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www.piaotian.tw,牛郎织女天仙配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还开挖运河,先后在山东征调数十万民夫,农民徭役负担沉重。加上水、旱灾害,瘟疫流行,群众生活十分艰难。山东、河南等地的群众到了吃树皮、草根维持生活的地步。“民食草实为食。”永乐十七年,“山东、河南、山陕诸处饥荒水旱相仍,至剥树皮,掘草根……老幼流移,颠踣道路,卖妻鬻子,以求苟活”。(《国榷》卷17)在民间传说中,唐赛儿18岁结婚,时逢乱世。婚后不久,恩爱的丈夫林三被官府逼死(一说染疫病亡),唐赛儿痛不欲生,唤起了她的反抗之心,决意为丈夫和受苦的乡亲报仇。当时,滨州民间白莲教盛行。饱受战乱和盘剥之苦的农民群众广泛信奉白莲教,从中寻找精神寄托和相互帮助。唐赛儿自幼好佛诵经,为了令自己师出有名,流传出一个传说。林三死后,唐赛儿经常去坟地祭奠。一次祭完林三回村时,在山脚下的石缝里,唐赛儿发现了白莲教的书典和宝剑。此后,乡里、衙间就盛传她“通晓诸术”,并认为“剑亦神物,惟赛儿能用之”。唐赛儿于是自号“佛母”,称能预知将来事情的成败,并以能剪纸为兵马相号召,组织民众。她不辞劳苦,不避艰险,秘密往来于益都、诸城、安州、莒州、即墨、寿光诸州县。
唐赛儿组织的起义军,名为“白莲军”,聚众数千人。由于蒲台县地处平原,无高山密林之险,唐赛儿在青州时发现,在蒲台县城以南二百多里的益都县境内(杨集、朱崖两乡镇的交界处),有一个古代的卸石棚寨,峰高七八百米,四面是绝壁,易守难攻,又处于诸城、安丘、莒州、寿光等地的中心,于是唐赛儿便选中卸石棚寨作为起义的地点,永乐十八年二月十一日正式起义。唐赛儿起义后,明政府急令青州卫都指挥使高凤包围卸石棚寨,企图消灭起义军。明军一到卸石棚寨立足末稳,唐赛儿夜间便突然发动袭击,将高凤等人当场击毙,并把处于混乱状态的明军全部歼灭。初战告捷,唐赛儿起义军声威大振。她以卸石棚寨为根据地,不久又占领了莒州、即墨等县城,打击官府和豪富地主。青州以东的各地民众纷纷响应起义,“毁官衙,烧仓库”,开仓济贫,队伍迅速发展至2万多人,震动了京师。青州以东各地的群众纷纷响应,益都、诸城、安丘、莒州、胶州等州县先后出现了十几支义军。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宾鸿、董彦杲的两支队伍。这样以卸石棚寨为中心的农民起义便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起来。唐赛儿在初战取胜后,以卸石棚寨为根据地,不断打击附近州府的官府污吏和恶霸、地主。唐赛儿所到之处,各官吏纷纷逃命,其他各路起义军也纷纷响应。据地方志记载,寿光、安丘、胶州等地都有“毁官衙、烧仓库”等打击明军的活动,一份份告急文书飞一样传到京师。为了控制局面,永乐皇帝便派出了一名大臣前往卸石棚寨进行招安,唐赛儿怒斩了来使。
在招安不成的情况下,明成祖朱棣恼怒异常,派“京营”的提督总兵官、安远侯柳升和都指挥使刘忠率五千精兵前往镇压。面对唐赛儿领导的起义军,柳升认为“小小贼寇,不日即可平定”。二月二十八日,柳升、刘忠兵至益都后,再次包围了卸石棚寨。唐赛儿利用敌军骄横轻敌的弱点,以“寨中食尽,并且无水”为由诈降,将柳升主力调往警戒城东有水的地方,自己却集中兵力,向防御薄弱的敌营发起突袭。夜二更时,攻破敌营,杀死都指挥使刘忠。当敌主力赶到时,唐赛儿已指挥起义军从容转移。同时,其他起义军也与明军展开了英勇的搏斗,其中以安丘城的战斗最为激烈。当时,安丘、莒州、即墨三地起义军一万余人围攻安丘城,眼看就要攻下时,在山东沿海负责防备倭寇的都指挥卫青率兵赶到,使起义军腹背受敌,最后失败。地方首领赵琬被俘就义,义军死伤两千多人,被俘者四千余人,皆被明军所杀,妻小被官府没收为奴。
唐赛儿领导的这次农民起义,虽然只有60多天的时间,但是击毙了明朝两员大将,取得了两次大捷。在唐赛儿起义失败后,明朝统治者派柳升指挥军队追击从卸石棚寨突围的起义军,把俘获的起义军将领全部处死。但是起义军首领唐赛儿却已逃走,这使永乐皇帝震怒,下令将柳升下狱,将参议、按察使、布政使以及出现起义各县的官吏全部处死。为了防止唐赛儿出家为尼,混入道姑行列,永乐皇帝在同年三月和五月下令:“凡北京和山东境内尼及道士悉捕至京师诘问之。”“凡军民妇女出家为尼及道者,悉关京师。”于是先后有一万多名尼姑、道姑被逮往京师诘问,但是唐赛儿还是“不知所终”。唐赛儿领导的农民起义不仅有力地打击了明王朝的统治,更震撼了通过农民起义夺得政权的明王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明王朝不得不对农民的压榨和剥削作了一些让步。据明史记载:“是月,赈青、莱饥。”第二年( 1421年)成祖“诏罢不便于民及不急诸务;蠲十七年前逋赋,免去年被灾田粮。”这种当月就赈灾青州、莱州,随即罢免徭赋及受灾田粮的举措,与唐赛儿的抗争密不可分。自唐赛儿起义以来,她的事迹便成了山东滨州、青州一带群众茶余饭后的话题。有的说唐赛儿在牢狱里被戴上了手铐脚镣,可她轻轻一抖,手铐脚镣便全掉下来了,从此她便升到天上;还有的说唐赛儿跑到大草原成了一个部落的首领……如今唐赛儿当年起义的地方——卸石棚寨被称唐三寨。寨顶现有清同治二年( 1863年)所立石碑:“唐三寨由来久矣,自大明永乐十八年,蒲台民林三之妻唐赛儿者创修此寨,而山因以名焉。”直到现在,卸石棚寨仍存留寨墙、舂米石臼等遗物。滨州人民为了纪念唐赛儿,在滨州城南、滨州黄河大桥以北修建了唐赛儿雕像,在原蒲台县西关原址修建了唐赛儿祠,以纪念这位杰出的农民起义女领袖。
唐赛儿的下落有两种说法: 唐赛儿兵败后官军搜埔无果,怀疑她隐藏在尼姑或女道士中,于是逮捕了北京、山东等地尼姑女道士多人,送京都审问,但终未能抓唐赛儿。唐赛儿曾被生擒,九朝野记所载:“既而捕得之,将伏法,恬然不惧。裸而缚之,诣市临刑。刃不能入。不得己,复下狱,三木被体,铁钮系足,俄皆自解脱,竟遁去,不知所终。”(未完待续。。)
。还开挖运河,先后在山东征调数十万民夫,农民徭役负担沉重。加上水、旱灾害,瘟疫流行,群众生活十分艰难。山东、河南等地的群众到了吃树皮、草根维持生活的地步。“民食草实为食。”永乐十七年,“山东、河南、山陕诸处饥荒水旱相仍,至剥树皮,掘草根……老幼流移,颠踣道路,卖妻鬻子,以求苟活”。(《国榷》卷17)在民间传说中,唐赛儿18岁结婚,时逢乱世。婚后不久,恩爱的丈夫林三被官府逼死(一说染疫病亡),唐赛儿痛不欲生,唤起了她的反抗之心,决意为丈夫和受苦的乡亲报仇。当时,滨州民间白莲教盛行。饱受战乱和盘剥之苦的农民群众广泛信奉白莲教,从中寻找精神寄托和相互帮助。唐赛儿自幼好佛诵经,为了令自己师出有名,流传出一个传说。林三死后,唐赛儿经常去坟地祭奠。一次祭完林三回村时,在山脚下的石缝里,唐赛儿发现了白莲教的书典和宝剑。此后,乡里、衙间就盛传她“通晓诸术”,并认为“剑亦神物,惟赛儿能用之”。唐赛儿于是自号“佛母”,称能预知将来事情的成败,并以能剪纸为兵马相号召,组织民众。她不辞劳苦,不避艰险,秘密往来于益都、诸城、安州、莒州、即墨、寿光诸州县。
唐赛儿组织的起义军,名为“白莲军”,聚众数千人。由于蒲台县地处平原,无高山密林之险,唐赛儿在青州时发现,在蒲台县城以南二百多里的益都县境内(杨集、朱崖两乡镇的交界处),有一个古代的卸石棚寨,峰高七八百米,四面是绝壁,易守难攻,又处于诸城、安丘、莒州、寿光等地的中心,于是唐赛儿便选中卸石棚寨作为起义的地点,永乐十八年二月十一日正式起义。唐赛儿起义后,明政府急令青州卫都指挥使高凤包围卸石棚寨,企图消灭起义军。明军一到卸石棚寨立足末稳,唐赛儿夜间便突然发动袭击,将高凤等人当场击毙,并把处于混乱状态的明军全部歼灭。初战告捷,唐赛儿起义军声威大振。她以卸石棚寨为根据地,不久又占领了莒州、即墨等县城,打击官府和豪富地主。青州以东的各地民众纷纷响应起义,“毁官衙,烧仓库”,开仓济贫,队伍迅速发展至2万多人,震动了京师。青州以东各地的群众纷纷响应,益都、诸城、安丘、莒州、胶州等州县先后出现了十几支义军。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宾鸿、董彦杲的两支队伍。这样以卸石棚寨为中心的农民起义便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起来。唐赛儿在初战取胜后,以卸石棚寨为根据地,不断打击附近州府的官府污吏和恶霸、地主。唐赛儿所到之处,各官吏纷纷逃命,其他各路起义军也纷纷响应。据地方志记载,寿光、安丘、胶州等地都有“毁官衙、烧仓库”等打击明军的活动,一份份告急文书飞一样传到京师。为了控制局面,永乐皇帝便派出了一名大臣前往卸石棚寨进行招安,唐赛儿怒斩了来使。
在招安不成的情况下,明成祖朱棣恼怒异常,派“京营”的提督总兵官、安远侯柳升和都指挥使刘忠率五千精兵前往镇压。面对唐赛儿领导的起义军,柳升认为“小小贼寇,不日即可平定”。二月二十八日,柳升、刘忠兵至益都后,再次包围了卸石棚寨。唐赛儿利用敌军骄横轻敌的弱点,以“寨中食尽,并且无水”为由诈降,将柳升主力调往警戒城东有水的地方,自己却集中兵力,向防御薄弱的敌营发起突袭。夜二更时,攻破敌营,杀死都指挥使刘忠。当敌主力赶到时,唐赛儿已指挥起义军从容转移。同时,其他起义军也与明军展开了英勇的搏斗,其中以安丘城的战斗最为激烈。当时,安丘、莒州、即墨三地起义军一万余人围攻安丘城,眼看就要攻下时,在山东沿海负责防备倭寇的都指挥卫青率兵赶到,使起义军腹背受敌,最后失败。地方首领赵琬被俘就义,义军死伤两千多人,被俘者四千余人,皆被明军所杀,妻小被官府没收为奴。
唐赛儿领导的这次农民起义,虽然只有60多天的时间,但是击毙了明朝两员大将,取得了两次大捷。在唐赛儿起义失败后,明朝统治者派柳升指挥军队追击从卸石棚寨突围的起义军,把俘获的起义军将领全部处死。但是起义军首领唐赛儿却已逃走,这使永乐皇帝震怒,下令将柳升下狱,将参议、按察使、布政使以及出现起义各县的官吏全部处死。为了防止唐赛儿出家为尼,混入道姑行列,永乐皇帝在同年三月和五月下令:“凡北京和山东境内尼及道士悉捕至京师诘问之。”“凡军民妇女出家为尼及道者,悉关京师。”于是先后有一万多名尼姑、道姑被逮往京师诘问,但是唐赛儿还是“不知所终”。唐赛儿领导的农民起义不仅有力地打击了明王朝的统治,更震撼了通过农民起义夺得政权的明王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明王朝不得不对农民的压榨和剥削作了一些让步。据明史记载:“是月,赈青、莱饥。”第二年( 1421年)成祖“诏罢不便于民及不急诸务;蠲十七年前逋赋,免去年被灾田粮。”这种当月就赈灾青州、莱州,随即罢免徭赋及受灾田粮的举措,与唐赛儿的抗争密不可分。自唐赛儿起义以来,她的事迹便成了山东滨州、青州一带群众茶余饭后的话题。有的说唐赛儿在牢狱里被戴上了手铐脚镣,可她轻轻一抖,手铐脚镣便全掉下来了,从此她便升到天上;还有的说唐赛儿跑到大草原成了一个部落的首领……如今唐赛儿当年起义的地方——卸石棚寨被称唐三寨。寨顶现有清同治二年( 1863年)所立石碑:“唐三寨由来久矣,自大明永乐十八年,蒲台民林三之妻唐赛儿者创修此寨,而山因以名焉。”直到现在,卸石棚寨仍存留寨墙、舂米石臼等遗物。滨州人民为了纪念唐赛儿,在滨州城南、滨州黄河大桥以北修建了唐赛儿雕像,在原蒲台县西关原址修建了唐赛儿祠,以纪念这位杰出的农民起义女领袖。
唐赛儿的下落有两种说法: 唐赛儿兵败后官军搜埔无果,怀疑她隐藏在尼姑或女道士中,于是逮捕了北京、山东等地尼姑女道士多人,送京都审问,但终未能抓唐赛儿。唐赛儿曾被生擒,九朝野记所载:“既而捕得之,将伏法,恬然不惧。裸而缚之,诣市临刑。刃不能入。不得己,复下狱,三木被体,铁钮系足,俄皆自解脱,竟遁去,不知所终。”(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