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信_分卷阅读_32 (1/2)
飘天文学 www.piaotian.tw,分手信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亦萱沉吟:“那就是他一厢情愿,还没跟你妈妈求婚,你妈可能根本还不知道。”
宽宽又说:“不是啊,妈妈知道哒,我回家就告诉妈妈了。”亦萱忙问:“那你妈妈怎么说?”
宽宽咬着勺子想了半天,似乎想不出答案,最后说:“不记得了。”亦萱着急:“再好好想想,你告诉妈妈的时候,她是高兴呢,还是不高兴?”宽宽想不出来,嘟嘴说:“姑姑,你问题好多,比我还话痨。”
亦萱哭笑不得。母亲早已铁青了一张脸,抚额说:“这宋叔叔又是谁?,你最好从头到尾把这事给我解释清楚。”
他坐在宽宽旁边,心乱如麻。她要的各种幸福,果不其然,连人选也已经找好了。
宽宽沾满冰淇淋的小胖手拉住他,抬头问:“爸爸,事业是什么?是和乐高一样,要拼起来的吗?为什么宋叔叔要拼好事业才能和妈妈结婚?”
他说不出话来,只好握住宽宽那只黏糊糊的温暖小手。
母亲最终没来得及细细拷问他,当天晚上,他就和母亲,亦萱,和宽宽一同匆匆赶回麻省。电视新闻连篇累牍报告了好几天,他的父亲,那位投身世界流行病救治前沿阵地的英雄,终究还是出了大事。
作者有话要说:抱住,强吻,(小)肥章,都有啦,原谅我吧(哭!)接下去要把铺出去的线都收回来,大家要耐心哈。
还有感谢小泡泡和慢程程的营养液。
第56章世间最美好的你(12)
他们一行四人连夜赶到机场,坐夜里十一点的红眼班机回东海岸。就在等待登机的那十几分钟时间,头顶的电视屏幕里还在播放父亲的生平:出生于中国著名的官宦世家,医学院杰出的学生代表,享誉世界的流行病专家和慈善家,曾经一度被看好要当选议员,却在最后关头放弃名利双收的政治生涯,坚决奔赴西非救治伊波拉病毒的最前沿,并且一呆就是八年。
如今,这位令人敬仰的无国界医生,自己也不幸感染伊波拉病毒,被专机火速载回美国。电视甚至直播了飞机在军用机场落地的情景,电视台的直升机在空中追踪救护车从机场拐上高速,一路呼啸到医院,穿得象宇航员一样严实的医护人员把担架从救护车里小心翼翼地抬出来。父亲就躺在担架上,头上戴着面罩,从头到脚裹在白色防护服里。
从听到噩耗开始,母亲一直脸色煞白,整个旅途也沉默得吓人,只在飞机即将起飞的那一刻问了亦萱一句:“他不会有事的,对不对?”
医生大概都知道,西非当地,伊波拉病毒感染的死亡率在百分之九十上下。亦萱冷静地回答:“回到美国就好,这里的医疗条件这么好,会没事的。”
他坐在母亲身边,飞机的马达开始轰鸣时,母亲紧紧攥住了他的手,他听到母亲喃喃地自言自语:“好人有好报,他会没事的。”
他们赶到医院时,门口仍然停着电视台的采访车。父亲被安排在最高级别的低压无菌病房,有专门的出入口,和别的病区完全隔离,所有医护人员都全副武装,如临大敌。
父亲还在药物引致的沉睡中。神色肃穆的主治医生过来和他们谈话,告诉他们医院上下都会全力以赴。虽然现代医学还没找到对伊波拉病毒行之有效的对策,但联邦政府的疾病控制中心已经介入,一种研制中的新药正在从亚特兰大空运过来的途中。
亦萱过去和医生多聊了几句,回来偷偷告诉亦辰:“你父亲五天前就开始发烧,立刻把自己隔离,当地医疗条件实在太差,连救护车都没有,他的同事找了一俩小皮卡,用塑料布裹住,才把人拉到机场。再加上要从美国调有隔离装置的专机过去,耽搁了一天,所以现在才到。”
伊波拉病毒到第七天上,大概是最危急的关头,病人不是渐渐好转,就是内出血而死。现在父亲沉睡在隔离病房里,他们都进不去,只有隔着玻璃窗在外面等待。
坐了一夜飞机,宽宽早累得不行,靠在他怀里沉沉睡去。偌大一个隔离病区只有父亲一个病人,休息区也没有别的家属,一片死寂中,时间慢得象滴水穿石。
到中午时分,护士来通知他们,父亲终于醒了。
他隔着大玻璃见到父亲。他躺在病床上,听见他们的声音,朝他们微微侧过脸。他已经有大约两年没见到过父亲,此时的父亲,完全不是他认得那个人。他眼窝深陷,面色潮红,只微微半睁着眼,眼神涣散,不知聚焦在远处的什么地方。
大夫说父亲刚刚苏醒,神智还不是特别清醒。母亲此时倒十分镇定,通过隔离病房特有的通话装置说:“医生说你情况稳定,叫我们不用担心。我们都来看看你,你看,这是junior,亦辰的孩子,你有孙子了。”
宽宽刚刚醒来,还在他怀里揉眼睛,奶声奶气地叫“爷爷”。父亲的眼神从远处收回来,毫无表情地在他们身上一一扫过,最后停在宽宽脸上,似乎微微一顿。
接下去的两天异常冗长。父亲在新药的作用下慢慢好转,等到发病后第七天的关键时刻,已经可以下床,停止了呕吐,胃口也有恢复。隔离病房制度严格,病人家属也是在规定时间才可以隔着玻璃看见病人,着实没有必要大家都等在医院。小孩自然吃不消,他也把母亲劝回家去,说宽宽需要人照顾。
他一个人守在医院,在家属休息区坚持工作,每天只花两个小时回家看看宽宽,花两个小时睡觉。
新闻报道没有停止,采访车依然停在医院门外。网上更打起论战,有人说为陈先生祈祷;有人说有那么好的新药,为什么只有美国人可以用,对非洲人民不公平;还有人说,这样把感染了病毒的病人拉回来,是对全国人民不负责,万一感染别人怎么办?
这一切喧嚣尘上,颂颂不可能没听说。他给她留了条短信,告诉她宽宽在麻省,等她办完了事,只怕要到麻省来接孩子。纽约离麻省不远,火车一小时一班,路上只需三个多小时。他有过那么一丝希望,也许颂颂会提前过来,哪怕是来看宽宽也好。只是她没出现,短信发过去两个小时,她才回复,只有简短的三个字:“知道了。”
东海岸的夏天比西雅图闷热许多,一大早阳光普照,气温已经升到华氏八十度。吃过早饭,宽宽在院子里玩,低头蹲在地上,用树杈挖一个洞。
“爸爸你来看。”宽宽听到他的脚步声,举起手里的瓶子跟他献宝。
瓶子里俨然有两只嗡嗡振翅的蜜蜂。宽宽自豪地说:“姑姑教我的,在瓶子里倒点糖水,蜜蜂就会飞进来。”
“那你在地上挖洞干什么?”他蹲下来问。
宽宽说:“没有空气动物会死,我想在地上挖个洞,把蜜蜂埋了,看看它们多久才死。”
许多许多童年往事,在这一刻涌上心头。他带宽宽去院子后面的树林里看一棵大树,指着树根下的两个小土包跟他解释:“左边这一个里埋着呆呆兽,我和你一样大的时候养的哈士奇,因为我不小心,它出车祸死了。右边这一个埋着两只蓝松鸦,它们病死了,死的时候很伤心,因为我不小心弄坏了它们的蛋。”
“人死了就永远回不来,动物也一样。”他告诉宽宽,“所以,生命重于一切,即使是科学实验,也不可以随便以生命为代价。”
这些都是父亲对他说过的话。那时候他很怕父亲严厉的眼神,也怕没完没了的罚站,仿佛无论他如何努力,都无法让父亲满意。这些父亲教导过他的话,他却句句都记得。不管父亲是个怎样的父亲,还是在他的人生打满他的烙印。
匆匆提上电脑,他又要赶到医院去。医院门口仍然守着几个记者,见他下车,记者就围过来,几支麦克风追在他身后。有一个记者喊:“陈先生,请问你父亲近况如何?什么时候能出院?”还有一个喊:“陈先生,对那些认为不该把你父亲从非洲运回来的人,你有什么话说?”
他十分明白媒体想要什么,无非是有看点的冲突,他完全应该象往常一样,随便他们怎么喊,都应对感谢关心,其他无可奉告。今天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这些天的高压终于到了他承受的极限,他停下脚步,回过头,抓过其中一支麦克风说:“我想对那些人说,我以有你们这样的同胞为耻。你们的良知在哪里?但愿你们永远不会得传染病,不然身处这个没良知的世界,也许没有医生愿意冒险救你。”
结果第二天他就上了早间新闻。一早赶到医院,护士都朝他笑得有些不同寻常,他抬头一看,看见休息室墙上的电视里正在播这一段,他一把抓过话筒,一副怒发冲冠,出离愤怒的样子。他去看父亲,父亲也正在抬头看电视,看见他来,于是拖着挂输液瓶的架子,缓缓走到玻璃窗前。
父亲的气色不错,虽然面庞比以前瘦削了许多,眼神仍然凌厉。他看见父亲扯了扯嘴角,说:“你这样的脾气,幸好当初没去从政。”
虽然是责备的话,他的眼角竟然蕴着笑意。他已经记不得什么时候见过父亲笑。自从他大学毕业开始工作就很少回家,父亲又常年在西非,上一次见面还是在两年前,父亲回来过圣诞节。那时母亲象往常一样跟他抱怨:“你爷爷在你这年纪,孙子都快有了。以前你至少还敷衍我一下,现在可好,相亲的话我连提都不敢提。”当晚他被父... -->>
亦萱沉吟:“那就是他一厢情愿,还没跟你妈妈求婚,你妈可能根本还不知道。”
宽宽又说:“不是啊,妈妈知道哒,我回家就告诉妈妈了。”亦萱忙问:“那你妈妈怎么说?”
宽宽咬着勺子想了半天,似乎想不出答案,最后说:“不记得了。”亦萱着急:“再好好想想,你告诉妈妈的时候,她是高兴呢,还是不高兴?”宽宽想不出来,嘟嘴说:“姑姑,你问题好多,比我还话痨。”
亦萱哭笑不得。母亲早已铁青了一张脸,抚额说:“这宋叔叔又是谁?,你最好从头到尾把这事给我解释清楚。”
他坐在宽宽旁边,心乱如麻。她要的各种幸福,果不其然,连人选也已经找好了。
宽宽沾满冰淇淋的小胖手拉住他,抬头问:“爸爸,事业是什么?是和乐高一样,要拼起来的吗?为什么宋叔叔要拼好事业才能和妈妈结婚?”
他说不出话来,只好握住宽宽那只黏糊糊的温暖小手。
母亲最终没来得及细细拷问他,当天晚上,他就和母亲,亦萱,和宽宽一同匆匆赶回麻省。电视新闻连篇累牍报告了好几天,他的父亲,那位投身世界流行病救治前沿阵地的英雄,终究还是出了大事。
作者有话要说:抱住,强吻,(小)肥章,都有啦,原谅我吧(哭!)接下去要把铺出去的线都收回来,大家要耐心哈。
还有感谢小泡泡和慢程程的营养液。
第56章世间最美好的你(12)
他们一行四人连夜赶到机场,坐夜里十一点的红眼班机回东海岸。就在等待登机的那十几分钟时间,头顶的电视屏幕里还在播放父亲的生平:出生于中国著名的官宦世家,医学院杰出的学生代表,享誉世界的流行病专家和慈善家,曾经一度被看好要当选议员,却在最后关头放弃名利双收的政治生涯,坚决奔赴西非救治伊波拉病毒的最前沿,并且一呆就是八年。
如今,这位令人敬仰的无国界医生,自己也不幸感染伊波拉病毒,被专机火速载回美国。电视甚至直播了飞机在军用机场落地的情景,电视台的直升机在空中追踪救护车从机场拐上高速,一路呼啸到医院,穿得象宇航员一样严实的医护人员把担架从救护车里小心翼翼地抬出来。父亲就躺在担架上,头上戴着面罩,从头到脚裹在白色防护服里。
从听到噩耗开始,母亲一直脸色煞白,整个旅途也沉默得吓人,只在飞机即将起飞的那一刻问了亦萱一句:“他不会有事的,对不对?”
医生大概都知道,西非当地,伊波拉病毒感染的死亡率在百分之九十上下。亦萱冷静地回答:“回到美国就好,这里的医疗条件这么好,会没事的。”
他坐在母亲身边,飞机的马达开始轰鸣时,母亲紧紧攥住了他的手,他听到母亲喃喃地自言自语:“好人有好报,他会没事的。”
他们赶到医院时,门口仍然停着电视台的采访车。父亲被安排在最高级别的低压无菌病房,有专门的出入口,和别的病区完全隔离,所有医护人员都全副武装,如临大敌。
父亲还在药物引致的沉睡中。神色肃穆的主治医生过来和他们谈话,告诉他们医院上下都会全力以赴。虽然现代医学还没找到对伊波拉病毒行之有效的对策,但联邦政府的疾病控制中心已经介入,一种研制中的新药正在从亚特兰大空运过来的途中。
亦萱过去和医生多聊了几句,回来偷偷告诉亦辰:“你父亲五天前就开始发烧,立刻把自己隔离,当地医疗条件实在太差,连救护车都没有,他的同事找了一俩小皮卡,用塑料布裹住,才把人拉到机场。再加上要从美国调有隔离装置的专机过去,耽搁了一天,所以现在才到。”
伊波拉病毒到第七天上,大概是最危急的关头,病人不是渐渐好转,就是内出血而死。现在父亲沉睡在隔离病房里,他们都进不去,只有隔着玻璃窗在外面等待。
坐了一夜飞机,宽宽早累得不行,靠在他怀里沉沉睡去。偌大一个隔离病区只有父亲一个病人,休息区也没有别的家属,一片死寂中,时间慢得象滴水穿石。
到中午时分,护士来通知他们,父亲终于醒了。
他隔着大玻璃见到父亲。他躺在病床上,听见他们的声音,朝他们微微侧过脸。他已经有大约两年没见到过父亲,此时的父亲,完全不是他认得那个人。他眼窝深陷,面色潮红,只微微半睁着眼,眼神涣散,不知聚焦在远处的什么地方。
大夫说父亲刚刚苏醒,神智还不是特别清醒。母亲此时倒十分镇定,通过隔离病房特有的通话装置说:“医生说你情况稳定,叫我们不用担心。我们都来看看你,你看,这是junior,亦辰的孩子,你有孙子了。”
宽宽刚刚醒来,还在他怀里揉眼睛,奶声奶气地叫“爷爷”。父亲的眼神从远处收回来,毫无表情地在他们身上一一扫过,最后停在宽宽脸上,似乎微微一顿。
接下去的两天异常冗长。父亲在新药的作用下慢慢好转,等到发病后第七天的关键时刻,已经可以下床,停止了呕吐,胃口也有恢复。隔离病房制度严格,病人家属也是在规定时间才可以隔着玻璃看见病人,着实没有必要大家都等在医院。小孩自然吃不消,他也把母亲劝回家去,说宽宽需要人照顾。
他一个人守在医院,在家属休息区坚持工作,每天只花两个小时回家看看宽宽,花两个小时睡觉。
新闻报道没有停止,采访车依然停在医院门外。网上更打起论战,有人说为陈先生祈祷;有人说有那么好的新药,为什么只有美国人可以用,对非洲人民不公平;还有人说,这样把感染了病毒的病人拉回来,是对全国人民不负责,万一感染别人怎么办?
这一切喧嚣尘上,颂颂不可能没听说。他给她留了条短信,告诉她宽宽在麻省,等她办完了事,只怕要到麻省来接孩子。纽约离麻省不远,火车一小时一班,路上只需三个多小时。他有过那么一丝希望,也许颂颂会提前过来,哪怕是来看宽宽也好。只是她没出现,短信发过去两个小时,她才回复,只有简短的三个字:“知道了。”
东海岸的夏天比西雅图闷热许多,一大早阳光普照,气温已经升到华氏八十度。吃过早饭,宽宽在院子里玩,低头蹲在地上,用树杈挖一个洞。
“爸爸你来看。”宽宽听到他的脚步声,举起手里的瓶子跟他献宝。
瓶子里俨然有两只嗡嗡振翅的蜜蜂。宽宽自豪地说:“姑姑教我的,在瓶子里倒点糖水,蜜蜂就会飞进来。”
“那你在地上挖洞干什么?”他蹲下来问。
宽宽说:“没有空气动物会死,我想在地上挖个洞,把蜜蜂埋了,看看它们多久才死。”
许多许多童年往事,在这一刻涌上心头。他带宽宽去院子后面的树林里看一棵大树,指着树根下的两个小土包跟他解释:“左边这一个里埋着呆呆兽,我和你一样大的时候养的哈士奇,因为我不小心,它出车祸死了。右边这一个埋着两只蓝松鸦,它们病死了,死的时候很伤心,因为我不小心弄坏了它们的蛋。”
“人死了就永远回不来,动物也一样。”他告诉宽宽,“所以,生命重于一切,即使是科学实验,也不可以随便以生命为代价。”
这些都是父亲对他说过的话。那时候他很怕父亲严厉的眼神,也怕没完没了的罚站,仿佛无论他如何努力,都无法让父亲满意。这些父亲教导过他的话,他却句句都记得。不管父亲是个怎样的父亲,还是在他的人生打满他的烙印。
匆匆提上电脑,他又要赶到医院去。医院门口仍然守着几个记者,见他下车,记者就围过来,几支麦克风追在他身后。有一个记者喊:“陈先生,请问你父亲近况如何?什么时候能出院?”还有一个喊:“陈先生,对那些认为不该把你父亲从非洲运回来的人,你有什么话说?”
他十分明白媒体想要什么,无非是有看点的冲突,他完全应该象往常一样,随便他们怎么喊,都应对感谢关心,其他无可奉告。今天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这些天的高压终于到了他承受的极限,他停下脚步,回过头,抓过其中一支麦克风说:“我想对那些人说,我以有你们这样的同胞为耻。你们的良知在哪里?但愿你们永远不会得传染病,不然身处这个没良知的世界,也许没有医生愿意冒险救你。”
结果第二天他就上了早间新闻。一早赶到医院,护士都朝他笑得有些不同寻常,他抬头一看,看见休息室墙上的电视里正在播这一段,他一把抓过话筒,一副怒发冲冠,出离愤怒的样子。他去看父亲,父亲也正在抬头看电视,看见他来,于是拖着挂输液瓶的架子,缓缓走到玻璃窗前。
父亲的气色不错,虽然面庞比以前瘦削了许多,眼神仍然凌厉。他看见父亲扯了扯嘴角,说:“你这样的脾气,幸好当初没去从政。”
虽然是责备的话,他的眼角竟然蕴着笑意。他已经记不得什么时候见过父亲笑。自从他大学毕业开始工作就很少回家,父亲又常年在西非,上一次见面还是在两年前,父亲回来过圣诞节。那时母亲象往常一样跟他抱怨:“你爷爷在你这年纪,孙子都快有了。以前你至少还敷衍我一下,现在可好,相亲的话我连提都不敢提。”当晚他被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