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www.piaotian.tw,北魏异闻录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怀朔镇是北魏最北端的军事重镇,位于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怀朔镇西南侧,始建于公元424年。也是魏太武帝拓跋焘第一次大败柔然后诏令建设的防御重镇。与它同时代筑就的镇城还有沃野镇(位于乌拉特前旗乌梁素海北侧的苏独仑根子场古城);武川镇(位于达茂旗希拉穆仁镇的圐圙古城);抚冥镇(位于四子王旗乌兰花土城子古城);柔玄镇(位于察哈尔右翼后旗韩勿拉苏木克里孟古城);怀荒镇(位于河北省尚义县三工地土城子古城)。
六座镇城几乎建在同一纬度上,皆在秦长城之北。设立北部六镇的目的,就是前出长城,扼守国门,拱卫京师。首都平城相距最近的武川镇、抚冥镇,直线距离不足六百里,快马加鞭,朝发夕至。
游牧部落,逐水草而居,既无后方,又无前沿。哪里水草丰美,哪里就是他们的驻足之地。草原奇兵,来无踪,去无影,聚如蜂群,散如水银。不管什么样的战争规模,永远不可能将他们全歼。冷兵器时代,凭借战马的脚力,他们一个昼夜可以驰骋千里。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休养生息一段时间,他们又会去而复返,重新聚拢。拓跋鲜卑本就来自草原,深知游牧部落的习性。故而以长城为依托建立军镇,防御来自草原的威胁。
怀朔镇是是典型的汉人筑城风格。城垣东西长约1500米、南北宽约1200米,城高10米,墙基7米,顶宽3米,总面积约180万平方米。挤一挤,可容纳七八万人居住。眼下城里生活着四万军民。其中,现役镇兵包括,负责子城防卫的三百卫戍部队,负责主城防卫的镇军第一幢五百镇兵。余者皆为镇民。
城垣是不规则的五边形。共有东、南、北三道城门。门头上建有飞檐斗拱的木质门楼。三道城门分别有街道通至城内。南、北两条街与东街在城中对接,并形成两个丁字街,正好将城镇分成三部分。东南角是集中连片的居民区。东北角是匠作、酒肆、娼寮、客栈、货栈商业区。西南角是军营。西北角的子城独立存在,是镇军府衙所在地。
一条小河由西城墙下进入城中后分叉,一条从城北流出,另一条从城东流出。这条河的名称叫五金河。另外,在营区内有三眼水井。这样的城镇布局,军事用途非常突出。因有河流和水井的存在,故而不怕长时间围城。而“丁”字街的作用就是防止敌人从某个城门破城而入后,不至于一口气贯通全城。这就给防卫一方留出了宝贵的时间,可以将入侵者堵截在某一个区域,然后三面合围,予以全歼。设计这座城池的人一定经历过战争,否则绝不会考虑的如此周全,而且独具匠心。
“鲜卑父,匈奴母”,是拓跋鲜卑迁徙至匈奴故地后形成的基本家族结构。从呼伦贝尔一路南下的鲜卑人,不仅占有了东晋王朝无暇顾及的匈奴故地,同时还占有了匈奴汉子们来不及带走的育龄女人。故而,怀朔镇就成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你能想到的各色人种,这里几乎都能看到。黑眼睛、蓝眼睛、黄眼睛、灰眼睛;黄皮肤、白皮肤、黑皮肤、棕色皮肤者,应有尽有。后世人们蔑称的所谓老毛子、二毛子、南蛮子、北鞑子、中原大傻子,这里一样不缺。只是,汉人在这里仍然是大多数,其他人只能算少数民族。
高欢在镇里还见到两个黑人二代。有关黑人的记载应该在唐代,怎么北魏时期就有黑人了?后来想想关于“昆仑奴”的记载也就释然了。不出意外的话,这些黑人应该是早年间陪天竺僧人来大魏传教而留下来的。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很开放,世界各地来此游历、经商、传教的各色人种并不鲜见。洛阳街头的中国大象满街都是,出现两个黑人有什么稀奇。就以怀朔镇男人们的发型为例,既有汉人的“束发加冠”,也有东胡之地流传过来的“三撮毛”、“锅盖头”,还有“大辫子”、“中央秃”。稀奇古怪的发型杂糅在一起,给这座精致的小镇增添了特殊的异域风情。
与洛阳和平城百万人口级别的大都市相比,怀朔镇小的可怜。但它却是水陆交汇,四方通衢的咽喉要道,也是长城以外最大的人口聚居区。东出可以进出冀鲁,南下可以进入陕晋,北上能够连接大漠,西进可以直达西域。方圆五百里之内的商业交流,怀朔镇是绕不过去的地方。故而镇里的三条主街上,商铺林立,吆喝不断。各种幌子、幡子、牌子或探出屋檐,或挂在门前,尽可能的起到广而告之的效果。皮货行,铁匠铺,米店、鞋店、棺材铺之类的招牌都十分惹眼。当然,男人们最爱的文化娱乐场所更是随处可见。
五金河边的一座赭红色佛寺特别显眼,镇民习惯性的称其为“红佛寺”。红佛寺不大,里面只有一位老和尚在此修行。当然,还有一个野小子呼延狼和老和尚相依为命。
高欢每天陪娄昭君散步,城里的方方面面、犄角旮旯,基本做到了心中有数。其中最大的一家和顺酒楼引起过高欢的多次注意。据说那是一家集餐饮、娱乐、住宿、嫖娼为一体的高档消费场所。不仅... -->>
怀朔镇是北魏最北端的军事重镇,位于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怀朔镇西南侧,始建于公元424年。也是魏太武帝拓跋焘第一次大败柔然后诏令建设的防御重镇。与它同时代筑就的镇城还有沃野镇(位于乌拉特前旗乌梁素海北侧的苏独仑根子场古城);武川镇(位于达茂旗希拉穆仁镇的圐圙古城);抚冥镇(位于四子王旗乌兰花土城子古城);柔玄镇(位于察哈尔右翼后旗韩勿拉苏木克里孟古城);怀荒镇(位于河北省尚义县三工地土城子古城)。
六座镇城几乎建在同一纬度上,皆在秦长城之北。设立北部六镇的目的,就是前出长城,扼守国门,拱卫京师。首都平城相距最近的武川镇、抚冥镇,直线距离不足六百里,快马加鞭,朝发夕至。
游牧部落,逐水草而居,既无后方,又无前沿。哪里水草丰美,哪里就是他们的驻足之地。草原奇兵,来无踪,去无影,聚如蜂群,散如水银。不管什么样的战争规模,永远不可能将他们全歼。冷兵器时代,凭借战马的脚力,他们一个昼夜可以驰骋千里。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休养生息一段时间,他们又会去而复返,重新聚拢。拓跋鲜卑本就来自草原,深知游牧部落的习性。故而以长城为依托建立军镇,防御来自草原的威胁。
怀朔镇是是典型的汉人筑城风格。城垣东西长约1500米、南北宽约1200米,城高10米,墙基7米,顶宽3米,总面积约180万平方米。挤一挤,可容纳七八万人居住。眼下城里生活着四万军民。其中,现役镇兵包括,负责子城防卫的三百卫戍部队,负责主城防卫的镇军第一幢五百镇兵。余者皆为镇民。
城垣是不规则的五边形。共有东、南、北三道城门。门头上建有飞檐斗拱的木质门楼。三道城门分别有街道通至城内。南、北两条街与东街在城中对接,并形成两个丁字街,正好将城镇分成三部分。东南角是集中连片的居民区。东北角是匠作、酒肆、娼寮、客栈、货栈商业区。西南角是军营。西北角的子城独立存在,是镇军府衙所在地。
一条小河由西城墙下进入城中后分叉,一条从城北流出,另一条从城东流出。这条河的名称叫五金河。另外,在营区内有三眼水井。这样的城镇布局,军事用途非常突出。因有河流和水井的存在,故而不怕长时间围城。而“丁”字街的作用就是防止敌人从某个城门破城而入后,不至于一口气贯通全城。这就给防卫一方留出了宝贵的时间,可以将入侵者堵截在某一个区域,然后三面合围,予以全歼。设计这座城池的人一定经历过战争,否则绝不会考虑的如此周全,而且独具匠心。
“鲜卑父,匈奴母”,是拓跋鲜卑迁徙至匈奴故地后形成的基本家族结构。从呼伦贝尔一路南下的鲜卑人,不仅占有了东晋王朝无暇顾及的匈奴故地,同时还占有了匈奴汉子们来不及带走的育龄女人。故而,怀朔镇就成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你能想到的各色人种,这里几乎都能看到。黑眼睛、蓝眼睛、黄眼睛、灰眼睛;黄皮肤、白皮肤、黑皮肤、棕色皮肤者,应有尽有。后世人们蔑称的所谓老毛子、二毛子、南蛮子、北鞑子、中原大傻子,这里一样不缺。只是,汉人在这里仍然是大多数,其他人只能算少数民族。
高欢在镇里还见到两个黑人二代。有关黑人的记载应该在唐代,怎么北魏时期就有黑人了?后来想想关于“昆仑奴”的记载也就释然了。不出意外的话,这些黑人应该是早年间陪天竺僧人来大魏传教而留下来的。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很开放,世界各地来此游历、经商、传教的各色人种并不鲜见。洛阳街头的中国大象满街都是,出现两个黑人有什么稀奇。就以怀朔镇男人们的发型为例,既有汉人的“束发加冠”,也有东胡之地流传过来的“三撮毛”、“锅盖头”,还有“大辫子”、“中央秃”。稀奇古怪的发型杂糅在一起,给这座精致的小镇增添了特殊的异域风情。
与洛阳和平城百万人口级别的大都市相比,怀朔镇小的可怜。但它却是水陆交汇,四方通衢的咽喉要道,也是长城以外最大的人口聚居区。东出可以进出冀鲁,南下可以进入陕晋,北上能够连接大漠,西进可以直达西域。方圆五百里之内的商业交流,怀朔镇是绕不过去的地方。故而镇里的三条主街上,商铺林立,吆喝不断。各种幌子、幡子、牌子或探出屋檐,或挂在门前,尽可能的起到广而告之的效果。皮货行,铁匠铺,米店、鞋店、棺材铺之类的招牌都十分惹眼。当然,男人们最爱的文化娱乐场所更是随处可见。
五金河边的一座赭红色佛寺特别显眼,镇民习惯性的称其为“红佛寺”。红佛寺不大,里面只有一位老和尚在此修行。当然,还有一个野小子呼延狼和老和尚相依为命。
高欢每天陪娄昭君散步,城里的方方面面、犄角旮旯,基本做到了心中有数。其中最大的一家和顺酒楼引起过高欢的多次注意。据说那是一家集餐饮、娱乐、住宿、嫖娼为一体的高档消费场所。不仅...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