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www.piaotian.tw,三国之四世三公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除却早已经到来的南沃沮之外,这一次前来支援的小国有扶余、娄挹、濊貊、辰韩和马韩五个小国。可以说,高句丽这一次是把周边的几个小国全都给邀请了,除却北沃沮素来不与外界交流,也就弁韩没有接受高句丽的邀请。弁韩的统治者想的也很明白,中原太强大,不是他们这些小国能够对抗的。再加上他们弁韩处于朝鲜半岛的尾端,中原总不至于看上他们那个偏僻的地方。所以,高句丽的使者才把意图说出来,就被弁韩的国王给轰走了。
却说这扶余不是与中原一向交好,为何这次会接受高句丽的邀请,参与到攻打幽州的战争之中呢?
说起来,扶余也并非是臣服于中原,只是在弱势的时候与中原交好。一旦国家兴盛起来,立马就跟中原对着干。要知道,在高句丽还没有崛起的时候,扶余才是这周边几个国家之中最为强大的一个。
扶余的创立者东明所建立的扶余国是个奴隶主所有制国家,建国初期国势很强盛,统治阶级为了满足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对外经常发动战争。
西汉时,夫余首先向东发兵征服了挹娄。但是,挹娄人利用其险要的地形和弓矢,经常起来反抗。“夫余数伐之,卒不能服也。”从此,挹娄人摆脱了夫余的统治,夫余也无法再对挹娄人进行奴役。
夫余同周边民族国家的关系中,同高句丽的联系是比较频繁而密切的。据《后汉书?高句丽传》记:“高句丽一东夷相传以为夫余别种,故言语法则多同。”这说明高句丽和夫余有着密切的文化关系。高句丽建国初期,同夫余保持了亲密而友好的关系。朱蒙王十四年秋八月袱“高句丽朱豪王母柳花亮子东扶徐,扶徐王金蛙以太后礼葬之,遂立神庙。冬十月,朱蒙遣使扶徐馈方物,以报其德。”这一故事,确切地反映了当时夫余与高句丽的友好关系。
后来,随着国力的日益强盛,夫余对高句丽发动了战争。高句丽琉璃王十四年春正月,夫余王带素向高句丽派遣使臣,强使高句丽交质子,琉璃王惧怕“夫余强大,欲以太子都切为质,都切恐不行,带素患之。”于是同年冬十一月,带素率兵五万进攻高句丽,适逢大雪,人多冻死,无功而还。高句丽琉璃王二十八年秋八月,夫余王带素遣使高句丽,致书日:“夫国有大小,人有长幼,以小事大者礼也,以幼事长者顺也。今王若以礼顺事我,则天必佑之,国柞永终。不然则欲保其社樱,难矣。”对夫余的这种威胁,高句丽琉璃王自感“立国日浅,民居兵弱”,决定“势合忍耻屈服,以图后效”。
于是回报夫余王带素曰:“寡人僻在海隅,未闻礼义,今承大王之教,敢不惟命之从”。
此后,高句丽一方面尽量避免与夫余的正面冲突,另一方面加紧强化自己的军事力量,准备与夫余的战争。琉璃王三十二年冬十一月,夫佘又发兵侵入高句丽,高句丽王派子无恤率兵抵抗。无恤以兵少,恐不能敌,于是“设奇计,亲率军,伏于山中以待之。”待夫余兵来之后,伏兵突然发动进攻,大败夫余军。从此,夫余在军事上对高句丽无法占优势,开始逐渐处于被动状态。
高句丽大武神王三年,夫余王带素为了缓和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派使臣到高句丽送去了一头二身的赤乌,但是形势的发展对夫余越来越不利。高句丽大武神王得到赤乌后则回报说:“黑者,北方之色,今变而为南方之色。又赤乌瑞物也,君得而不有之,以送于我。两国存亡,未可知也。”由此可见,此时高句丽已不畏于夫余的强大,而且还露出了吞并夫余的意图,而夫余却陷入了被动的局面。
高句丽大武神王四年,高句丽先发制人,派兵攻打夫余。翌年,又对夫余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高句丽军逆沸流水而上,进入夫余的领土。当高句丽军逼进到夫余王城南界时,夫余王举国出战,但仍未能挽回局势。在激战中,夫余王带素也被杀死。“夫余军既失其王,气力摧折,而犹不自屈”,重重包围高句丽军,终于击退了敌军。在这次战争中,夫余虽然击退了高句丽的入侵,但是失去了大片土地,损失巨大。
夫余王带素战死之后,统治集团内部围绕着王位继承问题发生了激烈的斗争和尖锐的矛盾。夫余开始走向四分五裂。带素王弟见大势已去,国家将亡,于是率百余人逃到鸭绿谷,杀死当地的海头王,强使其百姓臣属于己,并且在易思水滨建立易思国,自称易思王。
高句丽太祖大王十六年,夫余易思王孙都头,也终于向高句丽投降。带素王弟逃跑后不久,夫余王从弟则对国人说:“我先王身亡国破,民无所依,王弟逃窜,我亦不肖,无以兴复”。于是也率万余人投奔到高句丽。高句丽把他封为王,并安置在椽那部,以其背有络文,赐姓络氏。高句丽的这种作法,使更多的夫余贵族投奔到高句丽,极大地削弧了夫余的国力。此后一段时期,夫余和高句丽的关系,在史籍中儿乎没有记载。根据《后汉书?夫余传》载,“夫余……去玄菟千里。”意思也就是说为了躲避高句丽,扶余远离玄菟郡千里之外的地方重新建国。而扶余自此一蹶不振,高句丽成为这周边地区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
当然,中原的强大毋庸置疑,扶余最初自然是选择与中原交好。只不过,或许是扶余兴盛起来了,便有些头昏脑热的,竟然想要挑衅中原朝廷,不再屈居于中原之下。
夫余建国之后,和中原王朝建立了既频繁而又密切的关系。因此,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也较深。如夫余人食用姐豆,揖让升降等生活习俗与汉族接近。据《三国史记?高句丽... -->>
除却早已经到来的南沃沮之外,这一次前来支援的小国有扶余、娄挹、濊貊、辰韩和马韩五个小国。可以说,高句丽这一次是把周边的几个小国全都给邀请了,除却北沃沮素来不与外界交流,也就弁韩没有接受高句丽的邀请。弁韩的统治者想的也很明白,中原太强大,不是他们这些小国能够对抗的。再加上他们弁韩处于朝鲜半岛的尾端,中原总不至于看上他们那个偏僻的地方。所以,高句丽的使者才把意图说出来,就被弁韩的国王给轰走了。
却说这扶余不是与中原一向交好,为何这次会接受高句丽的邀请,参与到攻打幽州的战争之中呢?
说起来,扶余也并非是臣服于中原,只是在弱势的时候与中原交好。一旦国家兴盛起来,立马就跟中原对着干。要知道,在高句丽还没有崛起的时候,扶余才是这周边几个国家之中最为强大的一个。
扶余的创立者东明所建立的扶余国是个奴隶主所有制国家,建国初期国势很强盛,统治阶级为了满足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对外经常发动战争。
西汉时,夫余首先向东发兵征服了挹娄。但是,挹娄人利用其险要的地形和弓矢,经常起来反抗。“夫余数伐之,卒不能服也。”从此,挹娄人摆脱了夫余的统治,夫余也无法再对挹娄人进行奴役。
夫余同周边民族国家的关系中,同高句丽的联系是比较频繁而密切的。据《后汉书?高句丽传》记:“高句丽一东夷相传以为夫余别种,故言语法则多同。”这说明高句丽和夫余有着密切的文化关系。高句丽建国初期,同夫余保持了亲密而友好的关系。朱蒙王十四年秋八月袱“高句丽朱豪王母柳花亮子东扶徐,扶徐王金蛙以太后礼葬之,遂立神庙。冬十月,朱蒙遣使扶徐馈方物,以报其德。”这一故事,确切地反映了当时夫余与高句丽的友好关系。
后来,随着国力的日益强盛,夫余对高句丽发动了战争。高句丽琉璃王十四年春正月,夫余王带素向高句丽派遣使臣,强使高句丽交质子,琉璃王惧怕“夫余强大,欲以太子都切为质,都切恐不行,带素患之。”于是同年冬十一月,带素率兵五万进攻高句丽,适逢大雪,人多冻死,无功而还。高句丽琉璃王二十八年秋八月,夫余王带素遣使高句丽,致书日:“夫国有大小,人有长幼,以小事大者礼也,以幼事长者顺也。今王若以礼顺事我,则天必佑之,国柞永终。不然则欲保其社樱,难矣。”对夫余的这种威胁,高句丽琉璃王自感“立国日浅,民居兵弱”,决定“势合忍耻屈服,以图后效”。
于是回报夫余王带素曰:“寡人僻在海隅,未闻礼义,今承大王之教,敢不惟命之从”。
此后,高句丽一方面尽量避免与夫余的正面冲突,另一方面加紧强化自己的军事力量,准备与夫余的战争。琉璃王三十二年冬十一月,夫佘又发兵侵入高句丽,高句丽王派子无恤率兵抵抗。无恤以兵少,恐不能敌,于是“设奇计,亲率军,伏于山中以待之。”待夫余兵来之后,伏兵突然发动进攻,大败夫余军。从此,夫余在军事上对高句丽无法占优势,开始逐渐处于被动状态。
高句丽大武神王三年,夫余王带素为了缓和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派使臣到高句丽送去了一头二身的赤乌,但是形势的发展对夫余越来越不利。高句丽大武神王得到赤乌后则回报说:“黑者,北方之色,今变而为南方之色。又赤乌瑞物也,君得而不有之,以送于我。两国存亡,未可知也。”由此可见,此时高句丽已不畏于夫余的强大,而且还露出了吞并夫余的意图,而夫余却陷入了被动的局面。
高句丽大武神王四年,高句丽先发制人,派兵攻打夫余。翌年,又对夫余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高句丽军逆沸流水而上,进入夫余的领土。当高句丽军逼进到夫余王城南界时,夫余王举国出战,但仍未能挽回局势。在激战中,夫余王带素也被杀死。“夫余军既失其王,气力摧折,而犹不自屈”,重重包围高句丽军,终于击退了敌军。在这次战争中,夫余虽然击退了高句丽的入侵,但是失去了大片土地,损失巨大。
夫余王带素战死之后,统治集团内部围绕着王位继承问题发生了激烈的斗争和尖锐的矛盾。夫余开始走向四分五裂。带素王弟见大势已去,国家将亡,于是率百余人逃到鸭绿谷,杀死当地的海头王,强使其百姓臣属于己,并且在易思水滨建立易思国,自称易思王。
高句丽太祖大王十六年,夫余易思王孙都头,也终于向高句丽投降。带素王弟逃跑后不久,夫余王从弟则对国人说:“我先王身亡国破,民无所依,王弟逃窜,我亦不肖,无以兴复”。于是也率万余人投奔到高句丽。高句丽把他封为王,并安置在椽那部,以其背有络文,赐姓络氏。高句丽的这种作法,使更多的夫余贵族投奔到高句丽,极大地削弧了夫余的国力。此后一段时期,夫余和高句丽的关系,在史籍中儿乎没有记载。根据《后汉书?夫余传》载,“夫余……去玄菟千里。”意思也就是说为了躲避高句丽,扶余远离玄菟郡千里之外的地方重新建国。而扶余自此一蹶不振,高句丽成为这周边地区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
当然,中原的强大毋庸置疑,扶余最初自然是选择与中原交好。只不过,或许是扶余兴盛起来了,便有些头昏脑热的,竟然想要挑衅中原朝廷,不再屈居于中原之下。
夫余建国之后,和中原王朝建立了既频繁而又密切的关系。因此,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也较深。如夫余人食用姐豆,揖让升降等生活习俗与汉族接近。据《三国史记?高句丽...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