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www.piaotian.tw,社交心理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每个人都有多种多样的社会性需求,这些需求都是通过社会交往来实现的。确切地说,人们的社交行为受各种各样的社会性需求的驱动。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的一个山里,村民们在一个狼窝里发现了两个由狼抚育过的女孩,其中大的约7、8岁,小的约2岁,村民们把她们带回村子。刚开始,她们用四肢行走,慢走时膝盖和手着地,快跑时则手掌、脚掌同时着地。她们总是喜欢单独活动,白天躲藏起来,夜间潜行。并且怕见火和光,也怕水,不让人们替她们洗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吃时不用手拿,而是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咬。每天午夜到清晨三点钟,她们像狼一样引颈长嚎。她们没有感情,只知道饥则觅食,饱则休息,很长时间内对别人不主动发生兴趣。
后来她们被送到孤儿院抚养,大的被取名为卡玛拉,小的被取名为阿玛拉。阿玛拉于第2年死去,卡玛拉一直活到1929年。卡玛拉刚到孤儿院时,只懂得一般6个月婴儿所懂得的事,孤儿院的人花了很大气力都不能使她适应人类的生活方式。她2年后才会直立,6年后才艰难地学会独立行走,但快跑时还得四肢并用。直到死,卡玛拉也没能真正学会讲话:4年内只学会6个词,能听懂几句简单的话,7年时才学会45个词并勉强地说几句话,生活习性开始朝人类迈进。卡玛拉死时已16岁左右,但她的智力只相当于3、4岁的孩子。
狼孩是人类的孩子,但由于从小脱离了人类社会,脱离了人类的集体生活,她们没有形成人应有的社会性特点,比如人类的习性、智力和才能等,而是像其他动物那样有嘴不会说话,有脑不会思维。
人是社会的动物,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地生存。一个人只有通过参与社会生活,才能在生物特性的基础上形成社会特性,包括信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正是这些社会特性使个体正常地与周围人相处并相互影响,从事学习、娱乐和职业活动。
反过来,如果一个人离群索居,不与人交往,那么这个人就会在孤僻中退化,而无法适应社会,更谈不上在社会生活中获得成长和发展了。
意大利洞穴专家蒙塔尔曾体验了一段离群索居的生活。1995年7月29日,他只身下到一个200多米深的溶洞里生活,该溶洞内配有卧室、卫生间、工作室和活动室等各种生活设备,在里面不仅有吃有喝,还可以看书、写作、看录像、骑健身自行车等,唯一的缺憾就是不能外出与人交流。蒙塔尔就这样在这个溶洞里生活了一年。1996年8月1日,当他从洞中走出来重见天日时,他脸色苍白、瘦削憔悴,体重下降了整整21公斤,免疫系统功能降到最低点,说话结结巴巴,与原先相比简直判若两人。
当人们问起他在洞中生活的感受时,他颤颤巍巍地说:“一个人在洞中生活,刚开始觉得很自在,可是时间长了时候,孤独得让人几乎要发狂,甚至想到自杀。过去我一直喜欢安静独处,讨厌待在热闹的人群里,经过这一年多的独居体验,现在我宁可选择嘈杂,也不要孤独。这次体验让我明白一个道理:人生的美好在于与人相处。”
狼孩和蒙塔尔的经历,实际上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事实,一个人唯有融入社会生活,才能成就更美好的人生。
这两个事例实际上也同时证明了下面这个心理学观点:
人类的很多能力并不是天生就具备的,而是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潜移默化逐渐学会的,这些能力甚至包括我们最基本的自理能力——如吃饭、睡觉等等,也包括我们精神上的能力——确定追求、付诸正确行动等等,从而推动个人的发展。
看看我们周围的情况,你就会明白:那些积极融入社会生活的人往往具备更优秀的社会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等等),他们也更容易获得成功;而反过来,那些孤僻的人,他们常常是无法融入社会,也更难以在这个社会获得成功。
社交首先需要有一种心态:认同社交活动的重要性,不要甘愿成为一个孤僻的人,那无助于你获得更幸福的生活。
每个人都有多种多样的社会性需求,这些需求都是通过社会交往来实现的。确切地说,人们的社交行为受各种各样的社会性需求的驱动。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的一个山里,村民们在一个狼窝里发现了两个由狼抚育过的女孩,其中大的约7、8岁,小的约2岁,村民们把她们带回村子。刚开始,她们用四肢行走,慢走时膝盖和手着地,快跑时则手掌、脚掌同时着地。她们总是喜欢单独活动,白天躲藏起来,夜间潜行。并且怕见火和光,也怕水,不让人们替她们洗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吃时不用手拿,而是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咬。每天午夜到清晨三点钟,她们像狼一样引颈长嚎。她们没有感情,只知道饥则觅食,饱则休息,很长时间内对别人不主动发生兴趣。
后来她们被送到孤儿院抚养,大的被取名为卡玛拉,小的被取名为阿玛拉。阿玛拉于第2年死去,卡玛拉一直活到1929年。卡玛拉刚到孤儿院时,只懂得一般6个月婴儿所懂得的事,孤儿院的人花了很大气力都不能使她适应人类的生活方式。她2年后才会直立,6年后才艰难地学会独立行走,但快跑时还得四肢并用。直到死,卡玛拉也没能真正学会讲话:4年内只学会6个词,能听懂几句简单的话,7年时才学会45个词并勉强地说几句话,生活习性开始朝人类迈进。卡玛拉死时已16岁左右,但她的智力只相当于3、4岁的孩子。
狼孩是人类的孩子,但由于从小脱离了人类社会,脱离了人类的集体生活,她们没有形成人应有的社会性特点,比如人类的习性、智力和才能等,而是像其他动物那样有嘴不会说话,有脑不会思维。
人是社会的动物,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地生存。一个人只有通过参与社会生活,才能在生物特性的基础上形成社会特性,包括信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正是这些社会特性使个体正常地与周围人相处并相互影响,从事学习、娱乐和职业活动。
反过来,如果一个人离群索居,不与人交往,那么这个人就会在孤僻中退化,而无法适应社会,更谈不上在社会生活中获得成长和发展了。
意大利洞穴专家蒙塔尔曾体验了一段离群索居的生活。1995年7月29日,他只身下到一个200多米深的溶洞里生活,该溶洞内配有卧室、卫生间、工作室和活动室等各种生活设备,在里面不仅有吃有喝,还可以看书、写作、看录像、骑健身自行车等,唯一的缺憾就是不能外出与人交流。蒙塔尔就这样在这个溶洞里生活了一年。1996年8月1日,当他从洞中走出来重见天日时,他脸色苍白、瘦削憔悴,体重下降了整整21公斤,免疫系统功能降到最低点,说话结结巴巴,与原先相比简直判若两人。
当人们问起他在洞中生活的感受时,他颤颤巍巍地说:“一个人在洞中生活,刚开始觉得很自在,可是时间长了时候,孤独得让人几乎要发狂,甚至想到自杀。过去我一直喜欢安静独处,讨厌待在热闹的人群里,经过这一年多的独居体验,现在我宁可选择嘈杂,也不要孤独。这次体验让我明白一个道理:人生的美好在于与人相处。”
狼孩和蒙塔尔的经历,实际上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事实,一个人唯有融入社会生活,才能成就更美好的人生。
这两个事例实际上也同时证明了下面这个心理学观点:
人类的很多能力并不是天生就具备的,而是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潜移默化逐渐学会的,这些能力甚至包括我们最基本的自理能力——如吃饭、睡觉等等,也包括我们精神上的能力——确定追求、付诸正确行动等等,从而推动个人的发展。
看看我们周围的情况,你就会明白:那些积极融入社会生活的人往往具备更优秀的社会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等等),他们也更容易获得成功;而反过来,那些孤僻的人,他们常常是无法融入社会,也更难以在这个社会获得成功。
社交首先需要有一种心态:认同社交活动的重要性,不要甘愿成为一个孤僻的人,那无助于你获得更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