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www.piaotian.tw,北魏异闻录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是以高压管控为主要手段。君主把庶民当作羊群管理,所以地方官也被称作“牧守”。汉代的州官称牧,郡官称守,固有牧守一方这个词。再比如“爱民如子”和“父母官”一说,无不渗透着民为子孙、我为父母的家长心态。于是又衍生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关系。
高欢的灵魂来自于后世,更懂得自然人本身的重要性。激发出每个人的主人翁意识,什么样的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这和时代没有关系,只和意识形态有关系。世界上没有一种制度是完善的,都只是时代的产物而已。最欣赏蔡元培先生总结提出的“与时俱进”一词,道尽了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所以,高欢想试着把五原打造成一个理想的伊甸园,看看行不行。
今晚的压轴大戏是颁奖。一是奖励各行各业推选出来的生产能手。二是前来参加打擂台的表演节目。三是这几天遴选出来的诗赋作品。除了生产能手之外,其他两项的获奖者今晚都要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作品。最后一项是焰火表演。
五原的一切都是新颖的,也被一些老人称之为离经叛道。比如今晚的颁奖文艺晚会,居然设立了一个主持人。小伙子是督曜招募来的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学子,大名刘志。老家在华洲,很有才学的青年人。祖上曾经也是中上层人士,奈何改朝换代,家道中落,只身一人四处游学,七拐八弯到了朔州。在朔州游学的这段时间,听人说五原城四处招募人才,不分类别,只要有所特长即可。如果你什么技能也没有,身体健康也行。就这样,刘志辗转来到五原并留了下来,帮助督曜筹备五原学堂。
刚到五原没几天,刘志就被五原的活力深深吸引,进而对五原的一切充满好奇。特别是五原人释放出来的那种火热的激情,让他夜不能寐,浮想联翩。文化人一般都善于思考,思考的结果就是不走了。他决定留下来看看,看看这个五原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能让几万挣扎在死亡线上的人们突然间迸发出一股生产建设热情。他们的热情好像不仅仅是为了吃饱肚子那么简单。这些往日的流民,今日的所谓新五原人,好像更加注重活着的尊严。
整个广场如同白昼。为了能让全场所有人听清楚台上人的讲话内容,不知谁想出来的办法,每二十步一个拿着同样喇叭的青年人负责接续传递,以便讲话之人的每一句话都能正确传达到全场。只是时间要长一些,也需要讲话之人的语言必须精炼易懂。
刘志手里拿着一个纸卷的喇叭筒高声喊道:“请五原的父老乡亲安静一下,鄙人刘志,受司马府委托,主持今晚的焰火晚会。按照流程,晚会项目共分三项。第一项,各里闾戍堡推选的一百位观众代表,经过无记名投票,选出三个观众最喜爱的文娱节目,今晚要隆重献演。最后分出一二三等奖,奖励五原制新钱币。一等奖万钱,二等奖五千钱,三等奖两千钱。另外奖励五原特制肥皂十块,白酒十坛,精盐十袋。第二项,由五原学堂十位博学先生共同遴选出六首诗歌,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奖励种类同前面的文娱节目一样。第三项,由大魏怀朔镇军司马向各行各业推选出的生产能手颁发奖品。第四项,也是最后一项,放焰火。下面请来自于上当郡的潘家班演出他们的拿手好戏《牵牛与织女》。”
刘志主持完前面的内容进入后台,潘家班的乐手滴滴哒哒的吹奏起了一段序曲。紧接着,《牵牛与织女》的大戏正式开演了。
男: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男: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女: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男女同: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故事当然是后世耳熟能详的《天仙配》故事架构,但比《天仙配》简单的多。也不是后世那样的人物表演,而是像两个人站在舞台中间对唱。你一句,我一句,通过歌词把故事表达出来了。所谓织女也是男扮女装。乐器有唢呐,笙、胡琴、三弦。打击乐有锣、鼓、镲,梆子。这支来自上党郡的戏班子已经初具规模,演奏的曲调也有点后世上党梆子的味道。戏曲史上说,“上党梆子”产生于明末时期。或许北魏时的上党民间小戏正是上党梆子的母本。
第二个节目是一位自弹自唱的曲目。弹奏之人是一位二八小佳人,来自平城,这是一位自称兰儿的风尘女子。一把古琴,唱的是一首王昭君写的《怨诗》。古琴起时,叮叮咚咚,如大珠小珠跌落玉盘。兰儿姑娘秀眉微蹙,轻启红唇,嗓音清脆哀婉。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苞桑。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
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台下观众席当中,高欢和一众核心人物还没有吃饭就来到这里。因为有颁奖这档子事,他不得不来。形势再紧迫,五原城的安全祥和气氛不能被破坏。这里可是整个五原集团“起手式”的始发地,如果连一场边境战乱都抵御不了,他高欢也就没有作死的必要了。
高欢是第一次见到这时代的文娱形式,好奇比欣赏更多一些。他不熟悉戏曲,但牛郎织女的故事不陌生。他不知道古诗怎么吟唱,但王昭君出塞的故事他同样不陌生。三个被一百名观众代表票选出来的节目最后一个是武戏,说的是三国故事。这就让高欢更觉得稀罕了。难道这时代就有人对《三国志》感兴趣了?罗贯中是不是受此启发才写出《三国演义》的?
是以高压管控为主要手段。君主把庶民当作羊群管理,所以地方官也被称作“牧守”。汉代的州官称牧,郡官称守,固有牧守一方这个词。再比如“爱民如子”和“父母官”一说,无不渗透着民为子孙、我为父母的家长心态。于是又衍生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关系。
高欢的灵魂来自于后世,更懂得自然人本身的重要性。激发出每个人的主人翁意识,什么样的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这和时代没有关系,只和意识形态有关系。世界上没有一种制度是完善的,都只是时代的产物而已。最欣赏蔡元培先生总结提出的“与时俱进”一词,道尽了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所以,高欢想试着把五原打造成一个理想的伊甸园,看看行不行。
今晚的压轴大戏是颁奖。一是奖励各行各业推选出来的生产能手。二是前来参加打擂台的表演节目。三是这几天遴选出来的诗赋作品。除了生产能手之外,其他两项的获奖者今晚都要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作品。最后一项是焰火表演。
五原的一切都是新颖的,也被一些老人称之为离经叛道。比如今晚的颁奖文艺晚会,居然设立了一个主持人。小伙子是督曜招募来的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学子,大名刘志。老家在华洲,很有才学的青年人。祖上曾经也是中上层人士,奈何改朝换代,家道中落,只身一人四处游学,七拐八弯到了朔州。在朔州游学的这段时间,听人说五原城四处招募人才,不分类别,只要有所特长即可。如果你什么技能也没有,身体健康也行。就这样,刘志辗转来到五原并留了下来,帮助督曜筹备五原学堂。
刚到五原没几天,刘志就被五原的活力深深吸引,进而对五原的一切充满好奇。特别是五原人释放出来的那种火热的激情,让他夜不能寐,浮想联翩。文化人一般都善于思考,思考的结果就是不走了。他决定留下来看看,看看这个五原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能让几万挣扎在死亡线上的人们突然间迸发出一股生产建设热情。他们的热情好像不仅仅是为了吃饱肚子那么简单。这些往日的流民,今日的所谓新五原人,好像更加注重活着的尊严。
整个广场如同白昼。为了能让全场所有人听清楚台上人的讲话内容,不知谁想出来的办法,每二十步一个拿着同样喇叭的青年人负责接续传递,以便讲话之人的每一句话都能正确传达到全场。只是时间要长一些,也需要讲话之人的语言必须精炼易懂。
刘志手里拿着一个纸卷的喇叭筒高声喊道:“请五原的父老乡亲安静一下,鄙人刘志,受司马府委托,主持今晚的焰火晚会。按照流程,晚会项目共分三项。第一项,各里闾戍堡推选的一百位观众代表,经过无记名投票,选出三个观众最喜爱的文娱节目,今晚要隆重献演。最后分出一二三等奖,奖励五原制新钱币。一等奖万钱,二等奖五千钱,三等奖两千钱。另外奖励五原特制肥皂十块,白酒十坛,精盐十袋。第二项,由五原学堂十位博学先生共同遴选出六首诗歌,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奖励种类同前面的文娱节目一样。第三项,由大魏怀朔镇军司马向各行各业推选出的生产能手颁发奖品。第四项,也是最后一项,放焰火。下面请来自于上当郡的潘家班演出他们的拿手好戏《牵牛与织女》。”
刘志主持完前面的内容进入后台,潘家班的乐手滴滴哒哒的吹奏起了一段序曲。紧接着,《牵牛与织女》的大戏正式开演了。
男: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男: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女: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男女同: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故事当然是后世耳熟能详的《天仙配》故事架构,但比《天仙配》简单的多。也不是后世那样的人物表演,而是像两个人站在舞台中间对唱。你一句,我一句,通过歌词把故事表达出来了。所谓织女也是男扮女装。乐器有唢呐,笙、胡琴、三弦。打击乐有锣、鼓、镲,梆子。这支来自上党郡的戏班子已经初具规模,演奏的曲调也有点后世上党梆子的味道。戏曲史上说,“上党梆子”产生于明末时期。或许北魏时的上党民间小戏正是上党梆子的母本。
第二个节目是一位自弹自唱的曲目。弹奏之人是一位二八小佳人,来自平城,这是一位自称兰儿的风尘女子。一把古琴,唱的是一首王昭君写的《怨诗》。古琴起时,叮叮咚咚,如大珠小珠跌落玉盘。兰儿姑娘秀眉微蹙,轻启红唇,嗓音清脆哀婉。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苞桑。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
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台下观众席当中,高欢和一众核心人物还没有吃饭就来到这里。因为有颁奖这档子事,他不得不来。形势再紧迫,五原城的安全祥和气氛不能被破坏。这里可是整个五原集团“起手式”的始发地,如果连一场边境战乱都抵御不了,他高欢也就没有作死的必要了。
高欢是第一次见到这时代的文娱形式,好奇比欣赏更多一些。他不熟悉戏曲,但牛郎织女的故事不陌生。他不知道古诗怎么吟唱,但王昭君出塞的故事他同样不陌生。三个被一百名观众代表票选出来的节目最后一个是武戏,说的是三国故事。这就让高欢更觉得稀罕了。难道这时代就有人对《三国志》感兴趣了?罗贯中是不是受此启发才写出《三国演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