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www.piaotian.tw,小人物的英杰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单位编制,各种福利待遇齐全,甚至还有专车接送,心动不如行动,快快拨打XXXX热线联系。
于是,不断有幸运儿进入到大汉王朝的官僚体系,而这些人根据自己手中保留下来的藏书或者自己脑海中的记忆用大汉通行的文字所撰写的大汉官方认可的教材便是今文经学的基础。
正因为赏赐很丰富,所以很快,大汉的国家图书馆经过数代的积累,也变得渐渐庞大起来,喜欢知识的人可以在其中尽情的畅游。只不过就因为畅游的人越来越多,问题也随之而来。
因为很多人发现,他们之前从那些大汉官方的博士(也就是科学院院士)那里学来的知识似乎并不完整,在图书馆中的很多藏书的内容都是他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于是他们就开始怀疑其自己师傅所教的东西是不是有所散失散失,不管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
其中最为著名的先锋官便是汉哀帝时期刘歆,一个学识广博但是历史评价差别极大的人。
首先要说明的是,这个人的出身非常好,是正八经的汉室宗亲,只不过关系比较远。他的父亲就是个学问相当广博的儒生,而且还是中国第一个将书籍编纂城目录的学者,所以从家学上来说刘歆就很出众,更别说他后来继承了他父亲管理大汉国家图书馆的职位。
就是这父子俩,提出了古代典籍很可能比当代(汉代)所流传的那些要丰富的多,所以学者学习的时候应该以发现的古代典籍为主,以儒生耳听口述的记录为辅。这,也就是古文经学的来由,而今文经学则是相对于古文经学而产生的名词。由此,两大学派初见端倪。
可是这个提议首先就遭到了那些已经当上了博士的儒生们的反对,毕竟如果那样的话学问已经定型的他们显然要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成为无用的废人,既得利益者自然不满。
而且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刘歆本人的人品问题。江湖传言刘歆此人学问很高但是人品很糟糕,他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夹带私货。也就是那些他拿出来证明先秦时期的学术著作确实内容比较丰富的例证中夹杂了很多他个人的文章和观点。
是真是假我们姑且不论,毕竟反对者将他对他嗤之以鼻,支持者对他奉若先贤,所以历史的真相神马的早就不知道被埋在历史长河河底的哪一块淤泥中的石头下面了。
不过因为这些今文经学学派的既得利益者的反对,所谓的古文经学改革也就无疾而终。
只是到了新莽的时候发生了一些变化。王莽篡政自然不能采用汉朝统治者的那套理论,所以为了打压今文经学学派,古文经学正式成为了国家认可的一种文化学派。然后刘秀打倒了王莽,喜欢和王莽对着干的刘秀自然不可能承认敌人的学说,于是今文经学重新抬头。
可是经过这么一番折腾,这经学就有些变味了。为什么呢?坏就坏在谶纬上。
古人有云:高祖斩白蛇起义,那叫赤帝子斩白帝子。其后更有什么梦见吞了太阳、月亮、星星什么的,长虹贯日、彗星凌日之类数不胜数,小儿民谣层出不穷。
为了标榜自己代汉的合法性,王莽自然要创立一套理论来论证自己理应代汉而治。
可是既然你做的了初一,那就别管咱做十五,于是那些反对者也整出了一套理论。最为典型的就是王莽的容貌——在他恭谦下士的时候显然是非常贤德之人的容貌。而随着他的野心跟他的时代一起埋葬之后,便流传出了是一个他巨口短颔、露眼赤睛和声音大而嘶哑的人。
谶纬多了自然让人厌烦,只不过因为其还是统治学者所推崇的学问,所以反对起来很是困难,所以被打压的古文经学学者便决定采取曲线救国的方式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于是他们积极打入今文经学内部,成为了学贯古今的通儒。虽然没能获得多么高的官职,但是却凭借自己的学问成为儒林中所敬仰的大儒,民间的声望反而超过了那些今文经学的儒生。而在其中尤以郑兴、贾逵(扶风的)、马融、郑玄为最。卢植虽然比之前几个人差了点,但是却也是极为难得的文武全才,所以甄逸才动了送儿子前去学习的念头。
顺便说一句,现在朝堂的主流依然还是今文经学的儒生把持,比如汝南袁家,又比如弘农杨家(反正这俩就是靶子,基本上说道大汉的官僚体制就别不开这两家)。
所以甄逸才会告诫自己的儿子,到卢植那里去学习,不要想着借此能够做到多大的官,能够传世的学问最重要。当然甄逸不想说出口的一个理由是,当初甄家祖先甄邯的岳父孔光可是王莽的得力干将,古文经学的开宗立派也有此人的功劳,所以嘛,传承,传承而已……
最后,在临行的时候,甄俨偷偷告诉李书实,说中山相久闻李书实大名,只不过军务繁忙不能前来,所以才托人写信给甄俨,希望能够通过他与李书实打个招呼,见上一面。
于是,再增加了几个拖油瓶之后,纷纷扰扰的毋极之行就算是结束了。
今古经学之争肯定没有咱说的那么简单,至少教咱大学语文的边家珍教授送给咱他写的关于这方面的书就是就有几十万字,而且这还只是一家之言。所以,其实这洋洋洒洒的一章如果总结的话就一句话——为主角今后的政治走向挖坑埋管……
单位编制,各种福利待遇齐全,甚至还有专车接送,心动不如行动,快快拨打XXXX热线联系。
于是,不断有幸运儿进入到大汉王朝的官僚体系,而这些人根据自己手中保留下来的藏书或者自己脑海中的记忆用大汉通行的文字所撰写的大汉官方认可的教材便是今文经学的基础。
正因为赏赐很丰富,所以很快,大汉的国家图书馆经过数代的积累,也变得渐渐庞大起来,喜欢知识的人可以在其中尽情的畅游。只不过就因为畅游的人越来越多,问题也随之而来。
因为很多人发现,他们之前从那些大汉官方的博士(也就是科学院院士)那里学来的知识似乎并不完整,在图书馆中的很多藏书的内容都是他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于是他们就开始怀疑其自己师傅所教的东西是不是有所散失散失,不管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
其中最为著名的先锋官便是汉哀帝时期刘歆,一个学识广博但是历史评价差别极大的人。
首先要说明的是,这个人的出身非常好,是正八经的汉室宗亲,只不过关系比较远。他的父亲就是个学问相当广博的儒生,而且还是中国第一个将书籍编纂城目录的学者,所以从家学上来说刘歆就很出众,更别说他后来继承了他父亲管理大汉国家图书馆的职位。
就是这父子俩,提出了古代典籍很可能比当代(汉代)所流传的那些要丰富的多,所以学者学习的时候应该以发现的古代典籍为主,以儒生耳听口述的记录为辅。这,也就是古文经学的来由,而今文经学则是相对于古文经学而产生的名词。由此,两大学派初见端倪。
可是这个提议首先就遭到了那些已经当上了博士的儒生们的反对,毕竟如果那样的话学问已经定型的他们显然要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成为无用的废人,既得利益者自然不满。
而且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刘歆本人的人品问题。江湖传言刘歆此人学问很高但是人品很糟糕,他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夹带私货。也就是那些他拿出来证明先秦时期的学术著作确实内容比较丰富的例证中夹杂了很多他个人的文章和观点。
是真是假我们姑且不论,毕竟反对者将他对他嗤之以鼻,支持者对他奉若先贤,所以历史的真相神马的早就不知道被埋在历史长河河底的哪一块淤泥中的石头下面了。
不过因为这些今文经学学派的既得利益者的反对,所谓的古文经学改革也就无疾而终。
只是到了新莽的时候发生了一些变化。王莽篡政自然不能采用汉朝统治者的那套理论,所以为了打压今文经学学派,古文经学正式成为了国家认可的一种文化学派。然后刘秀打倒了王莽,喜欢和王莽对着干的刘秀自然不可能承认敌人的学说,于是今文经学重新抬头。
可是经过这么一番折腾,这经学就有些变味了。为什么呢?坏就坏在谶纬上。
古人有云:高祖斩白蛇起义,那叫赤帝子斩白帝子。其后更有什么梦见吞了太阳、月亮、星星什么的,长虹贯日、彗星凌日之类数不胜数,小儿民谣层出不穷。
为了标榜自己代汉的合法性,王莽自然要创立一套理论来论证自己理应代汉而治。
可是既然你做的了初一,那就别管咱做十五,于是那些反对者也整出了一套理论。最为典型的就是王莽的容貌——在他恭谦下士的时候显然是非常贤德之人的容貌。而随着他的野心跟他的时代一起埋葬之后,便流传出了是一个他巨口短颔、露眼赤睛和声音大而嘶哑的人。
谶纬多了自然让人厌烦,只不过因为其还是统治学者所推崇的学问,所以反对起来很是困难,所以被打压的古文经学学者便决定采取曲线救国的方式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于是他们积极打入今文经学内部,成为了学贯古今的通儒。虽然没能获得多么高的官职,但是却凭借自己的学问成为儒林中所敬仰的大儒,民间的声望反而超过了那些今文经学的儒生。而在其中尤以郑兴、贾逵(扶风的)、马融、郑玄为最。卢植虽然比之前几个人差了点,但是却也是极为难得的文武全才,所以甄逸才动了送儿子前去学习的念头。
顺便说一句,现在朝堂的主流依然还是今文经学的儒生把持,比如汝南袁家,又比如弘农杨家(反正这俩就是靶子,基本上说道大汉的官僚体制就别不开这两家)。
所以甄逸才会告诫自己的儿子,到卢植那里去学习,不要想着借此能够做到多大的官,能够传世的学问最重要。当然甄逸不想说出口的一个理由是,当初甄家祖先甄邯的岳父孔光可是王莽的得力干将,古文经学的开宗立派也有此人的功劳,所以嘛,传承,传承而已……
最后,在临行的时候,甄俨偷偷告诉李书实,说中山相久闻李书实大名,只不过军务繁忙不能前来,所以才托人写信给甄俨,希望能够通过他与李书实打个招呼,见上一面。
于是,再增加了几个拖油瓶之后,纷纷扰扰的毋极之行就算是结束了。
今古经学之争肯定没有咱说的那么简单,至少教咱大学语文的边家珍教授送给咱他写的关于这方面的书就是就有几十万字,而且这还只是一家之言。所以,其实这洋洋洒洒的一章如果总结的话就一句话——为主角今后的政治走向挖坑埋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