍聘用吴汝纶为监督,但吴汝纶坚决不就。
1902年1月16日,张百熙第一次请吴汝纶出山,他表示既然退出官场,就不再进去。第二天,张百熙身穿大礼服并且是长跪不起,诚恳地说道:“吾为全国求人师,当为全国生徒拜请也。先生不出,如中国何!”吴汝纶还是坚决拒绝了。
具清史稿记载,张百熙没有办法,奏请朝廷,以五品卿衔请吴汝纶,谅他在大胆也不敢抗旨不遵。对此,吴汝纶只能“暂不言辞”但提出要看大学堂的章程再作计议。
吴汝纶回家乡办学
随后,吴汝纶奏请出国考察教育。他认为,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国力之所以迅速强盛,在于其教育的成功,要办好中国的京师大学堂,必须借鉴于日本。这年五月,他率领学生李光炯、方磐君等人东渡日本考察教育。并把所见汇编成十多万字的东游丛录一书。
在日本,因留学生事与思想保守的驻日公使蔡钧发生龃龉。当时,留日学生因参加排满运动,与蔡钧发生争斗,吴汝纶予以支持。蔡钧诬告吴汝纶,清廷于是电召吴汝纶回国。这年9月,吴汝纶乘船回到上海后,没有复命,以生病的理由回到安庆,并在桐城创办桐城小学堂,又名桐城学堂,这就是后来的桐城中学,他为学堂亲自题写匾额“勉成国器”
严格说来,因为政治、教育体制和个人原因,吴汝纶并没有真正主持京师大学堂总教习之职,他的教育思想也没有在京师大学堂的舞台上体现,这是一个历史遗憾。1903年春,吴汝纶在家病逝,享年64岁。
京师大学堂是北大前身,先后有安徽几个人参与领导京师大学堂建设。其中,教育家吴汝纶是否担任总教习一事,史学界颇有争论。本文结合清史稿和吴汝纶家书,揭开历史真面目。
周玉冰
京师大学堂的创立
从现有可靠资料来看,最早在中国提出近代大学概念的应该是王之春。王之春是湖南清泉县人,先后作为曾国藩、李鸿章和彭玉麟的部属,参与镇压太平军,历任山西巡抚、安徽巡抚、广西巡抚。曾出访日本、俄罗斯、德国、法国。1882年,王之春在广学校篇中指出:“西学规例极为详备,国中男女老幼,无论贵贱,自王子以至于庶人,至七八岁皆入学乡塾之上有郡学院,再上有实学院,再进为仕学院,然后入大学院。”将近代大学的概念介绍到中国。随后,薛福成、郑观应等人多次提倡改革教育模式。
1896年2月,时任管理官书局大臣的安徽人孙家鼐上奏了官书局章程,提出“拟设学堂一所”同年6月,刑部左侍郎李端棻上了奏请推广学校折,进一步提出创建京师大学堂的蓝图,终于浮出了水面。
1898年春,光绪皇帝顺应时代潮流,颁布了明定国是诏,拉开了戊戌变法的帷幕,明确创建京师大学堂。7月3日,总署上报了梁启超起草的筹办京师大学堂并拟学堂章程折,当即得到批准。同时,皇上还任命时任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的孙家鼐为管学大臣,既担负着创建京师大学堂的重任,又兼负管理全国新式学堂的职责。
后来,慈禧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发失败了,但京师大学堂还是保留下来,成为中国著名高等学府北大的前身。
张百熙重视人才
1900年春,孙家鼐卸任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继任者是出使过法、德等国的许景澄。也就在这一年,因为反对攻杀外国使臣得罪慈禧,被以“勾结洋人,莠言乱政”等罪名被杀于北京。相传许景澄被判时,心中还记念京师大学堂经费,取来存于俄国银行的四十万两办学银子的存折,交给当局。
1902年1月10日,张百熙被清廷任命为京师大学堂第三任管学大臣。张百熙是湖南长沙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戌科进士,曾被派赴英国任头等专使大臣,在悉心考察了英国的教育后,他认为要在根本上改变中国愚昧与落后,就得重视人才的培养。
回国后,张百熙奏请“将京师大学堂改隶国子监,正名大学,以一学术而育真才。在被任命为管学大臣后,他拟就各级学堂章程六件,统称钦定学堂章程,这是我国第一次以政府名义规定的近代完整学制。
张百熙认为要办好京师太学堂必须注意延揽各种有真才实学的人才,特别是总教习这一职务尤为重要。他招揽了严复、张筱浦、杨仁山、蔡元培等人进京师大学堂授课。果断辞退专横渎职的总教席美国人丁韪良,经过选择,张百熙决定聘请当时名士吴汝纶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他认为吴汝纶“学问纯粹,时事漏明,淹贯古今,详悉中外,足当大学堂总教习之任。”
跪请吴汝纶出任总教习
吴汝纶(1840~1903年),清代安徽桐城(今枞阳县会宫乡老桥村吴牛庄)人。著名的桐城派后期作家。同治四年进士,曾先后任曾国藩、李鸿章幕僚及深州、冀州知州等职。
吴汝纶性情中是个文化人,不愿做官。当保定莲池书院院长张裕钊辞职时,他便向直隶总督李鸿章毛遂自荐,辞去了冀州知州,从1889年起,主讲莲池书院,并且大胆革新,声誉鹊起,严复、林纾、马其昶、李光炯、房秩五等人都曾在此受益。1901年,袁世凯改莲池书院为校士馆,仍聘用吴汝纶为监督,但吴汝纶坚决不就。
1902年1月16日,张百熙第一次请吴汝纶出山,他表示既然退出官场,就不再进去。第二天,张百熙身穿大礼服并且是长跪不起,诚恳地说道:“吾为全国求人师,当为全国生徒拜请也。先生不出,如中国何!”吴汝纶还是坚决拒绝了。
具清史稿记载,张百熙没有办法,奏请朝廷,以五品卿衔请吴汝纶,谅他在大胆也不敢抗旨不遵。对此,吴汝纶只能“暂不言辞”但提出要看大学堂的章程再作计议。
吴汝纶回家乡办学
随后,吴汝纶奏请出国考察教育。他认为,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国力之所以迅速强盛,在于其教育的成功,要办好中国的京师大学堂,必须借鉴于日本。这年五月,他率领学生李光炯、方磐君等人东渡日本考察教育。并把所见汇编成十多万字的东游丛录一书。
在日本,因留学生事与思想保守的驻日公使蔡钧发生龃龉。当时,留日学生因参加排满运动,与蔡钧发生争斗,吴汝纶予以支持。蔡钧诬告吴汝纶,清廷于是电召吴汝纶回国。这年9月,吴汝纶乘船回到上海后,没有复命,以生病的理由回到安庆,并在桐城创办桐城小学堂,又名桐城学堂,这就是后来的桐城中学,他为学堂亲自题写匾额“勉成国器”
严格说来,因为政治、教育体制和个人原因,吴汝纶并没有真正主持京师大学堂总教习之职,他的教育思想也没有在京师大学堂的舞台上体现,这是一个历史遗憾。1903年春,吴汝纶在家病逝,享年6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