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www.piaotian.tw,无限末日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5科幻小说:[1]科学幻想小说(英语:scefi),简称科幻小说(英语:sci-fi),这类小说主要描写想象的科学或技术对社会或个人的影响的虚构性文学作品。它的情节不可能发生在人们已知的世界上,但它的基础是有关人类或宇宙起源的某种设想,有关科技领域(包括假设性的科技领域)的某种虚构出来的新发现。虽然从科幻史的角度来看,暂时还没有一个能被所有研究者所公认的定义标准,“科幻小说是描绘对象处于未知范畴中的小说”。科幻小说是西方近代文学的一种新体裁。在当代的西方世界,科幻小说是最受人欢迎的通俗读物之一,其影响和销售量,仅次于惊险小说和侦探小说。
快速导航
荣誉记录
目
录
1基本简介
2小说分类
软科幻
硬科幻
3历史发展
初创时期
兴起时期
理念变化
不同看法
探索未来
开放系统
4小说类型
现代科幻
儿童科幻
科幻文艺
科幻电影
科幻动漫
5荣誉记录
6科幻作家
1基本简介
科幻小说《地心游记》
科幻小说,是小说类别之一。[2]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像。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其三要素。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学样式。一般认为英国诗人雪莱之妻玛丽·雪莱(1797--1851)的《弗兰肯斯坦》是第一部科幻小说,法国作家凡尔纳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我国高士其等也写过不少优秀科幻小说。
中文最早也有译作科学小说。虽然从科幻史的角度来看,暂时还没有一个能被所有研究者所公认的定义标准。在科幻爱好者中盛传的一则“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说”是这样的:“地球上最后一个人坐在房间里。这时响起了敲门声。”可以说,这比一个精确的定义更能概括科幻小说的特质。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伊哈布·哈桑曾说:“科幻小说可能在哲学上是天真的,在道德上是简单的,在美学上是有些主观的,或粗糙的,但是就它最好的方面而言,它似乎触及了人类集体梦想的神经中枢,解放出我们人类这具机器中深藏的某些幻想。”
科幻小说也是通俗小说的一种,与一般的传统小说不同,其特殊性在于它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但它又是一种文艺创作,并不担负着传播科学知识的任务。
从抒写幻想的方式来看,它应归属于浪漫主义文学的范畴。一些优秀的科幻小说也像优秀的浪漫主义作品一样,扎根于社会现实,反映社会现实中的矛盾和问题。其中某些杰出的科幻小?幻小说,往往能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上,提供若干有参考价值的预见。有时,某些科学发明尚未出现,科幻小说里则已经进行生动的描绘,如潜水艇、机器人、宇宙航行等。
2小说分类
软科幻
软科幻小说(英语softscefi,简称softsf)是情节和题材集中于哲学、心理学、政治学或社会学等倾向的科幻小说分支。相对于“硬科幻”,作品中科学技术和物理定律的重要性被降低了。因为它所涉及的题材往往被归类为软科学或人文学科,所以它被称为“软”科幻小说。
硬科幻
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为基础的、以描写新技术新发明给人类社会带来影响的科幻作品称为硬科幻(hardsf)--无论我们现在有了怎样创新的理解,这都是硬科幻的原始定义
有科幻界人士也曾试图重置这个定义:硬科幻是以科技或科学猜想推动情节的
历史上在谈及“硬科幻”时,还使用过另外一个词hardcoresf。按照科幻界的解释,该词与hardsf本不尽相同,它往往指那些“沿袭科幻黄金时代创作流派风格并重复某些主题的科幻作品”--从主题限制上讲与上述硬科幻大同小异,而从“流派风格”上的限定来看实际是指一种叙述方式--也就是说,上述重置的定义更接近这个定义。
分类争议
《星球大战》
虽然“硬科幻”、“软科幻”的分法常见诸许多杂志、网站和爱好者之口,但赞成者内部对“软硬”的定义也存在争议;同样,有许多人拒绝承认这种说法,认为没有必要去细分科幻小说。
一个典型的混乱案例是《星球大战》(starwars)。在起初许多保守的爱好者因为其中“原力”(force,某种超自然的精神力量)的设定而认为它不属于科幻,而只能算奇幻小说,或好莱坞太空电影,反正不是科幻;另一些硬科幻小说拥护者认为好莱坞太空电影都是奇幻;而公众一般直截了当地把它们统统归为“科幻电影”。
一般认为这类作品严格上是应当归入太空歌剧的范围,其特点是对于非科幻迷来说,因为其模仿历史和现实的人物言行,反而有真实的感觉所以对于公众来说更为严肃。所以阿西莫夫和田中芳树等著名科幻作家,都因为反过来利用了人不知过未来却知道过去,而故意把未来和历史类比,吸引读者对未来和太空的响往。
相对下因为特摄或动画等影像媒体的盛行,而使一些人相反地以荷里活太空电影或日本超现实军事动画为基准,倒转来认定模仿威尔斯强调探索和反思的作品不是科幻,例如认为凉宫春日系列不是科幻,而是借用了科幻词语的校园恋爱幻想故事,可见科幻的定义是随时代和地方而变化的。
还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认为凡尔纳是“硬科幻”的鼻祖;威尔斯则是“软科幻”的宗师。实际上,威尔斯的作品中对科技的幻想和直接描写一点也不比凡尔纳保守;《海底两万里》也花费了几个章节来描写世界各地对神秘的“鹦鹉螺号”的猜疑与震动。因此将他们并列对立起来难免有失偏颇。
为了解决上述混乱,曾经出现一种新的说法,sf不再是“scefi”或者“sci-fi”、“stifi”、“stasy”之类的缩写,而变为代表“speculativefi”,即推测性小说。这个“sf”的定义比较宽容,试图涵盖之前纠缠不清的科幻定义。
3历史发展
在哲学主题上来说,科幻小说和人类上古的神话传说有着相似的精神基础,即对人类与宇宙关系的解释、人类社会未来命运的关注与猜测。在文学谱系上,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应该是科幻小说最早的文学母体。早期的科幻小说往往带有恐怖小说、冒险小说或奇幻小说的痕迹。又以推理小说和哥特小说与科幻的关系最为密切,许多作品兼有以上要素,难以严格区别。已出版的著名硬科幻有《入海之门》《太空序曲》《接触》等等和国内流行的《失控的进化》和《三体》系列。
科幻小说诞生于19世纪,是欧洲工业文明崛起后特殊的文化现象之一。人类在19世纪,全面进入以科学发明和技术革命为主导的时代后,一切关注人类未来命运的文艺题材,都不可避免地要表现未来的科学技术。而这种表现,在工业革命之前是不可能的。
西方科幻小说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1、英国有工业革命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导致真正科学幻想小说的中兴;
2、二十世纪初期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带来科学幻想小说的中兴;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核裂变、宇宙航行、彩色电视机、电子计算机等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进一步促使西方科幻小说的繁荣;
4、经过二三十年的繁荣,科幻小说家从作品的主题、情节,到艺术的方法进行新的探索。
而科幻小说最大的特征就在于,它赋予了“幻想”依靠科技在未来得以实现的极大可能,甚至有些“科学幻想”在多年以后,的确在科学上成为了现实。因此,科幻小说就具有了某种前所未有的“预言性”。法文中,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最早就被称为“anticipation”,即“预测”。这样的文学作品基于科学的可信性是必要条件,应当说这种“科学至上”的精神是科幻小说有别于其它幻想类型作品的根本所在。
初创时期
一般认为,玛丽·雪莱最早将科学幻想元素引进小说创作中来。她在1818年发表的《弗兰肯斯坦》被许多评论家和爱好者“追认”为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关于这一点历来存在争论,也有人认为这部小说还不具备科幻小说基本的科学精神,只是把科学当成了另一种魔法)
其后,美国诗人爱伦·坡也相继发表了一些具有科幻性质的小说作品。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出现了两位重要的小说家,法国人儒勒·凡尔纳和英国人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后者称自己的小说是“stifiance”(科学的浪漫幻想)。从作品来看,他们无疑是今天科幻小说类型的奠基人。一般科幻史认为,科幻小说作为一种严肃的文学体裁广为人知、得到确立,要归功于这两位:
《海底两万里》“bantam经典”英文版封面。出生于航海世家的这位法国人,最初是迫于生计才投入小说创作的。凡尔纳的作品在文学风格上继承了冒险小说的一切特点:不可思议的个人冒险、异域风情(如《八十天环游地球》)、神秘的人物(如尼莫船长)等。这种幻想的传统源远流长,比如他最著名的作品《海底两万里》中,尼莫(nemo)船长发现了沉入大西洋的岛屿亚特兰蒂斯,这个传说最早见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著作《理想国》。
凡尔纳的独特在于,他的小说都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科学乐观主义”,即认为“归功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实现的”,或者说“有了科学,未来的世界将更加精彩”。这在凡尔纳所处的19世纪及以前的时代都是没有的。比如《弗兰肯斯坦》,在风格和主题上更像是一部恐怖、惊悚的“哥特小说”,其中对科学的描写未曾脱胎于对魔法等超自然力的迷信。史实上,“电魔”的说法就起源于19世纪末。而凡尔纳的小说中,随处可见翔实的数字、专业的技术名词,甚至对尚未实现的科学原理进行直接阐述--这种有知识炫耀嫌疑的段落甚至成了他书中唯一不太吸引人的部分。
凡尔纳在图书馆中习得的百科知识本已惊人,而他的文学技巧也相当纯熟。1885年,为了纪念好友、法国大文豪大仲马的去世,他模仿《基督山伯爵》的复仇故事结构,结合19世纪60年代匈牙利人摆脱奥地利统治的自治运动背/景,迅速创作了《桑道夫伯爵》(mathiassandorf)。小仲马在致凡尔纳的信中称,从文学风格上说,凡尔纳比自己更接近大仲马。可见凡尔纳对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驾驭能力。
凡尔纳是位勤奋的作家,大量的畅销书也使他成了一位富翁。他的一系列科幻小说统称为《奇异的漫游》丛书,向19世纪的读者展示了一个“科学奇迹”成为现实的理想世界--而20世纪,他的一些科学幻想真的成了现实。如“八十天环游地球”、人类登月,大型潜水艇等。
科幻史上/将“科幻小说之父”的美誉赠给他,就科幻小说的文学价值和精神启蒙而言,凡尔纳实至名归。
科幻小说《时间机器》如果说凡尔纳开启了科幻小说的大门,那么英国人威尔斯则长驱直入、开疆拓土,指出了后世科幻作家可以继续探索的所有道路。20世纪科幻小说中几大主流话题,如“时间旅行”、“外星人”、“反乌托邦”等等,都是威尔斯所开创的。
bantam经典版《时间机器》封面。1894年和1895年间的《时间机器》,第一次提出了“时间旅行”的概念。这不仅要求在科学上论证“第四维”--时间的存在,威尔斯更在小说中描写了地球毁灭前夕的“802701年,莫洛克人的时代”。威尔斯在这部开创性的小说开头,竟进行了大篇幅的科学哲理讨论,为的是帮助读者克服不可能心理”。这种“如果某种科学技术得以实现,那么未来将……”的开篇方式本身,也成了科幻小说的一种经典范例。
1898年的《世界大战》(thewaroftheworlds)对外星人(小说中是丑陋的“火星人”)的外貌特征进行了直接描写,这也成了后来20世纪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一大特征。威尔斯在作品中首次意识到了外星人和地球人之间可能的文明冲突:星际之间的战争。这是一个何其广阔的“空间”,从此在科幻小说史上,人类和外星人之间一直烽火不断。
1901年,《最早登上月球的人》(又译:月球上最早的人类),大胆幻想人类靠一种“可以隔断万有引力的物质”登上了月球。威尔斯的月球不是荒凉寂寞的,而更像是另一个地球。月球人的社会接近蚂蚁的制度,拥有最高智慧的“月球大王”四肢萎缩,脑袋却膨胀巨大--这种形象虽然有所改变,但“大脑袋”成了科幻小说中历来对外星人的“标准形象”。
《当睡者醒来时》首次发表于1899年,威尔斯在修改后于1910年再版。异星球上的主人公在冬眠了200年后醒来,发现未来世界的大都市比过去的时代更为糟糕。他在小说前言中写道:“这篇故事所描述的大都市正是资本主义胜利的恶梦。”造成人类社会的未来变得更加邪恶、堕落的制度原因替代了技术因素,“**”成了科幻小说的主题。威尔斯开创了科幻小说中重要的一支血脉:“反乌托邦”小说。后来俄罗斯(苏联)作家叶夫根尼·扎米亚京的《我们》、英国奥尔德斯·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和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都继承了这一传统。
威尔斯本人也是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正如《睡者》一书前言中所写,他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始终持有“资本主义必将导致灾难”的政见。一百多部作品,使他成为20世纪上半叶西方重要的社会思想家之一,对社会制度、道德和宗教改革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从这种意义上说,威尔斯的科幻小说也是一种“哲理小说”,他的作品总是通过幻想中的社会,来影射当时的社会和政治。作品整体上充满了对人类社会未来命运的关照。这切中了科幻小说的核心精神:“科学到底给人类带来了什么?”、“人类要追求的是怎样的未来?”这种严肃的思想主题使得科幻小说真正成为一种可以“登堂入室”的文学形式,而非止于追求冒险猎奇的低俗读物--尽管在形式上难以区别。
因此,也有评论家将1895年(《时间机器》的出版)认定为“科幻小说诞生元年”。但没有争论的是,这位跨世纪的作家是对20世纪科幻小说影响最大的人物。
在小说技巧上,威尔斯也成功地在“通俗小说”和“哲学思辨”之间建立了联系。引人入胜的情节激起了普通大众强烈的阅读**,但这又无损于威尔斯在小说整体上闪烁的智慧之光。
兴起时期
进入20世纪,科幻小说的发展可大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界。
二战之前,发轫于欧洲的科幻小说,又在美国落地生根。美国科幻小说的先锋人物是埃德加·莱斯·巴勒斯,他是著名的系列冒险小说《人猿泰山》(tarzan)的作者。美国科幻小说继承了威尔斯那种风格传统,和奇幻、冒险故事一起成了主流通俗文学。
20世纪30年代,科幻文学商业化大潮在美国兴起的标志就是涌现了一大批风格鲜明的科幻杂志。这些杂志也成了推动美国科幻小说发展的主要动力。其中的佼佼者有:
美国著名科幻小说杂志(截止2001年)刊物名称创办时间创办人/著名主编
奇异传说weirdtales1923年-2001年霍华·菲力普·洛夫克莱夫特
惊奇故事amazingstories1926年-2000年雨果·根斯巴克
新奇故事astoundingstories/新奇科幻astoundingscefi1930年-1960年约翰·坎贝尔
奇幻与科幻小说杂志themagazineoffantasyandscefi1949年-2001年
银河科幻galaxyscefi1950年-1995年
1927年,《惊奇故事》主编雨果·根斯巴克首次将“sti-fi”改写为“sce-fi”。自此,“科学幻想小说”这个名称才正式被用来指称这种日益成熟的题材。他对科幻小说的杰出贡献得到了后世的尊敬,美国科幻小说最高奖雨果奖就以他的名字命名。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现代科学技术与理论的相继问世,刺激1920-30年代出现了一波创作**。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作品有:雨果·根斯巴克的《2660年的纽约》、约翰·坎贝尔的《火星上的智贼》、埃德蒙·汉米尔敦的《太空巡逻》系列、史密斯的《宇宙云雀》等。这些作品中大致分为两类:要么是行星间、星系间的奇遇故事;要么是虚构的探险活动。所以这一时期的创作在科幻史上常被称为“巨眼怪兽”或太空歌剧时代。
黄金时代
虽然经历了1939年的美国经济大萧条和二战期间的硝烟,但习惯购买“通俗”科幻小说杂志的美国年轻人已经成了数目可观的忠实读者。科幻小说借此保持了旺盛的文学生命力和商业上的活力。战争期间大量研发或想象中的新科技甚至是科幻最新鲜的灵感源泉。二战后,美国迎来了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
美国著名科幻杂志《新奇科幻》1941年7月号科幻史一般公认,约翰·坎贝尔是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领导者。一切源于一本杂志的变革。坎贝尔在1937年将他主编的《新奇故事》astoundingstories更名为《新奇科幻》astoundingscefi。不过,变革的不只是名字。坎贝尔对作者要求极高,他们必须首先是素质良好的作家。而坎贝尔麾下也真的聚集了当时几乎所有的美国科幻大家:以艾萨克·阿西莫夫、斯普雷格·杜冈、罗伯特·海因莱茵、雷·布拉德伯雷、范·沃格特……等等。
阿西莫夫后来在《危险的幻想》(1967年出版)一书前言中强调了坎贝尔的重要贡献:“他(指坎贝尔)给科幻小说领域带来了一次真正的革命……”astoundingsf致力于让科幻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严肃”地出现在读者面前:“首先必须来自真正的科学,同时,也必须是真正的历史,”且不能两者居其一。这样,科幻小说中人文和科学的真实性都得到了加强。
阿西莫夫总结道:“科幻作家们努力在现实主义上下功夫的同时,描绘着计算机、火箭与核武器,它们与10年内出现的计算机、火箭与核武器如出一辙。结果是,50年代和60年代的现实生活,与40年代坎贝尔式的科幻小说中描绘的情景惊人地吻合。”
1944年底美国发表了一篇科幻小说,精确地描述了原子弹的功能。小说当即引起了美**方的强烈震动,为此展开了一场调查。调查结论是,(“曼哈顿计划”)不存在任何泄密行为,小说中的描写只是作者幸运地“推测”出来的。几个月后,世界上第一颗真正的原子弹爆炸了。杂志主编们将此事作为树立科幻严肃性的实例反复使用。科幻史家认为,这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清晰地揭示了科学幻想与科学事实之间的联系。科幻的“前瞻性”甚至成了一种习惯性思维模式。当今在科技新闻报道中,诸如“可望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之类的字句并不罕见。
历史事件、对质量严格要求和不断成长的大量读者群这些因素的积累,促成了科幻小说在20世纪50年代的巨大飞跃。而美国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又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科幻小说的全面繁荣。自20世纪60年代之后,在科技发达的西方工业国,都相继出现了著名的科幻作家、作品。
阿西莫夫夫与其经典著作(椅背上的太阳和宇宙飞船标志代表“基地”系列,画面左侧的机器人代表“机器人系列”,右侧的图象代表科普系列)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asimov,1930-1992),美国著名科幻作家。他一生高产,著述颇丰,作品竟达到500部之多。其中最主要的有两大系列:“基地”系列和“机器人”系列。
“机器人”系列中的短篇作品主要收集在《我,机器人》和《其余的机器人》等作品集当中。此外阿西莫夫有关机器人的科幻还有长篇《钢穴》和《裸阳》等。艾西莫夫提出了著名的“机器人三定律”,为机器人建立了一套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而演绎出一系列推理性和逻辑性极强的漂亮故事。
两大系列中间是”银河帝国三部曲”。
“基地”系列(此系列为三部曲,分别是《基地》、《基地与帝国》和《第二基地》,另有前传和后传)为读者展示了一个浩瀚庞大的宇宙画卷。它的故事发生在遥远的未来,其时人类已遍布250万颗行星,人口达到1000亿,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宇宙帝国。一位“心理历史学家”却根据计算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帝国行将崩溃,人类社会将进入一个长达30000年的黑暗时期,所有的文明都将荡然无存;但是如果按照哈里.谢顿(心理历史学的创始人)的方法,通过建立基地,则可以将人类文明的火种保留下来,并将黑暗时期缩短为1000年。于是,“自然科学基地”(即“第一基地”)和“心理历史学基地”(即“第二基地”)相继被建立,它们将完成保存并发展人类文明的艰巨任务……
除上述三大系列之外,艾西莫夫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科幻作品,比如描写某文明星球数千年才出现一次星空的《日暮》,描写“平行宇宙”中外星人的《诸神自身》(又译为《众神自己》、《神们自己》),以及他少数涉及时间旅行的《永恒的末日》等作品。
艾西莫夫不仅创作科幻小说,同时也写作科普作品,同样让人百读不厌。正如艾西莫夫逝世后一位评论家所说:“他的作品愉悦了数百万人,同时改变了他们对世界的看法。”他对20世纪科幻小说的发展贡献巨大。
理念变化
实际上,这种小说在50~60年代非常流行,而且进一步引起了科幻小说的发展变化。这一时期的作品大量描写未来,使人们从未来反观现实,给作者和读者以更大的思想自由。它们与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的作品明显不同,因为后者主要通过空间将小说的背/景置于超常的世界。
60年代,出现了一种新的思想,重新强调科幻小说是一种全球性的文学,其根源在于19世纪,而不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由美国杂志培育出来的一种文类。这无疑是对科幻小说一种视角更广的看法,但它不再强调科学技术的因素,甚至对“科幻小说”这一文类术语也提出批评。
英国著名科幻作家布赖恩·奥尔迪斯指出:“科幻小说不是为科学家写的,就像鬼怪小说不是为鬼怪写的一样。j·g·巴拉德1969年评论说:“那种认为《惊奇故事》这样的杂志与科学相关的看法荒诞至极。你只需随便捡起一本《自然》杂志或任何一种科学杂志,你就可以看出科学属于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奥尔迪斯还在他的《万亿年的狂欢》(1973年初版,1986年修订再版)里提出一种带有哲学意味的看法:“科幻小说力求说明宇宙里的人和人的地位,而宇宙处于我们发达但混乱的知识(科学)状态,因此科幻小说以哥特或后哥特的方式铸成。”通过将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1818)视为这一传统的源头,奥尔迪斯有效地论证了科幻小说何以是19世纪工业和科学革命的产物。
20世纪70年代,随着大学开设科幻课程,学术界对科幻小说的兴趣也高涨起来,出现了更严格的形式的界定。因为若要教一门课程,你必须知道这门课究竟是什么;而就科幻小说而言,由于它常常被模糊地列入奇幻小说、后现代小说、寓言小说、科技惊险小说、科学发明小说以及乌托邦小说,所以还需要了解它究竟不是什么。因此在学术界定里,人们特别强调要严格划清科幻小说的界限,不仅考虑它的文学策略,而且也考虑它的观念内容,有时还运用在文学批评中发展起来的一些词语,如结构主义和乌托邦主义的批评词语。
1972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教授达科·苏文把科幻小说解释为“一种文学类型,其必要和充分的条件是陌生化和认识的相互作用,而其主要的形式方法是用一种想象的框架代替作者的经验环境”。苏文用“认识”表示对理性理解的追求,而“陌生化”则表示布莱希特的概念:“一种陌生化的表现可以使人认识它的主体,但同时又使它显得陌生。”苏文的定义引起了不少争论,但他用想象的框架表示小说虚构世界,用经验环境表示外在真实世界的做法,对理解科幻小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70年代以后,由于高科技生产方式带来的社会变化,对科幻小说又出现了各种新的解释。罗伯特·斯科勒斯认为,“科幻小说提供一个明显与我们已知的世界根本不同的世界,然而又以某种认识的方式返回来面对那个已知的世界。”他以“结构的寓言”代替“推测小说”,认为宇宙是一个系统的系统,一个结构的结构,对过去一个世纪科学的洞察应作为小说的出发点。
结构的寓言以一种虚构小说的方式对人类的处境进行探讨,其最主要的题材是人类科学或生命科学的发展或发明对人类本身的影响。《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通过研究现实世界的迅速变化指出:“科幻小说通过描写一般不考虑的可能性--另外的世界、另外的看法--扩大我们对变化作出反应的能力。”声称“媒体就是信息”的麦克鲁安认为:“今天科幻小说表现的环境使我们能够看到科技的潜能。”而莱斯利·菲德勒则说:“科幻小说是启示的梦想,是人类终结的神话,是超越或改变人类的神话。”1987年,科幻作家s.k.罗宾逊甚至这样写道:科幻小说是“一种历史文学……在每一个科幻小说的叙述里,都有一种明显或隐含的虚构的历史,它将小说描写的时期与我们现在的时刻或我们过去的某个时刻联系起来”。1992年,评论家约翰·克鲁特进一步扩大科幻小说的范畴,认为美国科幻小说传递的意义关系到“西方世界线性的、由时间限定的逻辑”。
总之,对科幻小说从来没有绝对一致的看法。但这并不是说,科幻小说在一个特定时期内没有相对一致的特点和规则;因为如果没有共同的特点和规则,科幻小说也就不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学类别。例如50年代到60年代,占主流的科幻小说大都描写未来,有一定的结构原则,并显示出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的倾向。
以美国著名科幻作家罗伯特·海因莱因为例,他所有小说的背/景都是未来的世界史或美国史。在这幅奇特的历史画面上,他周密地安排每一个细节,使之随着故事的展开而发展。他有一幅未来史的轮廓和图解,人物和重要发现的日期都穿插在里面。他曾经发表过这样一张图表:这张图表以1950~2600年为历史范围,左侧有一行日期,自左至右依次排列的其他六行是故事、人物、科技、数据、社会学和备注;第一行排着故事的题目,紧靠未来史的日期;第二行竖排各个人物的寿命;第三行是科技的发展,如“机械公路”或“精神感应”等,也与时间栏对应;第四行数据列举具体时间发生的事件,如2060年出现“合成食物”;第五行“社会学”从野蛮时代开始,列举社会状况,如2020年美国出现宗教专政;最后一行是结论性的论述,例如2600年随着“民情混乱,人类的青春期结束,第一批成熟的文明开始”。这种图表的内容可以任意变化,但原则却是一样的。
不同看法
当然,由于科幻小说丰富的想象性,由于随着历史发展对科幻小说的不同看法,不仅不同时期的科幻小说存在着巨大差异,即使同一时期的科幻小说也多种多样。但无论如何,所有科幻小说都有相似的社会功能。首先,科幻小说以其丰富的内容--有时预见正确,有时预见错误--把社会的要求和理想戏剧化。人们读科幻小说,常常可以得到一个比当代的“当代小说”和非小说的考察更清晰的社会概貌。正如h·l·戈尔德所说:“几乎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像科幻小说那样尖锐地揭示人们的理想、希望、恐惧以及对时代的内心压抑和紧张感。”
实际上,大多数优秀的科幻小说都以社会现实为背/景,利用对未来和过去的想象,探索解决现实矛盾的方法,揭示社会变化和人与人的关系。
许多科幻小说描写太空旅行和未来社会。但如果认为乘太空船到银河系旅行是摆脱现实问题的有效方式,因而当遇到家庭矛盾时要求参加太空旅行,那他一定会被所有参加太空旅行的人嘲笑或怨恨。科幻小说中的太空可以看成是积极生活斗争的第一线,人们在那里创造未来,而不是空谈或逃避。这并不是说科幻小说的太空未来是无条件的乐观主义,而是说科幻小说的总的态度是积极的。虽然它常常表现人类在矛盾的枷锁中呻吟,但它总是告诉人们,只要坚持努力,这种枷锁就可以打破。科幻小说大多表现人类集体的愿望,它的主人公总是考虑或代表一个整体;如果说有一个人人幸福的乐园,科幻小说的主人公总是让他的所有朋友都进入这个乐园。一些批评家说科幻小说是乌托邦小说,恐怕也正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
探索未来
科学总要发展,自然和社会会不断变化,人们必须面对变化了的未来。科幻小说正是探索未来各种可能的最好形式,它既可以使人们为未来作思想准备,也可以使人们更好地创造未来。科幻小说还可以使人们产生新的思想,或者从旧的思想里发掘新的意义。正如麦克因泰尔所说:“科幻小说描写科技发展的后果……探索人类和人类的价值。它需要更多的工作,更敏锐的洞察,更优秀的作品……它是探索感情和心理的工具。”
开放系统
科幻小说代表着一种“开放的系统”,它不受传统社会思想的束缚,可以无拘无束地探讨各种各样的社会概念和科学概念。当然,对科幻小说是不是“开放的系统”一直存在着争论,但科幻小说是充满了不同的种族、不同的生命、不同的社会和变化多端的不同的环境,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它们为科幻小说的形式和内容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因此麦克因泰尔说科幻小说“是最有价值的文学方式”,“科幻作家正开始挖掘科幻小说无限的可能性,生产出文学领域里最激动人心的作品”。
今天,世界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高新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生命科学和大众传媒的发展,不仅会改变社会结构和道德伦理,而且会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心理习惯。实际上,在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已开始削弱公民社会的构成,而国际互联网络和影视的发展正在使以语言为中心的文化形象转向以视觉为中心。这些变化对置身其外的人或许很难理解,但无疑它们是科幻作家进行想象时所依据的现实背/景。
因此我们读当代西方的科幻小说,必须摆脱传统的阅读方式,充分驰骋自己的想象,因为科幻小说本身就是与现实拉开距离的“陌生化”的作品,而西方现实又是我们感到陌生的现实。换句话说,西方当代科幻小说是与我们拉开双重距离的作品,以传统的阅读方式想象,很难理解其绝妙之处和真正的意义。
4小说类型
随着科幻小说的不断发展,它在取材、体裁、立意等各方面,都呈现出很多不同的格调。
现代科幻
今天的科幻小说,早已超越了旧的片面看法:科幻小说传播科学知识,使人尊重科学,使年轻人笃信科学并献身科技事业;它增加了新的更重要的社会功能,可以成为有力的批评社会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式。
这种新的社会功能,产生于科学观念的改变。人们认为,科学具有一种双重性。一方面,科学确实有启迪作用,它使人了解自己与世界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产生自己的理解并指导自己的行动;另一方面,作为人类活动的产物,科学也反映它产生的条件,反映科学的生产者和拥有者的种种观点。科学的进程,科学项目的确定,科学家的选择和培养,科学研究的策略,调查研究的工具和方法,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框架,成功和失败的标准,以及运用科学成果的环境等等,所有这些都是科学及其相关技术的历史的产物。科学中的知识并不由自然支配,而是由兴趣和信念构成。科学既有相对客观性,又有社会决定性。所谓公正的、不偏不倚的、纯真理的科学研究是不存在的。因此科学分析的任务是,在不同的工作条件下,在不同的社会安排下,努力找出脑力劳动与其客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渗透的情况。激进的科学维护者并不一定真正维护科学,只有对科学采取批判的态度才是对科学的真正爱护。
在20世纪后期的西方社会里,劳动分工因技术知识水平分成越来越多的层次,科学知识正系统地迅速离开教育的轨道,进入私有资本,变成商业化和商品化的东西。因此人们需要对科学采取批评的态度,需要根据人们生存环境的实际经验来进行想象和创作。
主题与范围
科幻小说题材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大,以至于难以列出单独的清单--除非另开一本百科全书。以下将粗疏地对主流的??流的科幻小说主题做一个简单罗列。所提供的例子并非全部曾有单独成篇的作品,更常见的情况是在同一个作品中便牵涉两到三个主题,比方说在时间机器中对主角所旅行到的未来世界的描述,就有文明崩坏的味道。
如果你有一个科幻类的自认为崭新的点子,不建议你在下表当中寻找有无类似的,这很可能让你丧失创作热情;不过当你想要寻找灵感时,倒可以浏览下表追循前人的足迹。
社会形态
因为某种理由,故事背/景所在的未来、或者一个曾有先进远古文明的架空世界,明显曾发生文明崩坏或倒退。常见的理由例如过度污染使自然环境恶化产生巨大天灾、大规模毁灭兵器、星际战争、人口过度膨胀资源供应体系崩溃造成的大规模灭绝、瘟疫、超科技失控(例如奈米机械)。
乌托邦。作者基于自己的一种创见,描述未来或似未来架空世界的人类,怎么利用更高的科技或其他层面的应用技术消弭高科技的副作用,达成和谐的生活。比方说针对燃油车的污染问题,科幻小说家曾提出反重力运输设施之类的构想。
反乌托邦,尤其是其中抓紧近代技术滥权疑虑的塞伯朋克。所谓的技术滥权疑虑,是指近代新生的专利权概念,却可能支持一些掌握尖端科技的人可不受监督的运用这些科技、从而以曲折手法达成极权目的。在这类小说中最常见的邪恶势力角色由托辣斯扮演。其他的反乌托邦,则是更广泛地针对某种被作者认为有害的高科技、或者太天真的理想主义,进行渲染并反讽。
自然被过度压缩,人类傲慢征服一切的未来社会或似未来架空世界。可能对这种社会的病态现象也备有一些陈述,但活在那个世界的人似乎都已经习惯了。
对人工智慧或其他高科技过度依赖的病态未来社会、或似未来架空世界。有时这些高科技也会产生人类似的野心,而开始或试图进行它们的极权统治。
太空歌剧(sfopera):创作者大可以拼凑一些常见未来社会架空要素组成舞台,然后随自己高兴地在这里上演一场爱情悲喜剧、或恐怖剧、或民主vs极权战争,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受。一个类似的词语是星际奇幻(spatasy)。
美国大片式,外星人侵略地球,地球人展开了反击。最后由一个英雄带领着地球人拯救了地球,维护了宇宙的和平。
儿童科幻
在科幻小说当中,儿童类科幻小说也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儿童文学其实是一种很柔的东西,科幻则属于儿童文学的另外一极,从本质来说,它是一种类型化的写作,从审美取向来说,它其实是一种很刚的东西,体现的是生存与毁灭、英雄主义,等等。儿童幻想作品而言,科学是种子,幻想是营养,而文学是最终的表现。在国外,《安德的游戏》等等作品。
科幻文艺
科幻小说创立的不仅仅是一种文学类别,近百年的发展史,科幻已经成了一种“风格”,一种“元素”,可以被其它各种文艺、娱乐形式借鉴表现。20世纪的大众传媒和娱乐业没有忽略文学的各个门类,当然也包括科幻小说。
科幻文艺已经成为全球热爱幻想的青少年的主流文化,更深刻影响了20世纪人类社会的思维方式和娱乐生活。
科幻电影
黑客帝国电影海报
根据科幻电影matrix(黑客帝国/骇客任务/22世纪杀人网络)的相同世界观拍摄的系列动画短片集animatrix。九部互相独立的故事用不同的风格和故事展示了人类可能的未来从电影诞生之初,惊悚风格的科幻故事就常被搬上银幕。作为“科技进步结出的艺术硕果”,电影似乎和科幻小说有着天然的姻缘。电影发明的百年来,“科幻片”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类型。
以下几种是常见的科幻电影:
怪兽电影将外星、史前生物表现为狰狞恐怖的怪兽,威胁人类生存。代表作有:《哥斯拉》、《侏罗纪公园》、《异形》等。
灾难片地球资源耗尽、外星人入侵或未来重大自然灾害,使人类面临生存危机。代表作:《未来水世界》、《第五元素》、《独立日》、《后天》、《2012》等。
星际旅行表现人类探索宇宙、在异星冒险、开拓的故事。代表作:《星际旅行》(startrek)等;
太空史诗将宇宙放到一个庞大的世界观中,描写其中各大势力、力量之间的争夺、兴衰。代表作:《星球大战》(starwars)、《沙丘》(dune)、《2001太空漫游》等。
时间旅行表现人类拥有了控制时间的?间的能力之后的冒险和奇遇。代表作:《回到未来》、《终结者》、《时间机器》、《神秘博士》等。
机器人表现机器人和人类的关系,往往是机器人产生人类情感等机械伦理问题。代表作:《人工智能》、《我,机器人》等
第三类接触电影,如《第三类接触》《e.t.》等等,讲述人类遇到外星人。
当然,以上只是一个粗疏的列举,诸如《黑客帝国》之类的电影中,所要反映的机器人制造的虚拟的世界中,人类的生活和自由与觉醒意识不属于上面的归类。许多科幻元素往往化身为主人公使用的高科技装备,在现代电影中可谓无处不在。
科幻动漫
日本的少年动漫里,无论是大师手冢治虫的《铁臂阿童木》,还是藤子·f·不二雄的《哆啦a梦》;美国漫画的超级英雄无一不借科技之力惩奸除恶;科幻一直是动画、漫画领域最流行的主流设定之一。
不过因为受众群体年龄层次较低,所以一般都简化了复杂的概念,和奇幻、童话元素相结合,既感觉有科技要素,又不乏可爱天真。不过,还有大量像《攻壳机动队》(押井守制作、士郎正宗原着)、《animatrix》(《黑客帝国》动画版)、《银河英雄传说》、《银河战国群雄传》、《新世纪福音战士》等,面向较高年龄层次的主题深刻的科幻动画作品。
5荣誉记录
儒勒·凡尔纳奖(prixjulexverne)
由法国出版社“哈切特文库”颁发。1927年至1932年奖给最佳科幻小说作者,获奖者得到五千法郎奖金。1958年起再次恢复,由哈切特和加尔利马德合办,至1963年止。
世界幻想奖(worldfantasyawards)
由一个裁判团协定,在世界幻想作品会议上办法,每年一次。
阿波罗神奖(rrixapolloawards)
右雅各·萨杜尔在法国于1971年发起,以纪念阿波罗11号登月。它每年一度奖给法国出版的科学小说,由11个非科幻小说作家、评论家、记者和一个科学家组成的裁判组织审定。
约翰·甘宝纪念奖(johnbellrds">johnbellrds”>johnbellrds</a>)
每年春天办法,由一个评论家和作家组成的小型评议会裁定,奖给上一年最佳科幻小说。英国著名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曾于1974年凭借《与拉玛相会》获此奖。
朝圣者奖(pilgrimaward)
由科幻小说研究会颁发,奖给智力于增进社会对科学小说理解的个人。世界科幻史上“新浪潮”运动的主要任务,英国科幻大家布赖恩·w·奥尔迪斯曾于1978年获该奖。
国际幻想奖(thejohnbellawards">thejohnbellawards”>thejohnbellawards</a>)
雨果
美国科学小说作家协会颁发。由会员提名投票在每年大批作品中选出,分小说奖、中短篇小说奖、大师奖等。其中大师奖是奖给“在一生中对科幻小说有卓越成就”的作家。美国著名科幻作家罗伯特·海因莱恩1974年获该奖。
雨果奖(thehugoawards)
该奖是为了纪念(美国第一本科幻杂志的创办人)雨果·根斯巴克。它的正确称呼为“科幻小说成就奖”,习惯上称为“雨果奖”。它是1953年世界科幻大会(费城)上决定设立的,根据爱好者的投票而授予的美国科幻小说奖。分长篇小说奖、短篇小说奖、中篇小说奖、最佳杂志奖等。1953年以来连续评选,现在已经是若干科幻小说奖中最有名的一种。
星云奖(nebulaaward)
星云奖奖给美国科幻协会选定的前一年度最佳作品,与雨果奖并列,是现在科幻小说奖中最有权威的奖项。1966年以来连续颁奖。
澳大利亚科幻小说成就奖(theaustralianscefiachievementawards)
澳大利亚科幻小说成就奖常被称为“狄马特奖”(theditmarawards),由每年一度的澳大利亚科幻小说会议颁奖。奖项右与会者选举产生,奖给当年全国最佳科幻小说、全世界最佳科幻小说、最佳读者同仁杂志、当代最佳科幻小说作家。
英国科幻协会奖(thebritishscefiassociationawards)
由英国科幻小说协会颁发,奖给英国最佳科幻小说作家,在复活节其间颁发。先通过选举产生候奖作品,然后由协会的委员会裁定。
6科幻作家
儒勒·凡尔纳[3]
儒勒·凡尔纳
凡尔纳的作品使他成为科幻小说的先锋,《地心游记》《海底两万里》《环游地球80天》改变了小说的文化并创造了后来被称为科幻小说这一体裁。
道格拉斯·亚当斯
最为人所熟知的作品是《银河系漫游指南》系列。
奥森·斯科特·卡特
卡特是史上最流行科幻小说的作者之一,《安德的游戏》堪与一直以来最受欢迎的系列丛书之一《沙丘》媲美。
罗伯特·海因莱因
罗伯特·海因莱因极富影响力,虽然长期被艾萨克·阿西莫夫的光芒笼罩,但他被广泛的科幻迷所熟知和热爱。他的小说曾四度获得雨果奖。
威廉·吉布森
威廉·吉布森一位极流行又富有争议的科幻小说作家,他被认为是赛博朋克类型小说之父。
雷·布莱伯利
他影响了数以千记的后来的科幻小说作者,除了经典的《华氏451度》之外,他的《魔法当家》、《蒲公英酒》以及《火星编年史》,其中的任何一部都足以使它的作者功成名就。
法兰克·赫伯特
早在小说《沙丘》系列被制作成电视剧之前,这个系列就已经有了可以和《魔戒传奇》相比肩,拥有大批的追随者。《沙丘》被认为是有史以来销量最好的科幻小说。
阿瑟·克拉克
阿瑟·克拉克由于他的奥得赛系列,特别是其中的《2001:太空漫游》成为最有影响力的科幻小说,这部小说把科幻这种题材引入主流文化。
艾萨克·阿西莫夫
阿西莫夫出版或编辑了超过500本书,他的机器人系列和基地系列为大多数当代作品奠定基础,并在今天仍被广泛阅读。
h·g·威尔斯
他是有史以来最好的也是最有影响力的科幻小说作家。《时间机器》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好的科幻小说,《世界大战》和《隐形人》也同样精彩。
刘慈欣
中国最著名的科幻小说作家,作品《三体》、《球状闪电》等颇受读者喜爱。
王晋康
中国科幻三巨头之一,主要作品:亚当回归、科学狂人之死、黑匣子爱情
欧阳一叶
中国最具潜力的科幻小说家,著有《生化核战纪》《生化核战记》等经典作品。工业革命
参考资料:
1.
科幻小说书久网
2.
科幻小说简介
3.
世界著名科幻小说家
扩展阅读:
1.
科幻小说基本分类
2.
科幻小说大全
3.
科幻小说史
4.
中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何时来
5历史小说:[1]历史小说是小说的一种形式,它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为题材,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生活面貌;长篇作品则可以展示某一时期的生活面貌和历史发展的趋势。这类作品所描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都有历史根据,但容许适当的虚构。因此,它虽然可以给读者提供一些历史知识,但它的主要目的在于给读者以启示和教育。
快速导航
代表作品
目
录
1定义
2特点
3名人眼中的历史小说
4中外著名历史小说
5代表人物
6架空历史小说
7发展现状
8代表作品
1定义
“历史小说”是一个偏正词组,它的主体是“小说”,“历史”则是对主体的限制和修饰,也就是说,“历史小说”是以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描写主题的小说。它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为题材,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生活面貌;长篇作品则可以展示某一时期的生活面貌和历史发展的趋势。这类作品所描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都有历史根据,但容许适当的虚构。因此,它虽然可以给读者提供一些历史知识,但它的主要目的在于给读者以启示和教育。罗贯中著的《三国演义》、姚雪垠著的《李自成》、唐浩明著的《曾国藩》等就是历史小说。
2特点
历史小说是以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小说。它往往以忠实于历史事实和逼真的细节等手段,艺术地再现历史风俗和社会概况。它不同于历史著作,可以有细节上的想象和虚构,允许适当的艺术夸张和必要的集中,但在大的史实方面不能杜撰、篡改、违背。可以涉及真实的历史人物,也能用虚构的人物同历史人物相混合,还可以集中描绘一个历史事件。它要求作者立足于现实去回顾历史,但必须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去描写,艺术地再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使读者从中了解历史并受到启示。
3名人眼中的历史小说
英国h.奥斯本《牛津艺术指南》(1970)∶
历史小说:利用历史材料加以想象丰富而重新构成事件发展的一种叙事文体,采用的人物或者是虚构的,或者是真实的历史人物,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既然允许有相当广阔的活动范围,因而小说家往往尝试着以某种程度的精确性重新创造他所要叙述的事件的壮观的戏剧性?场面。
英国罗吉·福勒《现代西方文学批评术语词典》:
历史小说:此术语指这样一类小说:与作家写作这些小说时的时间相比较,小说中故事发生的时间显然具有“历史性”。叙述的时态可以采用过去时,记述时间可安排在过去,也可在过去发生的事件之中的某个间隔时间之内。历史小说的题材不分巨细,既包括国家大事,又包括个人私事,主人公既可以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也可以是虚构的人物,不过他们的命运都与真实的历史事件息息相关。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家们开始把历史小说的技巧用于描述其同时代的事件,这样,这种体裁的小说不仅为19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提供了产生的条件,而且最终与之合流。这样,两股潮流交汇而成的文学潮流出现了:第一种偏重于历史题材,而且在处理此类题材时愈来愈倚重异国情调和考古学般的精确,福楼拜的《萨朗波》(1862)即为一例;另一种则在处理现实题材的愈臻“自然主义化”。
4中外著名历史小说
我国古典文学中最早的历史小说是元代的讲史《三国志平话》等,而以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最富盛誉。当代以来影响较大的作品有姚雪垠的《李自成》、凌力的《星星草》、唐浩明的《曾国藩》、二月河的《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熊召政的《张居正》等。
在英美文学中,司各特的《威弗利》(1814)是最早的历史小说。欧美其他著名的历史小说还有,司各特的《艾凡赫》、法国大仲马的《玛戈王后》、波兰显克微支的《你往何处去》和《十字军骑士》,意大利乔万尼奥里的《斯巴达克思》、苏联阿·托尔斯泰的《彼得大帝》、恰科夫斯基的《围困》、俄国普希金的《上尉的女儿》、美国库柏的《皮袜子故事集》、赫尔曼·沃克的《战争风云》及续篇《战争与回忆》等。近年有埃及学家鲍勃·布雷尔的《小法老之死》等。
日本则有古典文学中的《平家物语》等。
第三世界国家著名的历史小说有纳吉布·马哈福兹的《命运的嘲弄》、《拉杜比丝》、《底比斯之战》,卡洛斯·富恩特斯的《与劳拉·迪亚斯共度的岁月》,巴尔加斯·略萨的《世界末日之战》等。
5代表人物
贾平凹(其中凹读wā),原名贾平娃,1952年2月21日出生,中国当代作家。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其作品《月迹》已经收入鄂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苏教版七年级下,北师大版四年级下。
贾平凹出生于并不富裕的农村,并非书香门第,家中世代是农民。1975年毕业于... -->>
5科幻小说:[1]科学幻想小说(英语:scefi),简称科幻小说(英语:sci-fi),这类小说主要描写想象的科学或技术对社会或个人的影响的虚构性文学作品。它的情节不可能发生在人们已知的世界上,但它的基础是有关人类或宇宙起源的某种设想,有关科技领域(包括假设性的科技领域)的某种虚构出来的新发现。虽然从科幻史的角度来看,暂时还没有一个能被所有研究者所公认的定义标准,“科幻小说是描绘对象处于未知范畴中的小说”。科幻小说是西方近代文学的一种新体裁。在当代的西方世界,科幻小说是最受人欢迎的通俗读物之一,其影响和销售量,仅次于惊险小说和侦探小说。
快速导航
荣誉记录
目
录
1基本简介
2小说分类
软科幻
硬科幻
3历史发展
初创时期
兴起时期
理念变化
不同看法
探索未来
开放系统
4小说类型
现代科幻
儿童科幻
科幻文艺
科幻电影
科幻动漫
5荣誉记录
6科幻作家
1基本简介
科幻小说《地心游记》
科幻小说,是小说类别之一。[2]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像。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其三要素。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学样式。一般认为英国诗人雪莱之妻玛丽·雪莱(1797--1851)的《弗兰肯斯坦》是第一部科幻小说,法国作家凡尔纳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我国高士其等也写过不少优秀科幻小说。
中文最早也有译作科学小说。虽然从科幻史的角度来看,暂时还没有一个能被所有研究者所公认的定义标准。在科幻爱好者中盛传的一则“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说”是这样的:“地球上最后一个人坐在房间里。这时响起了敲门声。”可以说,这比一个精确的定义更能概括科幻小说的特质。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伊哈布·哈桑曾说:“科幻小说可能在哲学上是天真的,在道德上是简单的,在美学上是有些主观的,或粗糙的,但是就它最好的方面而言,它似乎触及了人类集体梦想的神经中枢,解放出我们人类这具机器中深藏的某些幻想。”
科幻小说也是通俗小说的一种,与一般的传统小说不同,其特殊性在于它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但它又是一种文艺创作,并不担负着传播科学知识的任务。
从抒写幻想的方式来看,它应归属于浪漫主义文学的范畴。一些优秀的科幻小说也像优秀的浪漫主义作品一样,扎根于社会现实,反映社会现实中的矛盾和问题。其中某些杰出的科幻小?幻小说,往往能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上,提供若干有参考价值的预见。有时,某些科学发明尚未出现,科幻小说里则已经进行生动的描绘,如潜水艇、机器人、宇宙航行等。
2小说分类
软科幻
软科幻小说(英语softscefi,简称softsf)是情节和题材集中于哲学、心理学、政治学或社会学等倾向的科幻小说分支。相对于“硬科幻”,作品中科学技术和物理定律的重要性被降低了。因为它所涉及的题材往往被归类为软科学或人文学科,所以它被称为“软”科幻小说。
硬科幻
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为基础的、以描写新技术新发明给人类社会带来影响的科幻作品称为硬科幻(hardsf)--无论我们现在有了怎样创新的理解,这都是硬科幻的原始定义
有科幻界人士也曾试图重置这个定义:硬科幻是以科技或科学猜想推动情节的
历史上在谈及“硬科幻”时,还使用过另外一个词hardcoresf。按照科幻界的解释,该词与hardsf本不尽相同,它往往指那些“沿袭科幻黄金时代创作流派风格并重复某些主题的科幻作品”--从主题限制上讲与上述硬科幻大同小异,而从“流派风格”上的限定来看实际是指一种叙述方式--也就是说,上述重置的定义更接近这个定义。
分类争议
《星球大战》
虽然“硬科幻”、“软科幻”的分法常见诸许多杂志、网站和爱好者之口,但赞成者内部对“软硬”的定义也存在争议;同样,有许多人拒绝承认这种说法,认为没有必要去细分科幻小说。
一个典型的混乱案例是《星球大战》(starwars)。在起初许多保守的爱好者因为其中“原力”(force,某种超自然的精神力量)的设定而认为它不属于科幻,而只能算奇幻小说,或好莱坞太空电影,反正不是科幻;另一些硬科幻小说拥护者认为好莱坞太空电影都是奇幻;而公众一般直截了当地把它们统统归为“科幻电影”。
一般认为这类作品严格上是应当归入太空歌剧的范围,其特点是对于非科幻迷来说,因为其模仿历史和现实的人物言行,反而有真实的感觉所以对于公众来说更为严肃。所以阿西莫夫和田中芳树等著名科幻作家,都因为反过来利用了人不知过未来却知道过去,而故意把未来和历史类比,吸引读者对未来和太空的响往。
相对下因为特摄或动画等影像媒体的盛行,而使一些人相反地以荷里活太空电影或日本超现实军事动画为基准,倒转来认定模仿威尔斯强调探索和反思的作品不是科幻,例如认为凉宫春日系列不是科幻,而是借用了科幻词语的校园恋爱幻想故事,可见科幻的定义是随时代和地方而变化的。
还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认为凡尔纳是“硬科幻”的鼻祖;威尔斯则是“软科幻”的宗师。实际上,威尔斯的作品中对科技的幻想和直接描写一点也不比凡尔纳保守;《海底两万里》也花费了几个章节来描写世界各地对神秘的“鹦鹉螺号”的猜疑与震动。因此将他们并列对立起来难免有失偏颇。
为了解决上述混乱,曾经出现一种新的说法,sf不再是“scefi”或者“sci-fi”、“stifi”、“stasy”之类的缩写,而变为代表“speculativefi”,即推测性小说。这个“sf”的定义比较宽容,试图涵盖之前纠缠不清的科幻定义。
3历史发展
在哲学主题上来说,科幻小说和人类上古的神话传说有着相似的精神基础,即对人类与宇宙关系的解释、人类社会未来命运的关注与猜测。在文学谱系上,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应该是科幻小说最早的文学母体。早期的科幻小说往往带有恐怖小说、冒险小说或奇幻小说的痕迹。又以推理小说和哥特小说与科幻的关系最为密切,许多作品兼有以上要素,难以严格区别。已出版的著名硬科幻有《入海之门》《太空序曲》《接触》等等和国内流行的《失控的进化》和《三体》系列。
科幻小说诞生于19世纪,是欧洲工业文明崛起后特殊的文化现象之一。人类在19世纪,全面进入以科学发明和技术革命为主导的时代后,一切关注人类未来命运的文艺题材,都不可避免地要表现未来的科学技术。而这种表现,在工业革命之前是不可能的。
西方科幻小说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1、英国有工业革命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导致真正科学幻想小说的中兴;
2、二十世纪初期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带来科学幻想小说的中兴;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核裂变、宇宙航行、彩色电视机、电子计算机等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进一步促使西方科幻小说的繁荣;
4、经过二三十年的繁荣,科幻小说家从作品的主题、情节,到艺术的方法进行新的探索。
而科幻小说最大的特征就在于,它赋予了“幻想”依靠科技在未来得以实现的极大可能,甚至有些“科学幻想”在多年以后,的确在科学上成为了现实。因此,科幻小说就具有了某种前所未有的“预言性”。法文中,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最早就被称为“anticipation”,即“预测”。这样的文学作品基于科学的可信性是必要条件,应当说这种“科学至上”的精神是科幻小说有别于其它幻想类型作品的根本所在。
初创时期
一般认为,玛丽·雪莱最早将科学幻想元素引进小说创作中来。她在1818年发表的《弗兰肯斯坦》被许多评论家和爱好者“追认”为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关于这一点历来存在争论,也有人认为这部小说还不具备科幻小说基本的科学精神,只是把科学当成了另一种魔法)
其后,美国诗人爱伦·坡也相继发表了一些具有科幻性质的小说作品。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出现了两位重要的小说家,法国人儒勒·凡尔纳和英国人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后者称自己的小说是“stifiance”(科学的浪漫幻想)。从作品来看,他们无疑是今天科幻小说类型的奠基人。一般科幻史认为,科幻小说作为一种严肃的文学体裁广为人知、得到确立,要归功于这两位:
《海底两万里》“bantam经典”英文版封面。出生于航海世家的这位法国人,最初是迫于生计才投入小说创作的。凡尔纳的作品在文学风格上继承了冒险小说的一切特点:不可思议的个人冒险、异域风情(如《八十天环游地球》)、神秘的人物(如尼莫船长)等。这种幻想的传统源远流长,比如他最著名的作品《海底两万里》中,尼莫(nemo)船长发现了沉入大西洋的岛屿亚特兰蒂斯,这个传说最早见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著作《理想国》。
凡尔纳的独特在于,他的小说都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科学乐观主义”,即认为“归功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实现的”,或者说“有了科学,未来的世界将更加精彩”。这在凡尔纳所处的19世纪及以前的时代都是没有的。比如《弗兰肯斯坦》,在风格和主题上更像是一部恐怖、惊悚的“哥特小说”,其中对科学的描写未曾脱胎于对魔法等超自然力的迷信。史实上,“电魔”的说法就起源于19世纪末。而凡尔纳的小说中,随处可见翔实的数字、专业的技术名词,甚至对尚未实现的科学原理进行直接阐述--这种有知识炫耀嫌疑的段落甚至成了他书中唯一不太吸引人的部分。
凡尔纳在图书馆中习得的百科知识本已惊人,而他的文学技巧也相当纯熟。1885年,为了纪念好友、法国大文豪大仲马的去世,他模仿《基督山伯爵》的复仇故事结构,结合19世纪60年代匈牙利人摆脱奥地利统治的自治运动背/景,迅速创作了《桑道夫伯爵》(mathiassandorf)。小仲马在致凡尔纳的信中称,从文学风格上说,凡尔纳比自己更接近大仲马。可见凡尔纳对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驾驭能力。
凡尔纳是位勤奋的作家,大量的畅销书也使他成了一位富翁。他的一系列科幻小说统称为《奇异的漫游》丛书,向19世纪的读者展示了一个“科学奇迹”成为现实的理想世界--而20世纪,他的一些科学幻想真的成了现实。如“八十天环游地球”、人类登月,大型潜水艇等。
科幻史上/将“科幻小说之父”的美誉赠给他,就科幻小说的文学价值和精神启蒙而言,凡尔纳实至名归。
科幻小说《时间机器》如果说凡尔纳开启了科幻小说的大门,那么英国人威尔斯则长驱直入、开疆拓土,指出了后世科幻作家可以继续探索的所有道路。20世纪科幻小说中几大主流话题,如“时间旅行”、“外星人”、“反乌托邦”等等,都是威尔斯所开创的。
bantam经典版《时间机器》封面。1894年和1895年间的《时间机器》,第一次提出了“时间旅行”的概念。这不仅要求在科学上论证“第四维”--时间的存在,威尔斯更在小说中描写了地球毁灭前夕的“802701年,莫洛克人的时代”。威尔斯在这部开创性的小说开头,竟进行了大篇幅的科学哲理讨论,为的是帮助读者克服不可能心理”。这种“如果某种科学技术得以实现,那么未来将……”的开篇方式本身,也成了科幻小说的一种经典范例。
1898年的《世界大战》(thewaroftheworlds)对外星人(小说中是丑陋的“火星人”)的外貌特征进行了直接描写,这也成了后来20世纪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一大特征。威尔斯在作品中首次意识到了外星人和地球人之间可能的文明冲突:星际之间的战争。这是一个何其广阔的“空间”,从此在科幻小说史上,人类和外星人之间一直烽火不断。
1901年,《最早登上月球的人》(又译:月球上最早的人类),大胆幻想人类靠一种“可以隔断万有引力的物质”登上了月球。威尔斯的月球不是荒凉寂寞的,而更像是另一个地球。月球人的社会接近蚂蚁的制度,拥有最高智慧的“月球大王”四肢萎缩,脑袋却膨胀巨大--这种形象虽然有所改变,但“大脑袋”成了科幻小说中历来对外星人的“标准形象”。
《当睡者醒来时》首次发表于1899年,威尔斯在修改后于1910年再版。异星球上的主人公在冬眠了200年后醒来,发现未来世界的大都市比过去的时代更为糟糕。他在小说前言中写道:“这篇故事所描述的大都市正是资本主义胜利的恶梦。”造成人类社会的未来变得更加邪恶、堕落的制度原因替代了技术因素,“**”成了科幻小说的主题。威尔斯开创了科幻小说中重要的一支血脉:“反乌托邦”小说。后来俄罗斯(苏联)作家叶夫根尼·扎米亚京的《我们》、英国奥尔德斯·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和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都继承了这一传统。
威尔斯本人也是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正如《睡者》一书前言中所写,他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始终持有“资本主义必将导致灾难”的政见。一百多部作品,使他成为20世纪上半叶西方重要的社会思想家之一,对社会制度、道德和宗教改革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从这种意义上说,威尔斯的科幻小说也是一种“哲理小说”,他的作品总是通过幻想中的社会,来影射当时的社会和政治。作品整体上充满了对人类社会未来命运的关照。这切中了科幻小说的核心精神:“科学到底给人类带来了什么?”、“人类要追求的是怎样的未来?”这种严肃的思想主题使得科幻小说真正成为一种可以“登堂入室”的文学形式,而非止于追求冒险猎奇的低俗读物--尽管在形式上难以区别。
因此,也有评论家将1895年(《时间机器》的出版)认定为“科幻小说诞生元年”。但没有争论的是,这位跨世纪的作家是对20世纪科幻小说影响最大的人物。
在小说技巧上,威尔斯也成功地在“通俗小说”和“哲学思辨”之间建立了联系。引人入胜的情节激起了普通大众强烈的阅读**,但这又无损于威尔斯在小说整体上闪烁的智慧之光。
兴起时期
进入20世纪,科幻小说的发展可大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界。
二战之前,发轫于欧洲的科幻小说,又在美国落地生根。美国科幻小说的先锋人物是埃德加·莱斯·巴勒斯,他是著名的系列冒险小说《人猿泰山》(tarzan)的作者。美国科幻小说继承了威尔斯那种风格传统,和奇幻、冒险故事一起成了主流通俗文学。
20世纪30年代,科幻文学商业化大潮在美国兴起的标志就是涌现了一大批风格鲜明的科幻杂志。这些杂志也成了推动美国科幻小说发展的主要动力。其中的佼佼者有:
美国著名科幻小说杂志(截止2001年)刊物名称创办时间创办人/著名主编
奇异传说weirdtales1923年-2001年霍华·菲力普·洛夫克莱夫特
惊奇故事amazingstories1926年-2000年雨果·根斯巴克
新奇故事astoundingstories/新奇科幻astoundingscefi1930年-1960年约翰·坎贝尔
奇幻与科幻小说杂志themagazineoffantasyandscefi1949年-2001年
银河科幻galaxyscefi1950年-1995年
1927年,《惊奇故事》主编雨果·根斯巴克首次将“sti-fi”改写为“sce-fi”。自此,“科学幻想小说”这个名称才正式被用来指称这种日益成熟的题材。他对科幻小说的杰出贡献得到了后世的尊敬,美国科幻小说最高奖雨果奖就以他的名字命名。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现代科学技术与理论的相继问世,刺激1920-30年代出现了一波创作**。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作品有:雨果·根斯巴克的《2660年的纽约》、约翰·坎贝尔的《火星上的智贼》、埃德蒙·汉米尔敦的《太空巡逻》系列、史密斯的《宇宙云雀》等。这些作品中大致分为两类:要么是行星间、星系间的奇遇故事;要么是虚构的探险活动。所以这一时期的创作在科幻史上常被称为“巨眼怪兽”或太空歌剧时代。
黄金时代
虽然经历了1939年的美国经济大萧条和二战期间的硝烟,但习惯购买“通俗”科幻小说杂志的美国年轻人已经成了数目可观的忠实读者。科幻小说借此保持了旺盛的文学生命力和商业上的活力。战争期间大量研发或想象中的新科技甚至是科幻最新鲜的灵感源泉。二战后,美国迎来了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
美国著名科幻杂志《新奇科幻》1941年7月号科幻史一般公认,约翰·坎贝尔是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领导者。一切源于一本杂志的变革。坎贝尔在1937年将他主编的《新奇故事》astoundingstories更名为《新奇科幻》astoundingscefi。不过,变革的不只是名字。坎贝尔对作者要求极高,他们必须首先是素质良好的作家。而坎贝尔麾下也真的聚集了当时几乎所有的美国科幻大家:以艾萨克·阿西莫夫、斯普雷格·杜冈、罗伯特·海因莱茵、雷·布拉德伯雷、范·沃格特……等等。
阿西莫夫后来在《危险的幻想》(1967年出版)一书前言中强调了坎贝尔的重要贡献:“他(指坎贝尔)给科幻小说领域带来了一次真正的革命……”astoundingsf致力于让科幻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严肃”地出现在读者面前:“首先必须来自真正的科学,同时,也必须是真正的历史,”且不能两者居其一。这样,科幻小说中人文和科学的真实性都得到了加强。
阿西莫夫总结道:“科幻作家们努力在现实主义上下功夫的同时,描绘着计算机、火箭与核武器,它们与10年内出现的计算机、火箭与核武器如出一辙。结果是,50年代和60年代的现实生活,与40年代坎贝尔式的科幻小说中描绘的情景惊人地吻合。”
1944年底美国发表了一篇科幻小说,精确地描述了原子弹的功能。小说当即引起了美**方的强烈震动,为此展开了一场调查。调查结论是,(“曼哈顿计划”)不存在任何泄密行为,小说中的描写只是作者幸运地“推测”出来的。几个月后,世界上第一颗真正的原子弹爆炸了。杂志主编们将此事作为树立科幻严肃性的实例反复使用。科幻史家认为,这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清晰地揭示了科学幻想与科学事实之间的联系。科幻的“前瞻性”甚至成了一种习惯性思维模式。当今在科技新闻报道中,诸如“可望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之类的字句并不罕见。
历史事件、对质量严格要求和不断成长的大量读者群这些因素的积累,促成了科幻小说在20世纪50年代的巨大飞跃。而美国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又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科幻小说的全面繁荣。自20世纪60年代之后,在科技发达的西方工业国,都相继出现了著名的科幻作家、作品。
阿西莫夫夫与其经典著作(椅背上的太阳和宇宙飞船标志代表“基地”系列,画面左侧的机器人代表“机器人系列”,右侧的图象代表科普系列)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asimov,1930-1992),美国著名科幻作家。他一生高产,著述颇丰,作品竟达到500部之多。其中最主要的有两大系列:“基地”系列和“机器人”系列。
“机器人”系列中的短篇作品主要收集在《我,机器人》和《其余的机器人》等作品集当中。此外阿西莫夫有关机器人的科幻还有长篇《钢穴》和《裸阳》等。艾西莫夫提出了著名的“机器人三定律”,为机器人建立了一套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而演绎出一系列推理性和逻辑性极强的漂亮故事。
两大系列中间是”银河帝国三部曲”。
“基地”系列(此系列为三部曲,分别是《基地》、《基地与帝国》和《第二基地》,另有前传和后传)为读者展示了一个浩瀚庞大的宇宙画卷。它的故事发生在遥远的未来,其时人类已遍布250万颗行星,人口达到1000亿,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宇宙帝国。一位“心理历史学家”却根据计算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帝国行将崩溃,人类社会将进入一个长达30000年的黑暗时期,所有的文明都将荡然无存;但是如果按照哈里.谢顿(心理历史学的创始人)的方法,通过建立基地,则可以将人类文明的火种保留下来,并将黑暗时期缩短为1000年。于是,“自然科学基地”(即“第一基地”)和“心理历史学基地”(即“第二基地”)相继被建立,它们将完成保存并发展人类文明的艰巨任务……
除上述三大系列之外,艾西莫夫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科幻作品,比如描写某文明星球数千年才出现一次星空的《日暮》,描写“平行宇宙”中外星人的《诸神自身》(又译为《众神自己》、《神们自己》),以及他少数涉及时间旅行的《永恒的末日》等作品。
艾西莫夫不仅创作科幻小说,同时也写作科普作品,同样让人百读不厌。正如艾西莫夫逝世后一位评论家所说:“他的作品愉悦了数百万人,同时改变了他们对世界的看法。”他对20世纪科幻小说的发展贡献巨大。
理念变化
实际上,这种小说在50~60年代非常流行,而且进一步引起了科幻小说的发展变化。这一时期的作品大量描写未来,使人们从未来反观现实,给作者和读者以更大的思想自由。它们与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的作品明显不同,因为后者主要通过空间将小说的背/景置于超常的世界。
60年代,出现了一种新的思想,重新强调科幻小说是一种全球性的文学,其根源在于19世纪,而不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由美国杂志培育出来的一种文类。这无疑是对科幻小说一种视角更广的看法,但它不再强调科学技术的因素,甚至对“科幻小说”这一文类术语也提出批评。
英国著名科幻作家布赖恩·奥尔迪斯指出:“科幻小说不是为科学家写的,就像鬼怪小说不是为鬼怪写的一样。j·g·巴拉德1969年评论说:“那种认为《惊奇故事》这样的杂志与科学相关的看法荒诞至极。你只需随便捡起一本《自然》杂志或任何一种科学杂志,你就可以看出科学属于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奥尔迪斯还在他的《万亿年的狂欢》(1973年初版,1986年修订再版)里提出一种带有哲学意味的看法:“科幻小说力求说明宇宙里的人和人的地位,而宇宙处于我们发达但混乱的知识(科学)状态,因此科幻小说以哥特或后哥特的方式铸成。”通过将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1818)视为这一传统的源头,奥尔迪斯有效地论证了科幻小说何以是19世纪工业和科学革命的产物。
20世纪70年代,随着大学开设科幻课程,学术界对科幻小说的兴趣也高涨起来,出现了更严格的形式的界定。因为若要教一门课程,你必须知道这门课究竟是什么;而就科幻小说而言,由于它常常被模糊地列入奇幻小说、后现代小说、寓言小说、科技惊险小说、科学发明小说以及乌托邦小说,所以还需要了解它究竟不是什么。因此在学术界定里,人们特别强调要严格划清科幻小说的界限,不仅考虑它的文学策略,而且也考虑它的观念内容,有时还运用在文学批评中发展起来的一些词语,如结构主义和乌托邦主义的批评词语。
1972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教授达科·苏文把科幻小说解释为“一种文学类型,其必要和充分的条件是陌生化和认识的相互作用,而其主要的形式方法是用一种想象的框架代替作者的经验环境”。苏文用“认识”表示对理性理解的追求,而“陌生化”则表示布莱希特的概念:“一种陌生化的表现可以使人认识它的主体,但同时又使它显得陌生。”苏文的定义引起了不少争论,但他用想象的框架表示小说虚构世界,用经验环境表示外在真实世界的做法,对理解科幻小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70年代以后,由于高科技生产方式带来的社会变化,对科幻小说又出现了各种新的解释。罗伯特·斯科勒斯认为,“科幻小说提供一个明显与我们已知的世界根本不同的世界,然而又以某种认识的方式返回来面对那个已知的世界。”他以“结构的寓言”代替“推测小说”,认为宇宙是一个系统的系统,一个结构的结构,对过去一个世纪科学的洞察应作为小说的出发点。
结构的寓言以一种虚构小说的方式对人类的处境进行探讨,其最主要的题材是人类科学或生命科学的发展或发明对人类本身的影响。《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通过研究现实世界的迅速变化指出:“科幻小说通过描写一般不考虑的可能性--另外的世界、另外的看法--扩大我们对变化作出反应的能力。”声称“媒体就是信息”的麦克鲁安认为:“今天科幻小说表现的环境使我们能够看到科技的潜能。”而莱斯利·菲德勒则说:“科幻小说是启示的梦想,是人类终结的神话,是超越或改变人类的神话。”1987年,科幻作家s.k.罗宾逊甚至这样写道:科幻小说是“一种历史文学……在每一个科幻小说的叙述里,都有一种明显或隐含的虚构的历史,它将小说描写的时期与我们现在的时刻或我们过去的某个时刻联系起来”。1992年,评论家约翰·克鲁特进一步扩大科幻小说的范畴,认为美国科幻小说传递的意义关系到“西方世界线性的、由时间限定的逻辑”。
总之,对科幻小说从来没有绝对一致的看法。但这并不是说,科幻小说在一个特定时期内没有相对一致的特点和规则;因为如果没有共同的特点和规则,科幻小说也就不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学类别。例如50年代到60年代,占主流的科幻小说大都描写未来,有一定的结构原则,并显示出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的倾向。
以美国著名科幻作家罗伯特·海因莱因为例,他所有小说的背/景都是未来的世界史或美国史。在这幅奇特的历史画面上,他周密地安排每一个细节,使之随着故事的展开而发展。他有一幅未来史的轮廓和图解,人物和重要发现的日期都穿插在里面。他曾经发表过这样一张图表:这张图表以1950~2600年为历史范围,左侧有一行日期,自左至右依次排列的其他六行是故事、人物、科技、数据、社会学和备注;第一行排着故事的题目,紧靠未来史的日期;第二行竖排各个人物的寿命;第三行是科技的发展,如“机械公路”或“精神感应”等,也与时间栏对应;第四行数据列举具体时间发生的事件,如2060年出现“合成食物”;第五行“社会学”从野蛮时代开始,列举社会状况,如2020年美国出现宗教专政;最后一行是结论性的论述,例如2600年随着“民情混乱,人类的青春期结束,第一批成熟的文明开始”。这种图表的内容可以任意变化,但原则却是一样的。
不同看法
当然,由于科幻小说丰富的想象性,由于随着历史发展对科幻小说的不同看法,不仅不同时期的科幻小说存在着巨大差异,即使同一时期的科幻小说也多种多样。但无论如何,所有科幻小说都有相似的社会功能。首先,科幻小说以其丰富的内容--有时预见正确,有时预见错误--把社会的要求和理想戏剧化。人们读科幻小说,常常可以得到一个比当代的“当代小说”和非小说的考察更清晰的社会概貌。正如h·l·戈尔德所说:“几乎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像科幻小说那样尖锐地揭示人们的理想、希望、恐惧以及对时代的内心压抑和紧张感。”
实际上,大多数优秀的科幻小说都以社会现实为背/景,利用对未来和过去的想象,探索解决现实矛盾的方法,揭示社会变化和人与人的关系。
许多科幻小说描写太空旅行和未来社会。但如果认为乘太空船到银河系旅行是摆脱现实问题的有效方式,因而当遇到家庭矛盾时要求参加太空旅行,那他一定会被所有参加太空旅行的人嘲笑或怨恨。科幻小说中的太空可以看成是积极生活斗争的第一线,人们在那里创造未来,而不是空谈或逃避。这并不是说科幻小说的太空未来是无条件的乐观主义,而是说科幻小说的总的态度是积极的。虽然它常常表现人类在矛盾的枷锁中呻吟,但它总是告诉人们,只要坚持努力,这种枷锁就可以打破。科幻小说大多表现人类集体的愿望,它的主人公总是考虑或代表一个整体;如果说有一个人人幸福的乐园,科幻小说的主人公总是让他的所有朋友都进入这个乐园。一些批评家说科幻小说是乌托邦小说,恐怕也正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
探索未来
科学总要发展,自然和社会会不断变化,人们必须面对变化了的未来。科幻小说正是探索未来各种可能的最好形式,它既可以使人们为未来作思想准备,也可以使人们更好地创造未来。科幻小说还可以使人们产生新的思想,或者从旧的思想里发掘新的意义。正如麦克因泰尔所说:“科幻小说描写科技发展的后果……探索人类和人类的价值。它需要更多的工作,更敏锐的洞察,更优秀的作品……它是探索感情和心理的工具。”
开放系统
科幻小说代表着一种“开放的系统”,它不受传统社会思想的束缚,可以无拘无束地探讨各种各样的社会概念和科学概念。当然,对科幻小说是不是“开放的系统”一直存在着争论,但科幻小说是充满了不同的种族、不同的生命、不同的社会和变化多端的不同的环境,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它们为科幻小说的形式和内容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因此麦克因泰尔说科幻小说“是最有价值的文学方式”,“科幻作家正开始挖掘科幻小说无限的可能性,生产出文学领域里最激动人心的作品”。
今天,世界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高新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生命科学和大众传媒的发展,不仅会改变社会结构和道德伦理,而且会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心理习惯。实际上,在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已开始削弱公民社会的构成,而国际互联网络和影视的发展正在使以语言为中心的文化形象转向以视觉为中心。这些变化对置身其外的人或许很难理解,但无疑它们是科幻作家进行想象时所依据的现实背/景。
因此我们读当代西方的科幻小说,必须摆脱传统的阅读方式,充分驰骋自己的想象,因为科幻小说本身就是与现实拉开距离的“陌生化”的作品,而西方现实又是我们感到陌生的现实。换句话说,西方当代科幻小说是与我们拉开双重距离的作品,以传统的阅读方式想象,很难理解其绝妙之处和真正的意义。
4小说类型
随着科幻小说的不断发展,它在取材、体裁、立意等各方面,都呈现出很多不同的格调。
现代科幻
今天的科幻小说,早已超越了旧的片面看法:科幻小说传播科学知识,使人尊重科学,使年轻人笃信科学并献身科技事业;它增加了新的更重要的社会功能,可以成为有力的批评社会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式。
这种新的社会功能,产生于科学观念的改变。人们认为,科学具有一种双重性。一方面,科学确实有启迪作用,它使人了解自己与世界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产生自己的理解并指导自己的行动;另一方面,作为人类活动的产物,科学也反映它产生的条件,反映科学的生产者和拥有者的种种观点。科学的进程,科学项目的确定,科学家的选择和培养,科学研究的策略,调查研究的工具和方法,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框架,成功和失败的标准,以及运用科学成果的环境等等,所有这些都是科学及其相关技术的历史的产物。科学中的知识并不由自然支配,而是由兴趣和信念构成。科学既有相对客观性,又有社会决定性。所谓公正的、不偏不倚的、纯真理的科学研究是不存在的。因此科学分析的任务是,在不同的工作条件下,在不同的社会安排下,努力找出脑力劳动与其客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渗透的情况。激进的科学维护者并不一定真正维护科学,只有对科学采取批判的态度才是对科学的真正爱护。
在20世纪后期的西方社会里,劳动分工因技术知识水平分成越来越多的层次,科学知识正系统地迅速离开教育的轨道,进入私有资本,变成商业化和商品化的东西。因此人们需要对科学采取批评的态度,需要根据人们生存环境的实际经验来进行想象和创作。
主题与范围
科幻小说题材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大,以至于难以列出单独的清单--除非另开一本百科全书。以下将粗疏地对主流的??流的科幻小说主题做一个简单罗列。所提供的例子并非全部曾有单独成篇的作品,更常见的情况是在同一个作品中便牵涉两到三个主题,比方说在时间机器中对主角所旅行到的未来世界的描述,就有文明崩坏的味道。
如果你有一个科幻类的自认为崭新的点子,不建议你在下表当中寻找有无类似的,这很可能让你丧失创作热情;不过当你想要寻找灵感时,倒可以浏览下表追循前人的足迹。
社会形态
因为某种理由,故事背/景所在的未来、或者一个曾有先进远古文明的架空世界,明显曾发生文明崩坏或倒退。常见的理由例如过度污染使自然环境恶化产生巨大天灾、大规模毁灭兵器、星际战争、人口过度膨胀资源供应体系崩溃造成的大规模灭绝、瘟疫、超科技失控(例如奈米机械)。
乌托邦。作者基于自己的一种创见,描述未来或似未来架空世界的人类,怎么利用更高的科技或其他层面的应用技术消弭高科技的副作用,达成和谐的生活。比方说针对燃油车的污染问题,科幻小说家曾提出反重力运输设施之类的构想。
反乌托邦,尤其是其中抓紧近代技术滥权疑虑的塞伯朋克。所谓的技术滥权疑虑,是指近代新生的专利权概念,却可能支持一些掌握尖端科技的人可不受监督的运用这些科技、从而以曲折手法达成极权目的。在这类小说中最常见的邪恶势力角色由托辣斯扮演。其他的反乌托邦,则是更广泛地针对某种被作者认为有害的高科技、或者太天真的理想主义,进行渲染并反讽。
自然被过度压缩,人类傲慢征服一切的未来社会或似未来架空世界。可能对这种社会的病态现象也备有一些陈述,但活在那个世界的人似乎都已经习惯了。
对人工智慧或其他高科技过度依赖的病态未来社会、或似未来架空世界。有时这些高科技也会产生人类似的野心,而开始或试图进行它们的极权统治。
太空歌剧(sfopera):创作者大可以拼凑一些常见未来社会架空要素组成舞台,然后随自己高兴地在这里上演一场爱情悲喜剧、或恐怖剧、或民主vs极权战争,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受。一个类似的词语是星际奇幻(spatasy)。
美国大片式,外星人侵略地球,地球人展开了反击。最后由一个英雄带领着地球人拯救了地球,维护了宇宙的和平。
儿童科幻
在科幻小说当中,儿童类科幻小说也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儿童文学其实是一种很柔的东西,科幻则属于儿童文学的另外一极,从本质来说,它是一种类型化的写作,从审美取向来说,它其实是一种很刚的东西,体现的是生存与毁灭、英雄主义,等等。儿童幻想作品而言,科学是种子,幻想是营养,而文学是最终的表现。在国外,《安德的游戏》等等作品。
科幻文艺
科幻小说创立的不仅仅是一种文学类别,近百年的发展史,科幻已经成了一种“风格”,一种“元素”,可以被其它各种文艺、娱乐形式借鉴表现。20世纪的大众传媒和娱乐业没有忽略文学的各个门类,当然也包括科幻小说。
科幻文艺已经成为全球热爱幻想的青少年的主流文化,更深刻影响了20世纪人类社会的思维方式和娱乐生活。
科幻电影
黑客帝国电影海报
根据科幻电影matrix(黑客帝国/骇客任务/22世纪杀人网络)的相同世界观拍摄的系列动画短片集animatrix。九部互相独立的故事用不同的风格和故事展示了人类可能的未来从电影诞生之初,惊悚风格的科幻故事就常被搬上银幕。作为“科技进步结出的艺术硕果”,电影似乎和科幻小说有着天然的姻缘。电影发明的百年来,“科幻片”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类型。
以下几种是常见的科幻电影:
怪兽电影将外星、史前生物表现为狰狞恐怖的怪兽,威胁人类生存。代表作有:《哥斯拉》、《侏罗纪公园》、《异形》等。
灾难片地球资源耗尽、外星人入侵或未来重大自然灾害,使人类面临生存危机。代表作:《未来水世界》、《第五元素》、《独立日》、《后天》、《2012》等。
星际旅行表现人类探索宇宙、在异星冒险、开拓的故事。代表作:《星际旅行》(startrek)等;
太空史诗将宇宙放到一个庞大的世界观中,描写其中各大势力、力量之间的争夺、兴衰。代表作:《星球大战》(starwars)、《沙丘》(dune)、《2001太空漫游》等。
时间旅行表现人类拥有了控制时间的?间的能力之后的冒险和奇遇。代表作:《回到未来》、《终结者》、《时间机器》、《神秘博士》等。
机器人表现机器人和人类的关系,往往是机器人产生人类情感等机械伦理问题。代表作:《人工智能》、《我,机器人》等
第三类接触电影,如《第三类接触》《e.t.》等等,讲述人类遇到外星人。
当然,以上只是一个粗疏的列举,诸如《黑客帝国》之类的电影中,所要反映的机器人制造的虚拟的世界中,人类的生活和自由与觉醒意识不属于上面的归类。许多科幻元素往往化身为主人公使用的高科技装备,在现代电影中可谓无处不在。
科幻动漫
日本的少年动漫里,无论是大师手冢治虫的《铁臂阿童木》,还是藤子·f·不二雄的《哆啦a梦》;美国漫画的超级英雄无一不借科技之力惩奸除恶;科幻一直是动画、漫画领域最流行的主流设定之一。
不过因为受众群体年龄层次较低,所以一般都简化了复杂的概念,和奇幻、童话元素相结合,既感觉有科技要素,又不乏可爱天真。不过,还有大量像《攻壳机动队》(押井守制作、士郎正宗原着)、《animatrix》(《黑客帝国》动画版)、《银河英雄传说》、《银河战国群雄传》、《新世纪福音战士》等,面向较高年龄层次的主题深刻的科幻动画作品。
5荣誉记录
儒勒·凡尔纳奖(prixjulexverne)
由法国出版社“哈切特文库”颁发。1927年至1932年奖给最佳科幻小说作者,获奖者得到五千法郎奖金。1958年起再次恢复,由哈切特和加尔利马德合办,至1963年止。
世界幻想奖(worldfantasyawards)
由一个裁判团协定,在世界幻想作品会议上办法,每年一次。
阿波罗神奖(rrixapolloawards)
右雅各·萨杜尔在法国于1971年发起,以纪念阿波罗11号登月。它每年一度奖给法国出版的科学小说,由11个非科幻小说作家、评论家、记者和一个科学家组成的裁判组织审定。
约翰·甘宝纪念奖(johnbellrds">johnbellrds”>johnbellrds</a>)
每年春天办法,由一个评论家和作家组成的小型评议会裁定,奖给上一年最佳科幻小说。英国著名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曾于1974年凭借《与拉玛相会》获此奖。
朝圣者奖(pilgrimaward)
由科幻小说研究会颁发,奖给智力于增进社会对科学小说理解的个人。世界科幻史上“新浪潮”运动的主要任务,英国科幻大家布赖恩·w·奥尔迪斯曾于1978年获该奖。
国际幻想奖(thejohnbellawards">thejohnbellawards”>thejohnbellawards</a>)
雨果
美国科学小说作家协会颁发。由会员提名投票在每年大批作品中选出,分小说奖、中短篇小说奖、大师奖等。其中大师奖是奖给“在一生中对科幻小说有卓越成就”的作家。美国著名科幻作家罗伯特·海因莱恩1974年获该奖。
雨果奖(thehugoawards)
该奖是为了纪念(美国第一本科幻杂志的创办人)雨果·根斯巴克。它的正确称呼为“科幻小说成就奖”,习惯上称为“雨果奖”。它是1953年世界科幻大会(费城)上决定设立的,根据爱好者的投票而授予的美国科幻小说奖。分长篇小说奖、短篇小说奖、中篇小说奖、最佳杂志奖等。1953年以来连续评选,现在已经是若干科幻小说奖中最有名的一种。
星云奖(nebulaaward)
星云奖奖给美国科幻协会选定的前一年度最佳作品,与雨果奖并列,是现在科幻小说奖中最有权威的奖项。1966年以来连续颁奖。
澳大利亚科幻小说成就奖(theaustralianscefiachievementawards)
澳大利亚科幻小说成就奖常被称为“狄马特奖”(theditmarawards),由每年一度的澳大利亚科幻小说会议颁奖。奖项右与会者选举产生,奖给当年全国最佳科幻小说、全世界最佳科幻小说、最佳读者同仁杂志、当代最佳科幻小说作家。
英国科幻协会奖(thebritishscefiassociationawards)
由英国科幻小说协会颁发,奖给英国最佳科幻小说作家,在复活节其间颁发。先通过选举产生候奖作品,然后由协会的委员会裁定。
6科幻作家
儒勒·凡尔纳[3]
儒勒·凡尔纳
凡尔纳的作品使他成为科幻小说的先锋,《地心游记》《海底两万里》《环游地球80天》改变了小说的文化并创造了后来被称为科幻小说这一体裁。
道格拉斯·亚当斯
最为人所熟知的作品是《银河系漫游指南》系列。
奥森·斯科特·卡特
卡特是史上最流行科幻小说的作者之一,《安德的游戏》堪与一直以来最受欢迎的系列丛书之一《沙丘》媲美。
罗伯特·海因莱因
罗伯特·海因莱因极富影响力,虽然长期被艾萨克·阿西莫夫的光芒笼罩,但他被广泛的科幻迷所熟知和热爱。他的小说曾四度获得雨果奖。
威廉·吉布森
威廉·吉布森一位极流行又富有争议的科幻小说作家,他被认为是赛博朋克类型小说之父。
雷·布莱伯利
他影响了数以千记的后来的科幻小说作者,除了经典的《华氏451度》之外,他的《魔法当家》、《蒲公英酒》以及《火星编年史》,其中的任何一部都足以使它的作者功成名就。
法兰克·赫伯特
早在小说《沙丘》系列被制作成电视剧之前,这个系列就已经有了可以和《魔戒传奇》相比肩,拥有大批的追随者。《沙丘》被认为是有史以来销量最好的科幻小说。
阿瑟·克拉克
阿瑟·克拉克由于他的奥得赛系列,特别是其中的《2001:太空漫游》成为最有影响力的科幻小说,这部小说把科幻这种题材引入主流文化。
艾萨克·阿西莫夫
阿西莫夫出版或编辑了超过500本书,他的机器人系列和基地系列为大多数当代作品奠定基础,并在今天仍被广泛阅读。
h·g·威尔斯
他是有史以来最好的也是最有影响力的科幻小说作家。《时间机器》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好的科幻小说,《世界大战》和《隐形人》也同样精彩。
刘慈欣
中国最著名的科幻小说作家,作品《三体》、《球状闪电》等颇受读者喜爱。
王晋康
中国科幻三巨头之一,主要作品:亚当回归、科学狂人之死、黑匣子爱情
欧阳一叶
中国最具潜力的科幻小说家,著有《生化核战纪》《生化核战记》等经典作品。工业革命
参考资料:
1.
科幻小说书久网
2.
科幻小说简介
3.
世界著名科幻小说家
扩展阅读:
1.
科幻小说基本分类
2.
科幻小说大全
3.
科幻小说史
4.
中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何时来
5历史小说:[1]历史小说是小说的一种形式,它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为题材,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生活面貌;长篇作品则可以展示某一时期的生活面貌和历史发展的趋势。这类作品所描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都有历史根据,但容许适当的虚构。因此,它虽然可以给读者提供一些历史知识,但它的主要目的在于给读者以启示和教育。
快速导航
代表作品
目
录
1定义
2特点
3名人眼中的历史小说
4中外著名历史小说
5代表人物
6架空历史小说
7发展现状
8代表作品
1定义
“历史小说”是一个偏正词组,它的主体是“小说”,“历史”则是对主体的限制和修饰,也就是说,“历史小说”是以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描写主题的小说。它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为题材,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生活面貌;长篇作品则可以展示某一时期的生活面貌和历史发展的趋势。这类作品所描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都有历史根据,但容许适当的虚构。因此,它虽然可以给读者提供一些历史知识,但它的主要目的在于给读者以启示和教育。罗贯中著的《三国演义》、姚雪垠著的《李自成》、唐浩明著的《曾国藩》等就是历史小说。
2特点
历史小说是以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小说。它往往以忠实于历史事实和逼真的细节等手段,艺术地再现历史风俗和社会概况。它不同于历史著作,可以有细节上的想象和虚构,允许适当的艺术夸张和必要的集中,但在大的史实方面不能杜撰、篡改、违背。可以涉及真实的历史人物,也能用虚构的人物同历史人物相混合,还可以集中描绘一个历史事件。它要求作者立足于现实去回顾历史,但必须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去描写,艺术地再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使读者从中了解历史并受到启示。
3名人眼中的历史小说
英国h.奥斯本《牛津艺术指南》(1970)∶
历史小说:利用历史材料加以想象丰富而重新构成事件发展的一种叙事文体,采用的人物或者是虚构的,或者是真实的历史人物,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既然允许有相当广阔的活动范围,因而小说家往往尝试着以某种程度的精确性重新创造他所要叙述的事件的壮观的戏剧性?场面。
英国罗吉·福勒《现代西方文学批评术语词典》:
历史小说:此术语指这样一类小说:与作家写作这些小说时的时间相比较,小说中故事发生的时间显然具有“历史性”。叙述的时态可以采用过去时,记述时间可安排在过去,也可在过去发生的事件之中的某个间隔时间之内。历史小说的题材不分巨细,既包括国家大事,又包括个人私事,主人公既可以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也可以是虚构的人物,不过他们的命运都与真实的历史事件息息相关。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家们开始把历史小说的技巧用于描述其同时代的事件,这样,这种体裁的小说不仅为19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提供了产生的条件,而且最终与之合流。这样,两股潮流交汇而成的文学潮流出现了:第一种偏重于历史题材,而且在处理此类题材时愈来愈倚重异国情调和考古学般的精确,福楼拜的《萨朗波》(1862)即为一例;另一种则在处理现实题材的愈臻“自然主义化”。
4中外著名历史小说
我国古典文学中最早的历史小说是元代的讲史《三国志平话》等,而以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最富盛誉。当代以来影响较大的作品有姚雪垠的《李自成》、凌力的《星星草》、唐浩明的《曾国藩》、二月河的《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熊召政的《张居正》等。
在英美文学中,司各特的《威弗利》(1814)是最早的历史小说。欧美其他著名的历史小说还有,司各特的《艾凡赫》、法国大仲马的《玛戈王后》、波兰显克微支的《你往何处去》和《十字军骑士》,意大利乔万尼奥里的《斯巴达克思》、苏联阿·托尔斯泰的《彼得大帝》、恰科夫斯基的《围困》、俄国普希金的《上尉的女儿》、美国库柏的《皮袜子故事集》、赫尔曼·沃克的《战争风云》及续篇《战争与回忆》等。近年有埃及学家鲍勃·布雷尔的《小法老之死》等。
日本则有古典文学中的《平家物语》等。
第三世界国家著名的历史小说有纳吉布·马哈福兹的《命运的嘲弄》、《拉杜比丝》、《底比斯之战》,卡洛斯·富恩特斯的《与劳拉·迪亚斯共度的岁月》,巴尔加斯·略萨的《世界末日之战》等。
5代表人物
贾平凹(其中凹读wā),原名贾平娃,1952年2月21日出生,中国当代作家。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其作品《月迹》已经收入鄂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苏教版七年级下,北师大版四年级下。
贾平凹出生于并不富裕的农村,并非书香门第,家中世代是农民。1975年毕业于...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