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www.piaotian.tw,大时代1902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二百六十七章责任内阁(上)
西元1911年3月4日,即辛亥年庚寅月初三。
新年的气息尚未淡去,北京城内空气中似乎依然飘飞着淡淡的烟火味道。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过去的一年虽然有不少动静,但总体上算是一个比较安稳的年份。南方的革命党又在广西、云南等地发起了小规模的叛乱,但大多迅速被官兵平息下去了。在全国闹得轰轰烈烈的国会请愿运动;单独在北京就曾组织起了过万人的游行,一度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不过这场运动最终还是较为和平的收场。摄政王做出了让步,基本上满足了请愿代表的要求,各地咨议局都欢呼庆典。
对于北京城内城外的底层百姓而言,这几年的安稳日子似乎抹平了庚子国难所带来的创伤,千疮百孔的华北大地基本上得到了复苏。不过虽然外部环境有所改善,但是生活依然艰辛。由于清廷推行立宪和新政,尤其是编练新军和重建海军需要大量的金钱、再加上对外国的赔款,使得清廷唯一的手段就是增捐加税。
沉重的税赋压在身上,让寻常老百姓几乎抬不起头。
虽然因为这两年年景不错,国家也基本稳定,平头百姓勉强也能混个温饱,但要说比二十年前有什么本质上的改善也谈不上。
不过,这日子终究还能够过。对于大部分人而言,苛捐杂税总比闹拳乱、洋人入侵要来的好。况且这大清朝新政推行了将近十年了,似乎也颇有一些成效。大道理老百姓不懂,他们只是期望能有个安稳的日子,能吃上白米饭、面馍馍。既然这大清国经过新政这么折腾后似乎有戏,那他们对未来也就多了些盼头。
对于小地主而言,过去的一年似乎也不是那么的坏。本来1905年朝廷废除科举时,许许多多的以童生、秀才为主的普通知识分子仿佛一下子断了生机,对未来充满了疑惑,也未尝没有人因此而痛恨起朝廷来。
然而新政推行后的几年时间里,这批‘失业’的秀才们也逐渐在新时代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毕竟彼时中国识字率不到百分之十,读书人是稀缺货。不说秀才,哪怕是童生,只要通笔墨、又能放的下面子,找份能勉强糊口的工作不难。许许多多原本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地主出身、小知识分子就这样在时代的推动下进入各行各业。
新建陆军、新式教育、新办实业这些新玩意儿都需要用到读书人,而这些地方也是绝大部分无法再靠孔孟之道糊口的读书人的去处。
经过这么些年,大部分的读书人或是主动或是被动,已逐渐适应了新时代。无法改变的人则只有退归山林,抱守着对旧时代的憧憬和对新时代的痛恨而被社会所残酷淘汰。
总体而言,接触了大量新事物,逐步被改变的读书人大量地投身于去年的国会请愿运动中,并成为这一席卷全国的运动的骨干力量。在这当中,有些人是为了博得更高的名望,并借此获得晋身的机会、有些人企图用地方自治来为自己谋私利、有些人是真诚地相信西方列强的议会~民~主制度,真真确确地希望通过‘议会分权’,‘地方自治’来完成君主立宪,使中国富强、亦有人是纯粹凑热闹,或者想给朝廷添堵。当然还有人出于各种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投身其中。怀抱着不同动机,却最终汇聚成一个声音:‘速开国会’的国会请愿运动在报纸和电报的推动下获得了舆论的绝对支持,成了席卷全国的政治风潮。
以摄政王为代表的朝廷最终的让步,对于全国读书人而言,等于是确认了他们的参政的权利,是一次能令人欢庆的重要胜利。
因此已经过去的一年,对于读书人而言,是今年难得地好年景。
对于社会的上层,那些隐约接触到这个国家政治运作轨迹的人、那些因为各种原因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地方或国家政治的人、那些参与策划并执行了国会请愿运动的人而言,这一年是收获极大的人!
咨议局在与朝廷的‘艰苦’斗争最后换来了所开出的条件的满足。许多人已开始幻想国会召开,地方分权后,他们这群‘士林领袖’能够一跃成为与地方督抚平起平坐,能够对国家起到真正影响的‘大人物’。对于他们,过去的一年实在是丰收的一年。
然而对于真正的金字塔尖,尤其是清廷真正核心的支柱;满人贵胄而言,他们对过去的一年却有一种多事之秋、国势维艰的感觉。
阶层不同,视觉不同,接触的东西不同,对前一年的感触自然也有区别。
不过无论阶层……哪怕是社会最底层也隐约感觉到,那啥子速开国会运动对这个国家未来的影响。
而决定了这个国家最终是走向立宪派所渴望的‘地方自治’以及‘君主立宪’道路,还是满族贵胄所渴望的‘中央集权’道路,即将在这一天... -->>
第二百六十七章责任内阁(上)
西元1911年3月4日,即辛亥年庚寅月初三。
新年的气息尚未淡去,北京城内空气中似乎依然飘飞着淡淡的烟火味道。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过去的一年虽然有不少动静,但总体上算是一个比较安稳的年份。南方的革命党又在广西、云南等地发起了小规模的叛乱,但大多迅速被官兵平息下去了。在全国闹得轰轰烈烈的国会请愿运动;单独在北京就曾组织起了过万人的游行,一度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不过这场运动最终还是较为和平的收场。摄政王做出了让步,基本上满足了请愿代表的要求,各地咨议局都欢呼庆典。
对于北京城内城外的底层百姓而言,这几年的安稳日子似乎抹平了庚子国难所带来的创伤,千疮百孔的华北大地基本上得到了复苏。不过虽然外部环境有所改善,但是生活依然艰辛。由于清廷推行立宪和新政,尤其是编练新军和重建海军需要大量的金钱、再加上对外国的赔款,使得清廷唯一的手段就是增捐加税。
沉重的税赋压在身上,让寻常老百姓几乎抬不起头。
虽然因为这两年年景不错,国家也基本稳定,平头百姓勉强也能混个温饱,但要说比二十年前有什么本质上的改善也谈不上。
不过,这日子终究还能够过。对于大部分人而言,苛捐杂税总比闹拳乱、洋人入侵要来的好。况且这大清朝新政推行了将近十年了,似乎也颇有一些成效。大道理老百姓不懂,他们只是期望能有个安稳的日子,能吃上白米饭、面馍馍。既然这大清国经过新政这么折腾后似乎有戏,那他们对未来也就多了些盼头。
对于小地主而言,过去的一年似乎也不是那么的坏。本来1905年朝廷废除科举时,许许多多的以童生、秀才为主的普通知识分子仿佛一下子断了生机,对未来充满了疑惑,也未尝没有人因此而痛恨起朝廷来。
然而新政推行后的几年时间里,这批‘失业’的秀才们也逐渐在新时代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毕竟彼时中国识字率不到百分之十,读书人是稀缺货。不说秀才,哪怕是童生,只要通笔墨、又能放的下面子,找份能勉强糊口的工作不难。许许多多原本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地主出身、小知识分子就这样在时代的推动下进入各行各业。
新建陆军、新式教育、新办实业这些新玩意儿都需要用到读书人,而这些地方也是绝大部分无法再靠孔孟之道糊口的读书人的去处。
经过这么些年,大部分的读书人或是主动或是被动,已逐渐适应了新时代。无法改变的人则只有退归山林,抱守着对旧时代的憧憬和对新时代的痛恨而被社会所残酷淘汰。
总体而言,接触了大量新事物,逐步被改变的读书人大量地投身于去年的国会请愿运动中,并成为这一席卷全国的运动的骨干力量。在这当中,有些人是为了博得更高的名望,并借此获得晋身的机会、有些人企图用地方自治来为自己谋私利、有些人是真诚地相信西方列强的议会~民~主制度,真真确确地希望通过‘议会分权’,‘地方自治’来完成君主立宪,使中国富强、亦有人是纯粹凑热闹,或者想给朝廷添堵。当然还有人出于各种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投身其中。怀抱着不同动机,却最终汇聚成一个声音:‘速开国会’的国会请愿运动在报纸和电报的推动下获得了舆论的绝对支持,成了席卷全国的政治风潮。
以摄政王为代表的朝廷最终的让步,对于全国读书人而言,等于是确认了他们的参政的权利,是一次能令人欢庆的重要胜利。
因此已经过去的一年,对于读书人而言,是今年难得地好年景。
对于社会的上层,那些隐约接触到这个国家政治运作轨迹的人、那些因为各种原因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地方或国家政治的人、那些参与策划并执行了国会请愿运动的人而言,这一年是收获极大的人!
咨议局在与朝廷的‘艰苦’斗争最后换来了所开出的条件的满足。许多人已开始幻想国会召开,地方分权后,他们这群‘士林领袖’能够一跃成为与地方督抚平起平坐,能够对国家起到真正影响的‘大人物’。对于他们,过去的一年实在是丰收的一年。
然而对于真正的金字塔尖,尤其是清廷真正核心的支柱;满人贵胄而言,他们对过去的一年却有一种多事之秋、国势维艰的感觉。
阶层不同,视觉不同,接触的东西不同,对前一年的感触自然也有区别。
不过无论阶层……哪怕是社会最底层也隐约感觉到,那啥子速开国会运动对这个国家未来的影响。
而决定了这个国家最终是走向立宪派所渴望的‘地方自治’以及‘君主立宪’道路,还是满族贵胄所渴望的‘中央集权’道路,即将在这一天...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