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www.piaotian.tw,明史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镒计,行辄麾去曰:“使富而可守,则然脐之惨不及矣。”洪武初,有司延为学校师。已,谢去,隐于石湖。其二子役于京,行往视之,凉国公蓝玉馆于家,数荐之太祖,得召见。后玉诛,行父子亦坐死。
始吴中用兵,所在多列炮石自固,行私语所知曰:“兵法柔能制刚,若植大竹于地,系布其端,炮石至,布随之低昂,则人不能害,而炮石无所用矣。”后常遇春取平江,果如其法。行亦自负知兵,以及于祸云。
初,高启家北郭,与行比邻,徐贲、高逊志、唐肃、宋克、余尧臣、张羽、吕敏、陈则皆卜居相近,号北郭十友,又称十才子。启、贲、逊志、羽自有传。
唐肃,字处敬,越州山阴人。通经史,兼习阴阳、医卜、书数。少与上虞谢肃齐名,称会稽二肃。至正壬寅举乡试。张士诚时,为杭州黄冈书院山长,迁嘉兴路儒学正。士诚败,例赴京。寻以父丧还。洪武三年用荐召修礼乐书,擢应奉翰林文字。其秋,科举行,为分考官,免归。六年谪佃濠梁,卒。子之淳,字愚士,宋濂亟称之。建文二年,用方孝孺荐,擢翰林侍读,与孝孺共领修书事,卒于官。
谢肃,官至福建佥事,坐事死。
宋克,字仲温,长洲人。伟躯干,博涉书史。少任侠,好学剑走马,家素饶,结客饮博。迨壮,谢酒徒,学兵法,周流无所遇,益以气自豪。张士诚欲罗致之,不就。性抗直,与人议论期必胜,援古切今,人莫能难也。杜门染翰,日费十纸,遂以善书名天下。时有宋广,字昌裔,亦善草书,称二宋。洪武初,克任凤翔同知,卒。
尧臣,字唐卿,永嘉人。入吴,为士诚客。城破,例徙濠梁。洪武二年放还,授新郑丞。
吕敏,字志学,无锡人。元时为道士,洪武初,官无锡教谕。十三年举人才,不知其官所终。
陈则,字文度,昆山人。洪武六年举秀才,授应天府治中。俄擢户部侍郎,以阅实户口,出为大同府同知,进知府。
孙蕡,字仲衍,广东顺德人。性警敏,书无所不窥。诗文援笔立就,词采烂然。负节概,不妄交游。何真据岭南,开府辟士,与王佐、赵介、李德、黄哲并受礼遇,称五先生。廖永忠南征,蕡为真草降表,永忠辟典教事。洪武三年始行科举,蕡与其选,授工部织染局使,迁虹县主簿。兵燹后,蕡劳徕安辑,民多复业。居一年,召为翰林典籍,与修洪武正韵。九年遣监祀四川。居久之,出为平原主簿。坐累逮系,俾筑京师望都门城垣。蕡讴唫为粤声,主者以奏。召见,命诵所歌诗,语皆忠爱,乃释之。十五年起为苏州经历,复坐累戍辽东。已,大治蓝玉党,蕡尝为玉题画,遂论死。临刑,作诗长讴而逝。时门生黎贞亦戍辽东,蕡尸乃得收敛。贞,字彦晦,新会人。工诗文,尝为本邑训导,以事被诬,戍辽阳十八年,从游者甚众。放还卒。蕡所著,有通鉴前编纲目、孝经集善、理学训蒙及西庵集、和陶集,多佚不传。番禺赵纯称其究极天人性命之理,为一时儒宗云。
王佐,字彦举,先河东人,元末侍父官南雄,经乱不能归,遂占籍南海。与蕡结诗社。构辞敏捷,佐不如蕡,句意沉著,蕡亦不如佐。何真使佐掌书记,参谋议。真归朝,佐亦还里。洪武六年被荐,征为给事中。太祖赐宋濂黄马,复为歌,命侍臣属和,佐立成。性不乐枢要,将告归。时告者多获重谴,或尼之曰:“君少忍,独不虞性命邪?”佐乃迟徊二年,卒乞骸归。
赵介,字伯贞,番禺人。博通六籍及释、老书。气豪迈,无仕进意。行以囊自随,遇景,赋诗投其中,日往来西樵泉石间。有司累荐,皆辞免。洪武二十二年坐累逮赴京,卒于南昌舟次。四子,洁、绚、绎、纯,皆善诗文,工篆隶。绚,隐居不出,有父风。纯,仕御史。
李德,字仲修,番禺人。洪武三年以明经荐授洛阳典史,历南阳、西安二府幕官,并能其职。以年衰乞改汉阳教谕,秩满,调义宁。义宁在粤西,荒陋甚,德为振举,文教渐兴,解官归卒。德初好为诗,晚究洛、闽之学,谓诚意为古圣喆心要,故岭南人称理学,必曰李仲修云。黄哲,亦番禺人。历仕州郡,以治行称。
王蒙,字叔明,湖州人,赵孟頫之甥也。敏于文,不尚榘度。工画山水,兼善人物。少时赋宫词,仁和俞友仁见之,曰“此唐人佳句也”遂以妹妻焉。元末官理问,遇乱,隐居黄鹤山,自称黄鹤山樵。洪武初,知泰安州事。蒙尝谒胡惟庸于私第,与会稽郭传、僧知聪观画。惟庸伏法,蒙坐事被逮,瘐死狱中。
郭传,一名正传,字文远。洪武七年,帝御武楼,赐学士宋濂坐,谓曰:“天下既定,朕方垂意宿学之士,卿知其人乎?”对曰:“会稽有郭传者,学有渊源,其文雄赡新丽,其议论根据六经,异才也。”既而濂持其文以进,帝召见于谨身殿,授翰林应奉,直起居注。迁兵部主事,再迁考功监丞,进监令,出署湖广布政司参政。
<b>部分译文</b>
杨维桢,字廉夫,山阴人。年少时每日记诵数千言。父亲杨宏在铁崖山中修筑一楼,绕楼植梅数百株,楼中藏书万卷,拿走楼梯,让维桢在楼上读书,时达五年。维桢因此自号铁崖。元泰定四年(1327)进士,代任天台府尹,后改任钱清场盐司令。维桢禀性急躁耿直,易与人不合,以至于十年不能和好。编修辽、金、宋三史时,维祯著正统辩千余言,总裁欧阳元功读后赞叹说:“百年后,公论定在其中。”于是推荐他参与三史的编修,未被接纳,转任建德路推官。后提升为江西儒学提举。尚未上任,反元斗争蜂起,维祯避乱于富春山,后迁居钱塘,张士诚多次聘请他,他坚持不就。又派弟张士信去访求咨询。维祯撰写五论,并复信张士诚,反复讲述顺逆成败之说,士诚未能采用。维祯得罪了丞相达识,因而迁居松江之上,海内扌晋绅大夫与东南才俊之士,每日登门邀请,常常是酒酣以往,秉笔而书;或戴华阳巾,披羽衣,坐在船中,吹铁笛,做梅花弄;或呼歌女唱白雪之辞,自己以琵琶伴奏,宾客皆翩翩起舞,自以为是神仙中人。
洪武二年(1369),太祖召集诸儒士编纂礼乐书,因维祯是前朝有声望的文学之士,遣翰林詹同带着礼物去登门聘请,维祯辞谢说:“岂有将入土的老妇再嫁的吗?”第二年又令地方官府去敦促他入京,维祯赋老客妇谣一章进呈,并称“:皇帝可以使我用尽自己的才能,但不能强迫我做不能做到的事,否则我就跳海自尽。”帝只得允许他不参加礼乐书的编纂工作,但仍赐车接他来朝廷,留住了一百一十天。他所写的编纂凡例定稿后,即呈请回乡,太祖成全了他的愿望,仍备车送他归还。史馆高级官员在西门外设置饯别帷帐,宋濂赠诗曰:“不受君王五色诏,白衣宣至白衣还。”对他十分尊崇。维祯抵家不久就去世了,享年七十五岁。
维祯的诗名噪一时,号“铁崖体”与永嘉李孝光、茅山张羽、锡山倪瓒、昆山顾瑛为诗文之友,与碧桃叟释臻、知归叟释现、清容叟释信为僧道之友。张雨称维祯的古乐府诗与杜少陵、二李不相上下,有绝代金石之声。宋濂称赞维祯的论文,如看商周的青铜器皿,云雷成文,寒光四射。其诗震天动地,严峻庄重,下笔如神,不愧为名家之作。
维祯迁居松江时,与华亭陆居人及侨居的钱帷善一唱一和。陆、钱二人死后,与维祯同葬于干山,人们视为“三高士”墓。
胡翰,字仲申,金华人。幼时聪明超常。七岁时,在路上拾金,坐待失主来取。长大后从兰奚谷吴师道、甫江吴莱学古文,又向同乡许谦登门求教。当时,同郡黄氵晋、柳贯以文章远近闻名,而看了胡翰的文章后,满口赞誉。漫游至元朝都城,公卿交口称赞。他与武威余阙、宣城贡师泰为至交。有人劝他去做官,他不去,回到家乡。元末天下大乱,他避乱于南华山,著书立说,自有乐趣。其文章与宋濂、王。。不相上下。太祖攻下金华,召见他,命与许元等在中书省任职。后来侍臣中又有人向太祖推荐胡翰,太祖召他至金陵。当时朝廷正在金华征民为兵,翰从容谏劝道:“金华人多是读书人,很少练习武艺,征他们为兵,是徒费军饷!”太祖立即下令停征。授翰为衢州教授。洪武初,聘他参与修纂元史,书成后,受赏而归。他喜爱北山的泉石,筑屋于山下,留恋于此十数年而终,年七十五岁。学术著作有春秋集议,其文有胡仲子集,其诗有长山先生集。
苏伯衡,字平仲,金华人,宋朝门下侍郎苏辙的后裔。父亲苏友龙,受业于许谦,做过肖山县令。
伯衡机敏无双,博览群书,古文写得好,元末为本乡贡生。太祖设礼贤馆,伯贤应召。太祖称帝之前三年,任命他为国子监学录,后任学正。由于他人的举荐,太祖召见他,升为翰林编修,但他辞归省亲。洪武十年(1377),学士宋濂退休,太祖问谁可代替,宋濂回答道“:伯衡是臣的同乡,学问渊博,道德高尚,文章蔚为可观。”太祖立即召见他,他却因病辞谢。洪武二十一年,受聘主持会试。事毕又辞职返乡。不久,聘为处州教授,因对朝廷的奏章中有错误而被交司法官问罪处死。两个儿子苏恬、苏怡为救父也被处死。
王冕,字元章,诸暨人。年幼家贫,给人放牛,因多次贪听私塾读书,很晚才归,丢失了牛,屡遭父亲痛打,但他始终不改。母亲说:“冕儿既然如此痴心向学,由他去吧。”于是王冕躲在庙里,夜间借佛前油灯读书。会稽人韩性非常器重他,收为弟子。韩性死后,诸生奉王冕为师。
王冕多次参加科举,但每试不中,从此放弃科举仕途,北游燕京,在元秘书监泰不花家中的教馆为师。泰不花推荐他出来做官,王冕极力推辞。他常说天下将会大乱,便带着妻子儿女隐居于九里山中,屋前舍后种梅树千株,桃杏各五百株,自号“梅花屋主”他工于画梅,求画的人日月不断。他自己也靠做画换米度日。他曾仿周官著书一卷,认为“持此书辅助明主,可以完成伊尹、吕尚经邦济世之功业。”太祖在婺州访得王冕,安置在幕府,授予咨议参军。但刚接任便一夕病卒。
戴良,字叔能,浦江人。通经、史、诸子百家及医、卜、佛、老之说。从黄氵晋、柳贯、吴莱学古文。柳贯逝世后,良为他料理家务。太祖初平定金华,命良与胡翰等十二人在中书省任职,每天二人轮流为太祖讲解经史,论述治国之道。第二年,授良为学正,与宋濂、叶仪等一同训导诸生。太祖班师,良忽然弃官而去。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顺帝授良为江北行省儒学提举,良见元朝大势已去,避居于吴中,投附于张士诚。以后,又见士诚将败,携家取海道抵登、莱,准备投奔扩廓贴木儿,由于道路不通,在昌乐寓居数年。
洪武六年(1373),良始南归,改姓易名,隐居于四明山。太祖访知,于洪武十五年召至京师南京,考试他的文才,命居于会同馆,每日以大官的膳食款待,拟复其官,良以年老有病而力辞,因而有忤皇帝的旨意,第二年四月,就自尽了。元亡之后,只有戴良与王逢不忘元朝皇帝,常把自己的感情表现在诗歌中。
戴良世居金华九灵山下,自号“九灵山人”
王逢,字原吉,江阴人。元至正年间做河清颂,御史台推荐他为官,他称病辞谢。张士诚占据江浙一带,其弟张士德听从王逢的话,北降元廷以抗明。太祖灭士诚后,欲召用王逢,王逢坚决不受命,隐居于上海乌泾,以歌咏自怡。洪武十五年(1328)征为文学,地方官府催他上任。这时其子王掖为通事司令,因父年高,叩头恳请吏部下令免其官职。六年以后去世,终年七十。著作有梧溪诗集七卷。逢自称“席帽山人”
危素,字太仆,金奚谷人,唐抚州刺史危全讽之后。危素年少即通五经,登门向吴澄、范木亨求学。元至正元年(1341),因大臣的推荐,朝廷授为经筵检讨。参预编修宋、辽、金三史及注尔雅,书成赐金及宫女,均不受纳。由国子助教升翰林编修,编纂后妃等传。由于有些记载遗失,无据可依,危素便买了一些饧饼馈送宦官,向他们询得一些实情,写进书中,终成全史。后历任太常博士、兵部员外郎、监察御史、工部侍郎,最后至大司农丞、礼部尚书。
这时,时局已不稳定,危素多次上章议论朝政之得失。至正十八年(1358),参预中书省事,提出一系列建议:请专任平章定住总领西部兵马;毋迎帝师以误军事;用普颜不花为参政,经略江南;立兵农宣抚使司以安定畿内;任贤守令来安抚流民,等等。并说:“今日之事,应卧薪尝胆,力图中原。”不久,晋升为御史台治书侍御史。二十二年,拜参知政事。不久,又任翰林学士承旨,出任岭北行省左丞。因其建议不为朝廷采纳而弃官隐居房山。
素为人刚直,多次向朝廷建议,又敢于任事。上都宫殿遭火灾,朝廷令重建大安、睿思二阁,为素谏止。他奏请皇帝亲至南郊祭天,另筑北郊祭地,斥责天地合祭的错误。在向皇帝讲述时,陈述民间疾苦,朝廷因而诏发钱粮,赈济河南、永平的饥民。淮南兵乱,素去进行考察,自行决定发官币,赈济维扬、京口饥民。
素在房山住了四年,明军将进至燕京,淮王贴木儿不花代理国政,起任素仍为翰林学士承旨。素刚到京,明军就进入燕京,素跑到报恩寺投井自尽,被该寺僧人大梓救起,劝他说:“国史非公莫知,公死,是国史之死。”素才息自尽的念头。明军迫近史库,素去求援镇抚吴勉等救出,从而使元实录未受损失。
洪武二年(1369),授翰林侍讲学士,他多次探求元兴亡的原因,且奉诏撰皇陵碑,都令太祖满意。不久,因没有上朝而被劾罢官。一年后又复职,兼弘文馆学士。皇帝赐他小车,准免朝拜。太祖赐宴诸学士,多次遣宦官劝酒,并亲赋诗一首以显示对臣子们的恩宠,并命各学士也赋诗进呈。素的诗最后写成,太祖看后连声称好,说:“素老成,有先天下忧而忧之意。”这年素已年高七十。御史王著等认为素本是亡国之臣,不宜列入侍从。于是将他谪居和州,守余阙庙。一年后去世。
早在至元年间,西域僧人嗣古妙高要毁掉宋朝皇帝在会稽的诸陵墓。夏人杨辇真珈为江南总摄,把宋徽宗以后的皇陵掘出,以攫取金宝,将帝后的遗骨收集起来葬于杭州故宫,上筑一塔,名曰:“镇南塔”以表示镇服。还把宋理宗的头骨用作饮器。真伽倒台后,其财产都被没收归官,头骨也送入宣政院,赐给所谓“帝师”素在翰林院受皇帝召见时,详细讲述了事情的原尾。太祖叹息不已。命北平守将从西域僧人那里购得头骨,诏令官府暂时安葬于高坐寺西北。第二年,绍兴进献永穆陵图,将理宗头骨葬于宋朝陵园。这件事实际上是危素提议的。
张以宁,字志道,古田人。父名一清,元代为福建、江西行省参知政事。以宁八岁时,有人指控其伯父,县衙将其伯父逮捕下狱,以宁到县衙去讲理。知县认为此孩童非凡,命他赋琴堂诗,他秉笔立就,伯父得以释放,以宁由此闻名。元泰定年间,他以通春秋而举进士。由黄岩判官而晋升为六合府尹。因某事犯法而免官,滞留江、淮十年之久。元顺帝征他为国子助教,官至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在朝中,一些有声望的学者如虞集、欧阳玄、揭亻奚斯、黄氵晋等,相继去世,以宁有才华,博学强记,闻名于时,人称“小张学士”
明军占据元朝京都北京,以宁与危素都被召到明都南京,对皇帝的询问都做了满意的回答,授侍讲学士,特别受到宠遇。太祖曾登钟山,以宁与朱升、秦裕伯等扈从拥翠亭,帝给纸笔命他们赋诗。
洪武二年(1369)秋,以宁奉旨出使安南,封其主陈日火奎为国王。临行时,太祖题诗一首送行。他刚入安南境,陈日火奎死。安南人请求将皇帝诏书授其嫡长子,以宁不肯。在洱江留居三天,告谕王子去向朝廷告哀,请求承袭王爵。以宁得朝廷之命,等待后派的使者林唐臣到后再入安南境办事。他在安南教王子服丧三年,令安南人仿效中国行叩拜礼。太祖闻知,嘉奖以宁,赐诏书,把他比作陆贾、马援,又赐御制诗八章。后逝于回国途中,诏令地方官府送灵柩归其故乡,沿途州县都要祭奠。
以宁为人洁净无瑕,不营财产,奉使安南往返,除衣被行装外,别无他物。他本是以春秋中进士,故所学尤专于春秋,受益颇多。撰有胡传辨疑及春王正月考。元朝故官来京人士中,危素与张以宁的名声最大,素长于文,以宁长于经。素所撰宋、元史稿都已失传,以宁关于春秋的著作流行于世。
赵埙,字伯友,新喻人。好学,工于文辞。元至元年间乡试中举,为上犹教谕。
洪武二年(1369),太祖诏修元史,命左丞相李善长为监修官,前修起居注宋濂、漳州府通判王。。为总裁官,征山林的隐逸之士汪克宽、胡翰、宋僖、陶凯、陈基、曾鲁、高启、赵氵方、张文海、徐尊生、黄諶、傅恕、王钅奇、傅著、谢徽等为纂修官,埙也参与其事,于当年二月在天界寺开局,取元经世大典等书作为参考。至八月完成,诸儒遣散归家。但顺帝一朝史实不全,于是命儒士欧阳佑等往北平采访遗事。佑等于次年二月回朝,重开史局,仍以宋濂、王。。为总裁,征召四方文学士朱右、贝琼、朱廉、王彝、张孟兼、高逊志、李懋、李汶、张宣、张简、杜寅、殷弼、俞寅及埙为纂修官。两次开局编修共三十人,而埙两次入选。费时六月而成书,诸儒多授官,只有赵埙、朱右、朱廉三人不受而归。
陶宗仪,字九成,黄岩人。父名陶煜,元代任福建、江西行枢密院都事。宗仪年少时曾参加过科举考试,但不中即罢,潜心钻研古学,在浙东拜张翥、李孝先、杜本等人为师。其诗文均有造诣,尤其精于篆文书法,一生不肯为官。洪武二十九年(1396)率领其学生赴南京参加礼部会试,宣读大诰。归家不久即病逝。著有辍耕录三十卷。他对说郛、书史会要、四书备遗等书,进行修残补缺,使传于世。
顾德辉,字仲瑛,昆山人。其家世代无授官封爵之人,却也富有,而他轻财好客,豪放不拘。三十岁才立志读书,购买古书、名画、彝鼎、古玩等,别建一室于茜泾西,题名曰“玉山佳处”从早至晚与宾客在此饮酒赋诗。四方文学之士如河东张翥、会稽杨维桢、天台柯九思、永嘉李孝光等以及僧道如张雨、于彦、成琦、元璞等人,都来做客。其园林池水亭台楼阁之盛,图书史籍之多以及送人礼物、声伎等等,在当时是首屈一指。德辉才情并茂,与诸名士不相上下。
曾中秀才,授会稽教谕,又征为浙江行省官员,他都不去就任。张士诚占据苏、浙,招收知名之士,东南儒士不少去投附。士诚欲强迫德辉去做官,他拒绝了,隐居于嘉兴之合溪。不久,因其子元臣为元水军副都万户,封德辉为武略将军、飞骑尉、钱塘男爵。母亲去世,他回到绰溪。士城再次征用他,他便断发守孝于母亲墓边,自号“金粟道人”太祖平吴后,父子迁居濠梁。洪武二年(1369)逝世。
不久,召埙回朝编修日历,授翰林编修。高丽遣使来朝贡、赐宴,作乐,使者因有国丧而辞谢。埙向太祖进言说“:小国之丧,不废大国之礼。”太祖非常高兴,命他与宋濂同在史馆任职,濂待他以兄。曾奉诏撰甘露颂,太祖称赞写得好。出京任靖江王府长史。寿终。
孙作,字大雅,江阴人。其文纯正雅典,言之有据。曾著书十二篇,总名为东家子,宋濂为他做东家子传。元末,携家避乱于吴,将其他东西都抛弃了,唯独载书两筐。张士诚请他去做官,他因母病立即辞官归家,客居于松江,大家都为他买田置屋居住。洪武六年(1373),朝廷聘他去编修大明日历,授官翰林编修,而他请求改任太平府教授。后朝廷召他回京任国子监助教,不久又为中都助教,仅一年又回到国子监,提升为司业。逝于家乡。
袁凯,字景文,松江华亭人。元末为府吏。博学有辩才,发起议论来有如暴风一般,往往使在座的人难以对付。洪武三年(1370)被荐举授为御史。国初,武臣恃功骄横,得罪的人日多,凯上书说“:诸将习于用兵,恐不知君臣之礼,请于都督府聘请通经学古之士,令诸武臣去都堂听讲,这样才是他们保族保身之道。”太祖采纳他的建议,令御史台和中书省聘请名士轮流在午门为诸将讲经说礼。太祖审判罪犯后,怕凯送皇太子复审时,会怜悯他们而宽大处理。凯回来后,帝问道:“朕与太子谁处理得对,”凯叩头回答说:“陛下之法正直,太子之心慈。”太祖认为他老奸巨猾,两面讨好而厌恶他。凯惶恐不安,告假回乡。不久寿终。
袁凯工于诗,颇有名声。性诙谐,自号“海叟”他常背披乌巾,倒骑黑牛,游于九峰山间,爱管闲事的人把他绘成图。有次,在杨维桢家做客,有位客人拿出所赋白燕诗请大家看,凯微笑不语,另做一篇献与大家,维桢大惊,十分欣赏,给每个客人传阅,由此人们叫他“袁白燕”
高启,字季迪,长洲人。学识广博,工于诗词。张士诚占据苏浙,启在外祖父家,住于吴淞江之青丘。洪武初年,被荐举,与同县谢徽被征召参与编纂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又命他教授诸王。洪武三年(1370),帝在宫中楼台召见他们,升启为户部右侍郎,徽为吏部郎中。启奏称自己年少不敢当此重任,徽也极力推辞,蒙恩准,随后赐他俩白金放还。启曾赋诗,诗中有所讽刺,太祖甚为不满,但未表示出来。启归家后,居于青丘,靠教书为生。知府魏观将他家迁到郡城,旦夕相见,二人相处甚欢。观因改修府衙而受到谴责。太祖见到启为府衙所做的上梁文,大怒,将启处斩。时年三十九岁。
明初,苏淞一带多诗人,启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四杰”以同唐代之王、杨、卢、骆四杰相对应。
张孟兼,名丁,字孟兼,浦江人。参加修纂元史。史成,授国子监学录。历任礼部主事、太常司丞。刘基曾对太祖说“:当今天下文章,宋濂第一,其次是臣刘基,再次是孟兼。”太祖点头称是。孟兼性情傲慢,曾被罚服劳役。其后复官。太祖当着孟兼问宋濂“,他是你的学生?”濂回答“:不是学生,而是本邑子弟,有文才,臣刘基曾称赞过他。”太祖仔细看过孟兼后说:“骨相命薄,要做官得慢慢来才行。”不久,任为山西佥事。孟兼为官廉洁、坚强,疾恶如仇。纠察奸猾时,令他们互相揭发,每一案件要株连数十人。吏民闻张佥事来本地办事,胆颤心惊,名声闻于朝廷,升为山东副使。山东布政使吴印本是僧人,受太祖的宠信,孟兼则轻视他。印去拜望孟兼,从中门入,孟兼鞭笞守门士卒。其后,又以其他事二人相辩驳。太祖先听了吴印的话,鞭笞孟兼。孟兼愤慨,逮捕了代印写奏疏的人,并要判其罪。太祖大怒:“这个无见识的儒生,要与我对抗吗?”逮捕至京,当众处死。
徐一夔,字大章,天台人。工于文章,与义乌王。。友善。洪武二年(1369)八月,朝廷诏令纂修礼书,一夔与其他儒士如梁寅、刘于、曾鲁、周子谅、胡行简、刘宗弼、董彝、蔡深等参与其事。一夔曾进言“:前宋朝极重史事。百官之升降、刑赏之予夺、御史台谏官之上书、侍臣之向皇帝奏事、中外的奏报、以至于钱粮、甲兵、诉讼、制作,总之,凡有关政事,无不随日记录,犹恐文书官吏有所记错或遗漏。故欧阳修奏请宰相监修,于年终检查修撰官每天所记录的事,有失职者惩处。这样,则日历不致有错误遗漏,以后修会要、实录都由此取材,百年之后,凡纪、志、列传也根据日历所记事实。这就是宋代历史之所以能精确的原因。
“元朝则不然,不设置日历和起居注。只有中书省设时政科,派遣一文学去掌管其事,然后将所记之事交付史馆。一皇帝驾崩之后,国史院只依时政科所交付的材料来修实录而已。这对史事必然疏漏,记述简略。幸而天历年间虞集仿效六典纂经世大典,使一代典章制度以及礼乐大体完备。
“因此,上次开局修元史,既有元十三朝实录,又有虞集经世大典可以参考,而且当时参加修纂诸公,如胡仲申、陶中立、赵伯友、赵子常、徐大年等,皆有史才史学,勤勉成书。至于元顺帝三十六年之事,既无实录可据,又无参考之书,惟凭采访,恐怕未必确实,语言未必通顺,首尾未必贯穿。以前参与编修的诸公,有的已受官任职,有的隐归山林,都散走了,而要以我这不才又多病之人来承担继续修撰,我虽愿达到执事的希望,但又如何做得到!谨上此书说明情况,请求明察。”
一夔后未参加续修元史。不久,荐任杭州教授,召回朝修纂大明日历,书成后,要授他翰林院官,因患足病而辞归。
赵捴谦,本名古则,后更名谦,余姚人。幼即孤贫,寄食于山中寺庙,与朱右、谢肃、徐一夔等以文交游。天台郑四表精通易经,捴谦则向他学习易经,定海乐良、鄞县郑真都深明春秋,山阴赵亻叔长于解说诗经,迮雨善于乐府,广陵张昱工于诗歌,无为吴志淳、华亭米芾工于草书、篆书和隶书,捴谦都以他们为友。他精通六经、诸子百家之学,尤其精于六书,做六书本义,又做声音文字通,当时人称为“考古先生”
洪武十二年(1379),太祖命文学侍臣修正韵,当时,捴谦二十八岁,应聘入京师,授中都国子监典簿。久后,召为琼山县学教谕,洪武二十八年逝于番禺。
其后,门人柴钦在修永乐大典时,建议将其师所撰之声音文字通收编进去。朝廷命立即去捴谦家中索取。
杨基,字孟载,祖籍四川嘉州,祖父在吴做官,基出生在吴,故也是吴人。杨基九岁能背诵六经,长大后著书十万余言,题名论鉴。元末战乱,基隐居于吴中赤山。张士诚请他去任丞相府记室,未多久即辞去了,客居于铙介家中。明军攻下平江,基因为是饶氏家中之客而被安置于临濠,随即迁于河南,洪武二年(1369)放回。不久,起任基为荥阳知县,又贬到钟离。其后被荐举为江西行省幕官,因省臣得罪,他也被夺职。洪武六年,又起用为官,奉使至湖广。召回京,相继授兵部员外郎、山西副使。晋升为按察使,因被诬陷而夺官,贬去服劳役,死于做工之地。
此前,会稽杨维桢客居于吴中,以诗自豪。基在维桢家做客时,赋铁笛歌一首,维桢惊喜,与基共同做东,对一同来游的人说:“我在吴又得一铁,你们向他学习比向老铁学要好。”
王行,字止仲,吴县人。幼随父住在卖药者徐翁家中,徐妈妈好听小官们的故事,行每天写几本为老妈妈讲诵。徐妈妈很高兴,说给老翁听,老翁教他读论语,今天讲授,他明日即可背诵,翁十分惊异,把家中所有的书尽数让他攻读,于是基本能贯通经史及百家之言。不到二十岁便拜别老翁,去齐门招徒授学,名士都与他交往。富人沈万三聘他去家中教导子弟,学生每成文一篇,酬白银数十两,行立即离去。洪武初年,地方官府延请他为学校教师,随后又辞去,隐居于石湖。其二子在京服役,行去看望,凉国公蓝玉将他接到家中居住,并多次向太祖举荐,太祖召见了他。以后玉被诛,行父子也株连处死。
太祖,攻取吴中时,到处多用炮石来防守,行私下对好友说:“兵法说以柔能制刚,如果在地上树立许多大竹,系布于竹端,炮石打来落在布上,随竹的弹性忽高忽低,伤不了人,则炮石就起不了作用。”后来,常遇春攻平江就用这种办法。行自负知兵法,因此招来祸殃。
孙蕡,字仲衍,广东顺德人。禀性机敏,无书不读,诗文提笔立就,词藻灿烂然。何真占据岭南,开府扩地,贲艹与王佐、赵介、李德、黄哲都为何真以礼相待,并称“五先生”明朝廖永忠南征,贲艹为真起草降表。永忠征贲艹主管教育。洪武三年(1370),开始实行科举,贲艹考中,授工部织染局使,后调任虹县主簿。战乱之后,贲艹安抚流民,勉励他们耕种,民多复业。在虹县仅一年,被召为翰林典籍,参与修撰洪武正韵。洪武九年,派往四川监督祭祀,以后调任平原县主簿。因犯过失罪被逮捕,罚修京师望都门城墙。贲艹唱粤语歌,太祖召见他,命他朗诵所唱歌词,句句是忠爱之情,因而赦免释放。洪武十五年,起任苏州经历,又因犯罪而罚到辽东戍边。其后,搜捕蓝玉党羽,贲艹因为曾为玉题画而论处死罪,临刑,做诗长歌而逝。当时,贲艹的门生黎贞也在辽东戍边,贲艹尸为之收殓。黎贞字彦晦,广东新会人。工于诗文,曾为本县训导,被诬陷而在辽东戍边十八年,来向他求教者甚众,刑满释放回家而卒。
孙蕡著有通鉴前编纲目、孝经集善、理学训蒙及西庵集,和陶集。多遗失不传。番禺赵纯说他深入研究了天人性命之理,为一代儒学宗师。
镒计,行辄麾去曰:“使富而可守,则然脐之惨不及矣。”洪武初,有司延为学校师。已,谢去,隐于石湖。其二子役于京,行往视之,凉国公蓝玉馆于家,数荐之太祖,得召见。后玉诛,行父子亦坐死。
始吴中用兵,所在多列炮石自固,行私语所知曰:“兵法柔能制刚,若植大竹于地,系布其端,炮石至,布随之低昂,则人不能害,而炮石无所用矣。”后常遇春取平江,果如其法。行亦自负知兵,以及于祸云。
初,高启家北郭,与行比邻,徐贲、高逊志、唐肃、宋克、余尧臣、张羽、吕敏、陈则皆卜居相近,号北郭十友,又称十才子。启、贲、逊志、羽自有传。
唐肃,字处敬,越州山阴人。通经史,兼习阴阳、医卜、书数。少与上虞谢肃齐名,称会稽二肃。至正壬寅举乡试。张士诚时,为杭州黄冈书院山长,迁嘉兴路儒学正。士诚败,例赴京。寻以父丧还。洪武三年用荐召修礼乐书,擢应奉翰林文字。其秋,科举行,为分考官,免归。六年谪佃濠梁,卒。子之淳,字愚士,宋濂亟称之。建文二年,用方孝孺荐,擢翰林侍读,与孝孺共领修书事,卒于官。
谢肃,官至福建佥事,坐事死。
宋克,字仲温,长洲人。伟躯干,博涉书史。少任侠,好学剑走马,家素饶,结客饮博。迨壮,谢酒徒,学兵法,周流无所遇,益以气自豪。张士诚欲罗致之,不就。性抗直,与人议论期必胜,援古切今,人莫能难也。杜门染翰,日费十纸,遂以善书名天下。时有宋广,字昌裔,亦善草书,称二宋。洪武初,克任凤翔同知,卒。
尧臣,字唐卿,永嘉人。入吴,为士诚客。城破,例徙濠梁。洪武二年放还,授新郑丞。
吕敏,字志学,无锡人。元时为道士,洪武初,官无锡教谕。十三年举人才,不知其官所终。
陈则,字文度,昆山人。洪武六年举秀才,授应天府治中。俄擢户部侍郎,以阅实户口,出为大同府同知,进知府。
孙蕡,字仲衍,广东顺德人。性警敏,书无所不窥。诗文援笔立就,词采烂然。负节概,不妄交游。何真据岭南,开府辟士,与王佐、赵介、李德、黄哲并受礼遇,称五先生。廖永忠南征,蕡为真草降表,永忠辟典教事。洪武三年始行科举,蕡与其选,授工部织染局使,迁虹县主簿。兵燹后,蕡劳徕安辑,民多复业。居一年,召为翰林典籍,与修洪武正韵。九年遣监祀四川。居久之,出为平原主簿。坐累逮系,俾筑京师望都门城垣。蕡讴唫为粤声,主者以奏。召见,命诵所歌诗,语皆忠爱,乃释之。十五年起为苏州经历,复坐累戍辽东。已,大治蓝玉党,蕡尝为玉题画,遂论死。临刑,作诗长讴而逝。时门生黎贞亦戍辽东,蕡尸乃得收敛。贞,字彦晦,新会人。工诗文,尝为本邑训导,以事被诬,戍辽阳十八年,从游者甚众。放还卒。蕡所著,有通鉴前编纲目、孝经集善、理学训蒙及西庵集、和陶集,多佚不传。番禺赵纯称其究极天人性命之理,为一时儒宗云。
王佐,字彦举,先河东人,元末侍父官南雄,经乱不能归,遂占籍南海。与蕡结诗社。构辞敏捷,佐不如蕡,句意沉著,蕡亦不如佐。何真使佐掌书记,参谋议。真归朝,佐亦还里。洪武六年被荐,征为给事中。太祖赐宋濂黄马,复为歌,命侍臣属和,佐立成。性不乐枢要,将告归。时告者多获重谴,或尼之曰:“君少忍,独不虞性命邪?”佐乃迟徊二年,卒乞骸归。
赵介,字伯贞,番禺人。博通六籍及释、老书。气豪迈,无仕进意。行以囊自随,遇景,赋诗投其中,日往来西樵泉石间。有司累荐,皆辞免。洪武二十二年坐累逮赴京,卒于南昌舟次。四子,洁、绚、绎、纯,皆善诗文,工篆隶。绚,隐居不出,有父风。纯,仕御史。
李德,字仲修,番禺人。洪武三年以明经荐授洛阳典史,历南阳、西安二府幕官,并能其职。以年衰乞改汉阳教谕,秩满,调义宁。义宁在粤西,荒陋甚,德为振举,文教渐兴,解官归卒。德初好为诗,晚究洛、闽之学,谓诚意为古圣喆心要,故岭南人称理学,必曰李仲修云。黄哲,亦番禺人。历仕州郡,以治行称。
王蒙,字叔明,湖州人,赵孟頫之甥也。敏于文,不尚榘度。工画山水,兼善人物。少时赋宫词,仁和俞友仁见之,曰“此唐人佳句也”遂以妹妻焉。元末官理问,遇乱,隐居黄鹤山,自称黄鹤山樵。洪武初,知泰安州事。蒙尝谒胡惟庸于私第,与会稽郭传、僧知聪观画。惟庸伏法,蒙坐事被逮,瘐死狱中。
郭传,一名正传,字文远。洪武七年,帝御武楼,赐学士宋濂坐,谓曰:“天下既定,朕方垂意宿学之士,卿知其人乎?”对曰:“会稽有郭传者,学有渊源,其文雄赡新丽,其议论根据六经,异才也。”既而濂持其文以进,帝召见于谨身殿,授翰林应奉,直起居注。迁兵部主事,再迁考功监丞,进监令,出署湖广布政司参政。
<b>部分译文</b>
杨维桢,字廉夫,山阴人。年少时每日记诵数千言。父亲杨宏在铁崖山中修筑一楼,绕楼植梅数百株,楼中藏书万卷,拿走楼梯,让维桢在楼上读书,时达五年。维桢因此自号铁崖。元泰定四年(1327)进士,代任天台府尹,后改任钱清场盐司令。维桢禀性急躁耿直,易与人不合,以至于十年不能和好。编修辽、金、宋三史时,维祯著正统辩千余言,总裁欧阳元功读后赞叹说:“百年后,公论定在其中。”于是推荐他参与三史的编修,未被接纳,转任建德路推官。后提升为江西儒学提举。尚未上任,反元斗争蜂起,维祯避乱于富春山,后迁居钱塘,张士诚多次聘请他,他坚持不就。又派弟张士信去访求咨询。维祯撰写五论,并复信张士诚,反复讲述顺逆成败之说,士诚未能采用。维祯得罪了丞相达识,因而迁居松江之上,海内扌晋绅大夫与东南才俊之士,每日登门邀请,常常是酒酣以往,秉笔而书;或戴华阳巾,披羽衣,坐在船中,吹铁笛,做梅花弄;或呼歌女唱白雪之辞,自己以琵琶伴奏,宾客皆翩翩起舞,自以为是神仙中人。
洪武二年(1369),太祖召集诸儒士编纂礼乐书,因维祯是前朝有声望的文学之士,遣翰林詹同带着礼物去登门聘请,维祯辞谢说:“岂有将入土的老妇再嫁的吗?”第二年又令地方官府去敦促他入京,维祯赋老客妇谣一章进呈,并称“:皇帝可以使我用尽自己的才能,但不能强迫我做不能做到的事,否则我就跳海自尽。”帝只得允许他不参加礼乐书的编纂工作,但仍赐车接他来朝廷,留住了一百一十天。他所写的编纂凡例定稿后,即呈请回乡,太祖成全了他的愿望,仍备车送他归还。史馆高级官员在西门外设置饯别帷帐,宋濂赠诗曰:“不受君王五色诏,白衣宣至白衣还。”对他十分尊崇。维祯抵家不久就去世了,享年七十五岁。
维祯的诗名噪一时,号“铁崖体”与永嘉李孝光、茅山张羽、锡山倪瓒、昆山顾瑛为诗文之友,与碧桃叟释臻、知归叟释现、清容叟释信为僧道之友。张雨称维祯的古乐府诗与杜少陵、二李不相上下,有绝代金石之声。宋濂称赞维祯的论文,如看商周的青铜器皿,云雷成文,寒光四射。其诗震天动地,严峻庄重,下笔如神,不愧为名家之作。
维祯迁居松江时,与华亭陆居人及侨居的钱帷善一唱一和。陆、钱二人死后,与维祯同葬于干山,人们视为“三高士”墓。
胡翰,字仲申,金华人。幼时聪明超常。七岁时,在路上拾金,坐待失主来取。长大后从兰奚谷吴师道、甫江吴莱学古文,又向同乡许谦登门求教。当时,同郡黄氵晋、柳贯以文章远近闻名,而看了胡翰的文章后,满口赞誉。漫游至元朝都城,公卿交口称赞。他与武威余阙、宣城贡师泰为至交。有人劝他去做官,他不去,回到家乡。元末天下大乱,他避乱于南华山,著书立说,自有乐趣。其文章与宋濂、王。。不相上下。太祖攻下金华,召见他,命与许元等在中书省任职。后来侍臣中又有人向太祖推荐胡翰,太祖召他至金陵。当时朝廷正在金华征民为兵,翰从容谏劝道:“金华人多是读书人,很少练习武艺,征他们为兵,是徒费军饷!”太祖立即下令停征。授翰为衢州教授。洪武初,聘他参与修纂元史,书成后,受赏而归。他喜爱北山的泉石,筑屋于山下,留恋于此十数年而终,年七十五岁。学术著作有春秋集议,其文有胡仲子集,其诗有长山先生集。
苏伯衡,字平仲,金华人,宋朝门下侍郎苏辙的后裔。父亲苏友龙,受业于许谦,做过肖山县令。
伯衡机敏无双,博览群书,古文写得好,元末为本乡贡生。太祖设礼贤馆,伯贤应召。太祖称帝之前三年,任命他为国子监学录,后任学正。由于他人的举荐,太祖召见他,升为翰林编修,但他辞归省亲。洪武十年(1377),学士宋濂退休,太祖问谁可代替,宋濂回答道“:伯衡是臣的同乡,学问渊博,道德高尚,文章蔚为可观。”太祖立即召见他,他却因病辞谢。洪武二十一年,受聘主持会试。事毕又辞职返乡。不久,聘为处州教授,因对朝廷的奏章中有错误而被交司法官问罪处死。两个儿子苏恬、苏怡为救父也被处死。
王冕,字元章,诸暨人。年幼家贫,给人放牛,因多次贪听私塾读书,很晚才归,丢失了牛,屡遭父亲痛打,但他始终不改。母亲说:“冕儿既然如此痴心向学,由他去吧。”于是王冕躲在庙里,夜间借佛前油灯读书。会稽人韩性非常器重他,收为弟子。韩性死后,诸生奉王冕为师。
王冕多次参加科举,但每试不中,从此放弃科举仕途,北游燕京,在元秘书监泰不花家中的教馆为师。泰不花推荐他出来做官,王冕极力推辞。他常说天下将会大乱,便带着妻子儿女隐居于九里山中,屋前舍后种梅树千株,桃杏各五百株,自号“梅花屋主”他工于画梅,求画的人日月不断。他自己也靠做画换米度日。他曾仿周官著书一卷,认为“持此书辅助明主,可以完成伊尹、吕尚经邦济世之功业。”太祖在婺州访得王冕,安置在幕府,授予咨议参军。但刚接任便一夕病卒。
戴良,字叔能,浦江人。通经、史、诸子百家及医、卜、佛、老之说。从黄氵晋、柳贯、吴莱学古文。柳贯逝世后,良为他料理家务。太祖初平定金华,命良与胡翰等十二人在中书省任职,每天二人轮流为太祖讲解经史,论述治国之道。第二年,授良为学正,与宋濂、叶仪等一同训导诸生。太祖班师,良忽然弃官而去。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顺帝授良为江北行省儒学提举,良见元朝大势已去,避居于吴中,投附于张士诚。以后,又见士诚将败,携家取海道抵登、莱,准备投奔扩廓贴木儿,由于道路不通,在昌乐寓居数年。
洪武六年(1373),良始南归,改姓易名,隐居于四明山。太祖访知,于洪武十五年召至京师南京,考试他的文才,命居于会同馆,每日以大官的膳食款待,拟复其官,良以年老有病而力辞,因而有忤皇帝的旨意,第二年四月,就自尽了。元亡之后,只有戴良与王逢不忘元朝皇帝,常把自己的感情表现在诗歌中。
戴良世居金华九灵山下,自号“九灵山人”
王逢,字原吉,江阴人。元至正年间做河清颂,御史台推荐他为官,他称病辞谢。张士诚占据江浙一带,其弟张士德听从王逢的话,北降元廷以抗明。太祖灭士诚后,欲召用王逢,王逢坚决不受命,隐居于上海乌泾,以歌咏自怡。洪武十五年(1328)征为文学,地方官府催他上任。这时其子王掖为通事司令,因父年高,叩头恳请吏部下令免其官职。六年以后去世,终年七十。著作有梧溪诗集七卷。逢自称“席帽山人”
危素,字太仆,金奚谷人,唐抚州刺史危全讽之后。危素年少即通五经,登门向吴澄、范木亨求学。元至正元年(1341),因大臣的推荐,朝廷授为经筵检讨。参预编修宋、辽、金三史及注尔雅,书成赐金及宫女,均不受纳。由国子助教升翰林编修,编纂后妃等传。由于有些记载遗失,无据可依,危素便买了一些饧饼馈送宦官,向他们询得一些实情,写进书中,终成全史。后历任太常博士、兵部员外郎、监察御史、工部侍郎,最后至大司农丞、礼部尚书。
这时,时局已不稳定,危素多次上章议论朝政之得失。至正十八年(1358),参预中书省事,提出一系列建议:请专任平章定住总领西部兵马;毋迎帝师以误军事;用普颜不花为参政,经略江南;立兵农宣抚使司以安定畿内;任贤守令来安抚流民,等等。并说:“今日之事,应卧薪尝胆,力图中原。”不久,晋升为御史台治书侍御史。二十二年,拜参知政事。不久,又任翰林学士承旨,出任岭北行省左丞。因其建议不为朝廷采纳而弃官隐居房山。
素为人刚直,多次向朝廷建议,又敢于任事。上都宫殿遭火灾,朝廷令重建大安、睿思二阁,为素谏止。他奏请皇帝亲至南郊祭天,另筑北郊祭地,斥责天地合祭的错误。在向皇帝讲述时,陈述民间疾苦,朝廷因而诏发钱粮,赈济河南、永平的饥民。淮南兵乱,素去进行考察,自行决定发官币,赈济维扬、京口饥民。
素在房山住了四年,明军将进至燕京,淮王贴木儿不花代理国政,起任素仍为翰林学士承旨。素刚到京,明军就进入燕京,素跑到报恩寺投井自尽,被该寺僧人大梓救起,劝他说:“国史非公莫知,公死,是国史之死。”素才息自尽的念头。明军迫近史库,素去求援镇抚吴勉等救出,从而使元实录未受损失。
洪武二年(1369),授翰林侍讲学士,他多次探求元兴亡的原因,且奉诏撰皇陵碑,都令太祖满意。不久,因没有上朝而被劾罢官。一年后又复职,兼弘文馆学士。皇帝赐他小车,准免朝拜。太祖赐宴诸学士,多次遣宦官劝酒,并亲赋诗一首以显示对臣子们的恩宠,并命各学士也赋诗进呈。素的诗最后写成,太祖看后连声称好,说:“素老成,有先天下忧而忧之意。”这年素已年高七十。御史王著等认为素本是亡国之臣,不宜列入侍从。于是将他谪居和州,守余阙庙。一年后去世。
早在至元年间,西域僧人嗣古妙高要毁掉宋朝皇帝在会稽的诸陵墓。夏人杨辇真珈为江南总摄,把宋徽宗以后的皇陵掘出,以攫取金宝,将帝后的遗骨收集起来葬于杭州故宫,上筑一塔,名曰:“镇南塔”以表示镇服。还把宋理宗的头骨用作饮器。真伽倒台后,其财产都被没收归官,头骨也送入宣政院,赐给所谓“帝师”素在翰林院受皇帝召见时,详细讲述了事情的原尾。太祖叹息不已。命北平守将从西域僧人那里购得头骨,诏令官府暂时安葬于高坐寺西北。第二年,绍兴进献永穆陵图,将理宗头骨葬于宋朝陵园。这件事实际上是危素提议的。
张以宁,字志道,古田人。父名一清,元代为福建、江西行省参知政事。以宁八岁时,有人指控其伯父,县衙将其伯父逮捕下狱,以宁到县衙去讲理。知县认为此孩童非凡,命他赋琴堂诗,他秉笔立就,伯父得以释放,以宁由此闻名。元泰定年间,他以通春秋而举进士。由黄岩判官而晋升为六合府尹。因某事犯法而免官,滞留江、淮十年之久。元顺帝征他为国子助教,官至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在朝中,一些有声望的学者如虞集、欧阳玄、揭亻奚斯、黄氵晋等,相继去世,以宁有才华,博学强记,闻名于时,人称“小张学士”
明军占据元朝京都北京,以宁与危素都被召到明都南京,对皇帝的询问都做了满意的回答,授侍讲学士,特别受到宠遇。太祖曾登钟山,以宁与朱升、秦裕伯等扈从拥翠亭,帝给纸笔命他们赋诗。
洪武二年(1369)秋,以宁奉旨出使安南,封其主陈日火奎为国王。临行时,太祖题诗一首送行。他刚入安南境,陈日火奎死。安南人请求将皇帝诏书授其嫡长子,以宁不肯。在洱江留居三天,告谕王子去向朝廷告哀,请求承袭王爵。以宁得朝廷之命,等待后派的使者林唐臣到后再入安南境办事。他在安南教王子服丧三年,令安南人仿效中国行叩拜礼。太祖闻知,嘉奖以宁,赐诏书,把他比作陆贾、马援,又赐御制诗八章。后逝于回国途中,诏令地方官府送灵柩归其故乡,沿途州县都要祭奠。
以宁为人洁净无瑕,不营财产,奉使安南往返,除衣被行装外,别无他物。他本是以春秋中进士,故所学尤专于春秋,受益颇多。撰有胡传辨疑及春王正月考。元朝故官来京人士中,危素与张以宁的名声最大,素长于文,以宁长于经。素所撰宋、元史稿都已失传,以宁关于春秋的著作流行于世。
赵埙,字伯友,新喻人。好学,工于文辞。元至元年间乡试中举,为上犹教谕。
洪武二年(1369),太祖诏修元史,命左丞相李善长为监修官,前修起居注宋濂、漳州府通判王。。为总裁官,征山林的隐逸之士汪克宽、胡翰、宋僖、陶凯、陈基、曾鲁、高启、赵氵方、张文海、徐尊生、黄諶、傅恕、王钅奇、傅著、谢徽等为纂修官,埙也参与其事,于当年二月在天界寺开局,取元经世大典等书作为参考。至八月完成,诸儒遣散归家。但顺帝一朝史实不全,于是命儒士欧阳佑等往北平采访遗事。佑等于次年二月回朝,重开史局,仍以宋濂、王。。为总裁,征召四方文学士朱右、贝琼、朱廉、王彝、张孟兼、高逊志、李懋、李汶、张宣、张简、杜寅、殷弼、俞寅及埙为纂修官。两次开局编修共三十人,而埙两次入选。费时六月而成书,诸儒多授官,只有赵埙、朱右、朱廉三人不受而归。
陶宗仪,字九成,黄岩人。父名陶煜,元代任福建、江西行枢密院都事。宗仪年少时曾参加过科举考试,但不中即罢,潜心钻研古学,在浙东拜张翥、李孝先、杜本等人为师。其诗文均有造诣,尤其精于篆文书法,一生不肯为官。洪武二十九年(1396)率领其学生赴南京参加礼部会试,宣读大诰。归家不久即病逝。著有辍耕录三十卷。他对说郛、书史会要、四书备遗等书,进行修残补缺,使传于世。
顾德辉,字仲瑛,昆山人。其家世代无授官封爵之人,却也富有,而他轻财好客,豪放不拘。三十岁才立志读书,购买古书、名画、彝鼎、古玩等,别建一室于茜泾西,题名曰“玉山佳处”从早至晚与宾客在此饮酒赋诗。四方文学之士如河东张翥、会稽杨维桢、天台柯九思、永嘉李孝光等以及僧道如张雨、于彦、成琦、元璞等人,都来做客。其园林池水亭台楼阁之盛,图书史籍之多以及送人礼物、声伎等等,在当时是首屈一指。德辉才情并茂,与诸名士不相上下。
曾中秀才,授会稽教谕,又征为浙江行省官员,他都不去就任。张士诚占据苏、浙,招收知名之士,东南儒士不少去投附。士诚欲强迫德辉去做官,他拒绝了,隐居于嘉兴之合溪。不久,因其子元臣为元水军副都万户,封德辉为武略将军、飞骑尉、钱塘男爵。母亲去世,他回到绰溪。士城再次征用他,他便断发守孝于母亲墓边,自号“金粟道人”太祖平吴后,父子迁居濠梁。洪武二年(1369)逝世。
不久,召埙回朝编修日历,授翰林编修。高丽遣使来朝贡、赐宴,作乐,使者因有国丧而辞谢。埙向太祖进言说“:小国之丧,不废大国之礼。”太祖非常高兴,命他与宋濂同在史馆任职,濂待他以兄。曾奉诏撰甘露颂,太祖称赞写得好。出京任靖江王府长史。寿终。
孙作,字大雅,江阴人。其文纯正雅典,言之有据。曾著书十二篇,总名为东家子,宋濂为他做东家子传。元末,携家避乱于吴,将其他东西都抛弃了,唯独载书两筐。张士诚请他去做官,他因母病立即辞官归家,客居于松江,大家都为他买田置屋居住。洪武六年(1373),朝廷聘他去编修大明日历,授官翰林编修,而他请求改任太平府教授。后朝廷召他回京任国子监助教,不久又为中都助教,仅一年又回到国子监,提升为司业。逝于家乡。
袁凯,字景文,松江华亭人。元末为府吏。博学有辩才,发起议论来有如暴风一般,往往使在座的人难以对付。洪武三年(1370)被荐举授为御史。国初,武臣恃功骄横,得罪的人日多,凯上书说“:诸将习于用兵,恐不知君臣之礼,请于都督府聘请通经学古之士,令诸武臣去都堂听讲,这样才是他们保族保身之道。”太祖采纳他的建议,令御史台和中书省聘请名士轮流在午门为诸将讲经说礼。太祖审判罪犯后,怕凯送皇太子复审时,会怜悯他们而宽大处理。凯回来后,帝问道:“朕与太子谁处理得对,”凯叩头回答说:“陛下之法正直,太子之心慈。”太祖认为他老奸巨猾,两面讨好而厌恶他。凯惶恐不安,告假回乡。不久寿终。
袁凯工于诗,颇有名声。性诙谐,自号“海叟”他常背披乌巾,倒骑黑牛,游于九峰山间,爱管闲事的人把他绘成图。有次,在杨维桢家做客,有位客人拿出所赋白燕诗请大家看,凯微笑不语,另做一篇献与大家,维桢大惊,十分欣赏,给每个客人传阅,由此人们叫他“袁白燕”
高启,字季迪,长洲人。学识广博,工于诗词。张士诚占据苏浙,启在外祖父家,住于吴淞江之青丘。洪武初年,被荐举,与同县谢徽被征召参与编纂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又命他教授诸王。洪武三年(1370),帝在宫中楼台召见他们,升启为户部右侍郎,徽为吏部郎中。启奏称自己年少不敢当此重任,徽也极力推辞,蒙恩准,随后赐他俩白金放还。启曾赋诗,诗中有所讽刺,太祖甚为不满,但未表示出来。启归家后,居于青丘,靠教书为生。知府魏观将他家迁到郡城,旦夕相见,二人相处甚欢。观因改修府衙而受到谴责。太祖见到启为府衙所做的上梁文,大怒,将启处斩。时年三十九岁。
明初,苏淞一带多诗人,启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四杰”以同唐代之王、杨、卢、骆四杰相对应。
张孟兼,名丁,字孟兼,浦江人。参加修纂元史。史成,授国子监学录。历任礼部主事、太常司丞。刘基曾对太祖说“:当今天下文章,宋濂第一,其次是臣刘基,再次是孟兼。”太祖点头称是。孟兼性情傲慢,曾被罚服劳役。其后复官。太祖当着孟兼问宋濂“,他是你的学生?”濂回答“:不是学生,而是本邑子弟,有文才,臣刘基曾称赞过他。”太祖仔细看过孟兼后说:“骨相命薄,要做官得慢慢来才行。”不久,任为山西佥事。孟兼为官廉洁、坚强,疾恶如仇。纠察奸猾时,令他们互相揭发,每一案件要株连数十人。吏民闻张佥事来本地办事,胆颤心惊,名声闻于朝廷,升为山东副使。山东布政使吴印本是僧人,受太祖的宠信,孟兼则轻视他。印去拜望孟兼,从中门入,孟兼鞭笞守门士卒。其后,又以其他事二人相辩驳。太祖先听了吴印的话,鞭笞孟兼。孟兼愤慨,逮捕了代印写奏疏的人,并要判其罪。太祖大怒:“这个无见识的儒生,要与我对抗吗?”逮捕至京,当众处死。
徐一夔,字大章,天台人。工于文章,与义乌王。。友善。洪武二年(1369)八月,朝廷诏令纂修礼书,一夔与其他儒士如梁寅、刘于、曾鲁、周子谅、胡行简、刘宗弼、董彝、蔡深等参与其事。一夔曾进言“:前宋朝极重史事。百官之升降、刑赏之予夺、御史台谏官之上书、侍臣之向皇帝奏事、中外的奏报、以至于钱粮、甲兵、诉讼、制作,总之,凡有关政事,无不随日记录,犹恐文书官吏有所记错或遗漏。故欧阳修奏请宰相监修,于年终检查修撰官每天所记录的事,有失职者惩处。这样,则日历不致有错误遗漏,以后修会要、实录都由此取材,百年之后,凡纪、志、列传也根据日历所记事实。这就是宋代历史之所以能精确的原因。
“元朝则不然,不设置日历和起居注。只有中书省设时政科,派遣一文学去掌管其事,然后将所记之事交付史馆。一皇帝驾崩之后,国史院只依时政科所交付的材料来修实录而已。这对史事必然疏漏,记述简略。幸而天历年间虞集仿效六典纂经世大典,使一代典章制度以及礼乐大体完备。
“因此,上次开局修元史,既有元十三朝实录,又有虞集经世大典可以参考,而且当时参加修纂诸公,如胡仲申、陶中立、赵伯友、赵子常、徐大年等,皆有史才史学,勤勉成书。至于元顺帝三十六年之事,既无实录可据,又无参考之书,惟凭采访,恐怕未必确实,语言未必通顺,首尾未必贯穿。以前参与编修的诸公,有的已受官任职,有的隐归山林,都散走了,而要以我这不才又多病之人来承担继续修撰,我虽愿达到执事的希望,但又如何做得到!谨上此书说明情况,请求明察。”
一夔后未参加续修元史。不久,荐任杭州教授,召回朝修纂大明日历,书成后,要授他翰林院官,因患足病而辞归。
赵捴谦,本名古则,后更名谦,余姚人。幼即孤贫,寄食于山中寺庙,与朱右、谢肃、徐一夔等以文交游。天台郑四表精通易经,捴谦则向他学习易经,定海乐良、鄞县郑真都深明春秋,山阴赵亻叔长于解说诗经,迮雨善于乐府,广陵张昱工于诗歌,无为吴志淳、华亭米芾工于草书、篆书和隶书,捴谦都以他们为友。他精通六经、诸子百家之学,尤其精于六书,做六书本义,又做声音文字通,当时人称为“考古先生”
洪武十二年(1379),太祖命文学侍臣修正韵,当时,捴谦二十八岁,应聘入京师,授中都国子监典簿。久后,召为琼山县学教谕,洪武二十八年逝于番禺。
其后,门人柴钦在修永乐大典时,建议将其师所撰之声音文字通收编进去。朝廷命立即去捴谦家中索取。
杨基,字孟载,祖籍四川嘉州,祖父在吴做官,基出生在吴,故也是吴人。杨基九岁能背诵六经,长大后著书十万余言,题名论鉴。元末战乱,基隐居于吴中赤山。张士诚请他去任丞相府记室,未多久即辞去了,客居于铙介家中。明军攻下平江,基因为是饶氏家中之客而被安置于临濠,随即迁于河南,洪武二年(1369)放回。不久,起任基为荥阳知县,又贬到钟离。其后被荐举为江西行省幕官,因省臣得罪,他也被夺职。洪武六年,又起用为官,奉使至湖广。召回京,相继授兵部员外郎、山西副使。晋升为按察使,因被诬陷而夺官,贬去服劳役,死于做工之地。
此前,会稽杨维桢客居于吴中,以诗自豪。基在维桢家做客时,赋铁笛歌一首,维桢惊喜,与基共同做东,对一同来游的人说:“我在吴又得一铁,你们向他学习比向老铁学要好。”
王行,字止仲,吴县人。幼随父住在卖药者徐翁家中,徐妈妈好听小官们的故事,行每天写几本为老妈妈讲诵。徐妈妈很高兴,说给老翁听,老翁教他读论语,今天讲授,他明日即可背诵,翁十分惊异,把家中所有的书尽数让他攻读,于是基本能贯通经史及百家之言。不到二十岁便拜别老翁,去齐门招徒授学,名士都与他交往。富人沈万三聘他去家中教导子弟,学生每成文一篇,酬白银数十两,行立即离去。洪武初年,地方官府延请他为学校教师,随后又辞去,隐居于石湖。其二子在京服役,行去看望,凉国公蓝玉将他接到家中居住,并多次向太祖举荐,太祖召见了他。以后玉被诛,行父子也株连处死。
太祖,攻取吴中时,到处多用炮石来防守,行私下对好友说:“兵法说以柔能制刚,如果在地上树立许多大竹,系布于竹端,炮石打来落在布上,随竹的弹性忽高忽低,伤不了人,则炮石就起不了作用。”后来,常遇春攻平江就用这种办法。行自负知兵法,因此招来祸殃。
孙蕡,字仲衍,广东顺德人。禀性机敏,无书不读,诗文提笔立就,词藻灿烂然。何真占据岭南,开府扩地,贲艹与王佐、赵介、李德、黄哲都为何真以礼相待,并称“五先生”明朝廖永忠南征,贲艹为真起草降表。永忠征贲艹主管教育。洪武三年(1370),开始实行科举,贲艹考中,授工部织染局使,后调任虹县主簿。战乱之后,贲艹安抚流民,勉励他们耕种,民多复业。在虹县仅一年,被召为翰林典籍,参与修撰洪武正韵。洪武九年,派往四川监督祭祀,以后调任平原县主簿。因犯过失罪被逮捕,罚修京师望都门城墙。贲艹唱粤语歌,太祖召见他,命他朗诵所唱歌词,句句是忠爱之情,因而赦免释放。洪武十五年,起任苏州经历,又因犯罪而罚到辽东戍边。其后,搜捕蓝玉党羽,贲艹因为曾为玉题画而论处死罪,临刑,做诗长歌而逝。当时,贲艹的门生黎贞也在辽东戍边,贲艹尸为之收殓。黎贞字彦晦,广东新会人。工于诗文,曾为本县训导,被诬陷而在辽东戍边十八年,来向他求教者甚众,刑满释放回家而卒。
孙蕡著有通鉴前编纲目、孝经集善、理学训蒙及西庵集,和陶集。多遗失不传。番禺赵纯说他深入研究了天人性命之理,为一代儒学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