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www.piaotian.tw,汉侯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景帝中元三年, 六月
季夏时节, 热浪滚滚,哪怕是北接草原的云中郡, 依旧是酷热难捱。走在太阳下,不需片刻就会热得满头大汗, 仿佛被罩在蒸笼里一般。
晴空万里,一丝风都没有, 连金雕都藏进谷仓,蔫哒哒地很没精神。
赵氏畜场内, 二十多个精壮的汉子除去上衣, 提起大桶的溪水,从头顶倾泻而下, 口中大呼着痛快。
妇人们掀起匠人新制的笼屉,捡出蒸好的包子,又从甑中舀出粟饭,盛到半人高的木桶内。卫绢捧出装酱的陶罐, 公孙敖和赵破奴合力抬起烤得焦黄的肥羊,依照孙媪的指示, 放到几株榆树下。
汉子们冲过凉, 不需要取布擦拭, 身上的水珠很快就会被蒸干。看着彼此身上的伤疤, 想到死去的亲人和族人, 心仍是一阵阵钝痛。
然而逝者已逝, 还活着的总要继续活下去。
“用饭了!”孙媪用匕敲着陶盆, 招呼众人用饭。
几个汉子迈步走过来,各自捧起一大碗粟饭,抓起两个包子,口中笑道:“媪,郎君不是说有新汤饼?”
“包子粟饭喂不饱你?”孙媪瞪了汉子一眼。
汉子哄笑散去,三三两两聚到榆树下,借这片难得的阴凉,享受片刻的舒爽。
木屋内,赵嘉将魏悦送来的硝石倒入大盆中,朝着身侧摆摆手,几个孩童合力抬来一只装满水的陶罐,稳稳的放到盆内。
确定陶罐不会歪倒,赵嘉提起一桶清水注入盆里。孩童们甩掉手上的水渍,一个挨着一个蹲在旁边,双眼紧盯着陶罐,眨都不眨一下。
“郎君,这样就会有冰吗?”卫青问道。
“应该。”赵嘉也不十分确定。他只是记得方法,并未亲手试验过。请魏悦帮忙寻硝石时,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
硝石是制造火药的材料,在毒烟筒大量配备边军之后,开采和储存都有严格记录。医匠手中有多少硝石都需上报官寺,赵嘉还是得到魏尚许可,才能得来一些。如果方法不成,必须原样送回去,不可能自己留下。
“郎君,成了,成了!”
赵嘉陷入沉思时,孩童们都聚精会神的盯着陶罐,见罐中结了一层薄冰,立刻兴奋地开始大叫。
“成了?”赵嘉收回心思,拿起放在一旁的木筷,戳了一下冰面,发现结成的冰还很薄,轻易就能戳破。
“不用守在这里,先去吃饭。”赵嘉放下木筷,站起身,顺便把围着木盆的孩童们拉起来,笑道,“陶罐放在这里,跑不了,等吃完饭再过来。”
“诺。”
孩童们随赵嘉走出木屋,中途不断回头,颇有些依依不舍。
孙媪见赵嘉从木屋出来,立即让赵破奴和公孙敖送来包子,还有一篮澎在溪水中的野果。
“郎君解解暑意。”
赵嘉谢过孙媪,自己拿起一枚野果,余下的分给孩童和少年们。
野果入口极酸,格外的开胃。
赵嘉皱着脸,将整颗野果吃完,饮下半碗温水,就捧起一碗粟饭,浇上半勺肉酱,覆上两筷子葵菹,和众人一样蹲在地上,大口的扒饭。
卫青几人皱着小脸,哪怕果子再酸也舍不得放下。吃完之后,胃口大开,学着赵嘉的样子捧起木碗,各个吃得肚子滚圆。
用过饭,妇人收拾起碗筷,到溪边洗刷木桶。残余的粟粒顺水飘走,引来不少透明的小鱼。阿稚几个淘气,用脚去踩,险些滑倒。阿谷不小心踩到藏在水底的螃蟹,差点被夹到脚趾。
看到孩童抱着脚大叫,来帮忙的赵破奴哈哈大笑。过于得意,引来孩童们不满,用手掀起溪水泼了过去。不知是哪个淘气,抓起一只小螃蟹,刚好扔到赵破奴脸上。
赵破奴也不生气,抓起螃蟹就要送进嘴里。被赵信看到,立刻对着他的后脑勺就是一巴掌。
“郎君说过这东西不能生吃,怎么总是记不住!”
赵破奴被拍得一个踉跄,手一松,螃蟹脱手,被一只野鸭当场咬走。
“阿信,郎君也说了拍脑袋会变笨。”
赵信转过头,假装没听见,把还在水里的孩童叫出来,提起洗干净的木桶,转身送回木屋。
等到日头不再那么烈,青壮们从仓库取来捕网和农具,分散到田间守着。临近秋收,食谷的小兽和麻雀一日比一日多,若是不抓紧守着,眨眼的时间,谷子就会少去一半。
击退匈奴的劫掠,却因鸟雀和小兽没了收成,他们冤不冤?
同匈奴一场大战,边郡少去大量青壮。幸亏有耕牛和新农具,填补了劳力不足。加上整年风调雨顺,无灾无害,田中的谷子长势极好,不出意外,定然是个丰年。
因两村人丁减半,赵嘉召集众人商议,提议合村并寨,将余下的村人迁到一处,彼此帮扶,度过这场难关。
众人都没有异议,官寺遣少吏来看过,就准许了村寨合并。
村人们一起动手,以原有的赵氏村寨为基础,拓宽土垣,搭建新屋。由于两村的青壮、妇人乃至孩童多在畜场中做工,为方便出行,由三老上报官寺,准备在农闲时修整从村寨通往畜场的土路。
一般而言,修路之事都需官寺下令。但村人自愿开工,官寺也没有阻拦的道理,加上郡内也将因此受益,魏太守特意命人送来几车粮食,作为犒赏之用。
此外,考虑到劳力不足,早在合村之初,赵嘉就提出将众人的田置换到一处,集中人手轮番下田,一同进行耕种。
为配合大规模作业,赵嘉又组织匠人对长曲辕犁进行改良。
新制成的曲辕犁已经十分接近唐宋时所用,套上耕牛,青壮健妇不提,老人和孩童都能轻松使用。大规模进行耕种,效率逐日提高,连经验丰富的老农都不免佩服。
魏太守听闻,又一次从城内赶来,看到二十多人并排牵引耕牛,推动犁具的场景,眼中异彩连连,拍着赵嘉的肩膀,大笑道:“阿多甚好!”
对于这种一点都不委婉的夸赞,赵嘉逐渐开始习惯,再不会被夸几句就脸红。
边郡地广人稀,大战之后劳动力不足,集合现有的人力,彼此分工合作,在短时间内,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效率,尽可能多开田,多养牲畜,让百姓平安度过寒冬。
送走魏太守,赵嘉进一步改良计划,将畜场交给虎伯和熊伯,村寨中的大部分事务托付给三老和卫青蛾,自己每日空出两个时辰,教导少年和孩童习字读书,更请魏同和魏山帮忙,教授少年孩童射箭,为他们讲授该如何在大军团中作战。
随着两村合并,卫氏村寨的少年和孩童也陆续进入畜场,其中就有云梅的弟弟... -->>
景帝中元三年, 六月
季夏时节, 热浪滚滚,哪怕是北接草原的云中郡, 依旧是酷热难捱。走在太阳下,不需片刻就会热得满头大汗, 仿佛被罩在蒸笼里一般。
晴空万里,一丝风都没有, 连金雕都藏进谷仓,蔫哒哒地很没精神。
赵氏畜场内, 二十多个精壮的汉子除去上衣, 提起大桶的溪水,从头顶倾泻而下, 口中大呼着痛快。
妇人们掀起匠人新制的笼屉,捡出蒸好的包子,又从甑中舀出粟饭,盛到半人高的木桶内。卫绢捧出装酱的陶罐, 公孙敖和赵破奴合力抬起烤得焦黄的肥羊,依照孙媪的指示, 放到几株榆树下。
汉子们冲过凉, 不需要取布擦拭, 身上的水珠很快就会被蒸干。看着彼此身上的伤疤, 想到死去的亲人和族人, 心仍是一阵阵钝痛。
然而逝者已逝, 还活着的总要继续活下去。
“用饭了!”孙媪用匕敲着陶盆, 招呼众人用饭。
几个汉子迈步走过来,各自捧起一大碗粟饭,抓起两个包子,口中笑道:“媪,郎君不是说有新汤饼?”
“包子粟饭喂不饱你?”孙媪瞪了汉子一眼。
汉子哄笑散去,三三两两聚到榆树下,借这片难得的阴凉,享受片刻的舒爽。
木屋内,赵嘉将魏悦送来的硝石倒入大盆中,朝着身侧摆摆手,几个孩童合力抬来一只装满水的陶罐,稳稳的放到盆内。
确定陶罐不会歪倒,赵嘉提起一桶清水注入盆里。孩童们甩掉手上的水渍,一个挨着一个蹲在旁边,双眼紧盯着陶罐,眨都不眨一下。
“郎君,这样就会有冰吗?”卫青问道。
“应该。”赵嘉也不十分确定。他只是记得方法,并未亲手试验过。请魏悦帮忙寻硝石时,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
硝石是制造火药的材料,在毒烟筒大量配备边军之后,开采和储存都有严格记录。医匠手中有多少硝石都需上报官寺,赵嘉还是得到魏尚许可,才能得来一些。如果方法不成,必须原样送回去,不可能自己留下。
“郎君,成了,成了!”
赵嘉陷入沉思时,孩童们都聚精会神的盯着陶罐,见罐中结了一层薄冰,立刻兴奋地开始大叫。
“成了?”赵嘉收回心思,拿起放在一旁的木筷,戳了一下冰面,发现结成的冰还很薄,轻易就能戳破。
“不用守在这里,先去吃饭。”赵嘉放下木筷,站起身,顺便把围着木盆的孩童们拉起来,笑道,“陶罐放在这里,跑不了,等吃完饭再过来。”
“诺。”
孩童们随赵嘉走出木屋,中途不断回头,颇有些依依不舍。
孙媪见赵嘉从木屋出来,立即让赵破奴和公孙敖送来包子,还有一篮澎在溪水中的野果。
“郎君解解暑意。”
赵嘉谢过孙媪,自己拿起一枚野果,余下的分给孩童和少年们。
野果入口极酸,格外的开胃。
赵嘉皱着脸,将整颗野果吃完,饮下半碗温水,就捧起一碗粟饭,浇上半勺肉酱,覆上两筷子葵菹,和众人一样蹲在地上,大口的扒饭。
卫青几人皱着小脸,哪怕果子再酸也舍不得放下。吃完之后,胃口大开,学着赵嘉的样子捧起木碗,各个吃得肚子滚圆。
用过饭,妇人收拾起碗筷,到溪边洗刷木桶。残余的粟粒顺水飘走,引来不少透明的小鱼。阿稚几个淘气,用脚去踩,险些滑倒。阿谷不小心踩到藏在水底的螃蟹,差点被夹到脚趾。
看到孩童抱着脚大叫,来帮忙的赵破奴哈哈大笑。过于得意,引来孩童们不满,用手掀起溪水泼了过去。不知是哪个淘气,抓起一只小螃蟹,刚好扔到赵破奴脸上。
赵破奴也不生气,抓起螃蟹就要送进嘴里。被赵信看到,立刻对着他的后脑勺就是一巴掌。
“郎君说过这东西不能生吃,怎么总是记不住!”
赵破奴被拍得一个踉跄,手一松,螃蟹脱手,被一只野鸭当场咬走。
“阿信,郎君也说了拍脑袋会变笨。”
赵信转过头,假装没听见,把还在水里的孩童叫出来,提起洗干净的木桶,转身送回木屋。
等到日头不再那么烈,青壮们从仓库取来捕网和农具,分散到田间守着。临近秋收,食谷的小兽和麻雀一日比一日多,若是不抓紧守着,眨眼的时间,谷子就会少去一半。
击退匈奴的劫掠,却因鸟雀和小兽没了收成,他们冤不冤?
同匈奴一场大战,边郡少去大量青壮。幸亏有耕牛和新农具,填补了劳力不足。加上整年风调雨顺,无灾无害,田中的谷子长势极好,不出意外,定然是个丰年。
因两村人丁减半,赵嘉召集众人商议,提议合村并寨,将余下的村人迁到一处,彼此帮扶,度过这场难关。
众人都没有异议,官寺遣少吏来看过,就准许了村寨合并。
村人们一起动手,以原有的赵氏村寨为基础,拓宽土垣,搭建新屋。由于两村的青壮、妇人乃至孩童多在畜场中做工,为方便出行,由三老上报官寺,准备在农闲时修整从村寨通往畜场的土路。
一般而言,修路之事都需官寺下令。但村人自愿开工,官寺也没有阻拦的道理,加上郡内也将因此受益,魏太守特意命人送来几车粮食,作为犒赏之用。
此外,考虑到劳力不足,早在合村之初,赵嘉就提出将众人的田置换到一处,集中人手轮番下田,一同进行耕种。
为配合大规模作业,赵嘉又组织匠人对长曲辕犁进行改良。
新制成的曲辕犁已经十分接近唐宋时所用,套上耕牛,青壮健妇不提,老人和孩童都能轻松使用。大规模进行耕种,效率逐日提高,连经验丰富的老农都不免佩服。
魏太守听闻,又一次从城内赶来,看到二十多人并排牵引耕牛,推动犁具的场景,眼中异彩连连,拍着赵嘉的肩膀,大笑道:“阿多甚好!”
对于这种一点都不委婉的夸赞,赵嘉逐渐开始习惯,再不会被夸几句就脸红。
边郡地广人稀,大战之后劳动力不足,集合现有的人力,彼此分工合作,在短时间内,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效率,尽可能多开田,多养牲畜,让百姓平安度过寒冬。
送走魏太守,赵嘉进一步改良计划,将畜场交给虎伯和熊伯,村寨中的大部分事务托付给三老和卫青蛾,自己每日空出两个时辰,教导少年和孩童习字读书,更请魏同和魏山帮忙,教授少年孩童射箭,为他们讲授该如何在大军团中作战。
随着两村合并,卫氏村寨的少年和孩童也陆续进入畜场,其中就有云梅的弟弟...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