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www.piaotian.tw,川江号子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二千多年来,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不知感染了多少人。
2000年,钟、俞两家的后人在成都聚首,再次上演了“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动人一幕。在这台名为“2000年后的约会——忆伯牙、子期古琴演奏会”上,时年七十八岁高龄的俞伯牙后人俞伯孙,被国内外誉为中国当代最优秀的古琴大师,又抚琴弹奏起当年让钟子期、俞伯牙结为知音的高山流水和俞伯牙摔碎琴前所唱的访子期。钟、俞后裔和众多慕名前来倾听演奏会的观众无不沉浸其中,双眼不时泛起感动的泪花。
在俞伯牙的家族中,流传着一种说法,说这个家族是中国古琴宗师俞伯牙的后裔。当然,往事越千年,那些古旧的史实已被厚重的历史尘埃所掩埋,这种说法的真伪确实已经无从考证。外界曾经有人质疑:现在借古人来为自己扬名的多了,俞伯牙、俞伯孙,这不是有哗众取宠之嫌吗?他也曾经深深地问自己,自己曾经真的存在过如此恶俗的念头吗?也许,这念头真的曾经闪现过吧?他不自信地自问自答。但是,更重要的是他觉得,祖先的血液始终在自己体内像长江、黄河一样,澎湃地流淌着,他希望,先祖的精神和文化精髓通过自己而复活。
(一)
在郫县红光镇一条清静的小街上,梧桐树绿荫的背后,掩藏着他的“伯孙琴馆”轻轻叩开红木雕花的大门,是一个狭长的客厅。红木太师椅,檀木琴桌,书画、金丝绒帘子,还有穿着长袍的他,让人似乎一下子从色彩斑斓的彩色照片中进入到了一张色彩单调的黑白老照片里,外面那个繁华、浮躁的世界;外面那个喧嚣、匆忙的世界在这里慢了脚步,停了下来。
桐面梓底,蛇腹断纹,这是他的爱物,追随了他大半世纪的古琴。从十四岁到八十五岁,不管人生像滚滚长江东逝水,陷落到怎样的困境,只要双手轻轻抚摸着琴弦,他的内心就会获得宁静,他的生命就会获得充实。
今年八十五岁的他,似乎已经很老很老,时光之手似乎随时可以摧毁他的身体,而在他的身体内部,始终有一部分在顽强抵抗着。八十五年的春潮秋水;八十五年的浪涌云飞;八十五年的金戈铁马;八十五年的血火风雷。人生的高潮也经历了;生命的低谷也经历了;爱也经历了;恨也经历了;无爱无恨的状态也经历了。最后,与这个红尘世界达成了谅解。
(二)
时光回溯到上个世纪二十年代,1921年春夏相交的时节,俞伯孙在成都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出生了。父亲俞梓丹作为当时小有名气的国画家和教育家,一直谨记自己是俞伯牙之后,以诗书传家,心性清高。在父亲的教诲下,俞伯孙从小饱读诗书,且琴棋书画无所不能,被誉为奇童。
一种琴音,常常穿透墙壁,进入他的耳膜,邻居家的古琴声伴随俞伯孙童年记忆的始终。他不懂得这音乐源于怎样的乐器,他觉得这声音绝非“好听”二字可以简单概括,他性灵的大门被这神奇的声音打开了,对每一声琴音的起伏转折的表达,都声声地敲打在他的心上。
琴声伴随他从幼儿到少年,十四岁时,他终于得偿所愿,跟随川派古琴大师陈蕴儒先生学琴。他初学琴时,在“爱好”当中还掺杂着借琴而扬名的念头。这是一个简单、粗糙的想法。成名的愿望,恐怕每一个人都有过。然而,当他数年苦练下来,终于在青年时代成为蜀中屈指可数的古琴演奏佼佼者时,他却沉寂了,他却再也没有借此扬名的想法了。
... -->>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二千多年来,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不知感染了多少人。
2000年,钟、俞两家的后人在成都聚首,再次上演了“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动人一幕。在这台名为“2000年后的约会——忆伯牙、子期古琴演奏会”上,时年七十八岁高龄的俞伯牙后人俞伯孙,被国内外誉为中国当代最优秀的古琴大师,又抚琴弹奏起当年让钟子期、俞伯牙结为知音的高山流水和俞伯牙摔碎琴前所唱的访子期。钟、俞后裔和众多慕名前来倾听演奏会的观众无不沉浸其中,双眼不时泛起感动的泪花。
在俞伯牙的家族中,流传着一种说法,说这个家族是中国古琴宗师俞伯牙的后裔。当然,往事越千年,那些古旧的史实已被厚重的历史尘埃所掩埋,这种说法的真伪确实已经无从考证。外界曾经有人质疑:现在借古人来为自己扬名的多了,俞伯牙、俞伯孙,这不是有哗众取宠之嫌吗?他也曾经深深地问自己,自己曾经真的存在过如此恶俗的念头吗?也许,这念头真的曾经闪现过吧?他不自信地自问自答。但是,更重要的是他觉得,祖先的血液始终在自己体内像长江、黄河一样,澎湃地流淌着,他希望,先祖的精神和文化精髓通过自己而复活。
(一)
在郫县红光镇一条清静的小街上,梧桐树绿荫的背后,掩藏着他的“伯孙琴馆”轻轻叩开红木雕花的大门,是一个狭长的客厅。红木太师椅,檀木琴桌,书画、金丝绒帘子,还有穿着长袍的他,让人似乎一下子从色彩斑斓的彩色照片中进入到了一张色彩单调的黑白老照片里,外面那个繁华、浮躁的世界;外面那个喧嚣、匆忙的世界在这里慢了脚步,停了下来。
桐面梓底,蛇腹断纹,这是他的爱物,追随了他大半世纪的古琴。从十四岁到八十五岁,不管人生像滚滚长江东逝水,陷落到怎样的困境,只要双手轻轻抚摸着琴弦,他的内心就会获得宁静,他的生命就会获得充实。
今年八十五岁的他,似乎已经很老很老,时光之手似乎随时可以摧毁他的身体,而在他的身体内部,始终有一部分在顽强抵抗着。八十五年的春潮秋水;八十五年的浪涌云飞;八十五年的金戈铁马;八十五年的血火风雷。人生的高潮也经历了;生命的低谷也经历了;爱也经历了;恨也经历了;无爱无恨的状态也经历了。最后,与这个红尘世界达成了谅解。
(二)
时光回溯到上个世纪二十年代,1921年春夏相交的时节,俞伯孙在成都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出生了。父亲俞梓丹作为当时小有名气的国画家和教育家,一直谨记自己是俞伯牙之后,以诗书传家,心性清高。在父亲的教诲下,俞伯孙从小饱读诗书,且琴棋书画无所不能,被誉为奇童。
一种琴音,常常穿透墙壁,进入他的耳膜,邻居家的古琴声伴随俞伯孙童年记忆的始终。他不懂得这音乐源于怎样的乐器,他觉得这声音绝非“好听”二字可以简单概括,他性灵的大门被这神奇的声音打开了,对每一声琴音的起伏转折的表达,都声声地敲打在他的心上。
琴声伴随他从幼儿到少年,十四岁时,他终于得偿所愿,跟随川派古琴大师陈蕴儒先生学琴。他初学琴时,在“爱好”当中还掺杂着借琴而扬名的念头。这是一个简单、粗糙的想法。成名的愿望,恐怕每一个人都有过。然而,当他数年苦练下来,终于在青年时代成为蜀中屈指可数的古琴演奏佼佼者时,他却沉寂了,他却再也没有借此扬名的想法了。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