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www.piaotian.tw,帝国风云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全文字无广告第一百零八章备战
早在一九三九年,中**方就制订了攻打日本本土的作战计划,而且根据战争爆发的时间拟定了好几份草案。全文字无广告
可以说,攻打日本本土,关键就是时间。
当时,中**方一直希望把大战爆发的时间推迟到一九四一年之后,因为到一九四一年中国海军就能获得三艘舰队航母,把航母总量增加到六艘,并且完成十二艘大型巡洋舰与防空巡洋舰的建造工作。这样一来,中国海军在击败了日本海军之后,就有足够的能力为登陆日本本土提供支援。
到一九四零年初,也就是德皇访华之后,中**方修改了对日作战计划。
原因很简单,德皇明确无误的告诉中国当局,大战不会拖到一九四一年,而会在一九四零年爆发。
显然,针对一九四一年的战争计划派不上用场了。
问题是,如果大战在一九四零年爆发,而且海军按照计划在一年之内击败对手,夺取了西太平洋的制海权,那么就不可能在登陆作战中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也就必须征用商船、甚至得把一些商船改造成战舰。
当时,负责制订商船征用方案的正是冯承乾。
按照冯承乾的规划,在大战爆发的第一个月,海军就要征用全部快速货轮与所有排水量在一万吨以上的邮轮,而在大战爆发三个月之内,还将征用三分之一的普通货轮,并且把所有排水量在两千吨以上的船只纳入海军的管理之下。只有这样,中国海军才能在登陆日本本土的作战行动中为登陆部队提供足够的支援。
当然,征用商船只是第一步。
要想让商船得到有效利用,就得进行必要的改装。
战前,中国海军最大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航母严重不足,准确的说离冯承乾定下的标准有很大的差距。
主要就是,在一九四零年初之前,中国海军制订的造舰规划都以大战在一九四一年爆发为准,因此航母的建造工程也采用了相同的标准。根据战后披露的一些消息,不是冯承乾不想加快航母的建造速度,也不是没有想到战争会在一九四零年爆发,而是中国的造船实力达不到要求。说得直接一些,中国海军的造舰规划、乃至中国的整体战略,都受到了造船能力的限制。全文字无广告
结果就是,冯承乾不得不退而求其次。
大战爆发后,冯承乾就下令在征召的快速货轮与快速邮轮中进行筛选,把条件最好的几艘改造成小型航母,或者说是护航航母。
一九四零年七月,第一艘护航航母的改造工作在福州造船厂开工。
接受改造的是“风光”号万吨级快速邮轮。
从某种意义上讲,快速邮轮最适合改造成航母。主要就是,快速邮轮的最大航速一般在二十六节以上,而且结构比较简单,改造的工程量不会太大。此外,邮轮的高速航行稳定性优于货轮。
接下来,又有七艘快速邮轮与快速货轮接受了航母改造。
为了不增加大型造船厂的负担,保证新建的战舰能够按时完工,所有民用船只的改造工作都交给了二线造船厂。
这也产生了一个问题,即改造工程进展得并不顺利。
其实,这也反映出了中国造船业存在的问题。虽然在大战爆发前,中国的三大造船厂的建造能力已经名列世界前矛,特别是在四万吨级船台落成之后,中国已经具备了建造所有战舰的能力,但是除了这三大造船厂,其他的中小型造船厂的实力根本没有得到提升,反而因为得不到足够的订单而有所降低。与其他海军强国相比,中国的造船实力,特别是大规模建造能力在战前依然有相当大的差距。比如,英国有十四家造船厂为海军服务,德意志第二帝国是十一家,美国是二十三家,即便连日本都有七家,而中国在战前,总共只有六家造船厂拿到过海军的订单。
所幸的是,这些问题在战争期间都会得到解决。
到十月底“风光”号的改造工程已经完成了百分之九十,预计在十一月底之前就能交付给海军。
一切顺利的话,另外七艘护航航母也能在年内交付。
到时候,八艘护航航母足够组成一支搭载了近三百架战机的舰队,其航空打击能力不亚于西太平洋舰队。
当然,在支援登陆的战斗中,仅仅有空中支援是不够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在登陆日本本土的战斗中,护航航母提供的空中掩护与空中支援还是次要的。原因很简单,日本离中国足够近,特别是其西部地区,就在朝鲜半岛与奄美诸岛之间,而部署在... -->>
全文字无广告第一百零八章备战
早在一九三九年,中**方就制订了攻打日本本土的作战计划,而且根据战争爆发的时间拟定了好几份草案。全文字无广告
可以说,攻打日本本土,关键就是时间。
当时,中**方一直希望把大战爆发的时间推迟到一九四一年之后,因为到一九四一年中国海军就能获得三艘舰队航母,把航母总量增加到六艘,并且完成十二艘大型巡洋舰与防空巡洋舰的建造工作。这样一来,中国海军在击败了日本海军之后,就有足够的能力为登陆日本本土提供支援。
到一九四零年初,也就是德皇访华之后,中**方修改了对日作战计划。
原因很简单,德皇明确无误的告诉中国当局,大战不会拖到一九四一年,而会在一九四零年爆发。
显然,针对一九四一年的战争计划派不上用场了。
问题是,如果大战在一九四零年爆发,而且海军按照计划在一年之内击败对手,夺取了西太平洋的制海权,那么就不可能在登陆作战中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也就必须征用商船、甚至得把一些商船改造成战舰。
当时,负责制订商船征用方案的正是冯承乾。
按照冯承乾的规划,在大战爆发的第一个月,海军就要征用全部快速货轮与所有排水量在一万吨以上的邮轮,而在大战爆发三个月之内,还将征用三分之一的普通货轮,并且把所有排水量在两千吨以上的船只纳入海军的管理之下。只有这样,中国海军才能在登陆日本本土的作战行动中为登陆部队提供足够的支援。
当然,征用商船只是第一步。
要想让商船得到有效利用,就得进行必要的改装。
战前,中国海军最大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航母严重不足,准确的说离冯承乾定下的标准有很大的差距。
主要就是,在一九四零年初之前,中国海军制订的造舰规划都以大战在一九四一年爆发为准,因此航母的建造工程也采用了相同的标准。根据战后披露的一些消息,不是冯承乾不想加快航母的建造速度,也不是没有想到战争会在一九四零年爆发,而是中国的造船实力达不到要求。说得直接一些,中国海军的造舰规划、乃至中国的整体战略,都受到了造船能力的限制。全文字无广告
结果就是,冯承乾不得不退而求其次。
大战爆发后,冯承乾就下令在征召的快速货轮与快速邮轮中进行筛选,把条件最好的几艘改造成小型航母,或者说是护航航母。
一九四零年七月,第一艘护航航母的改造工作在福州造船厂开工。
接受改造的是“风光”号万吨级快速邮轮。
从某种意义上讲,快速邮轮最适合改造成航母。主要就是,快速邮轮的最大航速一般在二十六节以上,而且结构比较简单,改造的工程量不会太大。此外,邮轮的高速航行稳定性优于货轮。
接下来,又有七艘快速邮轮与快速货轮接受了航母改造。
为了不增加大型造船厂的负担,保证新建的战舰能够按时完工,所有民用船只的改造工作都交给了二线造船厂。
这也产生了一个问题,即改造工程进展得并不顺利。
其实,这也反映出了中国造船业存在的问题。虽然在大战爆发前,中国的三大造船厂的建造能力已经名列世界前矛,特别是在四万吨级船台落成之后,中国已经具备了建造所有战舰的能力,但是除了这三大造船厂,其他的中小型造船厂的实力根本没有得到提升,反而因为得不到足够的订单而有所降低。与其他海军强国相比,中国的造船实力,特别是大规模建造能力在战前依然有相当大的差距。比如,英国有十四家造船厂为海军服务,德意志第二帝国是十一家,美国是二十三家,即便连日本都有七家,而中国在战前,总共只有六家造船厂拿到过海军的订单。
所幸的是,这些问题在战争期间都会得到解决。
到十月底“风光”号的改造工程已经完成了百分之九十,预计在十一月底之前就能交付给海军。
一切顺利的话,另外七艘护航航母也能在年内交付。
到时候,八艘护航航母足够组成一支搭载了近三百架战机的舰队,其航空打击能力不亚于西太平洋舰队。
当然,在支援登陆的战斗中,仅仅有空中支援是不够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在登陆日本本土的战斗中,护航航母提供的空中掩护与空中支援还是次要的。原因很简单,日本离中国足够近,特别是其西部地区,就在朝鲜半岛与奄美诸岛之间,而部署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