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www.piaotian.tw,大明地师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万历年间,先后发生了平定哱拜叛乱的宁夏之役、抗击倭寇进犯的朝鲜之役和平定杨应龙叛乱的播州之役,史称万历三大征。万历三大征均以明朝的胜利而告结束,但其对明朝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
三大征极大地消耗了明朝的国力,使明朝经济由盛转衰。当明末由于全国性的大范围自然灾害而导致饥荒时,国家再也难以组织起有效的赈灾,从而引发了普遍的动乱。在这种情况下,建州女真长驱直入,才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作为一名曾经担任过知府的当世大儒,李贽比其他人具有更多的远见。在他看来,明廷要想平定哱拜之乱,并非难事,难的是如何能够以最小的代价来达到目的,从而减少国家财政的支出。在这一点上,他与申时行、王锡爵等内阁高官是不谋而合的。
“改之兄,依光启之见,我军主动出城寻敌,是可行的。”一直沉默不语的徐光启在一旁插话道。
苏昊问道:“子先兄有何高见?”
?
徐光启道:“今日城头一战,光启与郝大哥都在一旁观战,事后我们探讨了一下,觉得在野战之时,凭借燧发枪的击发速度和射程,即便与鞑靼骑兵相遇,我们也有一战之力。”
原来,在熊民仰带着士兵与叛军在城头发生战斗的时候,徐光启、郝青等人也躲在一旁观看。他们可不是单纯看热闹的人,而是想从实战中发现现有武器存在的缺陷,思考未来的改进方案。
在叛军退却之后,苏昊等人应邀去萧如熏府上赴宴,徐光启、郝青等便在营中讨论今天的所见所闻,还找了一些勘舆营以及平虏所的军士了解情况。关于打仗的事情,一线的官兵都有一些本能的直觉,但很难上升到理论高度。更遑论精确计算。而徐光启是一个数学大家,他把众人的意见以及现场搜集到的数据进行综合,形成了若干套作战方案。
“改之兄,你且看,这是我根据几种不同情况计算的结果,根据敌我两军的人数、战场宽度、敌军冲锋速度等,我们需要配以不同的阵法,选择不同的开火距离,还要将实心弹与霰弹加以不同的搭配,在这几种情况下。我军的胜算都能在七成以上。”徐光启拿出一叠写得满满的纸张交给苏昊,请他过目。
苏昊粗略地翻看了一下这些内容,不禁感慨万千。牛人就是牛人,不管在哪个领域中,一出手都是不同凡响。徐光启没有接触过后世的作战理论,但却仍然能够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提出火器破敌的精确计算模型。苏昊无法评判这些模型的结论是否完全正确,但他相信,只要把这些结果交给徐光祖、邓奎这些有作战经验的官兵。他们必然能够从中获得启发,但将其应用于实战。
“好啊,子先,你虽然只是一个文人。但运筹帷幄,比一个将军的作用还大啊,对了,应当说。一个徐光启,可抵十个重装师啊。”苏昊笑呵呵地引用了一个后世的典故。
“啥叫重装师?”徐光启纳闷道。
苏昊当然不会去解释这个概念,他接着问道:“你们今天都到阵前去看过了。郝大哥对于这一仗有何感想呢?”
徐光启道:“郝大哥回来之后,长吁短叹,说这燧发枪虽好,可仍不够完美,他想发明一种新的燧发枪,最好能够连续发射十次、二十次,这样就省得一次一次装填,浪费时间了。”
“呃……郝大哥不会是想把重机枪发明出来吧?”苏昊无语了。
在真实的历史上,明朝的确有不少工匠在致力于改进火器。史料记载,1598年,也就是万历26年,明朝火器专家赵士祯曾发明出一种能够连续击发五次的火铳,称为“迅雷铳”。不过,这种迅雷铳与后世的重机枪不是一码事,它是一种多管火器,有些类似于左轮手枪的结构。由于需要同时配置五个枪管,这种火铳体积和重量都比较大,并不适合于实战,因此没有得到实际的应用。
“重机枪?改之莫非也琢磨过这连续火器的事情?”徐光启敏锐地发现了苏昊嘴里冒出来的新词,在与苏昊交往的过程中,他已经习惯了去捕捉苏昊话里的火花,知道这些火花往往都能够变成逆天的发明。
苏昊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对徐光启说道:“小弟的确有过一个想法,只是要实现这个想法,需要的工艺支持太复杂了,所以不敢提出来。子先若有兴趣,小弟倒是可以跟子先说说,权当是一种探讨了。”
&nbs... -->>
万历年间,先后发生了平定哱拜叛乱的宁夏之役、抗击倭寇进犯的朝鲜之役和平定杨应龙叛乱的播州之役,史称万历三大征。万历三大征均以明朝的胜利而告结束,但其对明朝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
三大征极大地消耗了明朝的国力,使明朝经济由盛转衰。当明末由于全国性的大范围自然灾害而导致饥荒时,国家再也难以组织起有效的赈灾,从而引发了普遍的动乱。在这种情况下,建州女真长驱直入,才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作为一名曾经担任过知府的当世大儒,李贽比其他人具有更多的远见。在他看来,明廷要想平定哱拜之乱,并非难事,难的是如何能够以最小的代价来达到目的,从而减少国家财政的支出。在这一点上,他与申时行、王锡爵等内阁高官是不谋而合的。
“改之兄,依光启之见,我军主动出城寻敌,是可行的。”一直沉默不语的徐光启在一旁插话道。
苏昊问道:“子先兄有何高见?”
?
徐光启道:“今日城头一战,光启与郝大哥都在一旁观战,事后我们探讨了一下,觉得在野战之时,凭借燧发枪的击发速度和射程,即便与鞑靼骑兵相遇,我们也有一战之力。”
原来,在熊民仰带着士兵与叛军在城头发生战斗的时候,徐光启、郝青等人也躲在一旁观看。他们可不是单纯看热闹的人,而是想从实战中发现现有武器存在的缺陷,思考未来的改进方案。
在叛军退却之后,苏昊等人应邀去萧如熏府上赴宴,徐光启、郝青等便在营中讨论今天的所见所闻,还找了一些勘舆营以及平虏所的军士了解情况。关于打仗的事情,一线的官兵都有一些本能的直觉,但很难上升到理论高度。更遑论精确计算。而徐光启是一个数学大家,他把众人的意见以及现场搜集到的数据进行综合,形成了若干套作战方案。
“改之兄,你且看,这是我根据几种不同情况计算的结果,根据敌我两军的人数、战场宽度、敌军冲锋速度等,我们需要配以不同的阵法,选择不同的开火距离,还要将实心弹与霰弹加以不同的搭配,在这几种情况下。我军的胜算都能在七成以上。”徐光启拿出一叠写得满满的纸张交给苏昊,请他过目。
苏昊粗略地翻看了一下这些内容,不禁感慨万千。牛人就是牛人,不管在哪个领域中,一出手都是不同凡响。徐光启没有接触过后世的作战理论,但却仍然能够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提出火器破敌的精确计算模型。苏昊无法评判这些模型的结论是否完全正确,但他相信,只要把这些结果交给徐光祖、邓奎这些有作战经验的官兵。他们必然能够从中获得启发,但将其应用于实战。
“好啊,子先,你虽然只是一个文人。但运筹帷幄,比一个将军的作用还大啊,对了,应当说。一个徐光启,可抵十个重装师啊。”苏昊笑呵呵地引用了一个后世的典故。
“啥叫重装师?”徐光启纳闷道。
苏昊当然不会去解释这个概念,他接着问道:“你们今天都到阵前去看过了。郝大哥对于这一仗有何感想呢?”
徐光启道:“郝大哥回来之后,长吁短叹,说这燧发枪虽好,可仍不够完美,他想发明一种新的燧发枪,最好能够连续发射十次、二十次,这样就省得一次一次装填,浪费时间了。”
“呃……郝大哥不会是想把重机枪发明出来吧?”苏昊无语了。
在真实的历史上,明朝的确有不少工匠在致力于改进火器。史料记载,1598年,也就是万历26年,明朝火器专家赵士祯曾发明出一种能够连续击发五次的火铳,称为“迅雷铳”。不过,这种迅雷铳与后世的重机枪不是一码事,它是一种多管火器,有些类似于左轮手枪的结构。由于需要同时配置五个枪管,这种火铳体积和重量都比较大,并不适合于实战,因此没有得到实际的应用。
“重机枪?改之莫非也琢磨过这连续火器的事情?”徐光启敏锐地发现了苏昊嘴里冒出来的新词,在与苏昊交往的过程中,他已经习惯了去捕捉苏昊话里的火花,知道这些火花往往都能够变成逆天的发明。
苏昊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对徐光启说道:“小弟的确有过一个想法,只是要实现这个想法,需要的工艺支持太复杂了,所以不敢提出来。子先若有兴趣,小弟倒是可以跟子先说说,权当是一种探讨了。”
&nbs...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