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过目不忘 (1/2)
飘天文学 www.piaotian.tw,知否之护姐狂魔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回京数日,盛长桢的日子过得朴实枯燥且无华。
盛长桢带回来的“长生果”,除了一小部分留在了宫中,其余大部分都被户部接手,上下皆无心于此,推广之事遥遥无期。
至于盛长桢自己,则回到了翰林院恢复修撰工作。如今有了赵开益颁下的恩旨,再无人拿回避之例说事,盛长桢和盛长柏也得以安心在翰林院共事。
盛长柏在翰林院磨勘已久,再过两年便可外放地方。这是翰林的一道大关口,运作好了,直升二三级官秩都不成问题,或为知州、知府,或为一道佐官。
在地方上考绩出色者,再回京时,便可直入中枢,六部、五寺、都察院、詹事府……,一应重地,皆可去得。
这便是翰林出身的好处,升迁之快,足以令旁人咋舌。
盛长桢回到翰林院后,继续负责前朝大徐朝史料的整理修撰。
在外兜了一圈回来的盛长桢心态较以前大有不同,不再对修史之事敷衍了事,而是准备认认真真地参与此事。
以前的盛长桢,靠着聪明的脑袋,考个状元轻轻松松,连中六元也是顺便,进了翰林院也只是想混混日子而已。
最大的志向,也就是抱紧赵宗全的大粗腿,富足安逸地度过一生。
观政天下之后,盛长桢找到了生命更多的意义,立志做一个好官,让天下百姓过得好一点,为此,他凡事都愿认真。
不得不说,有司安排他这个六元郎主持修史,称得上是用心良苦。
修史,是对前朝功过得失的总结,也是将一幅波澜壮阔的厚重画卷展现在盛长桢面前。
透过卷帙浩繁的史料,盛长桢能窥见所在世界的面貌,更能借此把握到时代的脉搏。
虽然大徐朝距今已经数百年,但大周朝在大徐的废墟上重建,几乎继承了大徐朝的全套制度,历代皇帝虽有改革之举,也是有限。
皇帝与臣子、官员与百姓、世家与百姓……,一对对矛盾充斥着大徐朝的历史,而到了大周朝,他们依然存在。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一件件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一位位鲜活可感的历史人物,足以令盛长桢从中学到许多东西,从而审视自己,少走很多不必要的弯路。
盛长桢回到翰林院时,赵三庠等编修的工作已经完成了一小半。
当听到盛长桢要正式参与修史时,众编修有人惊讶,有人不解。
还有人十分不平,觉得盛长桢此举就是来摘桃子的。
这群编修常年闷在藏书库中,少与人接触,不通人情世故,乃至于有人都敢给盛长桢甩脸色,不欢迎的表情都写在了脸上。
好在有个赵三庠,圆滑活络,居中调和,总算没让编修们愤而罢工。
其实赵三庠自己也不理解盛长桢的做法,他觉得还不如像以前一样,盛长桢挂个名,他们几个编修干活,皆大欢喜,那多好啊。
但赵三庠是个想求上进的,盛长桢毕竟是上官,提了要求他也不好拒绝,于是便勉强说服了其他几人。
编修们的心思好恶,盛长桢一望可知,他并没有辩解什么,只是默默开始阅览史料,为接下来的工作做准备。
七日后,盛长桢已经翻遍了翰林院从各种途径搜集来的关于大徐朝的全部史料。
对盛长桢来说,看完,就意味着再也不会忘。
……
藏书库内,编史小阁中,编修毛四海端坐桌前,凝神静气,笔走如飞。<... -->>
回京数日,盛长桢的日子过得朴实枯燥且无华。
盛长桢带回来的“长生果”,除了一小部分留在了宫中,其余大部分都被户部接手,上下皆无心于此,推广之事遥遥无期。
至于盛长桢自己,则回到了翰林院恢复修撰工作。如今有了赵开益颁下的恩旨,再无人拿回避之例说事,盛长桢和盛长柏也得以安心在翰林院共事。
盛长柏在翰林院磨勘已久,再过两年便可外放地方。这是翰林的一道大关口,运作好了,直升二三级官秩都不成问题,或为知州、知府,或为一道佐官。
在地方上考绩出色者,再回京时,便可直入中枢,六部、五寺、都察院、詹事府……,一应重地,皆可去得。
这便是翰林出身的好处,升迁之快,足以令旁人咋舌。
盛长桢回到翰林院后,继续负责前朝大徐朝史料的整理修撰。
在外兜了一圈回来的盛长桢心态较以前大有不同,不再对修史之事敷衍了事,而是准备认认真真地参与此事。
以前的盛长桢,靠着聪明的脑袋,考个状元轻轻松松,连中六元也是顺便,进了翰林院也只是想混混日子而已。
最大的志向,也就是抱紧赵宗全的大粗腿,富足安逸地度过一生。
观政天下之后,盛长桢找到了生命更多的意义,立志做一个好官,让天下百姓过得好一点,为此,他凡事都愿认真。
不得不说,有司安排他这个六元郎主持修史,称得上是用心良苦。
修史,是对前朝功过得失的总结,也是将一幅波澜壮阔的厚重画卷展现在盛长桢面前。
透过卷帙浩繁的史料,盛长桢能窥见所在世界的面貌,更能借此把握到时代的脉搏。
虽然大徐朝距今已经数百年,但大周朝在大徐的废墟上重建,几乎继承了大徐朝的全套制度,历代皇帝虽有改革之举,也是有限。
皇帝与臣子、官员与百姓、世家与百姓……,一对对矛盾充斥着大徐朝的历史,而到了大周朝,他们依然存在。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一件件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一位位鲜活可感的历史人物,足以令盛长桢从中学到许多东西,从而审视自己,少走很多不必要的弯路。
盛长桢回到翰林院时,赵三庠等编修的工作已经完成了一小半。
当听到盛长桢要正式参与修史时,众编修有人惊讶,有人不解。
还有人十分不平,觉得盛长桢此举就是来摘桃子的。
这群编修常年闷在藏书库中,少与人接触,不通人情世故,乃至于有人都敢给盛长桢甩脸色,不欢迎的表情都写在了脸上。
好在有个赵三庠,圆滑活络,居中调和,总算没让编修们愤而罢工。
其实赵三庠自己也不理解盛长桢的做法,他觉得还不如像以前一样,盛长桢挂个名,他们几个编修干活,皆大欢喜,那多好啊。
但赵三庠是个想求上进的,盛长桢毕竟是上官,提了要求他也不好拒绝,于是便勉强说服了其他几人。
编修们的心思好恶,盛长桢一望可知,他并没有辩解什么,只是默默开始阅览史料,为接下来的工作做准备。
七日后,盛长桢已经翻遍了翰林院从各种途径搜集来的关于大徐朝的全部史料。
对盛长桢来说,看完,就意味着再也不会忘。
……
藏书库内,编史小阁中,编修毛四海端坐桌前,凝神静气,笔走如飞。<...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