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www.piaotian.tw,经济学的形而上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暂时不同步,并不马上等于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对称;造成的消极后果,只是暂时的,要靠今后的对称发展来弥补和解决。因此,先经济民主后政治民主的改革开放路线图,必须靠清算原罪来补偿,靠原罪积累起来的财产必须全部没收。
社会的思想关系对生产力有直接作用,说明社会的思想关系是立体的市场结构中与社会的物质关系对称的组成部分。但市场的核心机制是价值机制而不是价格机制;社会的思想关系是立体的市场结构中的组成部分,并不等于社会的思想领域都应该产业化,更不等于社会的思想领域都应该向钱看。市场化不等于产业化,产业化不等于金钱化。教育产业化、医疗产业化的理论基础是市场原教旨主义;不但剥夺了人的起点平等,而且形成把市场经济理解成一切向钱看经济的不良社会风气,并为权力寻租提供理论基础与社会心理基础。教育产业化,是假学历假文凭泛滥的根源之一;假学历假文凭是形成干部人事制度中劣币驱逐良币机制的催化剂,并为干部人事制度的制度**披上合法的外衣。假学历假文凭将摧毁整个社会的机会公平机制,极大地损害人的主体性,严重地挫伤人的积极性,是国民创新体系和国民素质体系的癌症——教育产业化政策同国民创新体系和国民素质体系本质上是对立的。医疗产业化不断冲击医德底线,进而冲击社会道德底线。实践证明:教育产业化和医疗产业化是一种政策**;教育和医疗要不要、怎样产业化必须纳入国民创新体系、国民素质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来定位。根据科学发展观,国民创新体系、国民素质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本来就是健全的市场体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基础研究和教育、医疗只能纳入应由政府提供的公共品范畴而不能纳入狭义的产业化范畴。
物质的力量 社会的物质关系对生产力的直接作用
在现实上,物质关系中有精神的因素,精神关系中有物质的因素。只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才说生产力也是社会的物质关系的功能。
如果说,社会的思想关系是人们在思想活动中的相互关系,那么社会的物质关系则是人们在物质活动中的相互关系。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只是对社会有机体的抽象,因而它们之间的区分只是相对的。在现实上,物质关系中有精神的因素,精神关系中有物质的因素。这就决定了两种关系及其对生产力的作用也是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
物质的社会关系,就是物质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关系,也即通常所谓的生产关系。这样的“生产关系”,不仅仅对生产力起反作用,而是起决定的作用的因素;也不仅仅是对物质的生产力起决定的作用的因素,而且对精神生产力也是起决定的作用的因素。通常所谓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这几个环节,与其说是生产关系的环节,还不如说是生产的几个环节;不仅是物质生产的几个环节,而且是精神生产的几个环节,其间不但有人与人的物质的社会关系,而且有人与人的思想的社会关系;不但有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而且有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不但体现了通常所谓的生产关系,而且体现了通常所谓的“生产力”。
通常所谓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的内涵,实际上是物质的社会关系对生产力的直接的决定作用的具体表现。生产力既是思想的社会关系的功能,也是物质的社会关系的功能;这种功能不是物质的或思想的社会关系孤立地发生的,而是通过和社会系统中的其他方面的关系、要素相互作用**同发生的。物质的社会关系,只是完整的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抽象;这种抽象只在思维的王国中才能独立存在。在现实中,物质的社会关系既不能独立地对生产力起决定作用,也不能独立地对生产力起反作用。物质的社会关系只是整个社会系统对生产力的决定作用中的一个因素。只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才说生产力也是社会的物质关系的功能。
抽象地讲,物质的社会关系,只能指物质生产中创造性生产同重复性生产的关系,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两种关系相互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对生产力的作用,通过创造性生产(属于精神生产力)来主导。创造性生产属于精神生产力,物质的社会关系只能从属于思想的社会关系,因此生产力只能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
至于(物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包括管理者同被管理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整体关系,既包括物质的社会关系,又包括思想的社会关系。
大河小河 社会生产力和个别生产力
把生产力看成社会系统工程的整体功能,不但可以正确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形成,而且可以用科学方法使个别生产力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宏观社会系统的功能的社会生产力,同作为微观的社会系统——各个个别企业的功能的个别生产力之间,是整体和部分、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整体和系统,不是部分和要素的简单的机械的相加;要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除了要提高个别生产力以外,还要协调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的关系,使个别生产力之间形成最佳结构,才能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生产力。而协调,就决不是生产领域所能胜任,必须通过国家、制度等上层建筑来进行。因此,把生产力看成社会系统工程的整体功能,不但可以正确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形成,而且可以用科学方法使个别生产力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只有把社会看成是一个大系统,同时处理好它内部的要素、结构、层次,小系统和大系统的关系,才能发挥综合的最佳功能——最大限度发展社会生产力。正因为生产力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所以生产力的进步程度也才能成为社会进步的综合标志和根本标志;反过来,也只有社会系统中各方面的发展程度,才能成为生产力发展状况的标准。
从纵向来看,把生产力看成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不但可以处理好个别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关系,而且可以处理好社会生产力的近期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破坏社会系统的平衡,例如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破坏式的利用,可以使个别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甚至可以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暂时发展,但不能使社会生产力得到长久发展。要使社会生产力得以长久、稳定发展,就必须处理好社会系统的平衡关系,包括生态平衡、和平的国际环境、安定团结、宽松和谐的政治环境、人才成长的环境、学习工作的环境。
从横向来看,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之间不仅仅是空间上的并列关系,也不仅仅是一环扣一环的层层递进、逐步演化关系,而且是整体产生部分的关系,即:生产产生流通,流通是生产的组成部分;流通产生分配,分配是流通的组成部分;分配产生消费,消费是分配的组成部分。因此,从宏观来看,整个社会实际上是一个巨型生产系统。生产力是这个系统的整体功能;无论是流通,还是分配,甚至消费,都属于生产领域,都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做出了贡献。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依次演化过程,是个别生产向社会生产转化的过程,也是个别生产力向社会生产力转化的过程。消费也能产生生产力,不是说消费越多甚至浪费越大,对生产力贡献越大,而是说,消费是生产的必要环节,因而也是产生社会生产力的必要条件。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否定或夸大消费在生产力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都不是科学的态度。
如果没有社会系统的协调有序,个别生产力的发展将有损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只有社会系统的协调有序,个别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为个别生产单位,也只有把它们看成系统,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才有个别生产力的发展。
以上说明,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形态、社会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社会生产的任何一个领域,生产力都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知识在物质生产系统中占主导,知识产业在社会生产系统中占主导,生产力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的定位将更为明确。
力与力之间 生产力与生产力标准
只有把生产力看成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才能做到社会系统中各要素层次的对称发展、有序发展,使之发挥出最佳功能;否则,改革只能偏离方向,结果适得其反。
在社会有机体的各要素之间,虽有根本和非根本、决定和被决定的层次关系之分、重要和非重要之别,生产力的发展都是它们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行。如果人为地限制某些因素,抬高某些因素,都会破坏社会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平衡,或强制地在低程度上实现平衡,从而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速度。这已为我国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所证明。
把生产力看成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对改革成败关系极大。改革实质上是社会系统的自组织过程,只有把生产力看成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才能做到社会系统中各要素层次的对称发展、有序发展,使之发挥出最佳功能;否则,改革只能偏离方向,结果适得其反。
生产力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说明社会发展程度的标准是自己系统功能发挥程度——生产力水平的高低。生产力水平的标准,在于社会的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程度。社会文明的发展程度,标准在于整个社会有机体的发展程度。整个社会有机体的发展程度,标准在于自己系统功能的发挥程度——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生产力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的原理,要求社会系统中的任何一个要素和结构,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必须不断改革和协调,使之由不对称向对称转化、不和谐向和谐转化,才能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四人邦的“上层建筑决定论”、“灵魂深处闹革命”、“革命搞好了,生产自然而然上去”论,三中全会以来的“生产力中心论”、对“唯生产力论的批判的反批判”,共同的缺点,是把生产力看成仅仅是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组成的要素或它们的功能,并最终归结到生产工具或功能,因此各自走上了两个极端,都从两个侧面毫无例外地破坏了社会有机体的平衡。只有从各方面重视社会意识的作用和人的创造力的发挥,把生产力看成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才能构造和谐社会。
通过空间展示的社会发展的不同层次和时间上的不同阶段,由社会系统的性质所决定,而社会系统的性质,由系统中的各个要素整体共同决定,而不是由某一方面单独决定。因此,同样是商品经济,东方的特别是中国的商品经济处于人身依附关系的四面包围之下,因此本质上属于农业性商品经济;而西方的商品经济则大部分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而独立发展,因此性质上属于纯商品经济。前者由于整体上受制于人身依附关系,所以随着政治关系的变动而随生随灭,难以发展到工业社会;后者则有着相对独立的发展,所以一般比较容易持续地发展到工业社会。当然,除了政治关系外,宗教意识形态、地理环境、生活方式、道德风俗习惯等都对能否进入工业社会起较大的作用。可见,决定社会的性质是农业还是工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是商品经济一个要素,而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在这里,生产力作为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它的标志不等于生产力本身,社会系统中的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作为生产力的标志(根据系统的协同律、相关律),其中生产工具可以直观地、典型地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但也仅仅是标志而己,而不是生产力本身,更不是决定生产力的根本因素。决定生产力的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这两大要素中,人是根本的要素。
以邻为福 竞争力是企业系统的整体功能
在不同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同,有的是物质因素,有的是精神因素;但作为整体竞争力,都无例外地是企业系统的整体功能。
竞争力是相对生产力,也是经济系统的整体功能。企业竞争力是企业系统的整体功能,因而是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统一。在不同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同,有的是物质因素,有的是精神因素;但作为整体竞争力,都无例外地是企业系统的整体功能。
企业中任何一个要素都曾被人看成是核心竞争力:理念、企业家、人才、团队、制度、技术、产品。以这些要素作为核心竞争力,一方面,混淆了要素和功能,竞争力是功能而不是要素;另一方面,以偏概全,竞争力是企业系统的整体功能,而不是某一方面的功能。虽然在特定的时候和环境下,特定的要素起特别重要甚至关键的作用,但每一个要素离不开其他要素的作用,任何一种要素都不能惟一地起作用,也不能稳定地、长久地起关键的作用。
竞争力是相对生产力,是经济系统的整体功能。企业竞争力是企业系统的整体功能。社会竞争力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竞争力概念的提出,证明社会是一有机整体,生产力大小不仅仅取决于生产单位本身的生产能力,而是取决于社会的整体结构。
企业的“系统质”与系统功能,通过水桶原理和木桶原理的互补来形成。水桶原理打破平衡,木桶原理追求平衡。前者体现了主体的能动性,后者体现了主体对客体的整合、改造。水桶原理与木桶原理相辅相成。水桶原理与木桶原理说明:企业“系统质”与系统功能,是企业中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的对称。
企业经营,就是把所有成功经营的必要条件按照逻辑结构和时空条件组成一个完整有序的时空系统,使经营成为一个主体化和有序化相统一的系统工程。只有系统经营才有成功的经营;只要系统经营就有成功的经营,系统结构的有序化程度决定系统功能的大小。经济学仅研究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是本末倒置。对称经济学就是通过提高经济系统的对称性、有序性,使之实现资源再生、企业低成本发展的经济学。
认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有本原与派生关系的历史机械唯物主义,破坏了它们相互之间的对称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对称关系,否定了经济领域的主体性原则,破坏了社会有机体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的有机体关系,是一种线性的历史观。
生产力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原理说明,生产力是主体生产力和客体生产力的统一、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统一、个别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统一、现实生产力和创造生产力的统一,生产力是社会阻力和社会动力综合作用的结果。生产力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因此生产力只能同整个社会系统发生相互作用,而不能单独同生产关系发生作用。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层次,只同其他层次和要素发生关系,而构成相互作用规律。如果可以在头脑中把生产关系抽象出来同生产力发生作用,那么,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也是要素和功能的关系,而不是所谓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生产的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相互关系、个别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都不但要靠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来调节,而且要靠政治制度和社会心理(舆论环境)及科学技术水平来调节。政治制度调节是核心,国民素质的提高是根本的因素。社会生产的各要素和相互关系都必须通过整个社会系统的协调才能发展。生产力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原理说明,必须用对称历史观代替线性的历史观。
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对称的过程:一方面是有序化、共性化、法制化,另一方面是无序化、个性化、自由化;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既全球化又区域化。经济社会的调节机制也越来越简单:从超经济强制(暴力、战争、人身依附关系、计划安排)到市场,市场从价格机制到价值机制,从人治经法治到法制。和谐社会就是民主与法制对称的社会,对称经济就是公平与效益对称的经济,对称经济学就是在自由与法制、价格与价值、公平与效益、理性与非理性的碰撞中,用有序去整合无序、用无序去填补有序、使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对称的经济理论体系。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可以有先后之分。先经济体制改革后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路是正确的。对称经济学是对称发展观的方法论意义:对称经济是和谐社会的深层结构,是和谐社会的深层经济模式。
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暂时不同步,并不马上等于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对称;造成的消极后果,只是暂时的,要靠今后的对称发展来弥补和解决。因此,先经济民主后政治民主的改革开放路线图,必须靠清算原罪来补偿,靠原罪积累起来的财产必须全部没收。
社会的思想关系对生产力有直接作用,说明社会的思想关系是立体的市场结构中与社会的物质关系对称的组成部分。但市场的核心机制是价值机制而不是价格机制;社会的思想关系是立体的市场结构中的组成部分,并不等于社会的思想领域都应该产业化,更不等于社会的思想领域都应该向钱看。市场化不等于产业化,产业化不等于金钱化。教育产业化、医疗产业化的理论基础是市场原教旨主义;不但剥夺了人的起点平等,而且形成把市场经济理解成一切向钱看经济的不良社会风气,并为权力寻租提供理论基础与社会心理基础。教育产业化,是假学历假文凭泛滥的根源之一;假学历假文凭是形成干部人事制度中劣币驱逐良币机制的催化剂,并为干部人事制度的制度**披上合法的外衣。假学历假文凭将摧毁整个社会的机会公平机制,极大地损害人的主体性,严重地挫伤人的积极性,是国民创新体系和国民素质体系的癌症——教育产业化政策同国民创新体系和国民素质体系本质上是对立的。医疗产业化不断冲击医德底线,进而冲击社会道德底线。实践证明:教育产业化和医疗产业化是一种政策**;教育和医疗要不要、怎样产业化必须纳入国民创新体系、国民素质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来定位。根据科学发展观,国民创新体系、国民素质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本来就是健全的市场体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基础研究和教育、医疗只能纳入应由政府提供的公共品范畴而不能纳入狭义的产业化范畴。
物质的力量 社会的物质关系对生产力的直接作用
在现实上,物质关系中有精神的因素,精神关系中有物质的因素。只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才说生产力也是社会的物质关系的功能。
如果说,社会的思想关系是人们在思想活动中的相互关系,那么社会的物质关系则是人们在物质活动中的相互关系。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只是对社会有机体的抽象,因而它们之间的区分只是相对的。在现实上,物质关系中有精神的因素,精神关系中有物质的因素。这就决定了两种关系及其对生产力的作用也是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
物质的社会关系,就是物质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关系,也即通常所谓的生产关系。这样的“生产关系”,不仅仅对生产力起反作用,而是起决定的作用的因素;也不仅仅是对物质的生产力起决定的作用的因素,而且对精神生产力也是起决定的作用的因素。通常所谓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这几个环节,与其说是生产关系的环节,还不如说是生产的几个环节;不仅是物质生产的几个环节,而且是精神生产的几个环节,其间不但有人与人的物质的社会关系,而且有人与人的思想的社会关系;不但有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而且有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不但体现了通常所谓的生产关系,而且体现了通常所谓的“生产力”。
通常所谓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的内涵,实际上是物质的社会关系对生产力的直接的决定作用的具体表现。生产力既是思想的社会关系的功能,也是物质的社会关系的功能;这种功能不是物质的或思想的社会关系孤立地发生的,而是通过和社会系统中的其他方面的关系、要素相互作用**同发生的。物质的社会关系,只是完整的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抽象;这种抽象只在思维的王国中才能独立存在。在现实中,物质的社会关系既不能独立地对生产力起决定作用,也不能独立地对生产力起反作用。物质的社会关系只是整个社会系统对生产力的决定作用中的一个因素。只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才说生产力也是社会的物质关系的功能。
抽象地讲,物质的社会关系,只能指物质生产中创造性生产同重复性生产的关系,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两种关系相互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对生产力的作用,通过创造性生产(属于精神生产力)来主导。创造性生产属于精神生产力,物质的社会关系只能从属于思想的社会关系,因此生产力只能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
至于(物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包括管理者同被管理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整体关系,既包括物质的社会关系,又包括思想的社会关系。
大河小河 社会生产力和个别生产力
把生产力看成社会系统工程的整体功能,不但可以正确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形成,而且可以用科学方法使个别生产力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宏观社会系统的功能的社会生产力,同作为微观的社会系统——各个个别企业的功能的个别生产力之间,是整体和部分、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整体和系统,不是部分和要素的简单的机械的相加;要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除了要提高个别生产力以外,还要协调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的关系,使个别生产力之间形成最佳结构,才能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生产力。而协调,就决不是生产领域所能胜任,必须通过国家、制度等上层建筑来进行。因此,把生产力看成社会系统工程的整体功能,不但可以正确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形成,而且可以用科学方法使个别生产力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只有把社会看成是一个大系统,同时处理好它内部的要素、结构、层次,小系统和大系统的关系,才能发挥综合的最佳功能——最大限度发展社会生产力。正因为生产力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所以生产力的进步程度也才能成为社会进步的综合标志和根本标志;反过来,也只有社会系统中各方面的发展程度,才能成为生产力发展状况的标准。
从纵向来看,把生产力看成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不但可以处理好个别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关系,而且可以处理好社会生产力的近期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破坏社会系统的平衡,例如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破坏式的利用,可以使个别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甚至可以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暂时发展,但不能使社会生产力得到长久发展。要使社会生产力得以长久、稳定发展,就必须处理好社会系统的平衡关系,包括生态平衡、和平的国际环境、安定团结、宽松和谐的政治环境、人才成长的环境、学习工作的环境。
从横向来看,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之间不仅仅是空间上的并列关系,也不仅仅是一环扣一环的层层递进、逐步演化关系,而且是整体产生部分的关系,即:生产产生流通,流通是生产的组成部分;流通产生分配,分配是流通的组成部分;分配产生消费,消费是分配的组成部分。因此,从宏观来看,整个社会实际上是一个巨型生产系统。生产力是这个系统的整体功能;无论是流通,还是分配,甚至消费,都属于生产领域,都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做出了贡献。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依次演化过程,是个别生产向社会生产转化的过程,也是个别生产力向社会生产力转化的过程。消费也能产生生产力,不是说消费越多甚至浪费越大,对生产力贡献越大,而是说,消费是生产的必要环节,因而也是产生社会生产力的必要条件。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否定或夸大消费在生产力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都不是科学的态度。
如果没有社会系统的协调有序,个别生产力的发展将有损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只有社会系统的协调有序,个别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为个别生产单位,也只有把它们看成系统,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才有个别生产力的发展。
以上说明,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形态、社会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社会生产的任何一个领域,生产力都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知识在物质生产系统中占主导,知识产业在社会生产系统中占主导,生产力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的定位将更为明确。
力与力之间 生产力与生产力标准
只有把生产力看成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才能做到社会系统中各要素层次的对称发展、有序发展,使之发挥出最佳功能;否则,改革只能偏离方向,结果适得其反。
在社会有机体的各要素之间,虽有根本和非根本、决定和被决定的层次关系之分、重要和非重要之别,生产力的发展都是它们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行。如果人为地限制某些因素,抬高某些因素,都会破坏社会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平衡,或强制地在低程度上实现平衡,从而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速度。这已为我国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所证明。
把生产力看成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对改革成败关系极大。改革实质上是社会系统的自组织过程,只有把生产力看成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才能做到社会系统中各要素层次的对称发展、有序发展,使之发挥出最佳功能;否则,改革只能偏离方向,结果适得其反。
生产力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说明社会发展程度的标准是自己系统功能发挥程度——生产力水平的高低。生产力水平的标准,在于社会的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程度。社会文明的发展程度,标准在于整个社会有机体的发展程度。整个社会有机体的发展程度,标准在于自己系统功能的发挥程度——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生产力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的原理,要求社会系统中的任何一个要素和结构,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必须不断改革和协调,使之由不对称向对称转化、不和谐向和谐转化,才能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四人邦的“上层建筑决定论”、“灵魂深处闹革命”、“革命搞好了,生产自然而然上去”论,三中全会以来的“生产力中心论”、对“唯生产力论的批判的反批判”,共同的缺点,是把生产力看成仅仅是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组成的要素或它们的功能,并最终归结到生产工具或功能,因此各自走上了两个极端,都从两个侧面毫无例外地破坏了社会有机体的平衡。只有从各方面重视社会意识的作用和人的创造力的发挥,把生产力看成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才能构造和谐社会。
通过空间展示的社会发展的不同层次和时间上的不同阶段,由社会系统的性质所决定,而社会系统的性质,由系统中的各个要素整体共同决定,而不是由某一方面单独决定。因此,同样是商品经济,东方的特别是中国的商品经济处于人身依附关系的四面包围之下,因此本质上属于农业性商品经济;而西方的商品经济则大部分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而独立发展,因此性质上属于纯商品经济。前者由于整体上受制于人身依附关系,所以随着政治关系的变动而随生随灭,难以发展到工业社会;后者则有着相对独立的发展,所以一般比较容易持续地发展到工业社会。当然,除了政治关系外,宗教意识形态、地理环境、生活方式、道德风俗习惯等都对能否进入工业社会起较大的作用。可见,决定社会的性质是农业还是工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是商品经济一个要素,而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在这里,生产力作为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它的标志不等于生产力本身,社会系统中的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作为生产力的标志(根据系统的协同律、相关律),其中生产工具可以直观地、典型地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但也仅仅是标志而己,而不是生产力本身,更不是决定生产力的根本因素。决定生产力的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这两大要素中,人是根本的要素。
以邻为福 竞争力是企业系统的整体功能
在不同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同,有的是物质因素,有的是精神因素;但作为整体竞争力,都无例外地是企业系统的整体功能。
竞争力是相对生产力,也是经济系统的整体功能。企业竞争力是企业系统的整体功能,因而是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统一。在不同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同,有的是物质因素,有的是精神因素;但作为整体竞争力,都无例外地是企业系统的整体功能。
企业中任何一个要素都曾被人看成是核心竞争力:理念、企业家、人才、团队、制度、技术、产品。以这些要素作为核心竞争力,一方面,混淆了要素和功能,竞争力是功能而不是要素;另一方面,以偏概全,竞争力是企业系统的整体功能,而不是某一方面的功能。虽然在特定的时候和环境下,特定的要素起特别重要甚至关键的作用,但每一个要素离不开其他要素的作用,任何一种要素都不能惟一地起作用,也不能稳定地、长久地起关键的作用。
竞争力是相对生产力,是经济系统的整体功能。企业竞争力是企业系统的整体功能。社会竞争力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竞争力概念的提出,证明社会是一有机整体,生产力大小不仅仅取决于生产单位本身的生产能力,而是取决于社会的整体结构。
企业的“系统质”与系统功能,通过水桶原理和木桶原理的互补来形成。水桶原理打破平衡,木桶原理追求平衡。前者体现了主体的能动性,后者体现了主体对客体的整合、改造。水桶原理与木桶原理相辅相成。水桶原理与木桶原理说明:企业“系统质”与系统功能,是企业中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的对称。
企业经营,就是把所有成功经营的必要条件按照逻辑结构和时空条件组成一个完整有序的时空系统,使经营成为一个主体化和有序化相统一的系统工程。只有系统经营才有成功的经营;只要系统经营就有成功的经营,系统结构的有序化程度决定系统功能的大小。经济学仅研究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是本末倒置。对称经济学就是通过提高经济系统的对称性、有序性,使之实现资源再生、企业低成本发展的经济学。
认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有本原与派生关系的历史机械唯物主义,破坏了它们相互之间的对称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对称关系,否定了经济领域的主体性原则,破坏了社会有机体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的有机体关系,是一种线性的历史观。
生产力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原理说明,生产力是主体生产力和客体生产力的统一、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统一、个别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统一、现实生产力和创造生产力的统一,生产力是社会阻力和社会动力综合作用的结果。生产力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因此生产力只能同整个社会系统发生相互作用,而不能单独同生产关系发生作用。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层次,只同其他层次和要素发生关系,而构成相互作用规律。如果可以在头脑中把生产关系抽象出来同生产力发生作用,那么,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也是要素和功能的关系,而不是所谓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生产的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相互关系、个别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都不但要靠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来调节,而且要靠政治制度和社会心理(舆论环境)及科学技术水平来调节。政治制度调节是核心,国民素质的提高是根本的因素。社会生产的各要素和相互关系都必须通过整个社会系统的协调才能发展。生产力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原理说明,必须用对称历史观代替线性的历史观。
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对称的过程:一方面是有序化、共性化、法制化,另一方面是无序化、个性化、自由化;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既全球化又区域化。经济社会的调节机制也越来越简单:从超经济强制(暴力、战争、人身依附关系、计划安排)到市场,市场从价格机制到价值机制,从人治经法治到法制。和谐社会就是民主与法制对称的社会,对称经济就是公平与效益对称的经济,对称经济学就是在自由与法制、价格与价值、公平与效益、理性与非理性的碰撞中,用有序去整合无序、用无序去填补有序、使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对称的经济理论体系。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可以有先后之分。先经济体制改革后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路是正确的。对称经济学是对称发展观的方法论意义:对称经济是和谐社会的深层结构,是和谐社会的深层经济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