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www.piaotian.tw,文秘基础知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弦走板。
有的国际会议旨在处理当前的紧迫问题--日元升值、股市暴涨、边界冲突、民族纠纷、难民潮、毒品过境等。这种会议往往引人注目,成为头条新闻。某些会议的主要目的不在立即解决什么问题,而在于创造和解气氛。会议能把敌对方面带到会议桌上来,本身便是国际社会的胜利。近年来,围绕柬埔寨、中东、前南斯拉夫问题而举行的国际会议便是例证。更多的国际会议,既不是为了解决问题,也不是为了创造气氛,而是为了实现国际交流,包括学术研讨、人才培训、业务洽谈等。此种会议往往具有气氛和谐和进行平顺的特点,其目的不在取得共同的结论,而是重在切磋争鸣。此外,还有一种为庆祝、纪念某一历史性事件或嘉奖某一突出贡献而举行的国际会议。这种会议常伴随庆典仪式并同学术讨论相结合。
国际会议的策划者必须明确自己的会议宗旨。这种宗旨可以反映于文字上,也可以隐蔽于具体做法背后。策划者据此确定会议的进行方式。
二、会议名称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姓名--张三、李四、彼得、约翰。国际会议成千上万,也各有名称,以示区别。人的姓氏取自山川树木、飞禽走兽、职业工种、册封官衔。国际会议则可以得名于:
(一)所属国际机构的名称,如联合国大会、国际红十字大会、各国议会联盟大会、扶轮国际大会;
(二)与会国所属的集团,如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世界穆斯林大会、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部长级会议、英联邦政府首脑会议;
(三)与会国所在的地区,如泛美会议、非洲国家首脑会议、亚太区域和平会议、欧洲安全和合作会议;
(四)举行会议的地点,如旧金山会议、万隆会议、布雷顿森林会议、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
(五)所属专业或职业,如世界林业会议、联合国海洋法会议、国际敦煌学术会议、亚洲胸外科医生会议;
(六)突出的国际问题,如联合国最不发达国家会议、世界人口会议、柬埔寨巴黎国际会议、关于裁军问题的特别联大;
(七)社会主张或政治运动,如世界反对各族隔离行动大会、亚非人民团结大会、世界佛教徒大会、国际社会常代表大会。
为了使用上的方便,国际会议常用简称。为此,需查核会议的全称,以确定何所指。如日内瓦会议便不计其数。假若不加以限定,就无法使人对号入座。我国在50年代中期就参加过两次日内瓦会议。一次是1954年关于朝鲜和印支问题的日内瓦会议,另一次是1955年关于老挝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国际机构召开的常会、例会通常都排以序号,以表明会议的顺序并便于辨别。例如,第x届特别联大、第x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太平洋经济合作会议第x届国际大会等。除序数外,人们还经常在常会、例会的名称上标明会议的主题。例如,在第一届特别联大前又冠以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字样,形成意思更为完整的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第一届特别联大。
国际会议的名称应力求简短、易读、易记。以为把名称叫得越复杂便函显得越重要的认识是没有根据的。至少从公关的角度来看是不可取的。举例,称亚太合作国际会议便足矣。如取名亚太合作国际会议:日、美、中新兴工业经济及东盟的作用便嫌繁冗了。
三、会议主题
我们写文章时总要定个题名,把文章主要内容画龙点睛地勾画出来。同样,一次国际会议审议的实质问题也应通过会议主题概括出来,并尽可能反映时代特征或问题的紧迫感。
确定会议主题,使之精确、简明、有号召力、引人注目,是要费一番思索的。譬如说,我们要举办一次关于东北亚问题的国际研讨会。为了使它具有时代气息,人们开始时选用对东北亚发展前景的瞻望为主题。嗣后有人建议同xx年挂钩以便更有号召力,于是改为走向xx年的东北亚。但也有人认为不如用xx年之交的东北亚,可把时间跨度拉大些。又有人说,用二十一世纪比xx年更响亮。但有人争辨说二十一世纪长达百年,时间跨度又嫌过长。最后,众人达成协议,采用了众议的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东北亚为主题。可见确定一个会议主题有时颇费周折,需要集思广益。
有时,在主题外还另加副题。副题用以进一步补充和说明主题。例如,联合国亚太经社会北京年会的主题是区域经济合作,但区域经济合作的领域很广。为了便于讨论,又加上副题前景、优先事项和政策选择,使主题范围集中一些。这就形成了一个主题+副题的程式:亚太经济社会的区域经济合作:前景、优先事项和政策选择。同样,上面提到的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东北亚也可以经济和技术合作等为副题,使讨论更加集中。
会议东道国倾向于确定对自己有利的主题,但也应注意吸纳他人意见,取得多数支持,避免借地主之便强加于人。
四、会议的层次
国际会议都有一定的层次。凡是战争、和平、领土、边界等重大政治问题以及有关商贸、科技、文教等的条约及协定都需召开政府间会议来讨论。于是产生了按照与会的政府领导人的身份高低划分的国际会议,如首脑会议、部长级会议、高级官员会议等。有些问题虽不涉及整个国家利益,但也须由拥有实力和影响的权威人士来解决。于是有了所长、行长、董事长、总经理级的国际会议。出席会议的代表可以携带级别低一点的助手,作为副代表、助理代表、顾问、专家与会,但他本人的身份必须符合会议的要求。由此可见,国际会议的层次实际上取决于正代表的身份。这种身份可以由该代表的官阶、职称反映出来,也可以由其社会声望、政治影响、学术地位、艺术水准面体现。
当然,国际间也有许多平民大众的会议。这些草根级的会议在推动人民间的相互了解、友好、交流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不可因为它们属于下层而受到轻视。但在等级社会里,论资排辈,以权势取人仍是通行的做法。习惯难以打破,而属于不同层次的人彼此间也不无隔阂。某些大人物可能不屑于同下层次的人士或低于自己的人同坐在一张会议桌上。因身份不同而拒绝与会的事情并不少见。而有些清高的民间人士也不见得愿意同权势者合谋。因此,从实际出发,在国际出发,在国际会议中,划分不同的层次,予以分别对待,看来是必要的。
一般地讲,国际会议都是同一层次的人的聚首。有时与会者的身份可以稍有差异,但不能相差太远。部长级的会议须由正、副、助理部长参加。如规定是副部长级的会议,派去正部长就显示派出国家的特别重视,代表在会议中会备受尊敬。如派去助理部长,则在排名时次序就要靠后。如派出低于助理部长的官员为代表就显得异常,可能会受到拒绝或冷落。外交上颇讲身份、地位、级别的对等。这种对等观念也常常反映于国际会议中。
所谓层次并不一定指的都是官阶。举行一次银行巨头或财政部长的国际会议,受重视的程度不亚于国家元首。这些掌握了国家经济、财政实权的人物住的是总统套间,外出时警车开道,会见者是总统、议长,讲话是头条新闻。皇亲国戚所受的隆重接待也不能用职位来衡量。杰出的政治活动家、知名科学家和文坛巨星的国际性集会也会引起轰动。可见,与会者的权势和知名度大小也是层次。
越是层次高的国际会议,接待规格也越高。为了一次首脑级的国际会议或是一次有重大影响的国际会议,有的国家甚至不惜工本,大兴土木,盖起大厦,准备工作也由国家领导人亲自抓。在财政预算、力量配备、动员程度上都可看出规格的不同。
在同一层次的会议中,对小国的与会者接待规格也应因人而异。高层次的人士低规格接待,或低层次人士高规格接待,都是不妥的。通常对代表团团长和团员,对正式代表和观察员,对与会者和工作人员,待遇均不同。例如,所在国领导人可能仅接见代表团团长,会上发言权仅给正式代表,招待会仅邀请列入代表名单的与会者等。
弦走板。
有的国际会议旨在处理当前的紧迫问题--日元升值、股市暴涨、边界冲突、民族纠纷、难民潮、毒品过境等。这种会议往往引人注目,成为头条新闻。某些会议的主要目的不在立即解决什么问题,而在于创造和解气氛。会议能把敌对方面带到会议桌上来,本身便是国际社会的胜利。近年来,围绕柬埔寨、中东、前南斯拉夫问题而举行的国际会议便是例证。更多的国际会议,既不是为了解决问题,也不是为了创造气氛,而是为了实现国际交流,包括学术研讨、人才培训、业务洽谈等。此种会议往往具有气氛和谐和进行平顺的特点,其目的不在取得共同的结论,而是重在切磋争鸣。此外,还有一种为庆祝、纪念某一历史性事件或嘉奖某一突出贡献而举行的国际会议。这种会议常伴随庆典仪式并同学术讨论相结合。
国际会议的策划者必须明确自己的会议宗旨。这种宗旨可以反映于文字上,也可以隐蔽于具体做法背后。策划者据此确定会议的进行方式。
二、会议名称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姓名--张三、李四、彼得、约翰。国际会议成千上万,也各有名称,以示区别。人的姓氏取自山川树木、飞禽走兽、职业工种、册封官衔。国际会议则可以得名于:
(一)所属国际机构的名称,如联合国大会、国际红十字大会、各国议会联盟大会、扶轮国际大会;
(二)与会国所属的集团,如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世界穆斯林大会、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部长级会议、英联邦政府首脑会议;
(三)与会国所在的地区,如泛美会议、非洲国家首脑会议、亚太区域和平会议、欧洲安全和合作会议;
(四)举行会议的地点,如旧金山会议、万隆会议、布雷顿森林会议、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
(五)所属专业或职业,如世界林业会议、联合国海洋法会议、国际敦煌学术会议、亚洲胸外科医生会议;
(六)突出的国际问题,如联合国最不发达国家会议、世界人口会议、柬埔寨巴黎国际会议、关于裁军问题的特别联大;
(七)社会主张或政治运动,如世界反对各族隔离行动大会、亚非人民团结大会、世界佛教徒大会、国际社会常代表大会。
为了使用上的方便,国际会议常用简称。为此,需查核会议的全称,以确定何所指。如日内瓦会议便不计其数。假若不加以限定,就无法使人对号入座。我国在50年代中期就参加过两次日内瓦会议。一次是1954年关于朝鲜和印支问题的日内瓦会议,另一次是1955年关于老挝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国际机构召开的常会、例会通常都排以序号,以表明会议的顺序并便于辨别。例如,第x届特别联大、第x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太平洋经济合作会议第x届国际大会等。除序数外,人们还经常在常会、例会的名称上标明会议的主题。例如,在第一届特别联大前又冠以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字样,形成意思更为完整的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第一届特别联大。
国际会议的名称应力求简短、易读、易记。以为把名称叫得越复杂便函显得越重要的认识是没有根据的。至少从公关的角度来看是不可取的。举例,称亚太合作国际会议便足矣。如取名亚太合作国际会议:日、美、中新兴工业经济及东盟的作用便嫌繁冗了。
三、会议主题
我们写文章时总要定个题名,把文章主要内容画龙点睛地勾画出来。同样,一次国际会议审议的实质问题也应通过会议主题概括出来,并尽可能反映时代特征或问题的紧迫感。
确定会议主题,使之精确、简明、有号召力、引人注目,是要费一番思索的。譬如说,我们要举办一次关于东北亚问题的国际研讨会。为了使它具有时代气息,人们开始时选用对东北亚发展前景的瞻望为主题。嗣后有人建议同xx年挂钩以便更有号召力,于是改为走向xx年的东北亚。但也有人认为不如用xx年之交的东北亚,可把时间跨度拉大些。又有人说,用二十一世纪比xx年更响亮。但有人争辨说二十一世纪长达百年,时间跨度又嫌过长。最后,众人达成协议,采用了众议的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东北亚为主题。可见确定一个会议主题有时颇费周折,需要集思广益。
有时,在主题外还另加副题。副题用以进一步补充和说明主题。例如,联合国亚太经社会北京年会的主题是区域经济合作,但区域经济合作的领域很广。为了便于讨论,又加上副题前景、优先事项和政策选择,使主题范围集中一些。这就形成了一个主题+副题的程式:亚太经济社会的区域经济合作:前景、优先事项和政策选择。同样,上面提到的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东北亚也可以经济和技术合作等为副题,使讨论更加集中。
会议东道国倾向于确定对自己有利的主题,但也应注意吸纳他人意见,取得多数支持,避免借地主之便强加于人。
四、会议的层次
国际会议都有一定的层次。凡是战争、和平、领土、边界等重大政治问题以及有关商贸、科技、文教等的条约及协定都需召开政府间会议来讨论。于是产生了按照与会的政府领导人的身份高低划分的国际会议,如首脑会议、部长级会议、高级官员会议等。有些问题虽不涉及整个国家利益,但也须由拥有实力和影响的权威人士来解决。于是有了所长、行长、董事长、总经理级的国际会议。出席会议的代表可以携带级别低一点的助手,作为副代表、助理代表、顾问、专家与会,但他本人的身份必须符合会议的要求。由此可见,国际会议的层次实际上取决于正代表的身份。这种身份可以由该代表的官阶、职称反映出来,也可以由其社会声望、政治影响、学术地位、艺术水准面体现。
当然,国际间也有许多平民大众的会议。这些草根级的会议在推动人民间的相互了解、友好、交流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不可因为它们属于下层而受到轻视。但在等级社会里,论资排辈,以权势取人仍是通行的做法。习惯难以打破,而属于不同层次的人彼此间也不无隔阂。某些大人物可能不屑于同下层次的人士或低于自己的人同坐在一张会议桌上。因身份不同而拒绝与会的事情并不少见。而有些清高的民间人士也不见得愿意同权势者合谋。因此,从实际出发,在国际出发,在国际会议中,划分不同的层次,予以分别对待,看来是必要的。
一般地讲,国际会议都是同一层次的人的聚首。有时与会者的身份可以稍有差异,但不能相差太远。部长级的会议须由正、副、助理部长参加。如规定是副部长级的会议,派去正部长就显示派出国家的特别重视,代表在会议中会备受尊敬。如派去助理部长,则在排名时次序就要靠后。如派出低于助理部长的官员为代表就显得异常,可能会受到拒绝或冷落。外交上颇讲身份、地位、级别的对等。这种对等观念也常常反映于国际会议中。
所谓层次并不一定指的都是官阶。举行一次银行巨头或财政部长的国际会议,受重视的程度不亚于国家元首。这些掌握了国家经济、财政实权的人物住的是总统套间,外出时警车开道,会见者是总统、议长,讲话是头条新闻。皇亲国戚所受的隆重接待也不能用职位来衡量。杰出的政治活动家、知名科学家和文坛巨星的国际性集会也会引起轰动。可见,与会者的权势和知名度大小也是层次。
越是层次高的国际会议,接待规格也越高。为了一次首脑级的国际会议或是一次有重大影响的国际会议,有的国家甚至不惜工本,大兴土木,盖起大厦,准备工作也由国家领导人亲自抓。在财政预算、力量配备、动员程度上都可看出规格的不同。
在同一层次的会议中,对小国的与会者接待规格也应因人而异。高层次的人士低规格接待,或低层次人士高规格接待,都是不妥的。通常对代表团团长和团员,对正式代表和观察员,对与会者和工作人员,待遇均不同。例如,所在国领导人可能仅接见代表团团长,会上发言权仅给正式代表,招待会仅邀请列入代表名单的与会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