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www.piaotian.tw,最后的崂山摸金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和师父面对了,我正好问他。
“师父,我看到一些东西,你说对不对?”
我把我知道的,给他一一列举了!
“盗墓是个古老的营生,从很早就开始了。
历史上有记载的被盗最早的墓葬是商朝第一代王商汤之冢,距今约3600年;盗掘事件最早出现在2770多年前的西周晚期,有人从掘开的古墓中得到一颗玉印,上刻十字,当时没有人认得。
中国历史上,很多大的盗墓事件,都发生在洛阳长安一代,这里是古代王侯建都最多的地方。
比如河南洛阳城自古以来文化悠远,历史上曾为十三朝古都,一直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心。
时至今日,洛阳名闻天下的“洛阳三宝”,就是龙门石窟、白马寺和“洛阳铲”,其中前两样都有极好的声名,而独独这第三样似乎并不光彩,因为它是一种盗墓工具。
洛阳城盗墓风行,主要源于洛阳自古以来的厚葬之风。自古以来洛阳达官贵人讲究厚葬,而且往往异常重视墓穴的修建,随葬颇丰,以致于洛阳古墓多如牛毛。唐代诗人王建曾这样形容洛阳墓葬稠密:
北邙山头少闲土,
尽是洛阳人旧墓。
旧墓人家归葬多,
堆着黄金无买处。
也正因如此,洛阳盗墓之风自古盛行,而历代盗墓者也是能人辈出。
除了洛阳,中国的关中,历代建都也是很多的,这里也是盗墓重灾区。”
师父在微笑,在点头。
我大胆继续,这些我道听途说的东西,全部都倒出来。
“干盗墓勾当的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官盗,像汉末的董卓、曹操,五代的温韬,到民国时的孙殿英等,都很有名,他们往往动用大批士兵,明火执仗地大干;
还有一种是民盗,分布各地,人数众多,都是偷偷摸摸地进行,挖开墓室、棺材,从中取出随葬的财物珍宝,大发横财。他们多集中在古墓葬较多的地方,如河南洛阳地区、陕西关中、湖南长沙周边一带等地。
民间盗墓者受各种限制,他不可能带着现代大型工具去盗墓,连个洛阳铲还得想办法拆开“藏起来”,所以他有他自己的绝招。他要想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就要想各种办法,有些是很精妙的。”
“近代有人,把盗墓的古代门派总结为四个门派,师父,你说对不?”我问道。
“哪几个门派啊,我没有听说过啊?”师父笑了。
我嘿嘿笑了,马上晃动手里一本畅销书,说道:“这本书,你看,他们把盗墓分为四个门派,嘿嘿,摸金门、搬山门、卸岭门、发丘门。
又被称为摸金校尉、搬山道人、卸岭力士、发丘将军。
大家有说法,叫做“发丘有印,摸金有符,搬山有术,卸岭有甲”。”
师父哈哈笑了,“有意思,继续说!”
“好,我继续,这是近人说的,也许还是有道理的,是不是?”我在抛砖引玉。
“摸金的雏形始于战国时期,精通“寻龙诀”和“分金定穴”,注重技术环节。
曹操设立摸金校尉一职,专门掘丘,所以摸金门弟子又被称为摸金校尉。
时至宋元之时,发丘、搬山、卸岭三门都少有弟子出现,因此往往被认为门派传承就此断绝,只剩下摸金一门。
摸金一门中并非是需要有师傅传授便算弟子,他特有一整套专门的标识,切口,技术,只要懂得行规术语,皆是同门。
不过在摸金门传承中,只有获得正统摸金符的人,才能被称为摸金校尉。
号称掘丘一行的民间正统,与发丘天官的手段差不多,最善于以风水星象计算出古墓宝藏的方位。行事讲究留有后路,做事不做绝。
摸金校尉不喜欢与人合作,但独干有困难而对方又是很信任的人,也会组成五人下的小团体。
积极吸纳现代社会的工具与武器,并能将它们与风水术法结合起来使用,但对传统行规最为重视,极少有人违反。不是很擅长武功秘法体术
他们与发丘将军互相看不顺眼,摸金认为发丘与官府合作,挖掘古墓时坏人尸骸,损人风水,对行内传统规矩多有违背;而发丘以为摸金因循守旧,空有精悍手艺只为衣食谋,不去能将行业发扬光大。
摸金校尉们干活,最擅长的是找墓,他们往往将搜集来的各种资料,结合对当地风水的观察,总是能以很快的速度找到陵墓的具体地点。
凡是掘开大墓,在墓室地宫里都要点上一支蜡烛,放在东南角方位,然后开棺摸金。
动手之时,不能损坏死者的遗骸,轻手轻脚地从头顶摸至脚底,最后必给死者留下一两样宝物。
在此之间,如果东南角的蜡烛熄灭了,就必须把拿到手的财物原样放回,恭恭敬敬地磕三个头,按原路退回去。
进墓前需戴口罩,入内千万别把口罩取下来,第一里面的空气质量不好;第二活人的气息不能留在墓里,不吉利;第三,不能对着古尸呼气,怕诈尸。
一般都是三人一组,一个挖土的,因为坑外不能堆土,所以还有一个专门去散土,另有一个在远处放。”
师父哈哈继续笑,我继续说。
我继续说搬山道人:““搬山”采取的是喇叭式掘丘,是一种主要利用外力破坏的手段。
他们大都扮成道士活动,正由于他们这种装束,给他们增加了不少神秘感,好多人以为他们发掘古冢的“搬山分甲术”,是一种类似茅山道术的法术。
搬山一派,最早在秦汉时就有雏形,但是兴盛于于清朝中叶,机关阵法是其所长,破解坟墓中各类机关很是拿手。
风水上只是粗通门道,但与其他三派相差较远。搬山道人行事多独来独往,从不与他人合作。
传统武功比... -->>
和师父面对了,我正好问他。
“师父,我看到一些东西,你说对不对?”
我把我知道的,给他一一列举了!
“盗墓是个古老的营生,从很早就开始了。
历史上有记载的被盗最早的墓葬是商朝第一代王商汤之冢,距今约3600年;盗掘事件最早出现在2770多年前的西周晚期,有人从掘开的古墓中得到一颗玉印,上刻十字,当时没有人认得。
中国历史上,很多大的盗墓事件,都发生在洛阳长安一代,这里是古代王侯建都最多的地方。
比如河南洛阳城自古以来文化悠远,历史上曾为十三朝古都,一直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心。
时至今日,洛阳名闻天下的“洛阳三宝”,就是龙门石窟、白马寺和“洛阳铲”,其中前两样都有极好的声名,而独独这第三样似乎并不光彩,因为它是一种盗墓工具。
洛阳城盗墓风行,主要源于洛阳自古以来的厚葬之风。自古以来洛阳达官贵人讲究厚葬,而且往往异常重视墓穴的修建,随葬颇丰,以致于洛阳古墓多如牛毛。唐代诗人王建曾这样形容洛阳墓葬稠密:
北邙山头少闲土,
尽是洛阳人旧墓。
旧墓人家归葬多,
堆着黄金无买处。
也正因如此,洛阳盗墓之风自古盛行,而历代盗墓者也是能人辈出。
除了洛阳,中国的关中,历代建都也是很多的,这里也是盗墓重灾区。”
师父在微笑,在点头。
我大胆继续,这些我道听途说的东西,全部都倒出来。
“干盗墓勾当的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官盗,像汉末的董卓、曹操,五代的温韬,到民国时的孙殿英等,都很有名,他们往往动用大批士兵,明火执仗地大干;
还有一种是民盗,分布各地,人数众多,都是偷偷摸摸地进行,挖开墓室、棺材,从中取出随葬的财物珍宝,大发横财。他们多集中在古墓葬较多的地方,如河南洛阳地区、陕西关中、湖南长沙周边一带等地。
民间盗墓者受各种限制,他不可能带着现代大型工具去盗墓,连个洛阳铲还得想办法拆开“藏起来”,所以他有他自己的绝招。他要想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就要想各种办法,有些是很精妙的。”
“近代有人,把盗墓的古代门派总结为四个门派,师父,你说对不?”我问道。
“哪几个门派啊,我没有听说过啊?”师父笑了。
我嘿嘿笑了,马上晃动手里一本畅销书,说道:“这本书,你看,他们把盗墓分为四个门派,嘿嘿,摸金门、搬山门、卸岭门、发丘门。
又被称为摸金校尉、搬山道人、卸岭力士、发丘将军。
大家有说法,叫做“发丘有印,摸金有符,搬山有术,卸岭有甲”。”
师父哈哈笑了,“有意思,继续说!”
“好,我继续,这是近人说的,也许还是有道理的,是不是?”我在抛砖引玉。
“摸金的雏形始于战国时期,精通“寻龙诀”和“分金定穴”,注重技术环节。
曹操设立摸金校尉一职,专门掘丘,所以摸金门弟子又被称为摸金校尉。
时至宋元之时,发丘、搬山、卸岭三门都少有弟子出现,因此往往被认为门派传承就此断绝,只剩下摸金一门。
摸金一门中并非是需要有师傅传授便算弟子,他特有一整套专门的标识,切口,技术,只要懂得行规术语,皆是同门。
不过在摸金门传承中,只有获得正统摸金符的人,才能被称为摸金校尉。
号称掘丘一行的民间正统,与发丘天官的手段差不多,最善于以风水星象计算出古墓宝藏的方位。行事讲究留有后路,做事不做绝。
摸金校尉不喜欢与人合作,但独干有困难而对方又是很信任的人,也会组成五人下的小团体。
积极吸纳现代社会的工具与武器,并能将它们与风水术法结合起来使用,但对传统行规最为重视,极少有人违反。不是很擅长武功秘法体术
他们与发丘将军互相看不顺眼,摸金认为发丘与官府合作,挖掘古墓时坏人尸骸,损人风水,对行内传统规矩多有违背;而发丘以为摸金因循守旧,空有精悍手艺只为衣食谋,不去能将行业发扬光大。
摸金校尉们干活,最擅长的是找墓,他们往往将搜集来的各种资料,结合对当地风水的观察,总是能以很快的速度找到陵墓的具体地点。
凡是掘开大墓,在墓室地宫里都要点上一支蜡烛,放在东南角方位,然后开棺摸金。
动手之时,不能损坏死者的遗骸,轻手轻脚地从头顶摸至脚底,最后必给死者留下一两样宝物。
在此之间,如果东南角的蜡烛熄灭了,就必须把拿到手的财物原样放回,恭恭敬敬地磕三个头,按原路退回去。
进墓前需戴口罩,入内千万别把口罩取下来,第一里面的空气质量不好;第二活人的气息不能留在墓里,不吉利;第三,不能对着古尸呼气,怕诈尸。
一般都是三人一组,一个挖土的,因为坑外不能堆土,所以还有一个专门去散土,另有一个在远处放。”
师父哈哈继续笑,我继续说。
我继续说搬山道人:““搬山”采取的是喇叭式掘丘,是一种主要利用外力破坏的手段。
他们大都扮成道士活动,正由于他们这种装束,给他们增加了不少神秘感,好多人以为他们发掘古冢的“搬山分甲术”,是一种类似茅山道术的法术。
搬山一派,最早在秦汉时就有雏形,但是兴盛于于清朝中叶,机关阵法是其所长,破解坟墓中各类机关很是拿手。
风水上只是粗通门道,但与其他三派相差较远。搬山道人行事多独来独往,从不与他人合作。
传统武功比...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