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www.piaotian.tw,马踏天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八百六十二章:严峻的形式
进入七月的时候,定州还非常凉爽,但在宁州,登州等地已是非常炎热了,宁王大撤退时的肆意破坏让宁登等地受到了极大的摧残,粮食几乎被搜刮一空,长势本来甚好的青苗破坏严重,眼见着秋收是没有指望了,这让刚刚被调来任宁登总督的李思之异常地头痛。中文网
民以食为天,现在宁登两地面临的就是这个重大的问题。而李清特地将大伯李思之从芦州调来担任宁登总督,看中的正是大伯多年的在地方执政的经验,眼下这个地区的严峻严势,不是一般人能应对得了的。
即便李思之经验丰富,在面对着这个乱摊子时也是有些计穷,现在还谈不上别的,首先便是要让百姓能活命,否则,宁登地区必乱,饿得发狂的饥民是什么都做得出来的。
要让百姓活下来,就得有粮食,但粮食从那里来呢?
翼州有粮,但翼州要支持过山风十数万大军的作战,同时还还要支援全州,金州两地,根本没有多余的粮食,而定州本土,亦只能自给自足,即便能从牙缝里挤出来一些,面对着宁登两地,也是杯水车薪,而且路途遥远,运送成本极其高昂。
虽然如此,但李清还是下令尽可能地向这两地输送粮食,眼下,李思之能指望的只能是辽沈两地了。辽沈两地本就是产粮大州,在这次大战之中,顺州,卫州破坏严重,但由于曾逸凡身亡,曾充携曾氏宗族投降,这两地倒是差不多全须全尾地保留了下来。
不过辽沈虽然有粮,却也要等到秋收之后,年前宁王数十万大军打进卫州,所需军粮物资便取自辽沈,现在辽沈即便还有剩余,也不会太多。
曾氏投降,出于稳定辽沈的考虑,李清仍然起用曾氏族人担任辽沈两州的知州,曾充则出任辽沈总督,而顺州,卫州两州则由刘源出任总督。
同时总督,但显然李思之的地位要远高于前两人,李思之给曾充写了一封措辞严利的信件,要求他无论如何,也必须在七月底的时候,筹集一百万石粮食送往宁登地区,以解燃眉之急。
眼下能让李思之宽慰的是,吕大临虽是武将,但在占领宁登地区之后,第一时间便察觉到宁登的危机所在,停止了所有的军事行动,全力动员,组织民众自救,被栽青苗,以期能在秋后多多少少收获一点,减轻压力,同时又不遗余力地收缴民间余粮,特别是一些大户人家的窖藏余粮,将所有的粮食全部集中起来,在两地进行配给制,虽然经过宁王的扫荡,余粮不多,但宁登地区原本富庶,宁王由于时间的关系,漏网之鱼也不在少数,积少成多,倒也让吕大临筹到了上百万石的粮食。
吕大临的这两条措施极大地缓解了李思之上任后的困境,否则等他从芦州赶来之时,黄花菜都凉了。
但留给李思之的仍然还有一大堆难题,吕大临的措施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缓一时燃眉之急是可以的,但显然不是一个可以长期执行的政策,宁王逃亡,原宁登地区的官员要么被宁王裹协而去,要么打包逃跑,弃官而去,整个宁登地区几乎陷入了无政府状态,农村还好一点,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如宁州城,登州城,原有官员十不存一,政府机构全部停摆,无法进行日常的管理职能,现在两地还只能实行军管。
李思之到任之后,一边张榜呼吁原官员迅速回到任上,履行职责,并以个人名义担保,绝不追究这些官员以前的罪责,李思之的个人担保还是有些效力的,以了七月份以后,陆续有官员回到衙门开始理事,但这也只限于一些底层官吏,高级官员们几乎没有一个回来。在呼吁原有官员回任的同时,李思之又四处拜访两地的一些著名文人,退休官员,请他们出来做事,不得不说,李思之的求贤若渴还是打动了不少人,宁登两地的衙门开始慢慢地运转了起来。协助李思之在宁登两地开始了求灾工作。而与此同时,李思之又向李清写信告急,要求李清迅速派遣文官到宁登地区充实到各部衙门。
而文官集团却一向是定州的短板,虽然李清一直在努力地培养文官,但效果一直不明显,后来迎回周王,在传世玉玺的印证作用下,与大楚朝争夺正统地位,这才稍稍有了起色,清流士林也开始分化,不少人开始转向定州,设立于定州的太学经过这一年多的努力,四方招揽人才,培养官员,灌输定州新政,但无... -->>
.第八百六十二章:严峻的形式
进入七月的时候,定州还非常凉爽,但在宁州,登州等地已是非常炎热了,宁王大撤退时的肆意破坏让宁登等地受到了极大的摧残,粮食几乎被搜刮一空,长势本来甚好的青苗破坏严重,眼见着秋收是没有指望了,这让刚刚被调来任宁登总督的李思之异常地头痛。中文网
民以食为天,现在宁登两地面临的就是这个重大的问题。而李清特地将大伯李思之从芦州调来担任宁登总督,看中的正是大伯多年的在地方执政的经验,眼下这个地区的严峻严势,不是一般人能应对得了的。
即便李思之经验丰富,在面对着这个乱摊子时也是有些计穷,现在还谈不上别的,首先便是要让百姓能活命,否则,宁登地区必乱,饿得发狂的饥民是什么都做得出来的。
要让百姓活下来,就得有粮食,但粮食从那里来呢?
翼州有粮,但翼州要支持过山风十数万大军的作战,同时还还要支援全州,金州两地,根本没有多余的粮食,而定州本土,亦只能自给自足,即便能从牙缝里挤出来一些,面对着宁登两地,也是杯水车薪,而且路途遥远,运送成本极其高昂。
虽然如此,但李清还是下令尽可能地向这两地输送粮食,眼下,李思之能指望的只能是辽沈两地了。辽沈两地本就是产粮大州,在这次大战之中,顺州,卫州破坏严重,但由于曾逸凡身亡,曾充携曾氏宗族投降,这两地倒是差不多全须全尾地保留了下来。
不过辽沈虽然有粮,却也要等到秋收之后,年前宁王数十万大军打进卫州,所需军粮物资便取自辽沈,现在辽沈即便还有剩余,也不会太多。
曾氏投降,出于稳定辽沈的考虑,李清仍然起用曾氏族人担任辽沈两州的知州,曾充则出任辽沈总督,而顺州,卫州两州则由刘源出任总督。
同时总督,但显然李思之的地位要远高于前两人,李思之给曾充写了一封措辞严利的信件,要求他无论如何,也必须在七月底的时候,筹集一百万石粮食送往宁登地区,以解燃眉之急。
眼下能让李思之宽慰的是,吕大临虽是武将,但在占领宁登地区之后,第一时间便察觉到宁登的危机所在,停止了所有的军事行动,全力动员,组织民众自救,被栽青苗,以期能在秋后多多少少收获一点,减轻压力,同时又不遗余力地收缴民间余粮,特别是一些大户人家的窖藏余粮,将所有的粮食全部集中起来,在两地进行配给制,虽然经过宁王的扫荡,余粮不多,但宁登地区原本富庶,宁王由于时间的关系,漏网之鱼也不在少数,积少成多,倒也让吕大临筹到了上百万石的粮食。
吕大临的这两条措施极大地缓解了李思之上任后的困境,否则等他从芦州赶来之时,黄花菜都凉了。
但留给李思之的仍然还有一大堆难题,吕大临的措施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缓一时燃眉之急是可以的,但显然不是一个可以长期执行的政策,宁王逃亡,原宁登地区的官员要么被宁王裹协而去,要么打包逃跑,弃官而去,整个宁登地区几乎陷入了无政府状态,农村还好一点,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如宁州城,登州城,原有官员十不存一,政府机构全部停摆,无法进行日常的管理职能,现在两地还只能实行军管。
李思之到任之后,一边张榜呼吁原官员迅速回到任上,履行职责,并以个人名义担保,绝不追究这些官员以前的罪责,李思之的个人担保还是有些效力的,以了七月份以后,陆续有官员回到衙门开始理事,但这也只限于一些底层官吏,高级官员们几乎没有一个回来。在呼吁原有官员回任的同时,李思之又四处拜访两地的一些著名文人,退休官员,请他们出来做事,不得不说,李思之的求贤若渴还是打动了不少人,宁登两地的衙门开始慢慢地运转了起来。协助李思之在宁登两地开始了求灾工作。而与此同时,李思之又向李清写信告急,要求李清迅速派遣文官到宁登地区充实到各部衙门。
而文官集团却一向是定州的短板,虽然李清一直在努力地培养文官,但效果一直不明显,后来迎回周王,在传世玉玺的印证作用下,与大楚朝争夺正统地位,这才稍稍有了起色,清流士林也开始分化,不少人开始转向定州,设立于定州的太学经过这一年多的努力,四方招揽人才,培养官员,灌输定州新政,但无...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